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

經過漢末大戰亂,東漢刻意強調節孝,皓首窮經的文化氛圍已經走向沒落。而魏晉替代之際,司馬氏爲爭取高等士族的支持,人爲地延續東漢的名教傳統,刻意強化儒家的意識形態,實際上是給予了這種文化以更大的打擊,充分暴露了其在政治層面上的虛僞性。王祥、何曾這些表面上的大孝之徒,位列高爵,但實際上卻虛僞狡詐,人所不齒。在這種情況下,士人中的精英首先出現反動的跡象,一些人開始推崇老莊哲學,並用老莊的玄理來解釋儒家經典《周易》,形成了所謂的“玄學”。它實際上是以老莊加上一些神秘因素東西,取代經學。位爲三公的望族王戎,之所以欣賞阮瞻認爲老莊與儒學實質“將無同”的說法,正由於此。(《資治通鑑》卷82)而以嵇康、阮籍爲首的文學之士(竹林七賢),則把玄學與行爲的放誕結合起來,視禮法之土爲虛僞之徒,由蔑視禮法而抗拒官方意識主流,一時蔚爲風氣。

後來,由於佛教的大規模輸入,格義佛學與玄學相結合,形成了愈演愈烈的清談之風。而放誕的行爲也青出於藍,越是高門大姓,行爲越古怪越受人推崇。世族門閥壟斷了政壇,但卻競相不務實際,人人手持麈尾(塵拂),清談玄機。好一點的做詩、做畫、寫字,差一點的則每日喝酒、吃藥(五石散,以求長生)、玩女人,或者玩命地追求金錢,熱心經商。王戎親操算籌,日計收支。家有好李,出賣時怕人得到種子,便一個個鑽破再賣。整個士族追求浮華,追求玄理,追求奢華。石崇與王愷鬥富,王愷居然得到皇帝的支持。久而久之,大家以不務正業爲榮,連爲官應做的公務,也不屑一顧,誰要是專心政務,反而會被大家瞧不起。

渡江以後,士族門閥子弟在經過了短暫的傷心感喟之後,依然我故,沉湎於昔日的舊習之中。除了某些野心家之外,沒有多少人熱中治國之術。不務實際的政治文化風氣,使得士族的政治能力嚴重退化。身居高位的世家子弟,即使談自身的公務,也像在鬥機鋒。

頭號世家子弟王徽之(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給桓衝做騎兵參軍,桓衝問他:“你當的什麼官呀?”他回答說:“不知道,只是經常看見有人牽馬來,可能是管馬的。”桓衝又問:“我這官府裡有多少馬?”回答說:“不問馬(注:這是孔子的話,馬廄着火,孔子只問人傷了沒有,不問馬),怎麼能知道數目。”桓衝還不死心,又問:“近來馬死了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注:這又是孔子的話,說的是人在還沒有了解怎麼生的情況下,沒有必要探究死的問題)(《世說新語·簡傲第二十四》2)

在這樣的情形下,整個官僚體系出現一種怪現象:各個部門,居高位的負責人不管事,實際負責的則是那些處於下手的低級屬員。尚書省不僅尚書令凡事不理,就連各個尚書也不管事,甚至是各個曹的書吏書手在具體負責。如果說,尚書省還屬於執行機構,這種小官管大事的局面還不足以聳人聽聞,那麼中書省和門下省類似的問題,可就麻煩了。南朝這種辦事員身份的小官吏當政的現象相當普遍,某些官位只是九品的中書通事舍人的人物,居然一時能左右朝政,中書省起草詔令,竟然專由舍人負責。像戴法興、阮佃夫、茹法亮、呂文顯等人,一時權傾朝野。茹法亮爲中書舍人,“太尉王儉常謂人曰:我雖有大位,權寄豈及茹公!”(《南史》卷77《茹法亮傳》)這些人大多爲寒族出身,在那個時代,只配做這些小官。正史往往將這些人列入《倖臣》系列,帶有強烈的貶低意味。實際上,正是由於世族把持了高官,但又不管事,才使得這些身在要害部門的辦事員有機會掌握大權。從東晉到南朝,中書和門下省的舍人和給事中這樣辦事員一級的人物,纔是真正處理朝廷大事的人。不僅如此,地方官也是這樣,州郡長官均爲世族人士壟斷,他們在京師不做實事,到了地方也好不了哪去。所以,地方官的屬員長史和不人流的典籤成了州郡政務的實際操作者,這些小官吏事實上成了握有實權的地方長官。對於這種現象,陳寅恪先生認爲只是皇帝控制官員的一種方式。(參見《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第十三篇,合肥,黃山書社,1987。)但或許,這跟高門世族不務實際的政治文化有很大關係,倒不見得是皇帝的意思。

在世族政治的前提下,官場上因循之風甚盛。中央政府對於官吏的管理和監督放鬆到了極點。自西晉開始,王朝對於違法官吏往往格外開恩,東晉王導更是有名的“聵聵”之政,沒有敢對高門大姓認真追究,大家官官相護,共同維護門閥貴族的威信和地位。

王導一次分遣八部從事巡行郡國,回來之後,諸從事都向王導彙報所見所聞,大談各地地方官的得失,唯獨顧和一言不發。王導問他,爲什麼不說話。顧和說,明公作爲皇帝的宰輔,應該寧使網漏吞舟,何必採風聽聞,什麼事情都考察得那麼清楚呢?王導對他的話感到很是滿意。

自北府兵興起後,宋、齊、樑三朝都是軍事貴族做皇帝。到了樑末,連軍事貴族也腐化了,結果是有南方少數民族血統的土著豪酋奪得了政權。這說明世族的政治能力的下降,已經影響到了他們的地位,正是由於他們不屑俗務,才導致3軍權旁落,東晉時還有王敦、桓溫、祖逖這樣的士族出身的將領,而劉宋以後就一個也沒有了。在整個南北朝期間,世族雖然依然佔盡風流,但上要受本來社會地位低於他們的軍事貴族的氣,下則被出身寒門的小官吏架空。實際政治社會地位已經岌岌可危。樑朝末年,侯景以一個北朝降將的身份,率領一羣市井無賴,居然將朝廷鬧了個天翻地覆,世族大姓,不僅束手無策,而且連逃亡的能力都沒有,“膚脆骨柔,不堪行步,體羸氣弱,不耐寒暑,坐死倉猝者,往往而然”(《顏氏家訓·涉務篇》)。到了這個時候,門閥政治也就走到了它的盡頭了。

需要掌握的概念

門閥

豪強

豪強政治

九品中正

戶調式

門閥政治

同姓王都督

八王之亂

中書省

門下省

尚書省各部

僑州郡

行臺

宗主督護制

士家制

私兵部曲

玄學

放誕之風

世族政治

寒士用事

思考題

1.爲什麼說三國是豪強政治?

2.爲什麼九品中正制會促進門閥政治的發展?

3.“戶調式”的本意是什麼?爲什麼其結果與制定者的主觀願望相反?

4.西晉分封的本意是什麼?爲什麼會引發“八王之亂”?

5.爲什麼說三省制對於官僚制的進化有積極意義?

6.這一時期州郡紊亂的原因是什麼?

7.何爲“士家制”?爲什麼要採用士家制?

8.地方政權的軍事化,對政治有何影響?

9.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貴族政治的特徵是什麼?

10.魏晉南北朝士族的生活形態是什麼樣的?

11.門閥政治爲什麼會在沒有強大反對力量的情況下衰落?

閱讀書目

1.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王素.三省制略論.濟南:齊魯書社,1986

3.孟祥才著.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唐長孺.九品中正制度試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51

5.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小說.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第2版) 最新章節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 網址:html/5/5157/

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18章 三國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18章 三國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18章 三國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
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18章 三國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18章 三國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18章 三國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