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

明朝皇帝統治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設置了監視羣臣的特務機構。一般來講,做皇帝的懷疑臣子效忠與否是正常的,制度設置上相互牽制,監察機構的監察按理說已經足以防止臣子不忠甚至叛亂。所以,在正常情況下,傳統王朝政府很少利用特務,即使安插類似的人員,採用類似的手段,往往也是隱蔽的。因爲大多數王朝往往強調君臣之間的道德聯繫,強調君臣之間的信任。可是,猜忌心過重的明朝皇帝卻公開設置特務機構,昭示他們對於朝臣的不信任。特務機構於有明一朝,不斷地得到加強。

明朝最初的特務機關是錦衣衛。錦衣衛是朱元璋建立的特務機構,前身是從儀鸞司,具有皇帝身邊侍衛的性質。到了朱元璋屢興大獄、誅殺功臣的時候,儀鸞衛轉化爲錦衣衛,內設鎮撫司專門負責“詔獄”,即皇帝親自處理的重大案件。這個機構實際上成爲朱元璋迫害功臣的工具。朱元璋連興大獄,大規模刑訊逼供,殺掉數以萬計的官員,幾乎全靠錦衣衛。正是在明初官場的血雨腥風中,錦衣衛得以壯大成長,獲得了動輒置人於死地的特權。據說,在朱元璋時代,朝臣們早上出門,都要跟家人訣別,說不定晚上就回不來了。

錦衣衛也負責監視羣臣,緝捕叛逆。凡是他們認爲可疑的人,可以不經司法機關,自行抓進監獄審訊。在明朝,凡是進了錦衣衛監獄的人,一般都難以活着出來。其酷刑之殘忍,超出常人想象,往往使人在受盡折磨後“招供”,然後再處死。錦衣衛審理詔獄,刑部和大理寺不能干涉,但有的時候,錦衣衛卻可以干預刑部管轄的案件,只要他們認爲適當,就可以從刑部提走人犯,或者干預正常的案件審理。不僅如此,錦衣衛還不受任何機關監督,連御史也不能彈劾。錦衣衛的成員犯了法,只有皇帝能夠處置,所以,錦衣衛等於是政府之外的政府。

朱元璋廢相之後,招翰林院四個老儒前來幫助處理公文。其中有一個叫錢宰的,年事雖高,但辦事還算得力,寫東西也令皇帝滿意。一日散朝回家,大概總是早起,渴望睡懶覺了,不由詩興大發,吟詩一首:“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第二天上朝,見過皇帝,朱元璋說道:昨天作的好詩,可是我並沒有嫌你遲呀,還是改成“憂”吧!嚇得錢宰一個勁地磕頭謝罪。由此可見,錦衣衛特務是多麼厲害。(葉盛:《水東日記》摘抄二)

明朝類似的特務機關還有“廠”。廠是太監主管的特務機關,始建於永樂年間。大概這個篡逆起家的皇帝,對於人們模仿自己的行爲過於擔心,以至於一個特2務機關還嫌不夠,生怕錦衣衛徇私,於是又建了一個由宦官主持的特務機關。廠有東廠、西廠和內行廠之分。東廠是常設機關,西廠和內行廠一度設置,後來又撤銷了。它們的性質都是直屬皇帝的特務機關。東廠因其外署設在東安門外而得名,例由司禮監管轄。司禮監權勢最大的秉筆太監中的一人,兼任東廠提督。東廠例無屬官,但卻擁有大批偵探。這些偵探可以利用各種手段,打探朝臣動靜。東廠跟三教九流甚至地痞流氓都關係密切,擁有廣泛的信息來源。而且,東廠擁有特權,可以監視各個衙門的公務處理過程。小到街上抓到了小偷,大到六部堂官的舉止,都在打探之列。東廠設有監獄,可以自行逮捕審訊,只要是東廠處理的案件,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包括內閣都不得過問。明末專權的太監魏忠賢,就對外自稱“廠臣”,東廠是他專權的利器。

東廠的功能跟錦衣衛相仿,所以難免有衝突。在宦官勢力還不夠大的時候,往往錦衣衛佔上風,但是到了宦官專權之際,情勢就掉了過來,甚至錦衣衛本身都被掌權宦官的親戚和家人控制,成爲司禮監的附屬機構。

錦衣衛和東廠都是明朝皇權絕對化的產物。它們代表了傳統政治最黑暗最冷酷的一面——監視、告密、秘密刑訊以及濫殺無辜。這種事情當然在許多朝代都有,但像明朝這樣公然設置官方機構來專門做特務,還未曾有過。這種制度現象的出現,並不意味着中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統治方式已經失靈,只能依靠特務的鬼蜮手段。只能說明明朝的皇帝具有近乎病態的猜忌心,他們從意識到行爲都表現出明目張膽的“家天下”意向,除了自己的家人和去勢的太監,對別人缺乏起碼的信任,只有這種近乎鬼蜮的伎倆,才能使他們稍稍安心。他們想要掌握臣子的一舉一動,捕捉每個蛛絲馬跡,有意使臣子頭上時刻懸着一把達摩克勒斯之劍,一言一行都不敢馬虎,從而確立自己深不可測的權威。可是事實上,特務機構只是爲宦官專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成爲專權的太監和權臣打擊政敵的工具。自朱元璋起,不知有多少無辜的忠臣義士喪生在東西廠和錦衣衛的魔掌之中。而這種特務統治,對於王朝政治其實並沒有好處。它損害了士大夫對王朝的親和力,對王朝的根本利益是非常不利的。

客觀地說,這種特務式的統治方式,固然可以起到最大限度震懾反叛的作用,但對士大夫的報國熱情和濟世雄心卻是極大的傷害。事實上,自有理學以來,士大夫的反叛已經成爲極爲罕見的現象,在觀念上,士大夫對反叛具有極大的心理障礙,而且,制度上的牽制已經足以將最小的不臣意圖扼殺在萌芽之中,幾乎沒有人會從事這種風險大到了極點的嘗試。而士大夫的報國之志,卻是每個王朝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珍惜和保護這種財富,王朝纔可能有更新的氣象。 小說.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第2版) 最新章節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 網址:http://www.xoyo100.com/html/5/5157/2535542.html

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18章 三國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18章 三國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18章 三國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
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18章 三國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18章 三國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18章 三國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