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

秦漢時期地方官員的考覈,主要通過上計這一途徑進行。所謂上計,就是地方官定期向上級機關彙報本地情況。縣級地方每年年終,將本地的戶口變化、稅收以及各種情況彙報到郡國,由郡國據此對縣進行考覈,而郡國則在彙總覈實了各縣情況後,由專門的上計吏攜帶計冊,到京師彙報,接受丞相府的審查。在審查的時候,上級機關還順便問一些地方的百姓疾苦、風土人情和治安風化狀況。東漢時期,由於尚書檯實際上秉政,所以,上計由尚書令主持。在上計期間,御史臺負責調查上計的真僞,所以,實際上上計吏也得跟御史做陳述,接受監察部門的檢驗。

上計完畢之後,要對所有郡國長官的政績進行排名。名次高的,會得到賞賜和提拔,但是如果沒有明顯的過失,即使名次較低,也不會受到懲罰。

十一、漢朝的兵制

漢朝的兵制被後世兵家稱爲最優秀的兵制,因爲它在抵禦外部威脅和防止地方割據甚至叛亂的兩個方面,都有出色的效能。爲了對付作爲“天生的戰士”的遊牧民族的威脅,身爲農業民族的漢族王朝的軍隊,必須保持強大的戰鬥力。保持戰鬥力的首要條件有兩個:一是要有經常的訓練,是職業兵;二是兵與將領之間,要有足夠的親和力。然而,這兩個條件,對於一個生產力並不發達的農業國家來說,都有一定難處。首先,維持太多職業兵,與農業生產需要是相矛盾的。其次,在職業兵中如果兵將之間十分親和的話,在古代環境中,就比較容易造成軍隊對於中央政府的叛離,或者形成武裝割據。軍隊對於王朝來說就是一個雙刃劍,不能沒有,但有了以後,弄不好可能傷了自己。既要保證軍隊的戰鬥力,又要防止其不聽招呼,的確是一個難題。應該說,漢朝比較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漢朝的軍隊分成中央和地方兩個系統,互不統屬,相互有制約關係,而中央和地方軍內部,也被分成不同的單位,同樣相互制約。但是,每支部隊的將領和士兵之間都是熟人,有着相當親和的關係,但軍隊各單位之間,卻幾乎不可能私下合作。一個小單位軍隊獨自的叛亂,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等於零,所以反叛就被有效地遏制了。除了制度的因素之外,漢朝成功地控制了西域,可以不斷獲得良馬,而且軍隊騎射技術高超,也是戰鬥力強的一個重要原因。

1.符節制度

漢朝的軍隊指揮權在皇帝手裡,皇帝是全**隊不言而喻的最高統領。軍隊調動,無論地方軍還是中央軍,都得經過皇帝親自批准。即使是最爲能幹也最爲霸道的宰輔,也不可擅自調動軍隊。軍隊調動實行符節制度,凡2獨立的統兵將領.都持有虎符的一半,而另一半在皇帝手裡(皇帝身邊有專門管理符璽的官員)。凡發兵,由皇帝派遣使節,使節持有特製的“節”(相當於現在的介紹信),並帶着另一半的虎符前往徵調的部隊。將領只認符節不認人。節相當於使節的身份證明,而虎符則是發兵的調令。兩半虎符嚴絲合縫地合在一起,發兵的調令纔算得到驗證。符節均由皇家專門的工匠打造。在那個時代,精工巧匠悉數徵往皇家手工業工場,民間缺乏高手,因此民間是仿製不了的,所以可靠性很強。

2.中央軍體系

西漢的中央軍是皇家禁衛軍,是裝備和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任何一個和數個郡的地方軍,都無法與中央軍相抗衡。可以說,只要不是舉國一致的反叛,中央軍按道理都能應付。西漢的中央軍被分成南軍和北軍兩支,兩軍不僅常駐地點不同,而且分屬不同的領導體系,甚至連士兵的來源也不同。南軍士卒來源於國內各個郡縣,而北軍士卒來源於京城附近的三輔地區。由於兩軍不僅統帥各異,而且來自不同的地區,各自的士兵羣體缺乏起碼的鄉土親和性,甚至由於地域的不同可能產生相互的歧視。所以,兩軍絕對不可能私下采取一致的行動,就是說,絕對不可能一致反叛。

南軍屬於皇宮的宿衛,實際上又被分成兩支:一支是由衛尉統率的兵衛,擔任宮城的守衛;一支是由郎中令(後爲光祿勳)統率的郎衛,負責皇宮內的守衛。北軍則由中尉(後爲執金吾)統率,屬於京師的衛戍部隊,負責京師的守衛。漢武帝以後,中央軍有了大幅度增加。南軍增加了期門軍和羽林軍兩支,北軍則增設了八校尉統率的八支部隊,形成了格外強大的中央軍事力量。東漢時期,中央軍被大大地削弱,南軍的名義被取消(兵員還在),北軍數量也大幅度減少。只是由於宦官勢力增大,多出了由宦官統率的西園八校尉,以及派駐外地的數營部隊。

3.地方軍系統

漢代地方軍事系統大體上是分爲兩個部分:一是郡國兵,二是邊防兵。漢朝每個郡國都有軍隊,甚至每個縣也有屬於自己的軍隊。縣裡軍隊的統帥是縣令(長)和縣尉,郡國兵的統帥是郡太守(王國之相)和都尉。郡國統帥對於本郡國境內的治安以及防衛事務,可以全權處理,任意調動兵力。但是凡出境用兵,則需中央號令。如果沒有中央的命令就調動軍隊出境,等於反叛,是滅族的大罪。由於各個郡國之間難以採取統一行動,而單個郡國的兵力跟中央軍比起來又過於懸殊,所以,沒有郡國長官敢於冒險。

邊防兵大體上有三種:一3是邊郡兵,二是屯田兵,三是屬國兵。邊郡兵是靠近邊境的郡所屬的軍隊,由於負有守邊之責,所以比內地的郡國兵要多,而且裝備與人員素質優良。統率邊郡兵的邊地太守往往是久經沙場的宿將,權力與活動範圍都要比內地大得多,不過,單個邊郡的兵依然難敵中央軍,而且邊境地區往往物質匱乏,需要內地的接濟。所以,只要沒有大量積蓄,即使邊將有意,也難以有反叛之舉。此外,西漢自漢文帝起,就開始在邊境地區實行移民屯墾,主要是在河西隴右以及青海等地。爲了減輕對方少數遊牧民族的壓力,屯田地區設置屯田兵,特設農都尉統率。屬國兵屬於歸附的少數民族軍隊。自漢武帝屢次對北用兵之後,被打敗的匈奴和羌人部族有些樂意歸附,於是漢朝就在邊境地區劃出一些地方來讓他們居住,設立少數民族屬國。少數民族向來有能戰之傳統,所以特設屬國兵,讓他們爲漢朝守邊。屬國兵在中央統一由典屬國管理,各屬國則設立屬國都尉,名義上作爲領兵之將.實際上屬國兵還是由各個少數民族按習慣自己管理,所以往往不太可靠,遇有機會還可能復叛,所以對於屬國兵往往要有監視的部隊。

4.兵役與軍隊編制

漢代的兵役制度類似秦朝,採用的是一種義務制的勞役和兵役混合體制。男子20歲達到“傅籍”年齡,開始爲國家服役,23歲開始服兵役,一生累計服役兩年即可,一年在郡國,一年上京城,或者戍邊。戍邊之役可以交錢,由政府出面僱人代替。除了義務兵之外,朝廷還採用募兵和謫兵(發刑徒和有市籍的人)方式,組建軍隊。而且,隨着王朝的演進,原有的義務兵制度成本過高,逐漸失效,募兵的制度逐漸成爲主要的徵兵形式。

漢朝軍隊的兵種以步兵和騎兵爲主,兼有少量的車兵和船兵。軍隊的編制是部曲制,即每個將軍下屬若干部,每部的統領爲校尉,每部下轄若干曲,曲設軍侯,曲之下依次有屯、隊、什、伍。各級將領都有自己的親衛隊,佔所轄軍隊的1/10,親衛隊往往等於將領的私人部隊。

十二、政治運作的機制與過程

任何一種制度,其運作機制和過程,或者說制度運行的程序都是非常重要的。程序的安排,往往可以使制度的某些本不應該凸顯的成分凸顯出來,也可以使某些原本顯赫的官職沒落下去。皇權與相權此消彼長,常常在程序變化中露出端倪。

1.行政程序

漢朝的行政程序是這樣的:行政首腦及其屬衙是全國行政事務的中樞。開始是丞相,爾後爲領尚書事的大將軍和太尉。各地的奏章先送到行政4首腦處,一般的日常事務,行政首腦可以直接處理,然後報知皇帝便可。重大事務和直接關係皇帝的奏章則先做初步處理後提交皇帝。這種處理政務的架構和過程,是皇帝逸而宰相勞。

2.上計

上計即地方官定期彙報地方情況的制度。作爲君主瞭解地方情況的一種方式,上計制度自戰國時期就已經實行了,秦漢時期只是將之更加嚴密化程序化而已。兩漢時節,每年秋收已畢,各郡長官和主管的曹掾上京上計(後來改派郡丞與長史帶領)。在此之前,各縣應先行派員到郡政府上計,上計內容大體有各地戶口變化,錢糧出入以及治安狀況等等,郡政府彙總各縣情況,一併派員到京城,向行政首腦和皇帝彙報。上計無疑是中央政府掌握地方情況的最主要途徑,如果地方政府上計不實,那麼其長官將會受到嚴厲的懲處。而中央派出的監察御史將負責監督這方面的情況,而皇帝也經常通過鼓勵各地的士人上書,收集地方的情報,檢查覈實各地的上計內容。

3.決策的程序與機制

兩漢時期的政務決策,一般有兩種程序:一是先由行政機關或者行政首腦提出方案,交由皇帝,皇帝認可後再交指定的會議討論,最後由皇帝拍板。二是由皇帝提出方案或意向,交由會議討論。兩種程序最後都要形成以皇帝名義發表的詔書和敕令,交付執行機關執行。決策機制是各種形式的會議。首先是御前會議,御前會議是由皇帝親自主持決策會議,討論的是最重大的國家事務,像戰爭、議和、立儲、封禪等軍國大事,都要經過御前會議的討論。其次是宰輔會議,由宰輔主持,討論的是次一等的大事。比如某項法律的修改、某些禮儀的確定,以及所有皇帝認爲需要討論的問題。宰輔會議原來是政務的核心機制,但是後來被中朝會議所取代,中朝官主持的會議成爲事實上的宰輔會議。其三爲百官會議,百官會議往往是在皇帝對某些決策感到拿不定主意,或者由於行政首腦刻意頂牛的情況下,爲擴大決策面,聽取更多官員的意見,或者以百官壓宰輔而召開的。百官會議的參加者往往是在京的所有官員,所以,往往很難實現真正的議事。只是參加的人數足夠多,往往很容易冒出符合皇帝意思的意見,可爲決策向皇帝意向轉化提供更好的藉口。參與決策過程者的地位與作用,往往與其在決策中心的位置和皇帝信任程度有關,在會議中,每個人意見的分量顯然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可以將兩漢的這種決策方式,稱爲梯度的集中式決策。所有參與決策的人,都是提供意見供宰輔和皇帝採納,而皇帝擁有最後的5決定權。

一般情況下,皇帝的意見是要被尊重的,而且只要皇帝堅持自己的意見,往往都會成爲最後的勝利者。因爲任何決策皇帝都是最後的拍板人。但在事實上,皇帝決策意見的形成,往往要受到宰輔和身邊近臣的影響,宰輔往往可以不斷地在提交皇帝的方案中,或明或暗地堅持自己的意見,最終迫使皇帝讓步。顯然,這跟決策程序有很大的關係,因爲宰輔纔是直接處理政務的人,他們跟皇帝直接存在着事實上的信息不對稱,也就是說,在決策中,他們的信息量要比皇帝充分,所以在決策中往往達成某種均勢,並不一定皇帝總是成爲勝利者,有時即使勝利也是打了折扣的勝利。

需要掌握的概念

禮崩樂壞

春秋五霸

士階層的崛起

三家分晉

法家

獎勵耕戰

僱傭官僚

胡服騎射

百家爭鳴

權力技術

皇帝

三公九卿

郡縣制

以吏爲師

嚴刑峻法

文牘主義

軍國體制

思想禁錮

後宮制度

東宮

郡國

朝儀

獨尊儒術

察舉

徵辟

二府

尚書檯

二千石

南北軍

符節

太學

經學傳承

上計

春秋折獄

思考題

1.爲什麼說禮崩樂壞意味着宗法秩序的紊亂?

2.政治思想與政治制度的關係是什麼?

3.法家政治主張的核心精神是什麼?爲什麼戰國時期的變法均爲法家色彩?

4.爲什麼說龐大的官僚體系是“大一統”帝國的必然產物?

5.秦始皇爲什麼要“焚書坑儒”?

6.秦二世而亡的制度因素有哪些?

7.“以吏爲師”的治理意義是什麼?

8.爲什麼西漢實行不了分封制?

9.禮儀對於傳統王朝意味着什麼?

10.漢朝的兵制是怎樣解決效率與忠誠的矛盾的?

11.漢朝的選官制度有何特點?

12.漢朝監察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地位和作用?

13.漢朝在中國官僚體系的發育中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閱讀書目

1.瞿兌之.蘇晉仁.兩漢縣政考.北京:中國聯合出版公司,1944

2.曾資生.兩漢文官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1941

3.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6,1985

4.王宇信、楊升南.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陶希聖等.秦漢政治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

6.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 小說.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第2版) 最新章節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 網址:html/5/5157/

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
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