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遷都

魏黃初六年(229)春三月。

隨着深入江南四方襲擾漢軍腹地的曹彰所部數千精騎被全殲以後,原本已然平定的中原州郡再度起義頻繁而起,規模較之先前更爲宏大,徹底了陷入了戰火紛飛當中。

而席捲青徐二州的陸遜也果斷的調整戰術,對內開始經營二州郡縣,對外則派遣將領協助起義軍抗衡魏軍。

這更是助漲了起義軍的氣焰。

令原本只是癖蘚之疾的中原叛亂變得尤爲強盛、複雜。

隨着中原各州郡間的局勢越發難以掌控,自然首當其衝的影響到淮南會戰。

不僅如此。

當東線傳回大捷後,漢軍其餘兩線也展開了迅猛的進攻。

荊北的新野、宛城前線,原本由於司馬懿親自坐鎮宛城總督戰事,縱然鄧艾用兵靈活多變,但在他經營得鐵桶一般的防線下,令己方防禦彷彿無懈可擊!

鄧艾連連捕捉數次戰機,縱兵意欲奪宛城,打開北上許都、洛陽的交通,但卻都無一例外鎩羽而歸。

數次攻勢被化解,兩軍只得各自緊守營盤展開對峙,局勢就此僵持了下來。

西線。

自諸葛亮從漢中舉三萬蜀中主力經褒斜道出斜谷徑直沿武功水東進,徑取長安以西的鶥縣、美陽等地,並屯兵於地勢雄闊的渭河平原上。

丞相諸葛亮遣三萬人屯於五丈原安營,結八陣圖與魏徵西大都督曹真對峙。

曹真雖數次引軍來功,但在對戰中,漢軍憑藉着元戎連弩、陌刀軍等新興裝備卻屢屢大佔上風,野戰頻繁壓制敵軍。

曹真深感無以野戰擊潰漢軍,只得還營固守,陷入了拉鋸戰。

而在五丈原立足以後,丞相諸葛亮分兵屯田,爲久駐之基。

並與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其軍軍紀嚴明,與民秋毫無犯,逐漸在關中平原掌握了立錐之地。

另一面,諸葛亮也分遣魏延率隴右之士渡過涇水,攻略幷州諸郡。

又命駐軍臨涇的吳懿率部沿涇水沿岸佯攻北原,從關中已北威脅長安的安危,以分散魏軍注意。

……

時至今日。

隨着東線頻頻傳來捷報,諸葛亮不愧是頂級的戰略家,他立即展開激烈進攻令曹真感到西線無與倫比的壓力,讓其不敢輕舉妄動,派遣部衆東進援助。

而由於中原局勢大變,起義軍四起的局面,鄧艾更是大膽派遣龐德,馬岱率精騎寇略許都、洛陽間的交通要道。

隨着漢軍騎士的襲擾,魏國此刻卻是無能爲力。

機動騎士幾乎都已經盡數調集前線,三千精銳幽燕騎士也折損殆盡,現在的龐德所部精騎卻出人預料般的縱橫馳騁中原,仿若無人之境。

而曹彰戰死的消息也頓時猶如導火索般起了連鎖反應,令東、中兩線的局勢都不堪重負了。

經過羣臣間的商討、真執,最終在劉曄的建議下,天子曹叡萬般無奈忍痛的下詔宣佈,將即日起舉行遷都,以鄴城爲都。

這一詔令剛下達,中原諸州一片譁然。

遷都鄴城。

這說明了什麼?

預示着魏國持久經營的中原腹地將出現了破綻。

遷都鄴城等於收縮防線,日後將有河北爲基。

等於將原本是以中原爲根基的換成了河北之地,而中原卻成爲了前哨所在。

自古皆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類的說法來將佔據中原的王朝追溯爲正統。

如今魏國遷都意欲着什麼?

他們魏軍無法抵禦漢軍的攻勢而遷都河北諸州,最終只得閉守一方,偏安一隅。

反觀漢軍卻可以趁勢平定中原來宣示己方正統,若真的平定了中原諸州,在法理上也將具備無與倫比的優勢。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政治綱領也將更具有說服力。

……

做出了遷都的決議,天子曹叡神情悲慼的駕車至洛陽南郊陵邑。

他跪於其父與祖父諸墓碑前,淚如雨下,無比自責的道:“父親,祖父,孩兒有愧於你們的囑託,未能護佑好我大魏江山。”

“現更是讓蜀軍賊子染指了中原腹地,迫使我不得不以遷都至鄴城,以繼續與敵軍所抗衡。”

“孩兒愧對於你們呀!”

一時間,曹叡於陵前大哭許久。

將近半月。

魏國遷都已經基本完成,隨後天子曹叡下詔命東線曹休、中線司馬懿陸續放棄淮南、宛城等戰略要地,率部且戰且退。

由於中原已經形成亂局,在堅守前線已是無任何異議。

隨着魏國遷都,戰場局勢再度瞬息萬變。

進取淮南諸地後,關平頓時分遣石苞、州泰爲將各領一軍兩線入徐,協助陸遜逐步攻略青州黃河已北的平原郡等腹地。

又任命黃權坐鎮壽春,以主持戰後的治理恢復事宜。

隨後,關平調集五萬大軍直直進軍中原腹地,憑藉強大的威懾力以及號召力,沿途陸續收復各部起義軍,大軍一路增長至十餘萬衆。

攻許都,取洛陽。

隨着魏國的遷都,收縮兵力至黃河沿岸一線,短短一個月內,曾經雄踞於魏軍中樞、核心地區的二城宣告陷落。

夏四月。

中原諸州郡宣告平定,久違的再度插上了“漢”字大旗。

這一刻,漢軍上下再度凝聚了治下軍民之心,以及中原士民。

因爲,他們已經相信了大漢的確即將中興。

短短的兩年時間裡,漢軍順江直下以摧枯拉朽之勢滅了吳地,實現了江南統一,北伐戰局持續數月時間不到,便連破魏軍。

令魏國上下不得不於慌亂間遷都北向,以黃河天險爲界,進行固守。

一切局勢皆已反轉,天下大勢已向蜀漢靠攏。

蜀漢不再是偏安一隅的割據性政權,而是能夠繼光武以後再度中興漢室的強盛王朝。

……

平定中原,漢大將軍關平經過與麾下諸幕僚一番商議後決議,暫時進行裁軍。

由於之前各地起義軍接連而起,導致己方軍力大幅度增長,戰力已然是極度下降,這對於一向崇尚“精兵爲王”的關平來說,並不算好消息。

另一方面,由於魏軍遷都乃是準備充分,黃河沿岸的各處渡口此刻都集結了重兵防禦,短時間內難以攻破,又兼中原新附,當務之急應該是立即着手整頓穩定中原之地的治理和發展。

所以,裁軍勢在必行!

讓原本起義的民衆重新歸於田間方纔是正途。

正巧由於關平曾在許都以南的比水一線大肆打擊過地方豪強的勢力,故此當聽聞魏國無力守備中原時,部分豪強畏懼之下也紛紛舉家跟隨曹魏遷徙河北。

正好又多了許多的無主之地,關平自然不會浪費資源,充分的利用了起來。

收攏佃戶、流民,編戶齊民,分賜田地。

短短時間之內,中原因戰亂後有些騷亂、殘破的景象便在漢軍各級官吏有條不紊的治理下恢復着創傷。

中原之民又重新開始歸於和平平靜的生活間。

……

裁軍以後。

漢大將軍關平親自修書一封於成都呈稟天子劉禪,請命擴充設立中原軍團,以精騎五千爲輔,步軍四萬爲主,合計荊襄、揚州之師共計十餘萬衆。

以這十餘萬衆精銳積極操練,整軍備戰,待中原穩定後,便北進一舉滅掉曹魏,實現一統。

又請命建立了青州海軍三萬餘衆,大肆打造戰船,以陸遜爲督。

第三百十三章 各有算盤第四十七章 詐降第三百零二章 平分秋色第二百六十章 反目成仇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馬羌第三百五十九章 計定下辯第一百八十章 爲少將軍賀第兩百五十五章 士家覆滅第五十八章 計議收羣盜第三百四十三章 拔城第三百二十九章 漢賊,焉敢如此?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軍已至第四百六十六章 令吳人聞風喪膽第三百七十三章 賊子休走第二百七十一章 讓我做墨家鉅子第一百九十一章 鄧艾的應對第一百三十章 回軍第二百五十八章 病危的法正第二百二十一章 豪強大族(鳳溪生日,求訂閱)第三百十七章 局勢好像不利?第四百八十六章 漢室再興第二百九十四章 孔明薦關平第十八章 縛李基第二百七十五章 戴罪之身第三百五十八章 四方皆敵第四百三十六章 朝野震動第一百九十五章 以鬥爭求和平第二十二章 偷聽第三百八十一章 突圍路線第二百九十章 培養第四百八十一章 卻月陣第三百七十章 擊掌盟誓第七十六章 神醫第四百八十章 復出第一百零二章 大戰,已至尾聲第一百七十四章 謀算第一百三十章 回軍第三百十二章 堅守第一百七十九章 算計第四百零八章 主力齊聚第八十八章 三江口第一百四十八章 吾乃常山趙子龍第三十六章 渡比水第三百十二章 堅守第四百一十五章 兵進五丈原第二百四十五章 俠客第三百三十章 野心勃勃第七十四章 過境第三百十九章 下決策第一百十七章 趙氏(求首訂)第二百八十八章 漢中之變第二百八十九章 天府之國第二百十二章 撫蠻之策第三百五十八章 四方皆敵第四百三十四章 關平抑豪強第四十章 “自信”的夏侯楙第一百九十五章 以鬥爭求和平第三百零十章 狐媚之女第四百八十章 復出第三百四十二章 漢軍莫非有詐?第三百八十九章 郭淮入河西第一百十一章 不同劇本的白衣渡江第一百章 徐晃,行動了第四百七十六章 遺言第九十三章 夜戰第四百四十七章 敕開府之權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訪第三百八十七章 覆滅之第二十三章 李基逃了?第二百三十七章 占城稻第七章 關平,有何企圖?第一百六十六章 調整戰略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訪第一百六十二章 上庸第四百七十七章 享最高榮譽第四百六十三章 興漢決戰之歌第二百七十五章 戴罪之身第二百八十七章 漢中狼煙起第二百七十章 要上天?第二百五十三章 塞胡紛爭第四百三十五章 曹仁的決策第五章 龐德第三百九十一章 請君入甕第一百一十二章 呂蒙的打算第一百四十八章 吾乃常山趙子龍第一百七十二章 老將請戰第四百五十一章 親赴武陵第二百五十章 擺駕魏王宮第一百一十六章 荊州變故(三)第四十四章 匯合第一百五十五章 火船第十九章 自傲的關公第三百八十九章 郭淮入河西第四十章 “自信”的夏侯楙第一百三十八章 勇戰(二)爲偉大祖國慶生,求訂閱第四百零二章 先打掉文聘再說第四百零三章 關平的大局觀第二百零八章 未死的曹操第三百二十八章 質子第五十七章 自刎,需要勇氣
第三百十三章 各有算盤第四十七章 詐降第三百零二章 平分秋色第二百六十章 反目成仇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馬羌第三百五十九章 計定下辯第一百八十章 爲少將軍賀第兩百五十五章 士家覆滅第五十八章 計議收羣盜第三百四十三章 拔城第三百二十九章 漢賊,焉敢如此?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軍已至第四百六十六章 令吳人聞風喪膽第三百七十三章 賊子休走第二百七十一章 讓我做墨家鉅子第一百九十一章 鄧艾的應對第一百三十章 回軍第二百五十八章 病危的法正第二百二十一章 豪強大族(鳳溪生日,求訂閱)第三百十七章 局勢好像不利?第四百八十六章 漢室再興第二百九十四章 孔明薦關平第十八章 縛李基第二百七十五章 戴罪之身第三百五十八章 四方皆敵第四百三十六章 朝野震動第一百九十五章 以鬥爭求和平第二十二章 偷聽第三百八十一章 突圍路線第二百九十章 培養第四百八十一章 卻月陣第三百七十章 擊掌盟誓第七十六章 神醫第四百八十章 復出第一百零二章 大戰,已至尾聲第一百七十四章 謀算第一百三十章 回軍第三百十二章 堅守第一百七十九章 算計第四百零八章 主力齊聚第八十八章 三江口第一百四十八章 吾乃常山趙子龍第三十六章 渡比水第三百十二章 堅守第四百一十五章 兵進五丈原第二百四十五章 俠客第三百三十章 野心勃勃第七十四章 過境第三百十九章 下決策第一百十七章 趙氏(求首訂)第二百八十八章 漢中之變第二百八十九章 天府之國第二百十二章 撫蠻之策第三百五十八章 四方皆敵第四百三十四章 關平抑豪強第四十章 “自信”的夏侯楙第一百九十五章 以鬥爭求和平第三百零十章 狐媚之女第四百八十章 復出第三百四十二章 漢軍莫非有詐?第三百八十九章 郭淮入河西第一百十一章 不同劇本的白衣渡江第一百章 徐晃,行動了第四百七十六章 遺言第九十三章 夜戰第四百四十七章 敕開府之權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訪第三百八十七章 覆滅之第二十三章 李基逃了?第二百三十七章 占城稻第七章 關平,有何企圖?第一百六十六章 調整戰略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訪第一百六十二章 上庸第四百七十七章 享最高榮譽第四百六十三章 興漢決戰之歌第二百七十五章 戴罪之身第二百八十七章 漢中狼煙起第二百七十章 要上天?第二百五十三章 塞胡紛爭第四百三十五章 曹仁的決策第五章 龐德第三百九十一章 請君入甕第一百一十二章 呂蒙的打算第一百四十八章 吾乃常山趙子龍第一百七十二章 老將請戰第四百五十一章 親赴武陵第二百五十章 擺駕魏王宮第一百一十六章 荊州變故(三)第四十四章 匯合第一百五十五章 火船第十九章 自傲的關公第三百八十九章 郭淮入河西第四十章 “自信”的夏侯楙第一百三十八章 勇戰(二)爲偉大祖國慶生,求訂閱第四百零二章 先打掉文聘再說第四百零三章 關平的大局觀第二百零八章 未死的曹操第三百二十八章 質子第五十七章 自刎,需要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