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秋遊獅頭山

到了我的家鄉頭份,獅頭山已經近在眼前。幾次還鄉堂兄弟們都邀我上山一遊,可是每次都因爲家事羈身,不得不匆匆趕回臺北,去獅頭山的心願已經許下三年了。

這次因爲星期日後面跟着國父誕辰,難得兩個假日連在一起,我們正在盤算如何打發時,恰好今春阿里山的遊伴蔡先生夫婦來邀遊獅頭山,同行還有朱先生夫婦。還願的機會從天而降,自然欣然應允。

早晨八點坐輕便的旅行汽車出發,由臺北到獅頭山山口,有平坦寬闊的公路可通。尤其是從臺北大橋到桃園的一段,完全是瀝青路面,兩旁是整齊的樹木,汽車以每小時三十五公里的速度前進,真像離弓的箭一樣。一路上樹木濃綠,是盛夏的感覺,但是二熟稻金黃黃的,又是深秋景象了。

過了竹南、頭份,便該向獅頭山的山路上進行了,這一段山路也是鋪了瀝青,無怪同行的定海朱先生慨嘆說:“臺灣的交通真方便,我將來是不回去的了!”

十一點到了獅頭山山腳,前面已經排滿了遊客的大小汽車,這裡正在臺北和臺中的中間,我們估計從臺中、彰化甚至嘉義來的客人不會比臺北更少。有旅行經驗的蔡先生說:“衣食住行,我們還是先解決住的問題吧!”他捷足先登,我們追隨在後,顧不得玩賞風景,一路上拋落那些漫步的客人,似乎神行太保綁上馬甲,氣喘吁吁,只顧趕路。但覺得在樹陰密蔽的山路上,陰冷幽暗,踩着長滿苔蘚的石階,步步要當心。

這樣走了約半小時,便看見紫陽門——上山來的第一個建築。進了紫陽門走不遠,便是勸化堂了。當勸化堂的和尚告訴我們,他們這兒和再上面的開善寺的客房都被訂一空時,我們只好拔腳便走,連廟的樣子都沒有細看。到了獅頭山最高處的獅巖洞,一個和尚迎在廟前說,今天晚上有八十客人訂了所有的客房,我們這時才感覺事情的嚴重。這時丈夫忽然指着和尚身後門上的對聯“仙遊至此何妨少駐”對他說:“你們既是說‘何妨少駐’,爲什麼弄得我們無處可住呢?”朱先生也說:“這副對聯應當改成‘先來先住’,我們是先來的,便先住下吧!”在交涉的時候,恰好靈霞洞的住持“雲遊到此”,本我佛慈悲之心,答應給我們一個容身之地,我們便跟他直奔靈霞洞。

從獅巖洞再走下去是下坡路,這時候已經十二點多,雖然飢腸轆轆也顧不得,經過海會庵到靈霞洞,決定女客住在尼姑房裡,男客在大雄寶殿上搭鋪,纔算解決了住的問題。

吃過午飯,把旅行包安置好,我這才先從所住的廟注意起。原來獅頭山上的廟宇多半是就天然岩石鑿建,廟身建在石洞裡,靈霞洞裡便有一副對聯形容說:“仙去有蹤留片石,洞空無物剩閒雲。”這些廟都稱不起堂皇,靈霞洞尤其簡單。去過普陀靈隱或北平大廟的人,都不免有此感覺。不過臺灣廟宇有個特點,便是尼姑和尚同住一廟,靈霞洞的法定住持便是率領着一班比丘尼在修行。招呼我們的是一個惹人憐愛的年輕女尼,她可以說客家話、閩南話、國語和日本話,我們覺得她如果在塵世上也必不凡,不知道爲什麼要做清苦的出家人。我起初猜測她可能是被家人許願送來的。誰知晚上當她鋪被的時候,在我們盤問出家經過下,她竟含笑回答說,她是五年前自願出家來此。我這時對着這位赤足禿頂穿着灰布短衲的聖潔女尼,把我們世俗的生活和她的苦修比,只有歎服她的道心堅定了。

午飯後,我們正式出發逛山,決定先逛後山,明天下山再順路逛前山。

從靈霞洞再向下去,走過幾段石階,便到了金剛寺。寺也是依岩石而建,廟頂的岩石上是茂密的竹林,風景很好,不過因爲遊客常常是走到山頂的海會庵便因疲乏而折回,因此後山我佛便顯得寂莫了。

由金剛寺向萬佛庵走下去轉幾個彎,眼前忽然豁然開朗,使人心胸通暢。原來我們從山腳一路上來,走的多半是陰暗的山徑,到這裡極目四望,左面是岡巒起伏,盡入眼底,右面的羣峰卻在雲煙縹緲中,前後都是隨山勢起伏的小道,可以看見魚貫而行的紅紅綠綠的遊客,聽見他們的笑語聲。我站在這裡看得發呆,同行的人笑我無力前進,哪裡知道我正注視遠山一朵不動的白雲呢!

萬佛庵大概是全山最清潔的一座廟了,几淨窗明,一塵不染,更難得的是兩間新修的客房全空着,我們後悔沒有多走幾步“到此少駐”。老師太送過清茶,我和她套同鄉,才知道這裡一位女尼還是我家的遠親。老師太說得高興,引我到佛像前,她教我合十念過阿彌陀佛後,打開佛龕下的小門,從裡面舀出一杯清涼的泉水給我喝,說這是“聖水”,喝了可以抱大兒子。原來萬佛庵也是依山岩而築,有一股極細微的泉水從石罅流出來,正好在佛像的下面,建廟時築貯水小池,隨時可取飲。

在萬佛庵休息後,本來還可以再向下走到最後的水簾洞,不過這時已經暮色蒼茫,而且據一路喘着氣、渾身汗透的遊客說:“逛逛雖然好,回來不得了!”我們便犧牲不去了,蔡先生另一個說法卻是:“留一個地方不去,好引起再來的念頭!”

回到靈霞洞吃過素齋,洗一個熱水澡,原想到廟外賞月,可惜霾雲四布,月亮在雲裡鑽出鑽進,山徑又是黑黝黝的,而且靈霞洞的幾盞自磨電燈八點就要熄滅,我們便在七點鐘統統鑽進了被窩。

第二天早晨循原路下山,休息一夜以後覺得腳下輕鬆多了。一路上仔細玩賞山景,聽泉水淙淙,看遠山含黛,俯視山下是稻田阡陌和一條從萬山叢中流出的小溪,沿着山腳蜿蜒而下不知所終。從獅巖洞向下走去,有一處聳立的峭壁,是獅頭山著名的偉觀。石壁上刻“南無阿彌陀佛”和“即心是佛”幾個大字,還刻有一首詩是:“山色蒼蒼聳碧天,煙波江上送漁船,詩情好共秋光遠,洞壑鐘聲和石泉。”遊客題名,更是擁擠不堪。

一路到了開善寺,算是全山最大的廟了,鑲磁磚的立柱和牆,清潔是清潔,只是令人想到浴室的意味。倒是寺外的一品紅盛開,真夠動心奪目。由開善寺到了勸化堂,聽見的是一片鐘聲木魚應和着和尚們的早課誦經聲。從勸化堂到山腳,竹林幽徑,離山口一百多石級的地方,就是使山得名的“獅頭石”。這塊石頭要從石階上往下看,纔看得清它像一個伸出的獅頭的側面,石上藤蔓低垂,正好形成了它的毛髮鬍鬚。

獅頭山並沒有我想象中的高峻,廟寺的建築也不夠驚人。但是山徑曲折,天然風景優美,自有她的情趣,這便要遊山人自己去體會的了。

第14章 蘭姨娘 (3)第31章 一張地圖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46章 竹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58章 墮胎記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31章 一張地圖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第31章 一張地圖第63章 奔向光明第66章 玫 瑰 (1)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69章 兩粒芝麻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7章 惠安館 (6)第67章 玫 瑰 (2)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6章 惠安館 (5)第18章 後 記第53章 初 戀 (1)第6章 惠安館 (5)第45章 相思仔第57章 小紅鞋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46章 竹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47章 愛玉冰第48章 新竹白粉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4章 惠安館 (3)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28章 擠老米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54章 初 戀 (2)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53章 初 戀 (1)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66章 玫 瑰 (1)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58章 墮胎記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第46章 竹第8章 惠安館 (7)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13章 蘭姨娘 (2)第8章 惠安館 (7)第24章 藍布褂兒第30章 臺上臺下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27章 文津街第68章 會唱的球第69章 兩粒芝麻第57章 小紅鞋第13章 蘭姨娘 (2)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3章 惠安館 (2)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27章 文津街第8章 惠安館 (7)第32章 虎坊橋第25章 排隊的小演員第65章 冬青樹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3章 惠安館 (2)第75章 蟹殼黃 (2)第5章 惠安館 (4)第45章 相思仔第18章 後 記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
第14章 蘭姨娘 (3)第31章 一張地圖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46章 竹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58章 墮胎記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31章 一張地圖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第31章 一張地圖第63章 奔向光明第66章 玫 瑰 (1)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69章 兩粒芝麻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7章 惠安館 (6)第67章 玫 瑰 (2)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6章 惠安館 (5)第18章 後 記第53章 初 戀 (1)第6章 惠安館 (5)第45章 相思仔第57章 小紅鞋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46章 竹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47章 愛玉冰第48章 新竹白粉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4章 惠安館 (3)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28章 擠老米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54章 初 戀 (2)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53章 初 戀 (1)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66章 玫 瑰 (1)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58章 墮胎記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第46章 竹第8章 惠安館 (7)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13章 蘭姨娘 (2)第8章 惠安館 (7)第24章 藍布褂兒第30章 臺上臺下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27章 文津街第68章 會唱的球第69章 兩粒芝麻第57章 小紅鞋第13章 蘭姨娘 (2)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3章 惠安館 (2)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27章 文津街第8章 惠安館 (7)第32章 虎坊橋第25章 排隊的小演員第65章 冬青樹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3章 惠安館 (2)第75章 蟹殼黃 (2)第5章 惠安館 (4)第45章 相思仔第18章 後 記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