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

我見到她的時候,她已經是中年婦人了,平整光亮地綰一個髻,耳朵上是一對珍珠耳墜,很大方,也有氣度。而且她跟了公公以後,洗盡鉛華,不要說絕口不提她的舞臺生活,連哼也沒哼過一句戲詞兒哪!在我們那個舊家庭裡,對於身世的重要,遠超過金錢。婆婆在生了九個兒女,含辛茹苦地帶大之後,丈夫卻又娶了一房姨太太,婆婆當然受不了,而且在這保守的讀書人家裡,也沒有娶姨太的。當年的公公是個風流倜儻的才子,宦海得意,他接姨娘最初是在城南的賈家衚衕築“愛巢”,後來公公爲了要把姨娘接回家,所以先徵得兩個大兒子的同意,而且他們也有時到賈家衚衕去,只是瞞了婆婆一個人。公公在沉痛之下,曾對兒子們說:“我一生就做錯了這麼一件事,對不起你們的娘。”他又解釋說:“我不過是和朋友賭一口氣。”公公究竟是和哪個朋友賭的氣,又是哪門子氣,家裡也沒有人知道。婆婆當然常常不愉快,有時也會鬧一鬧,公公也沒辦法,他對婆婆是敬重的,有幾分怕她。當然公公也愛婆婆,他愛婆婆是敬畏的愛,責任的愛;他愛姨娘是憐惜的愛,由衷的愛。姨娘跟公公時,還是一個完美無瑕的大姑娘。

姨娘曾經洗硯研墨,跟着公公學字學詩,也風雅過幾年。我不以爲公公所說的“我一生就做錯了這麼一件事”,是一句由衷的話,我想她仍是公公的一個愛妾,只是公公在老妻和那麼一堆大兒大女面前,不願過分表現對她的情意就是了。然而,從公公的許多詩詞文章中,字裡行間都有和姨娘的愛情的履痕屐跡在啊!公公在文中多稱姨娘爲“曼姬”,他偶爾也提到婆婆,他管婆婆叫“健婦”。每有遊,必賦詩;每遊必有“攜曼姬遊”的字樣,從這裡還看不出公公對姨娘的情意嗎?

姨娘是個非常節省的人,公公北伐前在關外做官的那個時期,該是姨娘這一生最風光得意的年代了。她跟着公公在關外逍遙自在地住了幾年,上面沒有“大”,下面沒有“小”,她是唯一的一個。回關來的時候,有幾箱子皮貨,我婚後只見她每屆春季便在院子曬皮貨,家中上上下下爲之側目。我記得我到堂屋去的時候,婆婆便會喚住我,蹺起了小拇指說:“這個人,又在曬皮貨啦!”這幾箱皮貨,終於落到上繳的地步。

我和姨娘很談得來,在大家庭時,她就住在我樓下,我下樓見她屋門敞開着,就進去聊聊天。她也喜歡吾兒祖焯,在要來臺灣時,她正好住孃家,我帶了焯兒向她辭行,她把收集的舊中交票、河北銀錢局嶄新的拾枚、貳拾枚票送給焯兒,我至今還保留着。

姨娘一生無所出,想跟婆婆姊妹相稱,被婆婆拒絕,雖收到老七做兒子,但婆媳間相處極惡。她一生沒得到什麼,得到的只有公公對她的全心的愛吧!

獨向黃昏一孤冢

在箱子底下,壓着一個老式的提袋,是用梭子手工織的,現在的女孩子不懂得梭子這玩意兒,我在小學的女生縫紉課上,倒也略學過,那編織方式就像現在用鉤針鉤線繩一樣。抗戰勝利以後,這線織提袋是由承棟二哥帶回來交給我們,裡面是裝了一包五嬸留給我的“細軟”——一對金鐲、玉珮等等。

她是我從來沒見過的婆婆,承楹過繼給她的時候,我還不知道在哪兒,等到我們1939年結婚,她已經隨着南京的大批家人逃難直奔入川了。我手中除了“細軟”之外,還留有她和我的通信。我們結婚後,就寄信並結婚照給她,雖然一在日本佔據的北平,一在抗戰的後方,但通信的機會,比現在臺灣跟大陸似乎還好些呢!

五嬸也姓林,名寶琴,字蘊如。她初知道我也姓林,非常高興,1940年1月8日來信說:“……昨接來信照片,披閱之下,恍如面晤,見汝(指承楹)身體似覺略長,面容亦較豐滿,深慰遠念,汝與含英工作相偕,志同道合,甚善甚善。含英與我同姓,自是一家,今爲姑媳,可謂有緣,唯望得歸故里相聚,則予願足矣!”接着她把南京五叔留下的房產,仔細地描繪了一遍,並且詳細地告訴我們,前進後進屬誰屬誰,告訴我們要注意,其實這所房子已被日本人炸爲平地,怎好告訴她。

五嬸是在她們老妯娌中,學識最高的,她自幼隨她的祖父讀經史,後來曾在江蘇省立女子師範學校任國文及歷史教職。她的舊詩尤佳。林家和夏家同屬江寧籍,兩代相交,五嬸是在蕪湖和五叔結婚的。五叔是承楹最小的叔叔,因爲得祖母的鐘愛吧,讀書平平,我想他還不及他妻子的文采!

我寫此文,本預備找到五嬸的照片同刊,曾寫信給五嬸的孃家侄子我們的表兄林■先生,可惜的是他手中也沒有。倒是告訴我一些林家族史,及他追憶姑母的事蹟。最可貴的是林表兄把留在他手中的唯一的一冊五嬸的手跡,入川以後的詩著寄給我,他信中說:“知道你要寫一篇紀念‘我的三位婆婆’的文章,意義非常好,也表示了你的孝思。你亦是林家姑奶,你以往未見過我的五姑(即你們的五嬸),林家過去的事也應當知道一些,在這資料中更可知她老人家的身世個性。……”

五嬸的手澤,是寫在毛邊紙訂成的本子上,題名“隨記”,紙已發黃,是從1937年因抗日離南京,先避難到安徽當塗無爲,一路以詩方式寫的,寫到她居四川白沙,共得四十四首,是可謂史詩了。五嬸是1943年謝世,時年六十八歲。這手澤保存了半世紀。

她和五叔無所出,五叔是個平庸的男人,但他們的感情非常好。五叔於1934年去世,從此她就孤獨地過了一生。抗戰時期,我們與她海天遠隔,雖然過繼給她,卻可說沒盡到孝,真是遺憾。她疼愛承楹和我,就在那樣的艱苦抗戰歲月,她又多病,還給我留下些首飾,如換別人不是早該變賣療病了嗎?

在她的四十四首詩作中,大都是思鄉憂國之作,一路進川,對於寫景也非常好,我吟之再三,不禁鼻酸,想到她入川后,一直期待歸回故園,終不可得,或可以說是憂傷而去吧!她最初是由南京避難到當塗無爲,有一首《過幹湖》寫她於清光緒丙申在蕪湖歸夏氏,今番重遊已經是四十一年過去了。《舟行》一首寫海上險景:

四十餘人共一船,風波險阻泊江邊。

天心故厄顛連者,歷盡淒涼草舍前。

(舟行避着泊於僻處險風三日岸邊有草屋三間。)

她從無爲又到漢口,由漢口入川,經過宜昌,自《宜昌入蜀道中》寫道:

層巒疊幛倚天開,避戶山居次第排。

梯級生成如建設,宛然圖自畫中來。

蜀山雄秀蜀江清,三峽奔流宛轉行。

潮打浪花浸客坐,崎嶇怪石水中生。

到了四川以後,在一次轟炸後奔赴白沙居住,便去世於此,她曾於《江樓閒眺》寫道:

家住吳山畔,人居蜀道邊。思鄉流盡淚,望遠隔遙天。每憶兒,曹信,時懷雁序還。漂零何日已,空賦斷腸篇。

萬種愁思並,艱難集一身,病深唯佔藥,家遠故依人。倚枕聽朝市,憑窗望水瀕。扁舟歸去客,棖觸暗傷神。

她在一首《山墓》中寫道:

青青墓上草,中有長眠人。

羨君寧靜處,卻免攖風塵。

這是她詩作中的最後一首,豈不是爲自己寫照?五嬸的孤冢留在四川白沙,卻也有四十四年之久了。

我的三位婆婆,除了親婆婆過世較早幾年,也許還有家人的祭拜,另兩位婆婆就更可憐了。五嬸某詩中有“閒庭寂寂景蕭條”之句,讀後感觸頗深。前年焯兒夫婦由美到大陸去,到了北京他要去永光寺故居,那宅子已經住了二三十家人,堂兄弟不要他去,他非要去,他說:“我要看看奶奶的堂屋,我小時在那兒嬉戲的地方。”堂弟拗他不過,他去了,庭院雜亂一片,蓋滿了一家家的小廚房,他想由院子裡拍一張奶奶堂屋的照片而不可得,只好從長廊直照過去,那是怎樣一張破爛照片啊!

1987年母親節

[海音附記]我對過繼婆婆五嬸,因爲從未相見相處,所以知道得太少。寫了前稿後,又寫信給五嬸的孃家侄子表兄林■先生及夏家的侄兒夏陽(夏祖湘),要他們從記憶中給我寫些他們對五嬸個性或爲人的描述,下面就是他們所寫的摘錄:

第8章 惠安館 (7)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8章 惠安館 (7)第14章 蘭姨娘 (3)第23章 看華表第92章 遙念胡蝶第64章 雨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90章 亮麗且溫柔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67章 玫 瑰 (2)第40章 友 情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53章 初 戀 (1)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54章 初 戀 (2)第28章 擠老米第12章 蘭姨娘 (1)第49章 愛與牽手第70章 貧非罪第12章 蘭姨娘 (1)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7章 惠安館 (6)第54章 初 戀 (2)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30章 臺上臺下第18章 後 記第35章 我的童玩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27章 文津街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5章 惠安館 (4)第7章 惠安館 (6)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66章 玫 瑰 (1)第40章 友 情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18章 後 記第32章 虎坊橋第12章 蘭姨娘 (1)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46章 竹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28章 擠老米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5章 惠安館 (4)第27章 文津街第55章 一件旗袍第67章 玫 瑰 (2)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14章 蘭姨娘 (3)第13章 蘭姨娘 (2)第45章 相思仔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27章 文津街第29章 賣凍兒第48章 新竹白粉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2章 惠安館 (1)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12章 蘭姨娘 (1)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90章 亮麗且溫柔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76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1)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28章 擠老米第3章 惠安館 (2)第48章 新竹白粉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23章 看華表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25章 排隊的小演員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6章 惠安館 (5)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
第8章 惠安館 (7)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8章 惠安館 (7)第14章 蘭姨娘 (3)第23章 看華表第92章 遙念胡蝶第64章 雨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90章 亮麗且溫柔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67章 玫 瑰 (2)第40章 友 情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53章 初 戀 (1)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54章 初 戀 (2)第28章 擠老米第12章 蘭姨娘 (1)第49章 愛與牽手第70章 貧非罪第12章 蘭姨娘 (1)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7章 惠安館 (6)第54章 初 戀 (2)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30章 臺上臺下第18章 後 記第35章 我的童玩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27章 文津街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5章 惠安館 (4)第7章 惠安館 (6)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66章 玫 瑰 (1)第40章 友 情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18章 後 記第32章 虎坊橋第12章 蘭姨娘 (1)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46章 竹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28章 擠老米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5章 惠安館 (4)第27章 文津街第55章 一件旗袍第67章 玫 瑰 (2)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14章 蘭姨娘 (3)第13章 蘭姨娘 (2)第45章 相思仔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27章 文津街第29章 賣凍兒第48章 新竹白粉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2章 惠安館 (1)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12章 蘭姨娘 (1)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90章 亮麗且溫柔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76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1)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28章 擠老米第3章 惠安館 (2)第48章 新竹白粉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23章 看華表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25章 排隊的小演員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6章 惠安館 (5)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