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

五代時期是文治精神墜落的時代,也是儒學傳統被唾棄之時。從中央到地方,學校七零八落。由於做官並不需要讀書人,所以沒有什麼人再上學了,各地學宮和文廟無不房倒屋塌。與之相適應,朝野上下也處於道德混亂的情景。後梁開國皇帝朱溫,生性好淫,不但他部屬的妻子女兒難以倖免,就是他的兒媳婦也要前去伺寢,而他的兒子卻藉機邀寵。從朝廷開始,上行下效,基本人倫道德都沒有了。後晉的石敬瑭,爲了做皇帝,居然不惜出賣大片作爲中原屏障的土地給契丹,甘當兒皇帝,連起碼的民族意識和廉恥也沒有。他們這麼做,不是因爲不知道這樣丟人,而是確實沒有這樣的感覺,因爲傳統道德早就被唾棄了。

五代的士大夫從沒有“忠”的概念。改朝換代,他們一撥一撥地送往迎來,沒有人想到過要做誰的忠臣。馮道歷仕四朝,位列三公,每次換代他都出面辦交接,活了73歲,自號“長樂老”,自以爲爲臣、爲父、爲兄、爲子、爲人朋友都做得問心無愧。後來歐陽修修史,拼命地貶斥他,這是不公平的。因爲每代皇帝都不講究忠孝仁義,而且視文官如草芥,當然不能要求文官們對他們效忠。而在當時,人們確實對馮道評價甚高,因爲他在那武人跋扈的歲月,不僅明哲保身,而且還能見機做一些減輕對社會傷害的事情。所以,他死的時候自以爲無愧於心,倒也不算過分。

事實上,不僅文官沒有效忠意識,就連武人也是一樣。這對統治者來說,實在是致命的威脅。從藩鎮割據開始,所有的武人集團,彼此間缺乏起碼的道德維繫,集團成員的聯繫,集團成員對首領的服從,全靠武力的威懾和親緣的紐帶,以及物質的利誘。但是,這種維繫方式,最致命的缺陷就是上級和下級之間缺乏道德紐帶,你可以以力脅之,他人也可以,你可以以利誘之,別人也可以。藩鎮的親衛牙軍是首領賴以威懾部屬的看家法寶,但到了後來,恰是這些牙兵牙將成了節度使們最大的威脅。牙兵動輒推倒鎮將,更換首領,只要有一點不如意的地方,首領的首級就有搬家的危險。以至於節度使們不得不利用另一部分武力,採用突襲的方式,消滅牙兵。原來的心腹,變成心腹大患。

河北魏博牙兵,自唐末以來,凡被誅殺兩次,第一次魏博節度使羅紹威不堪忍受牙兵之驕橫,正好他的妻子朱溫的女兒新喪(朱即黃巢舊將,五代後梁的開國皇帝),借兵於朱溫,假借助喪,把士兵夾在送喪隊伍裡帶進城來,然後乘牙兵不備,連夜誅殺牙兵並他們的家屬七千餘,連小孩子都不留。後梁時代,魏博鎮再招牙兵,號稱銀槍效節軍,逐2漸又恢復過去的舊態,百般供養依然驕橫如故。樑末帝圖謀將他們分成兩支,以弱其勢,然後卻導致了他們的叛變,將整個魏博鎮投向沙陀李氏,李氏取代後梁建立後唐之後,魏博鎮牙兵再次連同他們的家屬被誅殺,漳淮爲之變色。

雖然牙兵已經成了軍閥們的禍患,但後來的大小軍閥依然得依靠他們,一代接一代地演出牙兵弒主的悲喜劇。即使採用子弟統率牙兵的方式也不一定行(後世因此將官宦子弟稱爲衙內,牙通衙)。更大的悲喜劇是驕兵悍將們的唯利是圖、頻繁倒戈。在這個時期,作戰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收買對方的將領和士兵。每次大兵團作戰,都伴隨着大規模的倒戈和逃亡。後唐閔帝與另一個軍閥、盤踞鳳翔的李從珂開戰,臨戰前閔帝掏空國庫,大肆賞賜軍士。但是,貪得無厭的驕兵們,出發後居然宣稱,到了鳳翔再領一份。結果,他們真的再領了一份,後唐也就滅亡了。五代十國時期,各個山頭招降納叛是一種常用的戰爭手段,但是成功納降的勝利者,對於處理降兵降將卻大爲頭痛。

吳越國錢謬接受了五千宣州叛卒。謀士勸他嚴加防範,錢佯做不理會,實際上暗中在杭州加築內城以備之。不久,果然其部下挾宣州降卒作亂,由於內城的防護,叛軍一時不能得逞,隨後散去(這種來回倒戈的士兵,根本不可能堅持一個立場很持久的)。(沈括:《夢溪筆談》卷13)

在五代,皇帝基本上是驕兵悍將手中的玩物。皇帝自己豢養的兵將動輒換易皇帝,這在五代時期是尋常事,只要稍有不如意,他們就敢換。換不成功的時候當然有,但成功的也很多。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黃袍加身,就是他們的最後一次成功。

在趙匡胤之前,後唐明宗李亶、後唐廢帝李從珂、後周太祖郭威,均爲軍士擁立。郭威被擁立時,軍士裂黃旗爲之裹身,跟趙匡胤的模式幾乎一模一樣。只要擁立成功,軍士們就會得到獎賞。

需要掌握的概念

河北三鎮

準血緣關係

文治精神

斯文掃地

毛錐

長槍大戟

倒戈

驕兵悍將

效忠意識

思考題

1.五代軍閥統治的基本方式是什麼?

2.軍閥政治的權力架構是怎樣的?

3.五代文官體系的蛻變意味着什麼?

4.爲什麼在五代時期效忠問題會如此突出?

5.文治精神爲什麼是必要的?

6.什麼是軍閥?軍閥具有什麼政治特徵?

1.毛漢光.中國中古政3治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2.俞鹿年.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五卷,第5章第1、4節,第8章第3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1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小說.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第2版) 最新章節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 網址:html/5/5157/

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18章 三國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
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18章 三國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