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

跟秦朝一樣,漢代的鄉也有三老、嗇夫和遊徼這樣的官職,只是秦朝的鄉官是有國家經常性俸祿的,而漢代則說不準了,實際上,漢代的鄉官只有個別地區有官俸,更多的則只是一種榮譽頭銜,當然也可以獲得減免賦稅和得到賞賜的物質好處。三老有教化鄉里之責,是鄉里的道德楷模,應該是由退休的官吏,具有道德學問的士大夫擔任。嗇夫與遊徼協助官府徵收賦稅、辦理訴訟、維持治安,明顯屬於跑腿的。

2.社會管理

漢代的社會管理繼承了秦朝的什伍編制和戶口管理制度,只是沒能實行秦朝的聯保連坐法規,居民的流動也經常發生,流民到了一處新地方,往往是給予另立戶籍了事,並不追究他們爲什麼流亡,戶口增加,對於地方官來說,在考覈上是要加分的。漢代的戶籍大概分爲四種,官員設官籍,商人設市籍,一般農民爲民籍,而皇族另設專門的戶籍。每年都要進行戶籍統計,不過也相當粗糙,先由各家自報,然後里正等人粗粗地彙總報給鄉官,鄉官彙總後報到縣上。

相對而言,城市的居民管理要嚴格得多,因爲城裡按居民居住的片設置亭長,這種亭長是拿“工資”的基層官員,一個亭長往往有十數人的下屬,完全可以將所轄居民管起來。這種亭長跟交通幹線上的亭長是不一樣的,後者有點類似後世的驛站負責人。同時,對城裡的商人往往有專門的管理,一方面約束其行爲(保證在服飾和地位上的限制),一方面強化稅收,以保證王朝的稅收和“崇本抑末”政策的實施。

七、漢代的選舉制度

秦代的官吏選拔制度湮無可考,但據枝節的史料來看,應該是一種積功升遷的體制。國人不問身份,只要有功(軍功和事功),就可以得爵或者做官,然後一點點升上去。漢興伊始,極度缺乏人才的中央政府開始啓動一種“徵召”機制。結合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推薦,糅雜以朝廷的有意招徠,經過幾代人的磨合與完善,逐漸形成了以察舉與徵辟爲標誌的選舉制度。

漢代的選舉制度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察舉,二是徵辟。

我們先說察舉。自漢高祖劉邦以來,漢代開初幾位皇帝時有下詔舉才之舉。到漢武帝時才大體形成了固定的制度,由郡國定期向中央推舉人才(每郡歲舉一人)以及應中央政府的特殊需要,不定期推舉若干專門人才。察舉的標準有四條:“一日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日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按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日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續漢書2》志24《百官志》注引《漢官儀》)這四條標準實際上指的是四類人才(四科),在具體的選舉操作中往往又變成了兩科:明經與明法。前者比較強調被選者的道德學問,後者則更看重其實際的行政(斷獄)能力。當然,兩者的道德底線則是行爲要合乎儒家一般的倫理道德,不能有非孝不悌行爲。

在歷史上常見的察舉名目是舉孝廉。西漢年間每個郡國歲舉1人。到了東漢又改成按人口多寡的比例推舉,每20萬人歲舉1人。除了孝廉以外,漢代察舉還有賢良、文學、尤異、治劇、兵法等名目,以應付各種特殊的人才需要。

察舉雖然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選拔人當地的士人輿論,當地輿論對所有候選人往往都會有一個基本的評價。評價高者,很自然就能夠被推舉。東漢時汝南地方的“月旦評”,就是這種地方士人輿論的代表。(月旦評,是指汝南地方士大夫每月初一都要搞的品評當地人物的活動,活動定期品評當地人士,品題一定,這個人物的命運也就定了。在那時,這種品評一般都比較公允。)由於當地輿論的品題往往決定士人的命運,所以出現了不少以特別的孝悌之行來博取高名的人。被選拔的對象,不僅有白丁,更有已經通過徵辟爲官做吏的人。事實上已經入仕的人們,經過察舉的推薦之後,仕途會更順利。所以,在兩漢,時常可以見到已經爲現任官吏的人被推舉爲孝廉,或者賢良方正的現象。

察舉制主要依據自下而上的推薦,但還是要經過考試。考試的科目是儒生試經義,文吏試奏章,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王朝儒家經學氣息越來越濃,考試逐漸成爲經學的一統天下。通經者,不僅考試容易通過,而且被推舉爲孝廉的可能性也大。如此一來,極大地刺激了傳授儒家經義的太學和郡縣學校,甚至名高的儒者辦的私學也因此大盛。

下面再說徵辟。徵辟與察舉相反,是指自上而下的選拔。所謂天子的選拔叫做“徵”,公卿二千石的選拔叫做“闢”。實際上,所謂徵辟主要是指闢,又叫闢除,而天子之徵往往與特殊情況下的察舉混淆不清,真正實行更多的是闢除。所謂闢除就是公卿和二千石可以自己按需要選拔自己的屬吏,被徵辟者雖然也可能是察舉的對象,但不是也可以,因爲人才需求數目很大,選拔的人數相當多,往往要超過察舉數目。對於舉主而言,越是官做得大、時間長,選拔的能力和能量就越大。無疑,闢除是一條通往仕途的終南捷徑。不過,被徵辟的人,要想走向高位,往往也要通過察舉這一關。所以,有的時候,人才先徵辟後察舉,有的時候,被察舉3的人覆被有力者闢爲自己的屬員。

漢代的這種選舉制度,在當時條件下,爲王朝提供了大量各種人才,最大限度地將社會上的優秀人才集中到了政府體系之中,保障了王朝的興盛與強大。如果單從效果上看,漢代的選舉制度可以說是歷朝歷代最好的,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既保證了人才的能力,也兼顧了人才的品質。但是,這種選舉制度在運作過程中也產生了兩個額外的效應,對後世影響之大,竟然遠遠超過了漢代選舉制度本身。

其一,催生了士大夫階層,爲後世提供了一個既負載主流文化,又提供行政人才的羣體。此後社會上任何階級和階層的人,要想進入官僚體系,必須設法進入這個羣體,或者與這個羣體有些關係。按閻步克先生的說法,兩漢是春秋戰國以來儒生和文吏融合的年代。但是細究起來,這期間還有一個戰國以來各種面目的士,蛻變爲儒生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像被獨尊的儒術,不斷地糅合吞噬其他學派的學說一樣,各種士包括墨者、俠士,最後都演變成了被經學包裝起來的儒生。而原來的刀筆吏,也逐漸經過經學的濡染(主要是不通經做不了大官的選舉誘導),變成了經學味道的官吏。大家殊途同歸,變成了士大夫(當然,還是有大量文吏遊離於士大夫階層之外)。這個階層雖然面目並不是很清晰,但必須具備以下三種條件,一是通經史,具有一定的知識;二是講求道德修爲,無論虛的還是實的;三是跟官僚體系有一定關係。

漢武帝時的廷尉張湯,即爲文吏出身。他親近儒生,師事當時的大儒董仲舒、公孫弘,凡有難獄未決,即請董仲舒以經義判斷。汲黯對張湯總是迎合皇帝不滿,罵道:“天下謂刀筆吏不可爲公卿,果然!”(《資治通鑑》卷18《漢紀十》)

其二,漢代的選舉制度,主要是闢除制度,導致了官僚性質的門閥的產生。也可以說,自秦統一以後,已經被消滅了的貴族體制,借闢除制度,在官僚體系上以另外一種形式死灰復燃。一般讀書人通過闢除渠道就可以直接進入官僚的金字塔,雖然屬吏位置在這個塔的底層,但上升的可能性依然不小。兩漢時代,曹掾出身的公卿與二千石並不在少數。所以,這無疑是一個十分具有誘惑力的上升渠道。關鍵是,這種任官方式,使得受惠者與施惠者之間的關係過於明晰,屬吏所有的一切,都來源於上官的選拔。另一方面,在國家政治性的經學氛圍日漸其濃的情況下,沒有一點儒學的基礎幾乎不太可能人公卿和二千石的法眼。4而這些有力選拔人的大人物,同時很可能是具有相當名望的儒者,至少也是略通一二的讀書人,所以,被選拔的人與選拔者往往又有了一層師生關係。事實上,有力者往往有意選擇那些有德望和才學的人做自己的屬吏,而幾乎所有屬吏都自認爲是選主門生。在那個時候,距先秦不遠,士大夫正在形成之中。讀書人的身上還存在着很濃重的昔日士的積習,他們效忠的指向,首先是選拔了自己的恩主、自己的老師;其次纔是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對他們來說,自己的主公既是給自己官做的人,是自己發達的根源,也是自己的恩師,是將自己的道德學問提升的人。施惠和受惠之間的恩義,再加上師生關係的強化,使得恩主與屬吏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了堪稱當時最牢固的關係。這種關係遠遠超過了臣子與皇帝之間的聯繫。甚至在皇帝與恩主之間出現衝突時,門生寧願得罪和背叛朝廷,也不肯拋棄昔日的恩主。

李固因黨錮之禍被殺,其門生故吏郭亮冒死上書,請求爲之收屍。杜喬遭戮,故吏楊匡守護其屍不肯離去。第五種(人名)因彈劾宦官,遭到放逐。宦官故意將之放到他仇家的勢力範圍,去了肯定性命不保,於是其門下掾孫斌追上第五種,殺掉押送人員,帶着恩主一起逃亡。太原太守劉瓚,因得罪宦官下獄死,王允爲其故吏,將劉璜屍體送還家鄉,併爲之守喪三年。公孫贊爲郡吏,太守遭到流放,他跟去服侍,臨行前到父親墓前告別,申明忠孝不能兩全之意。

然而,問題遠遠不止於此。王朝在延續,官僚也在升遷沉浮。當門生有了出息以後,自然像他們的恩主一樣,獲得了闢除官吏的權力。這個時候,爲了報恩,他們往往更樂意助昔日恩主的子孫一臂之力。對他們來說,這樣做既不費多少力氣,也不違反原則。結果越是官做得大的人,其門生故吏就越多,門生故吏越多,他們中有出息的概率就越高,而高官的子孫受到特殊關照的可能性就越大,不僅可以被輕易地領進門,而且升遷也比一般人容易得多。而這些官宦子弟升到公卿和二千石後,靠手中的闢除之權,再接着加強這種施恩報恩的關係。如此循環往復,兩漢四百多年,一大批准世襲的門閥自然而然地就誕生了。像東漢袁氏家族和楊氏家族,累世公卿者並不少見。同時,在那個印刷術尚未發明的時代,儒學傳授除了書之竹帛之外,心口相傳是個很重要的途徑。在這方面,儒學大家的後代,不可避免地具有優勢。許多大族世家,往往對於經學有家學傳統,汝南袁氏素習《孟氏易》,弘農楊家素習《歐陽尚書》。這些世族累世高官,跟這種家學淵源也不無5關係。另外,由於闢除制度規定只能選當地人擔任屬吏,而屬吏又必須有文化,這些人一般都出在有點頭臉的家族,某些家族出本郡曹掾出得多。這樣,這些屬吏即使不能進一步升上去,但很自然地對本族勢力的壯大和家族後代出仕有幫助。這種情況在邊疆與少數民族雜居地區尤爲嚴重。如此一來,稱雄一方的地方豪強就出現了,形成了更爲普遍的地方貴族和門閥,即史書上所講的地方豪強。無論是中央門閥,還是地方豪強,事實上都有了貴族世襲的意味。

東漢章帝時,周紆爲洛陽令,到任先問境內的大姓有哪些,屬吏就將境內的豪強列數一遍。周紆大怒,吼道,我問的是像馬、竇(東漢開國元勳)這樣的世家,誰要知道這些賣菜傭!這裡,馬、竇世家和賣菜傭(當地豪強),就是我們要說的門閥和地方豪強。

應該說,漢代選舉制度的運行所產生的這兩個副產品,對中國歷史後來的社會和制度變遷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門閥的出現,最直接的後果是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門閥政治做了鋪墊。但是士大夫分裂成寒門和世族,寒族仕途無望,轉而進入軍界,化爲軍事貴族。軍事貴族和門閥兩者的鬥爭最後又導致了門閥貴族的覆滅。

八、漢代的意識形態與學校制度

秦代以吏爲師,實行愚民政策,除了中央設置的少數博士官以外,沒有官辦的學校。漢代公立學校的設立是從設立博士弟子員開始的。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又經另一個知名儒者公孫弘的推動,於公元前124年在京師長安建設校舍,正式確立博士弟子員制度,成立太學。開始的時候,設立太學無非就是爲博士找一些學生教教,好讓儒家的五經有傳人。博士很少,一經設一員,總共不過5個,學生也少,每個博士可帶十名弟子員,整個太學也不過五十餘學生。當時儒術雖然因制禮的緣故有了一定地位,但整個王朝主要的治理思路還是黃老之學,因此,儒者還只是點綴。然而,隨着漢代統治者對於儒術的感情日深,孔門之學逐漸從“術”變成了意識形態意味的“教”,對官吏的選拔越來越重視道德講求和儒學造詣,在這種大環境下,太學逐漸擴張,日見其膨脹,凡是有意入仕的人,都往太學靠攏。到了西漢末年,學生數已經達到近萬人,東漢時期更是常年保持3萬左右的水平。在這個規模上,原有的師資(博士)已經不夠用了,太學於是實行了開放式教學,朝中凡是有水平的官吏都可以參與太學的教學,公卿大臣們競相收羅才俊之士到自己的門下。這些門下弟子則通過闢除和察舉進入仕途,以未來的權力回報老師。太學再加上6地方的郡國之學和一定數量的私學,構成了兩漢的學校系統,幾乎所有的學校教學的主導方向都是經學,顯然,這跟官方的導向有關,跟選舉的導向關係更大,在那個時代一個讀書人如果不把自己變成儒生,那麼就別想進入仕途。只是到了東漢靈帝時,纔在洛陽設置了鴻都門學,專以傳授詩歌賦詞爲目的,學生有成就者,可以直接進入仕途,但這一直是作爲弊政載入史冊的,而且由於靈帝之後,東漢名存實亡,所以,鴻都門學壽命無幾。

漢昭帝(漢武帝之子)時,有男子乘牛車上闕,宣稱自己是衛太子。皇帝讓百官前去辨認。由於此人相貌真的很像衛太子,百官見了此人之後,自丞相以下,誰也不敢說話。京兆尹不疑後到,見了此人之後,馬上命令從吏將其收縛。有人勸道:說不定是真的,暫且放一放吧。不疑引證《春秋》,說明即使此人是衛太子,也是朝廷的罪人,因爲他得罪過先帝,所以必須先將他關起來再說。皇帝和大將軍霍光聽聞不疑如此作爲之後,說:當用懂經學、明大義的人做公卿大臣。小說.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第2版)

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18章 三國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
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18章 三國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