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元朝的兵制

元朝的兵制也帶有草原特色。當年在草原時,全體蒙古男人,從15歲~70歲都是戰士,平時放牧,有事出徵。這種狀況,對於北方遊牧民族來說,都是一樣的。這種生活方式與戰爭方式相近的狀況,在冷兵器時代,具有最強的戰鬥力。他們機動性強,戰時無須動員,也無須糧草準備和後勤供應,因爲隨他們而行的牧羣就是口糧。他們平時生活生產,也在馬上,講究的是騎射功夫。打仗的時候,對他們而言,只不過將平時的功夫用在與人廝殺而已。同時,由於生活在苦寒的草原,環境相對艱苦,牧人逐水草而居,慣於顛沛流轉,體質與耐力都是農業民族所無法相比的。在一般情況下,東亞大陸上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長期拉鋸,就戰鬥力而言,農業民族總是居於下游。只是靠了經濟上的實力、體制上的進步和武器的優勢,纔可以勉強抵抗住來自北方的壓力。

成吉思汗統一草原,靠嚴酷的紀律和靈活的體制,以及富有創新的戰爭技術,極大地激活了原本存在於遊牧人身上的體力、耐力和好戰精神,使得蒙古軍隊的戰鬥力大大超出了一般遊牧民族,成爲無敵於天下的勁旅。他們以區區十萬餘之衆,橫掃歐亞大陸,沒有對手。

元朝統治者在技術層面上具有超強的吸收和轉化能力。在征服過程中,他們對於工匠特別看重和在意,對於所有在那個時代能夠轉化爲軍事用途的技術,都刻意追求,而且及時吸收。他們是靠馬起家的,所有有關馬術、馬具、馬的養護以及獸醫的技術,在征服中都得到了完善和提高。他們也注意完善自己的兵器。攻城略地之後,所有兵器製造最好的工匠都聚攏到軍中,因此他們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弓箭和刀槍。原本對於火器一無所知,在跟漢人的接觸中,他們很快就瞭解了火器的威力和秉性,組織起世界上第一支專門的炮兵。在發明火炮的宋朝人手裡沒有能發展的火炮技術,被元朝統治者組織的工匠部門發展了。同樣,來自草原的蒙古人不通水性,但他們在征服過程中,卻大膽地利用南方的水軍訓練自己的水軍。原來成爲女真人不可逾越的屏障的江南水網,不再能擋住他們。滅掉南宋之後,他們甚至利用南方漢人的工匠製造了超出漢人想象的大船,開始了自己的跨海征服。

元朝的軍隊大體上可以分爲四種: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和新附軍。

蒙古軍,也稱蒙古籤軍,一般從蒙古人中籤發。每個蒙古家庭,只要有戰爭動員令,兩丁抽一或者三四丁抽二,隨時按需要出兵,沒有人敢於逃避。居於蒙古軍隊頂尖地位的是皇帝的親衛怯薛,他們均由蒙古大小貴族子弟組成,2最爲精銳,地位也最高,屬於“大腳跟”出身,在政治上有極大的發言權,往往出將入相。由於多年的戰爭消耗,也由於佔地的日益廣闊,對軍人的需求增大,所以,15歲以下的蒙古男童也開始進入招兵的視線,於是就有了小廝蒙古軍,主要由12歲~14歲的未成年人組成。

探馬赤軍,是指駐紮在各個佔領地的蒙古駐軍。早期的探馬赤軍往往不樂意在佔領地駐紮,所以不得不吸收各民族的人蔘加。探馬赤軍中,不僅有蒙古人,還有色目人和少量的漢人以及其他民族的人。在蒙古統一中國之後,探馬赤軍分駐各地,開始地方化。他們是蒙古軍事統治的支撐者,但也是最早開始被腐化的軍隊。

漢軍,主要是指在征服金朝之後歸附的各民族軍隊和新簽發的漢人軍隊。元朝建立以後,統治者越來越多地徵發漢人當兵,在後來的一系列征服行動中,軍隊的主體已經是漢人。出征日本的幾十萬大軍,多數都是漢人和南人。正因爲如此,當颱風毀壞了大部分船隻以後,將領們才捨得將士兵丟棄,自己逃跑回國,任由日本人將幾十萬羣龍無首的士兵殺光。

新附軍,是指南宋的降軍。作爲地位最低的補充軍事力量,他們往往在戰爭中消耗最多,在征服日本、占城和安南的戰爭中,大量的新附軍被使用,犧牲也最多。後來,隨着南方的反抗日趨激烈,新附軍逐漸被取消,只是作爲個別單位和個體的軍戶存在於漢軍之中。

元朝軍隊的編制,往往襲用草原上的建制,以十戶、百戶、千戶爲單位。不僅蒙古軍如此,其他軍隊也如此。草原上的體制寓兵於牧,生活單位與軍事單位是一致的,但漢地的軍隊不存在相應的生活與生產單位,所以這種編制對於漢人軍隊並不合適。從制度上講,元朝最高的軍事指揮機構是樞密院,但樞密院負責的往往是面上的軍政與軍令。實際上的軍權是分散的,各個行省的平章事有軍權,各地駐軍的首腦也有相當大機動權,各個投下主也有自主性,可以說,元朝直到滅亡,整個軍事體制依然具有軍閥共同體的性質。

在草原上,蒙古軍隊出征,自備馬匹和裝備,結果在其他種類的軍隊裡也被規定必須自備裝備,顯然,漢地的農民是負擔不起的。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元朝採用了兵戶幫補制度,規定一個兵戶有幾個貼戶,貼戶負責補助軍戶。由於戰事頻繁,軍人所需甚多,加上貼戶仍然需要負擔國家的賦稅,所以,貼戶破產或者逃亡投靠到投下主那裡的越來越多。爲了維持軍隊數量,元政府不得不將原來不是貼戶的農民轉成貼戶,最後是軍隊和國家的實力都逐漸地被消3耗。

在蒙古人建立的幾個國家中,元朝的疆域雖然最大(主要是因爲忽必烈繼承了最多的大蒙古時代的遺產),但軍事征服卻效果不佳。征服日本和占城的戰爭失敗以後,所有的軍隊往往都將注意力集中在國內事務上,成爲蒙古人軍事統治的組成部分,在各地駐紮和鎮壓反抗成爲他們的主要任務。當年草原上的勁旅,在繁華的漢地逐漸喪失了昔日的戰鬥力,而漢人的反抗卻日益激烈,最後終於形勢逆轉,導致蒙古人統治的最後失敗。

需要掌握的概念

孛堇

通事

大臣會議

猛安謀克

四等人分

行中書省

蒙古大汗

一省六部

怯薛專政

大腳跟

忽裡臺

達魯花赤

六事

投下主

投下軍州

色目人

南人

十等人分

蒙古軍

蒙古小廝軍

探馬赤軍

漢軍

新附軍

兵戶

貼戶

思考題

1.金代政治的部落特色有哪些?

2.爲什麼女真人不樂意接受漢化?

3.猛安謀剋制的實質是什麼?

4.猛安謀剋制對於金朝的制度化進程有什麼影響?

5.元朝皇帝制度的雙軌制對元朝制度發展有何影響?

6.元朝的決策機制有什麼特點?

7.元朝中央政府的特色是什麼?

8.元代行省制度有什麼特點?

9.什麼原因造成了元代地方區劃混亂的局面?

10.投下分封制的實質是什麼?爲什麼說這個制度促進了元朝的短命?

11.元代的等級制的實質是什麼?

12.元代輕視知識分子的惡果有哪些?

13.元代暴政導致了什麼樣的文化變異?

14.元朝軍制的優劣都有哪些?爲什麼蒙古軍隊會有如此強大的戰鬥力?

閱讀書目

1.許凡.元代吏制研究.北京:勞動人事出版社,1987

2.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3.楊樹藩.元代中央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4.[法]雷納.格魯塞.蒙古帝國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5.[蘇]符拉基米爾佐夫.蒙古社會制度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6.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小說.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第2版) 最新章節第54章 元朝的兵制 網址:html/5/5157/

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18章 三國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
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18章 三國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