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

女真人是後起的遊獵民族,其文化水平趕不上宋,就是比起契丹來也有相當大的差距。從某種意義上說,恰是由於契丹人與漢人接觸時間比較長,漢化的程度比較高,所以才失掉了原來的銳氣,被一個原來臣服於它的後起民族所擊敗。當女真人打敗契丹人,進入遼國腹地的時候,他們還談不上有國家組織,其社會組織基本上是氏族部落式的。其首領完顏阿骨打成功地將女真諸氏族部落聯合起來,組成部落聯盟,利用原來部落的軍事組織猛安、謀克,帶着草原和山林裡的銳氣,終於取代了遼國,成爲宋在女真人國家的成長過程中,最先繼承的是遼國的遺產。史傳,當完顏阿骨打帶兵進入燕京時,燕人迎他進入皇宮,但他不肯在寶座上就座,而是跟他的夥伴們握着拳頭,坐在“殿之戶限上”,接受燕人的投降,因爲寶座只有一個,他想讓夥伴們都坐。人家送他皇帝專用的黃蓋,他卻問有多少,想跟夥伴們一人一頂。(《三朝北盟會編》政宣上帙12《北征紀實》)這些從草原和山林裡剛走出來的人,對於國家和制度還不瞭解。完顏阿骨打不讓人向他跪拜、下屬祝酒,不知道喊萬歲,“唯祝百二十歲而已”。(《續夷堅志》卷2《歷年之讖》)滅遼之後,才從遼人(包括在遼做官的漢人)那裡,學了一些制度和規矩。原本連文字都沒有的女真人,知道了什麼叫“皇帝”,採用了一點禮儀,直到攻下宋都汴梁,得到宋室的法器儀仗,才略微知曉了一點皇帝的儀式排場。

滅遼後,女真人開始模仿遼國建立國家制度。打下燕京之後,他們先在廣寧設置樞密院,粗創一個政府,由完顏阿骨打的兒子斡離不主掌。而後,控制雲中的金軍元帥粘罕也設了一個樞密院,女真人稱之爲“東朝廷、西朝廷”。加上設在上京會寧的朝廷,女真人等於設了三個中央政府。而且,所有女真官員,統稱“孛堇”,或者叫“勃極烈”,即女真部落村寨首領。只是在孛堇頭上附加另外的名號,以區別官的大小。顯然,這是學習和模仿之初容易出現的混亂。女真人的軍事民主體制,也不認爲這種“多中心”有什麼不妥。

在滅遼20餘年後,到了金熙宗時代,女真人才開始系統地採用漢人的制度與官職。不過,金朝中央政府不設中書、門下兩省,只有一個尚書省,尚書令爲最高行政長官,其下爲左右丞相和平章事,同爲宰輔。下面就是作爲執行機關的六部。因爲金朝的決策體制始終沒有擺脫原來部落會議的影響,由親貴組成的“大臣會議”,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最高權力結構,所以,只模仿漢制中作爲執行機構的尚書省也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了。到了2後期,由於皇帝努力打擊親貴,將權力掌控在自己手裡,大臣會議纔開始萎縮,但替代物卻是皇帝的近侍。最高權力由皇帝與近侍分享,尚書省只是一個執行機關。

金朝制度的另一個特色是,經常將中央機關以“行”的名義派到地方上去,比如“行尚書檯”、“行司農司”,管理皇室宗親的大睦親府,也在地方上設置分司。

此外,金朝地方官制往往跟遼國類似,既有唐朝的官銜,如節度使、刺史等名目,也有宋朝的官銜,如知府、知州。名目混雜,將兩套官制堆在一起,彼此的隸屬關係往往不甚清晰。這也是爲什麼中央非得將直屬機關延伸到地方的原因,因爲這樣才能確保某項事務的落實。

金朝雖然不像遼那樣設置北面(總的)和南面(專門管理漢人的)兩套官署,但雙軌制的痕跡一直存在。金朝的皇帝制度一直就不穩定,皇位繼承,始終在皇帝傳子和貴族首領的推選傳統之間搖擺,導致皇位爭奪激烈,政局因此動盪不已。學了漢人的科舉,卻分設漢人和女真兩套考試體系,女真試往往很隨意。中央機構重要的職位一般都在女真人手裡。地方也一樣,除了縣級之外,主官一般由女真人擔任。長期以來,擔任地方“親民”之官的女真人往往不肯學習漢語,所以官衙裡必須設置通事(翻譯)。《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8)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情,說是一個和尚告某富戶欠債不還,官司打到燕京留守尼楚哈那裡。富戶賄賂通事,結果上堂時通事將和尚的訴狀翻譯成:天旱不雨,和尚想要**求雨,結果和尚被拖出去燒了。事實上這樣的事情在中央政府也存在。據說,金熙宗統治末年,一次天變,皇帝以爲不祥,下令大赦,讓漢人的學士草詔。因文中有引自《尚書》的“顧予寡昧”和“眇予小子”之語,結果通事說,此漢兒罵皇上,寡是孤而無親的意思。昧是不知人事,眇是瞎眼,小子爲孩兒。惹得皇帝大怒,漢人學士因此丟了性命。(岳珂:《程史》卷12)事實上,女真統治者接受漢化多少帶有不得已的意思。滅遼不久就仿照契丹文造了女真大字,當金熙宗推行漢官制的時候,又造了女真小字,意圖就是力求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在不得不接受漢文化的同時,另闢蹊徑,建立女真的典籍文化系統。然而,女真半原始的文化畢竟敵不住先進得多的漢文化。而由上層生造出來的女真文字,又缺乏典籍和歷史的支持,結果在舉行女真科考的時候,不得不將漢人典籍翻譯成女真文字。女真上流文化雖然在內涵上已經接受了漢化,但形式上卻依然缺乏魅力。好學的女真人往往直接學漢文,而不學的則什3麼也不學。現在考古發現的女真人墓葬和遺蹟,凡有文字的多爲漢文,說明女真文字的生命力的確有限。文化上的雙軌制是制度雙軌制的根源,反映了女真人接受漢化的不徹底。事實上,在金朝,只有少數女真上層人士漢化程度較高,大量貴族和一般部落人衆始終缺乏漢化的積極性,造成了女真人整體文化素質低下,無法比較充分地利用制度化成果,提供治國資源。 小說.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第2版) 最新章節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 網址:http://www.xoyo100.com/html/5/5157/2535526.html

第18章 三國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18章 三國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18章 三國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18章 三國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26章 隋朝的創制
第18章 三國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18章 三國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18章 三國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18章 三國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26章 隋朝的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