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1)

謝冰瑩

今年春天,我聽到一個消息,說是一直住在舊金山的前輩女作家謝冰瑩,似乎有了健忘症的現象,她的女兒擬接她共同生活。我聽了連忙告訴我大女兒夏祖美,請她打個電話探聽探聽。因爲孩子們都和謝阿姨很熟,又因住舊金山,也不時有來往。冰瑩先生是獨住在百老匯路的一家老人安養中心,一向都很平安。她原是和丈夫賈先生同住,賈先生過世後便獨居於此多年了。朋友多,倒也不寂寞。我每赴美,都會到那個擁擠、塞滿了東西的小屋去探望她,她見臺灣來的人最高興了。雖然拄着四腳柺杖,也是樂呵呵地給客人沏茶端點心。

冰瑩先生的腿,是因爲當年與賈先生移民赴美,在船上摔斷的,直到上了岸才動手術,但那手術並不是很理想,所以多年來一直不良於行。但她是一個生命力和活動力很強的人,又節省,每次出門,不論是參加什麼會,或者看朋友、買東西,都拄着柺杖趕公車,日子倒也過得瀟灑。中間也回來過臺灣兩次。她在師大原還留有宿舍,讓給別人住。記得梁實秋先生自美來函,就曾在信中有云:“……謝冰瑩也有信來,據告不擬再開刀。我覺得她太不幸了,我很同情她。”可見她的腿一直受困擾。 шωш ☢тtkan ☢¢ Ο

等到祖美回電話告知我說:“我給謝阿姨打電話過去,報名說我是美麗(祖美小名),她不知道,我又說我是林海音的女兒,她似乎也茫然。又問她是否子女要接她同住,謝阿姨倒是承認,但又說不出確實地址。”我聽了也很着急,怕自此失去連絡,便叫女兒再打聽仔細。過了一陣,祖美寫來一信,詳細地報告了她所探聽的謝阿姨情況,是這樣寫的:

……我剛纔打電話給謝阿姨的妹妹(嚴師母),她是謝阿姨的同父異母妹妹。謝阿姨的情形是:

大概在一年半前,他們就發覺謝阿姨有點不對勁,所謂的不對勁是有健忘症,我想也就是老人癡呆症吧!於是她的女兒決定接母親去她家同住。大家不太贊成,因爲女婿是洋人,但女兒特孝順,堅持要接,就在兩個月前女兒來了。但不巧,就在女兒來的當天晚上,謝阿姨半夜一點由牀上起來上廁所,就摔倒了,把坐骨摔斷,馬上就住進醫院開刀,接上一根鋼管。沒想不到幾天,鋼管就由裡面穿出體外,原來是骨頭碎了,於是只好再放一個人造骨頭在裡面,再接一次鋼管。第二次開刀非常痛苦,人也昏迷了好幾天,一共住院五十天。出院後醫院安排她住到療養院去,但那個療養院,又破又潮溼,她女兒不願意,於是只好送謝阿姨回自己家住。目前請了由大陸出來的一對夫婦照顧她。晚上那位太太住在那裡。現在可以用鋼架(walker)走幾步,多半時候都是坐輪椅。好在謝阿姨平時身體底子好,否則這次開刀是不可能恢復到目前這個情況的。現在飲食已經可以吃正常人食物了。這些都是嚴師母告訴我的情形。媽就按照這個寫或告訴您的朋友們吧!

祖美是於本年五月底發出這封信的,我收到後首先就給臺南的蘇雪林先生寄出,因爲她們老姐兒倆是臺灣碩果僅存的前輩女作家,又是好朋友。

看冰瑩先生的情形,令人喜憂參半,喜的是她的身體在這種情形下,居然恢復了,本來冰瑩先生這輩子就是以堅強的毅力在人生路上奔波,梁實秋先生說她是一個很厚道的人,一點兒也不錯。現在只盼她腦力和她的身體一樣漸漸恢復吧。寫到這兒又想起一事,也是上半年時,我的兒媳來臺,跟我談起在舊金山有一次參加一個集會,別人談話說如何敬佩已九十歲的冰瑩先生,誰知輪她站起來說話,竟說她自己“已經八十歲了”等語,可見記憶力已差矣!

給蘇雪林先生髮出信不久,就收到她的回信,原來蘇先生給冰瑩寫了一信,請祖美轉交,信是這樣寫的:

冰瑩:你好

我是蘇雪林,不知你還記得否?以前你與我通信頻繁,近三年來隻字都無,不知何故?聽說你近來又摔跤,入了醫院,但已好些了。你的妹子嚴師母也到了美國陪伴你,又有一對中國籍夫婦侍奉你,我才放心了。我也常摔跤,病了近三年,但望你寫幾個字給我,要你親筆。切盼。即頌近佳。

雪林啓

1995.6.21

蘇先生爲了怕冰瑩也忘記她,所以一開頭就寫“我是蘇雪林”。我也不知此信發出,會有什麼迴音,誰知過了一個多星期,冰瑩的回信就來了,而且確是親筆的,她說:

雪林姐:您好,來信拜收,非常高興!

冰瑩也許是今年流年不利,常常跌倒,真是倒黴!

現在家休息,收到您的信知道您近來不太好,我很掛念。我們常常不通信,這是不好的,有時我太不舒服,有時身體太壞,我什麼都不想做,人懶得不像話,此後要振作起來,纔像個人樣。

雪林姐,請好好保重,不要過勞,以後我們常常通信吧!祝姐健康

愚妹冰瑩草上7月7日

所謂“常常通信”,對於蘇先生來講,不是難事,蘇先生幾乎是無信不復,而且速度之快,沒人能比得上。就以過年時的賀年片來說,我與何凡向不主動發片,但人家來了賀片,我們都會回的,禮貌嘛!只有蘇先生這老前輩卻是一向主動先賀年,弄得我們夫婦很難爲情,所以去年要過年時,我就提醒何凡說,“我們今年一定要主動先寄賀片給蘇先生,否則太不好意思了。”於是便破例先寄了去,誰知過幾天便也收到蘇先生的,原來我們彼此的賀片在路上相遇了!

凌叔華

我這篇敬老之作,原是要寫我所熟識、目前高齡在世的謝冰瑩(九十歲)、謝冰心(九十六歲)和蘇雪林(一百歲)三位的,寫冰瑩時,我爲找尋照片,意外地發現1970年我給凌叔華和謝冰瑩拍的合照。我很高興地抽出這張照片,不免邊看邊回憶,二十四年前的情景,一下涌向腦際。那年六月,“故宮博物院”的古畫討論會在臺北舉行,邀請了海內外的多位學者、畫家、專家,凌叔華女士便是來參加古畫討論會的。我很興奮,因爲凌叔華是我在初中對新文藝開竅時的最心儀的作家。如今聽說她將來臺,怎不高興。會在中山樓舉行,我首先就和張秀亞聯絡,她也很興奮,因爲我倆都是“凌迷”。在那一兩百人的茶會中,我和張秀亞是專門找凌叔華的。找到了以後,是謝冰瑩先問她:“認識我嗎?”凌叔華愣了半天竟沒認出來,我覺得很奇怪,她們是同輩女作家呀!等到說明後,凌叔華才拉着冰瑩的手說:“你瘦了好多啊!我簡直認不出來了!”凌謝合影,便是我在會中給她們拍的“瘦了很多”的照片。

自那以後,我和凌叔華便略有音訊往來。她一直住在英國,她的第一篇(也是唯有的一篇)在臺灣發表的作品《下一代》,便是由那時也在英國的徐鍾珮寄來給我刊在《純文學》月刊的。有了這一層文藝之交,我纔算正式和心儀的凌叔華有了往來。在臺灣,她的老朋友是蘇雪林,她們當年曾同在武昌,還有一位女作家袁昌英,她們被稱爲是“珞珈山上三女傑”,是文學史料不可不提的。她到英國後,便都以英文寫作,在研究方面,是專研究繪畫了,因爲她自己也是畫家呢!她用英文寫作是受了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影響和鼓勵,吳爾芙一直鼓勵她用英文寫作,並且說要寫自身熟悉的事物,這便是《古韻》(AncientMelodies)的由來了。

我於1990年的5月,回到我的第二故鄉北京去。在北京只有一週的停留,是夠緊張的了。夏家在北京原是大家庭,現在還有二三十口家人在京,我去了,他們很興奮,天津、鎮江的家人也來會親,忙得不可開交時,侄子告訴我,凌叔華正因病住在石景山醫院,侄子家也住那一帶,可以陪我去探望病中的凌叔華。我算計時間以及其他種種不便,終於犧牲了探望我自年輕即心儀的作家的最後一面,雖爲憾事,但也覺得在她病重時我前往,究竟還能認識我嗎?果然在我21號離開北京,她就於次日離開人間了。我讀報導,想到她能在九十高齡(她生於1904年)葉落歸於北京,並且要求去幾處地方(北海觀景、故居史家衚衕),也都達到目的,並且在京度過她的九十整壽生日,死亦無憾矣!可惜的是《古韻》一書,由年輕朋友傅光明翻譯,直到她去世後纔在臺灣出版,凌叔華未得一見。

蘇雪林

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30章 臺上臺下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27章 文津街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63章 奔向光明第3章 惠安館 (2)第65章 冬青樹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48章 新竹白粉第64章 雨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69章 兩粒芝麻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6章 惠安館 (5)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53章 初 戀 (1)第45章 相思仔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53章 初 戀 (1)第53章 初 戀 (1)第47章 愛玉冰第45章 相思仔第24章 藍布褂兒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6章 惠安館 (5)第4章 惠安館 (3)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第74章 蟹殼黃 (1)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32章 虎坊橋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46章 竹第32章 虎坊橋第75章 蟹殼黃 (2)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92章 遙念胡蝶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31章 一張地圖第54章 初 戀 (2)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20章 英子的鄉戀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65章 冬青樹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32章 虎坊橋第27章 文津街第18章 後 記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68章 會唱的球第12章 蘭姨娘 (1)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47章 愛玉冰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20章 英子的鄉戀第31章 一張地圖第48章 新竹白粉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第58章 墮胎記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63章 奔向光明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70章 貧非罪第55章 一件旗袍第44章 臺南“度小月”
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30章 臺上臺下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27章 文津街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63章 奔向光明第3章 惠安館 (2)第65章 冬青樹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48章 新竹白粉第64章 雨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69章 兩粒芝麻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6章 惠安館 (5)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53章 初 戀 (1)第45章 相思仔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53章 初 戀 (1)第53章 初 戀 (1)第47章 愛玉冰第45章 相思仔第24章 藍布褂兒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6章 惠安館 (5)第4章 惠安館 (3)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第74章 蟹殼黃 (1)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32章 虎坊橋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46章 竹第32章 虎坊橋第75章 蟹殼黃 (2)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92章 遙念胡蝶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31章 一張地圖第54章 初 戀 (2)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20章 英子的鄉戀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65章 冬青樹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32章 虎坊橋第27章 文津街第18章 後 記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68章 會唱的球第12章 蘭姨娘 (1)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47章 愛玉冰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20章 英子的鄉戀第31章 一張地圖第48章 新竹白粉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第58章 墮胎記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63章 奔向光明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70章 貧非罪第55章 一件旗袍第44章 臺南“度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