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對社會劃出明顯等級的朝代,以四等人分,將民族與地域壓迫、歧視公開化制度化。元朝的四等人是這樣分的:蒙古人最高貴,居於社會的頂層;色目人(西域各族和西夏人)次之,這兩等人人數最少,但屬於統治民族。漢人(北方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高麗人,即原來金朝統治領域的人)居第三,南人(南方漢人,即最後降服的南宋人)處在最底層。

由於蒙古人總數太少,所以,色目人則成爲準統治者,蒙古往往利用色目人管理漢人和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擁有特權,貴族自不必說,除了反叛朝廷之外沒有犯法的概念,打死漢人沒有任何政府機關能處置他們。就是一般的蒙古人和色目人,犯了法也歸特別的機關處理,蒙古和色目人打死漢人,只判兇手出征。反過來,如果漢人傷了蒙古、色目人,則肯定被判處死刑。因此,各級政府的達魯花赤實際上掌握着漢人的生殺大權。

漢人不許習武,不許擁有武器,不許打獵,不許養馬,不許聚衆生事,所有的結社都被禁止,連祈神賽會、廟會趕集都被懷疑爲聚衆造反,被嚴令禁止。每到夜間,往往宣佈戒嚴,禁止漢人出行,有病請醫生也不被允許,甚至連在屋裡點燈都受到干涉,在漢人區域實際上是在實行軍事管制。蒙古駐軍駐紮在全國各個軍事要點,然後由漢軍和新附軍具體控制,他們的行爲受到蒙古軍的嚴密監視。如果查出管制不嚴,那麼漢軍和新附軍就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蒙古人原來信仰薩滿教,這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所以很容易接受比較成型的宗教。在中亞的蒙古人很快就接受了伊斯蘭教,而在漢地的蒙古人則對佛教的一個分支——來自吐蕃的喇嘛教顯示出極大興趣。作爲漢人道教一個分支的全真教,也曾受到蒙古人的禮遇,但不及對喇嘛教的熱情。在元朝,喇嘛教的僧侶地位很高,來自吐蕃的高級喇嘛可以享受“國師”待遇,與皇帝和王公貴族相往還,寺廟廣有田產,勢力很大,一般的喇嘛也受到特別的優待,地位略等於色目人。至於吐蕃僧人,地位就更高,連蒙古貴族也要讓他們三分,吐蕃僧人到處橫行不法的事情,時有所聞。

蒙古人基本上拒絕漢化,不肯也不屑學習漢語,但所有的高級官吏基本上由他們和部分色目人壟斷,只有非常少的漢人可以做到高位,而南人則一個也沒有。掌握一切權力的蒙古人雖然善於打仗,但行政能力卻遜色很多,往往得依賴擔任屬吏的色目人。回回令史、譯史和通事同樣擁有極大的權力。漢人士大夫在元朝建立之前,一點地位都沒有,往往跟平民一樣2,被掠爲奴隸,當牛做馬。後來處境稍好,總算可以擔任有些無關緊要的官職,而且還部分地恢復了科舉,只是取人太少,每科不過30人左右。對於大量的漢族讀書人來說,這不過是杯水車薪。因此讀書人的處境並沒有根本改善,正像錢穆說的那樣,蒙古人對待漢族讀書人,就像對待工匠一樣,不過是純粹的利用而已。(參見錢穆:《國史大綱》,657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所以元代的讀書人讀經無所用,只好去編曲唱戲,結果造成了元代雜劇的繁榮。

在元代除四等人外,還有一種社會等級的排列法,這是民間的排列,也能說明問題。這種社會等級排列,一種說法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另一種說法是“官、吏、僧、道、醫、工、匠、娼、儒、丐”。錢穆認爲,後一種說法不合理,因爲古代工與匠是一回事。(參見錢穆:《國史大綱》,658頁。)除了官吏僧道之外,有一技之長的人地位都要高一點。蒙古人特別看重具體的技術,每次破城,即使屠城也會對工匠、醫生與獸醫加以保護,其目的只是要把他們掠走,編爲自己的附庸,讓他們爲王公貴族和蒙古人服務。由於蒙古特別看重工匠的技術,所以,雖然工匠的人身不得自由,但待遇卻要優於一般平民。第七等級的“獵”,實際上是專門爲蒙古人打獵養鷹的鷹戶。打獵是蒙古貴族的消遣,而養鷹也是一種專門技術,所以也比一般平民待遇要好些。

由於元朝統治者基本上拒絕接受漢文化,所以,基本上意識不到儒家倫理對於統治的好處。即使有個別人意識到了,也無法順暢推行。元朝的國家治理,基本上無視漢人千年的政治傳統和經驗。在制度安排上,具有儒學底蘊的士大夫,只是作爲統治的裝飾和點綴,元朝統治者偶爾聽取一點漢人的意見,往往也是偏於技術方面。他們用不着儒學爲自己增添合法性,也基本上不需要對自己的統治做道德上的修飾。而且,他們無視漢地原來的知識精英的存在,不僅不依靠他們,反而有時候還排斥他們。他們對漢人的統治,基本上是軍事強制背景下的強行盤剝和嚴刑峻法。在元朝統治的不足百年裡,民變和農民造反從來就沒有斷過。

元朝統治者在拒絕漢化的同時,也造成了部分漢人的蒙古化。清代史學家趙翼指出,在元代,有很多漢人取蒙古名的事情,比如姓張的叫張拔都,姓劉的叫劉哈刺不花,有的甚至連名帶姓一併蒙古化了。還有的人,爲了謀求一官半職,或者做通事,積極學蒙古語。(參見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札記校證》,701~702頁,北京,中華書局,1984。) 小說.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第2版) 最新章節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 網址:http://www.xoyo100.com/html/5/5157/2535532.html

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
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