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

中國自古對於世界就有天下觀的理念。這種天下觀,意思就是以帝王所在爲中心,作爲王道和教化的原點,以同心圓向外延伸,凡是統治所能達到的地方,都屬於自己的領地;凡是教化所及而治權未逮之處,即爲藩屬國。如果地域過遠,不遵王化,即教化所未及之地,理論上也應該是服從中心的藩屬,但往往存而不論,並不強求它們歸附中國。這種天下觀,既是文化的,也是政治的和種族的,幾種因素摻和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古代中國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政策,是受到這種觀念支配的。明朝與周邊國家所構成的朝貢體系,以及明人對世界的看法,也是這種觀念的產物。

滿人入關之後,繼承了古代中國的這種天下觀念,只是作爲少數民族的他們,從邊緣進入了中心,多少有保留了一些原來的習慣。這些習慣,反映在制度上,一是禮部對周邊國家朝貢的接待,一是理藩院的設置。

周邊東南海域方面的朝鮮、安南、琉球、暹羅和日本等國家與朝廷的往來,由禮部負責。禮部有專門的主客司,負責接待使者,安排使者參加朝會等事務。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基本上是從明朝繼承下來的傳統朝貢體系,明朝的禮部雖然在理論上也負責西北少數民族往來事務,但由於跟蒙古部落長期處於敵對狀態,這種往來的意義並不大。在傳統的朝貢體系裡,清朝政府是體現儒家文化正統的中心,而所有“外藩”都需前來朝貢,嚮慕王化。

對西北陸路方面少數民族事務,思路則稍有變化,清朝有專門的機構——理藩院來處理這方面的事情。理藩院從滿人在關外時設置的蒙古衙門轉化而來。在關外時,滿人和一部分蒙古部落形成了結盟關係,隨着歸附的蒙古人部落日益增多,後金政權設置了蒙古衙門處理那些陸續歸附的地處較遠的蒙古部落事務,不久,改爲理藩院。入關以後,受到漢制影響,理藩院一度掛禮部招牌,其尚書和侍郎都帶禮部頭銜。自順治以後,理藩院變成了一個跟六部平起平坐的獨立機構。這個機構由皇帝親自掌控,由滿人和蒙古人具體操作,絕對不允許漢人插足。這個機構的職掌是負責所有來自西北陸路的少數民族事務,既有遠近的蒙古和相近民族的事務,也包括西藏和回疆的事務,甚至連不是歸附對象的俄羅斯與清朝的往來也管。

顯然,清朝處理西北地區民族問題的思路是,以他們與蒙古人的結盟關係作爲基石,採用宗教柔化和武力震懾相結合的方針,儘可能地讓蒙古人參與其中,解決長期困擾中原王朝的西北少數民族問題。當然,我們在具體的歷史過程中看到,清朝的少數民族政策一2般是以柔化爲主的,雖然這種柔化本身就包含有武力威懾的內容。跟理藩院和相關的政策措施相對應,清朝皇帝還定期到北京北面的口外,舉行木蘭秋獮,即皇家圍獵,在動用大軍圍獵的同時,接見來自各地主要是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使者。在賜宴、賞賜的懷柔的同時,皇帝讓這些使者見識朝廷武力的強大,體現“胡蘿蔔加大棒”的雙重效應。

理藩院的主要事務之一,是處理流行於蒙古和西藏等地的喇嘛教事務。滿族統治者實際上並不信仰喇嘛教,但他們不僅極力促成喇嘛教在蒙古各部落的流行,而且對喇嘛教有大量的補貼。對於蒙藏各地的大小活佛非常優待,尤其對佔統治地位的黃教領袖**和班禪更是禮遇有加,在北京和行都承德都爲他們建立寺廟,雍正皇帝還將自己做皇帝前的府邸改成喇嘛教寺廟。當然,在扶植喇嘛教的同時,清朝政府也注意了防止宗教勢力的擴張。他們有意保持**和班禪勢力的平衡,並扶植蒙古自己的宗教領袖,利用金瓶掣籤,掌握藏地兩大活佛的繼承人選。對於信奉回教(伊斯蘭)的西北諸民族,清朝也採取了懷柔政策,不僅尊重他們的信仰,給予民族和宗教上層人士種種優待,維護京城的清真寺,而且乾隆還娶過回疆貴族的婦女爲妃。總的來說,這就是所謂的“明修長城清修廟”,清朝政府對於傳統的以封堵爲主的少數民族政策,有一個大的修正。

應該說,清朝的少數民族政策基本上是有效的。雖然也有過少數蒙古部落的叛亂,但總體上蒙滿的結盟還是穩固的。“修廟”政策對於藏人也很管用,除了少數藏地土司有過不臣之舉外,大部分藏人在大部分時間裡,對清政府都是友好的。只有在回疆,清朝的政策似乎並不成功。無論是懷柔還是打擊,總是難以真正收服回疆各族,終清之世,回疆一直成爲清朝政府難以克服的難局。不過,滿人往往利用蒙古人和錫伯人爲他們鎮守回疆,在多數時間裡大體上能控制局面。 小說.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第2版) 最新章節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 網址:http://www.xoyo100.com/html/5/5157/2535551.html

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18章 三國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18章 三國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9章 法家帝國秦1
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18章 三國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18章 三國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9章 法家帝國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