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

前面談到過,清朝的政治格局一向有兩個特點:一是滿重漢輕,二是內重外輕。還在乾隆末年,這種格局所導致的清朝政府缺乏彈性,難以應付地方突發事件的弱點,已經在川、楚白蓮教起義中暴露無遺。隨着滿人整體政治素質的下降,這種政治格局的弱點就更加突出。爲了應付局面,在乾隆之後,爲了利用漢人士大夫的力量,漢人官僚和士紳的地位已經有所提高,但從總體上看,清朝政治的這一格局,還沒能有根本性的扭轉。

根本性的轉機來自於清朝崩盤的威脅。1851年起源於廣西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衝出廣西后以暴風驟雨之勢,席捲大半個中國。就當時而言,清朝政府崩潰的勢頭,比當年元朝政府還要來得快,如果不是起義農民領袖貪戀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繁華,起義軍內部又因爭權奪利而出現內訌,很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滿人又會像當年的蒙古人一樣,被趕回關外。

當然,太平天國沒有全力北伐的失誤,給了清朝政府一點喘息的機會,也給了漢人士紳選擇的機會。本來,像這種王朝末世,地方上的士紳最關心的應該是自己家族和地方的利益,未見得會傾力效忠政府,加上太平天國以推翻異族統治相號召,理應對於漢族知識分子更有吸引力纔是。可是,太平天國起義,恰是以西方基督教的某些思想因素,糅雜了中國鄉土意識拼湊成的拜上帝教爲組織核心的。雖然在太平天國領導人洪秀全、楊秀清、馮雲山一千人頭腦裡,西方基督教的思想沒有多少,但他們創造的拜上帝教,卻以強烈的反傳統面目出現,兵鋒所及,掃蕩着一切中國固有的雅俗文化,儒釋道概莫能外,至少從形式上,傳統的三教都受到了巨大沖擊。而且,在農民式的禁慾主義指導下,太平天國實行打破家庭,分男營女營的政策,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顛覆性衝擊。從某種意義上說,確實有“鏟孔孟,覆倫常”的意味。雖然洪秀全等人事實上並不可能真的拋棄儒家倫理,甚至對倫理和禮教的講究比士大夫還要厲害,但他們起義的外在表現,卻的確對士大夫們賴以生存的意識和觀念造成了難以接受的衝擊。

對於中國士大夫而言,以儒家倫理爲核心的文化是他們賴以存在的基石,雖然讀書人都稱皇帝爲聖上,但實際上他們心目中的聖人只有一個,那就是孔子,孔子的確是中國意識形態意義上的教主。而以男女爲中心的社會倫理網絡,則是士大夫在農村社會生存的基本前提。如果以毀滅這兩個命根子爲代價,換取對一個政治勢力的歸附,對士大夫來說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的,即使歸附,也是在武力脅迫下不得已的結果。這樣的話2,就不難理解,爲什麼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爲代表一大批漢族士大夫,會毅然選擇全力幫助清朝政府。這些人(包括大批在野的士紳)的選擇,的確出於“衛道”的動機,不過更重要的是維護他們自己的命根子。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場農民起義沒有士紳的參與而能成氣候的,太平天國當然也不例外。而儘管太平天國對讀書人很優待,甚至自己開科取士,但始終沒有什麼像樣的士大夫投身這個運動,少數幾個進去的也很快就退出了。

漢族士大夫對太平天國的抵制和反抗,救了奄奄一息的清朝政府的命,也徹底改變了清朝延續200多年的政治格局。當清朝的政府軍八旗和綠營根本不中用的時候,滿人的王朝不得不將撲滅太平天國的希望寄託在還比較有戰鬥力的湘淮軍頭上。湘淮軍實際上是曾、左、李這些漢人士大夫,爲了自身命運,以及拯救清朝而建立的私人軍隊。這種私人軍隊從編制到訓練跟八旗和綠營都有本質的不同,而且還及時地引進了西方的兵器和組織因素,因此最終替清朝政府撲滅了以太平天國爲代表的遍地農民起義烽火。在這滅火過程中,原來士大夫的實學和理學都派上了用場。

太平天國之後,一大羣以軍功起家的漢族士大夫順理成章地變成了封疆大吏。他們跟以往的督撫不一樣,不僅自己手裡有隻聽自己招呼的軍隊,而且通過在戰爭中形成的厘金制度,收取大量厘金,壯大了地方財政的腰包。厘金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商稅制度,據說是江南才子錢江的主意。所謂厘金就是對商品值百抽一,不僅施之行商,也施之坐商。厘金制度實行後,基本解決了像湘淮軍這種原來沒有國家編制的軍隊的開支問題。厘金制雖然是一種不好的商稅制度,但是,畢竟解決了傳統體制下長期沒有解決的建立商業徵稅體制的問題。由於厘金沒有固定的稅額,不在戶部控制的範圍,所以成爲地方督撫自己的財源。有兵有財之後,這些強勢的督撫,對管轄地方的官員也有了更多的支配權。各省的司道官員,完全變成了督撫的屬員,而府州縣官則更是在督撫的掌控之下。雖然不能隨意任命,但可以隨意彈劾。可以說,太平天國之後的督撫,在兵、財和人事幾方面,都有了從前想都不敢想的權力,原來內重外輕的局面倒了過來,變成了外重內輕。在歷史上,人們稱之爲督撫專權的時代。

到19世紀70年代末,清朝政府的總收入,中央和地方總計爲6000餘萬兩白銀,而厘金則達到1800萬兩,佔30%左右。由此可見地方財政的分量。([美]費正清編:《劍橋中3國晚清史》,554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太平天國之後的局面,清朝自己稱爲“中興”,所謂的中興名臣們,也是專權的督撫。中興的最大標誌,是中國開始了“自強運動”,即所謂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一場地方導向的現代化運動。這些專權的督撫是運動的主導者。洋務運動的三部曲,軍事現代化、軍火工業現代化和工商業現代化,都是在曾、左、李爲代表的地方督撫主持下進行的。在這些督撫控制的區域,一個個頗具規模的現代化企業破土而出,揭開了中國學習西方的第一篇章。雖然這些新興的事業一開始都是衙門化模式,全然沒有市場意識,而且也沒有像日本那樣,很快從官辦走向商辦,只走到官督商辦的半途就停滯了,但畢竟是中國人自主接受西化的第一步,現代化成就雖然比起近鄰日本來不算好,但在整個世界範圍看,比較其他接受西化的民族和國度,還算不錯。督撫們大力推動洋務運動,固然有富國強兵的初衷,卻也不乏對自身權勢的考慮。實際上,誰興辦起洋務事業,誰就可以爭取到中央更多的財政支持,甚至截留關稅也不會受到懲罰。所興辦的事業在某種程度上也成了興辦者自己的事業,往往能夠極大地壯大自己的勢力。左宗棠之於福州船政和福建海軍,李鴻章之於北洋海軍都是如此。由於興辦洋務,督撫可以設置更多的機構,大大小小的各種局和處出現了,這些機構不在朝廷編制之內,機構的興廢,官員的添設,完全操縱在督撫手裡,地方督撫的行政權力因此得到了進一步擴張。

洋務事業極大地擴展了這些中興名臣的權力,在晚清的絕大多數時間裡,作爲地方官員的督撫,對清朝的國防、外交等事務擁有很大的發言權,有時甚至主導相關政策的走向。最典型的莫過於李鴻章長期以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身份,實際主管清朝的外交幾十年,以至於他基本上不駐保定的直隸總督府,而多在天津的北洋大臣府邸,也好就近操控。 小說.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第2版) 最新章節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 網址:http://www.xoyo100.com/html/5/5157/2535554.html

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
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