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

1.戊戌前的政治格局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一個轉折。中日這兩個後現代化國家,各自學習西方的成就在直接較量中得到了檢驗。殘酷的現實讓中國人意識到這個事實,一個一向爲中國人瞧不起的小小島夷,居然就是因爲學習西方學得比中國好,就打敗了中國人,而且讓中國人敗得非常之慘。花上千萬兩銀子堆起來的北洋海軍灰飛煙滅,戰前國人頗爲引以爲豪的湘軍和淮軍也是一敗再敗,連一場像樣的小勝仗都沒有,害得李鴻章在馬關談判中連起碼的還價資本都沒有。

當然,更爲刺激中國人的是,從此以後,中國有了一個能夠將自己打得一敗塗地的緊鄰,而且這個緊鄰對滅亡中國非常有興趣。自從日本將中國打敗,拿中國作爲上升的墊腳石之後,中日之間的差距就越拉越大。甲午之戰,不僅讓中國付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賠款,而且吞掉了邊界基本定型後的兩大塊國土(其中的遼東經三國干涉後,由清朝政府贖回),也就是說,甲午戰爭讓中國人真切感受到了亡國的危險,從西方只要利益、不要國土的夢幻中醒了過來。

人們公認,甲午戰爭是中國士大夫普遍覺醒的轉折。這個轉折促進了學習西方和日本的熱潮的到來,要求變革的呼聲日見其高,其中聲音最響的是來自廣東的一羣士大夫,他們的代表人物爲康有爲和梁啓超。不過,講求西學呼籲變法的人們實際上並不只有這羣人,在北京,在東南沿海,這樣的士大夫還有很多。使變法成爲潮流,最後影響到中樞,應該是這些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面對亡國的威脅,清朝最高統治者不可能無動於衷。事實上,甲午戰爭後,無論是光緒帝還是西太后,都感到了亡國的危機,也意識到了變革的必要性(光緒的態度已是衆所周知,其實西太后當時也多次表示,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寫得好)。清朝皇室傳統的責任感,不僅作爲皇帝光緒有,作爲太后的那拉氏也有。當然,具體怎麼變,他們並不清楚。我們應該承認,儘管國家危亡,但不願意變法的人還相當多,中國歷史上,從來就不缺乏因循苟安之輩,一個王朝到了晚年,這種人就更多。不過,到了這個時候,這些人已經不能像19世紀60年代那樣推出自己的領袖,甚至連像樣一點的反對變革的說辭也拿不出手了。

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百弊叢生,太平天國之後的地方導向的改革,雖然使中國出現了某些新的因素,但沒有使中國出現新的中產階級,更沒有觸動舊的政治體制,反而因新舊轉換導致體制上的摩擦和裂痕,舊官僚系統的狀況不但沒有因改革而改善,反而2更加惡化。賣官鬻爵已經制度化,人們在買官之後,還要買缺,買了缺之後,還要買排隊的位置。一個官缺,至少有幾十甚至成百上千個人在候補。買官的錢,只有少量歸入國庫,其餘的都被當事者中飽私囊。作爲維護王朝統治的核心制度,科舉制也已經退化,不再能勝任官僚制選才和更新的需要。經濟狀況也是如此,原來的官督商的工商業,日益暴露出官方干預的弊病,經營逐步惡化。對日鉅額賠款,又使中國背上了數額龐大的國際資本的高利貸。可以說,中國已經到了一個非改不可的關頭,然而改革的條件卻相當不好。

不僅如此,當時中國的變革,還存在着一個巨大的隱憂,就是最高權力的二元結構。西太后是中國的實際統治者,已經牢牢把握最高權力35年。但是,她的掌權卻不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只是因爲倫理結構和體制之間不可避免的縫隙,才使得一個女人變成了中國事實上的皇帝。爲了繼續做這個事實上的皇帝,在她親生兒子同治死的時候,她居然甘冒家族之大不韙,不爲同治立嗣,選擇了與同治平輩,年僅4歲的光緒作爲養子繼任皇帝,爲的就是能夠繼續垂簾聽政。但是,這種舉動,還是引發了一場政壇風波,一個昔日的言官吳可瀆竟然以死相諫,西太后費了很大力氣,才平息了這場風波。然而隨着光緒的長大成人,朝廷上下,要她歸政的壓力越來越大。光緒1889年親政之後,不僅朝廷輿論,甚至連懦弱的光緒自己,也指望着早日執掌大權。可是,儘管住進了頤和園,西太后卻並沒有放棄權力,依然在遙控朝政。結果,甲午戰爭的失敗,人們批評的矛頭也依然指向西太后。不僅言官說三道四,就連舉足輕重的地方大員劉坤一覲見時,也委婉地批評她不該信任宦官。

在這種情形下,西太后只能再放一點手,一任光緒在前臺執政,包括主持變法。後臺的西太后雖然把握着最高權力,可是光緒畢竟是合法的統治者,所缺乏的只是經驗和事功。如果變法成功,那麼光緒所缺少的就自然得到了補足,而西太后再繼續控制權力的可能性就會喪失。

在傳統政治結構裡,權力是使政治人保持鮮活的春藥,在中國歷史上,罕有在世的皇帝肯放棄權力和平移交的人,凡是做太上皇的,不是被逼無奈,就是名讓實不讓。西太后實際上等於是一個做了35年的皇帝,讓她在有生之年放棄權力,在傳統政治的視野裡,的確是件難事。西太后雖然是個精明而且擅長權術的統治者,但畢竟受教育不多,她的知識基本上是她所喜歡的民間戲劇給予的。她不僅有一般富貴女人所有的惡習,貪求功利,而且眼3界狹窄,只有粗鄙的戲劇意識,所以,指望她在清朝政治的轉折中有更好的表現,應該屬於意外之想。

不幸的是,中國第一次自上而下的中央變法,就發生在這樣扭曲的政治格局之下。

2.變法的制度意義

戊戌變法期間真正變制內容其實並不多,大體上,我們可以將變法百日內所推行的變革內容分爲這樣幾類,一是機構裁併。在中央,是將原本就屬於機構闌尾的各個監、寺如詹事府、太僕寺之類的機構裁撤。在地方,則是將本來就沒有什麼用處的漕運、河道總督裁撤,把與督撫同城的巡撫裁撤。二是獎勵民間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打破了原來對民間工商業的政策限制。三是以新的行政思路,修改各個中央機關的辦事規則。四是廣開言路,鼓勵臣民直接上書給皇帝,突破了原來只有四品官纔有資格給皇帝直接上書的限制。五是教育改革,設立京師大學堂,第一次在京城設立國立西式最高學府,與從前的同文館有本質不同。同時,鼓勵民間興辦新式學校。六是科舉改革,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最後一項也許是變法中影響最大的舉措,牽扯到最廣大的農村知識分子的利益。然而就是這樣足夠溫和的改革,也在某些既得利益集團中引起了強烈反應。機構的裁併,尤其是河督和漕督衙門的裁撤,使得一大批藉此謀生的旗人喪失了牟利之所,激發了旗下政治中最爲惡劣的風潮,而本來就不甘心失去權力的西太后,在旗人的哭訴和鼓動下,對變法日益反感。

從表面上看,戊戌變法跟傳統意義上任何一次規模較大的變法似乎沒有什麼不同,尤其是其中的官制變革,實際上都是清朝政府早就應該改而沒有改的,即使最爲“激進”的廢八股之舉,也是士林輿論呼籲了多年的,人們早就有思想準備。這種變革,按說沒有突破西太后的底線,就是國內大多數偏於保守的士大夫,也是能夠接受的。真正令西太后不能容忍的是變法過程中出現的另外兩個因素。

首先,令西太后周身不快的是光緒的另起爐竈之舉,即所謂開懋勤殿和設立制度局。西太后明白,雖然這些新設的機構名義上只管改革,但倘若真的設置了,就等於另立軍機處,原有的機構就會被架空。舊系統是她的,新系統是光緒的,只有通過舊系統她才能夠從中駕馭,如果新的取代了舊的,自然也就意味着她對朝政的控制不復存在。加上光緒藉口阻攔臣民上書,未經她首肯撤掉了禮部六堂官的職,在軍機處摻沙子似的加上四小軍機,因此西太后有理由認爲,光緒的奪權行動已經提前到來了。

其次,雖然變法動靜並不大,4但朝野上下的維新派所造的變革聲勢可不小。雖然朝中變法連行政改革都談不上,但《時務報》關於開議會的呼聲已經甚囂塵上,讓士大夫家喻戶曉了。一些易服剪髮的社會變革議論,康有爲自命聖人的託古改制的輿論鼓譟,都過分地刺激了保守士人和朝官的神經。不過真正讓西太后感到憤怒的是這些變法輿論製造者們賣力的揚帝抑後的鼓譟。康有爲等人當時對政治有一種從傳統繼承下來的道德慣性,把變法的希望,全數壓在並沒有實權的光緒頭上,屢屢建議光緒“乾綱獨斷”,明顯要排斥女主當政,結果是越發刺激了權欲甚重的西太后。

其實,真正令變法迅速失敗的,還是那不幸的帝后二元權力結構。只要西太后不肯放棄權力,而且又無法直接主導變法,那麼變法的失敗就是不可避免的。只不過失敗的形式可能會有所不同罷了。變法最終以激烈暴力對峙的形式失敗,西太后發動政變,事實上對於清朝和西太后本人都是一個悲劇,戊戌政變的結果,使得西太后和朝廷政策不可避免地向後轉,趨向反動。一連串向後轉的大動作,不僅違背了原先現代化的初衷,而且不可避免地與西方列強發生衝突。在手裡沒有多少牌可以與西方對抗的情況下,最後竟然利用義和團的迷信與西方對抗,圍攻使館,與列強宣戰,無端地使國家陷入更大的災難之中。

當然,戊戌維新對於中國製度變革並非沒有意義。從舊營壘中分裂出來的士大夫,經過幾年辦報、結社和辦學的經歷,畢竟在中國第一次演練了西方政治的某些過程,也經過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啓蒙。他們第一次知道了什麼叫做開會,什麼叫做表決,什麼叫做議案。康梁維新,雖然沒有戰勝中國頑固勢力,但卻在思想上啓蒙了千千萬萬青年知識分子,使他們變成了思想上的康黨。戊戌後的反動雖然黑雲壓城,但嚮往變革卻成爲此後的潮流,任誰人也阻攔不了。只是,經過戊戌政變和庚子年的反動後,不僅中國自我改革的政治經濟環境變得過於惡劣,而且清朝政府經此反覆,犯下大錯,歷史留給朝廷的合法性空間也很小了。小說.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第2版)

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18章 三國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18章 三國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18章 三國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
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18章 三國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18章 三國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18章 三國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