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一姓王朝,其始恰是五帝時代的結束,五帝的最後一位——大禹的兒子啓,成爲夏朝的始祖。在古史傳說中,大禹作爲城邦聯盟的首領,既是有名的治水領袖,同時又曾主持討伐過三苗,也就是說,大禹在發展農業生產和開疆拓土兩個方面都有傑出的作爲,作爲農業部落,這兩方面都是絕對重要的,這些功績,無疑爲他的家族積累了其他核心貴族所無法比擬的治理經驗和權威資源,也許正因爲如此,他的兒子啓纔可以顛覆大禹指定的接班人益,開闢一個血緣家族的家天下傳統。

傳說中夏的始祖禹和他的父親鯀,都是善於治水的人,鯀採用的方法是堵,而禹則是疏通,實際上代表了那個時代人們治水的兩種基本方法。能夠通過主持興修水利設施,造福於部落和部落聯盟的人,自然可以得到部落的擁戴,也自然擁有巨大的強制力。傳說中的大禹,不僅大規模地疏通河道,而且具有通天的神通,這可能說明他同時具有軍事貴族和宗教貴族雙重的身份,因此奠定了一家王朝的基礎。

一、國家形態

夏應該屬於一邦佔統治地位的城邦聯盟,夏的統治者是各個方國的共主。這一點其實與所謂的五帝時代並無太大的不同,區別只在於五帝時代的首領是在各個強宗之間推舉產生,而夏時則一姓獨佔。《史記》所載夏禹其後分封以國爲姓的“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等,均屬於服從夏后氏的諸侯或者方國,夏時是否已經實行了分封制,尚無確證,但依情勢分析,夏與各方國間應該有某些約定。

二、王權

夏的最高統治者多被稱爲“後”,夏商兩代,統治者王與後混稱。一說是源於禪讓,一說是源於母系社會。與夏相當的二里頭文化,發現有龐大的宮殿基址(退一步說,如果二里頭文化不是夏朝遺址的話,那也屬於另一個巨大帝國)。據專家研究,宮殿佔地近8萬平方米,正殿廊柱有12根,爲“四阿重屋”式的大殿,東西長約30.4米,南北寬約11.4米。還有若干偏殿和長長的廊廡,寬大的殿前廣場,展示着夏後的威權。宮殿內有冶銅、製陶、制玉、釀酒等手工業作坊,這些手工業作坊的製品,一方面是供給王室消費的,但另一方面其中的青銅器、玉器、漆器等也被作爲禮器,作爲王權的象徵和頒給諸侯的信物。這些信物,往往成爲聯繫宗主和諸侯的紐帶,這些禮器製作的水平,也可以說是王國強大與否的標誌。遠古時代的生產力水平,往往體2現在工藝製作上。工藝精良,往往足以產生令周圍農業部落服從的政治威力,因爲那時的人們往往會將之理解爲一種來自超自然的力量。

三、服內與服外

據現在尚未有考古證據證實的典籍記載推測,夏代的統治區域分爲服內與服外兩個部分,服內是夏後直接控制區,也就是夏族自己的城邦國家,而服外則是其他方國。服內設官統治,有六卿、六事、牧正等,由族內貴族擔任。服外分成同族方國和異族方國,所有的方國均需參加宗主國組織的會盟,交納一些象徵性的貢物和必要時提供軍事援助。某些諸侯還需到宗主那裡去擔任官職,而宗主國則有援助方國以及維護諸侯秩序的責任。

四、階級與階層

夏代的統治層分爲王族、宗教貴族與軍事貴族。夏無常備軍,遇有戰事,所有能打仗的成年男子全體出征,武器和農具並沒有嚴格的區別,說明軍事專業化程度不高。但那些戰功卓著的家族往往世襲軍事首領的職位,形成軍事貴族,只有軍事貴族擁有精良的武器。夏商周三朝,君主凡有重大事務,必須經過專人卜筮,以佔兇吉,由於卜筮是一種掌控符號的專門技術,其技術和手法往往在一些特定的家族內部繼承,在外人看來,只有他們才具有與神鬼相通的能力,因此形成特殊的宗教貴族,這些家族的前身就是一般的部落神巫。王族、軍事貴族和宗教貴族三者也有交叉,特別是王族往往兼任軍事領袖,有時也可以自己占卜。

貴族之下是平民,在社會上還存在着數量不等的由戰爭掠奪而來的奴隸。現在還難以斷定,夏朝是否以奴隸制爲基礎,是否存在有組織的大規模奴隸勞動,但至少在貴族的家庭和官營手工業中,存在着奴隸勞動。

五、宗教與意識形態

按一般的說法,夏人尚鬼。如果實際情況如此的話,就是說夏朝的祖先崇拜盛行,在人們的政治行爲中,更多地從祖先魂靈那裡獲得力量和啓示,統治者的統治合法性,也從對祖先的順從和禮敬上獲得。夏後卜筮,對象也主要是祖先的魂靈,通過對祖先神靈的乞求,增加自己行動的信心和被賦予行爲的合法性。意識形態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各種禮器的製作與賜予。由於只有夏王室才能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玉器,這種冶煉和工藝技術,被賦予了神秘的色彩。王室通過定期的會盟賜予禮器,受賜的諸侯通過參觀和受賜禮器而感染神秘的力量,進而轉化爲對王朝的崇拜。傳說禹做九鼎,作爲王權的象徵,即是由此而來。小說.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第2版)

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18章 三國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
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18章 三國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