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

關於植物的

一年到頭“拜拜”的臺灣人的供桌上,有幾樣東西是不許擺上去的。果物中最普遍的那拔(俗名拔仔)就是其中之一。因爲拔仔生長很容易,它的種籽在糞中也能夠生長。人們吃拔仔總是連籽一起吃下,整吃整拉,排泄出來的拔仔籽,在人糞裡就可以發芽,爲了這樣不清潔的緣故,它是沒有資格上供桌的。

還有冬瓜也不許上供桌,臺灣的冬瓜又大又長,看去像人的身體一樣,還有匏(葫蘆的一種,可以吃,老了以後可以做瓢)也像人頭一樣,都是不許上供桌的。但是芋頭卻是供桌上必備的供物,因爲臺灣讀芋和興旺的“旺”音近,取其吉利。

這兩年出盡了風頭的“月下美人”,傳說種植在娼樓妓館的比較茂盛,正經人家養的就差得多。好像美人多薄命,同病相憐的緣故吧。

有兩種植物種植在人家據說是不幸,就是榕樹和蓮霧(一種美麗的水果)。蓮霧也是野生纔好,如果移植到家裡來就會帶來不幸。

筆者曾在《臺灣的香花》裡寫過雞爪蘭花。這種花大都是在4月盛開,婦女喜歡摘下插發。這種花俗名叫“愛睏花”,因爲它插到頭上去就會萎軟下來,所以起了這個名兒。

冬荷菜,臺灣的俗名叫做“打某菜”,翻成國語就是“打太太的菜”。因爲這種菜生的時候看起來一大堆,等到煮熟就剩了一點點。據說有一個喜歡吃冬荷菜的吝嗇丈夫,每次回來吃飯,看見原是一大籃的青菜,炒出來竟是一點點。以爲是太太偷吃了,就屢次爲這打她。所以冬荷菜就有了“打某菜”的綽號。

冬生娘仔

從前臺灣的女孩子到了十幾歲,喜歡做一種小布人,管它叫做“冬生娘仔”。做法是很簡單的,用線香棒綁成一個十字形,就是冬生娘仔的骨架,她小如手掌。給它穿上短衣和褲,上面再做一個頭,描上五官,腳是纏足型的,所以做上弓鞋,不過“冬生娘仔”只有一隻腳,傳說她的嫂子很厲害,曾打斷了她一隻腳。也許因爲雙足不好做,所以給她按上一個厲害的嫂子。

“冬生娘仔”在福建民間也流行,神話的傳說是:從前有一家闊人,生了一個女兒,因爲是冬天生的,所以起名叫“冬生”。“冬生娘仔”是花神轉世,她在天上犯了罪,被玉皇大帝罰她到塵世走了一趟。所以“冬生娘仔”聰明、美麗,尤其擅長刺繡,無怪女孩子們都要崇拜她。

“冬生娘仔”從小就喜歡刺繡,她曾發過誓,要繡百花開的樣式,結果真讓她繡成功了。但是隻有九十九種,原來所差的一種是楊梅花。楊梅花是要在午夜纔開放的,而且一瞬之間就謝了,所以“冬生娘仔”永遠遇不到楊梅花開。有一年的七夕,家家的女孩子都在做七巧會,“冬生娘仔”卻獨自徘徊楊梅樹下,靜等着花開。但是她不知道在什麼時候睡着了。等到一覺醒來,十二點過去,楊梅花又開過了。冬生娘仔不禁又悔、又恨。那時在她眼前有許多螢火蟲飛來飛去,她在無聊間就拿起小絹扇向螢火蟲打去。螢火蟲越飛越高,她的輕飄飄的身體也跟着上下前後地打去。追來追去,她的身體太疲倦了,這時不知走到什麼地方,道路也認不清了,她急急忙忙,三步並做兩步地往回跑,竟一跤跌死在路旁。

“冬生娘仔”的祭日,通常是在正月十五到十七。但是在福建是每年的三十晚上祭“冬生娘仔”。理由是楊梅開花是在每年的12月29日午夜,如果看見楊梅開花就會把命送掉。因爲一說“冬生娘仔”就是好容易趕上某年的楊梅花開之夜,她非常高興,仔細觀察楊梅花的形狀以後,預備回到房裡去做刺繡的樣本,但是不幸中途失足跌死了。

祭“冬生娘仔”的供物有冬瓜、蜜柑、雞腿等。上完供以後,就把“冬生娘仔”和“牀母衣”(一種用紙描繪的生產之神的衣服)一同燒掉。在燒以前,還要唱一個祭歌,歌詞因地域的不同而略有變化,大概是這樣:

冬生娘仔,冬絲絲。

教阮繡花,好針黹;

繡■仔,好目鼻;

繡手繡腳,尖溜溜;

繡弓鞋,好鞋鼻。

教阮梳頭,好後份。

教阮縛腳,落米升。

教阮排花,兼刺繡。

教阮靈敏,加能溜。

教阮盤馬齒,尖秀秀。

教阮畫花,花枝清。

教阮畫柳,柳枝明。

教阮嫁夫,夫婿和好百年榮。

(上面的歌詞,“阮”是我的意思:“■仔”是小人兒;冬絲絲,尖溜溜,都是形容好的意思。)

閩南的風俗略有不同,他們在供祭的前夕,先把“冬生娘仔”打扮好了,放在廁所裡插立一夜,因爲傳說“冬生娘仔”是失足掉在廁所死的。他們的唱詞大概是這樣:

冬生娘仔,臉幼幼,保庇阮,也會挑,也會繡。

冬生娘仔,冬新新,保庇阮,有福氣,遇貴人。

冬生娘仔,冬媽媽,保庇阮,也會刣,也會割。

冬生娘仔,冬西西,保庇阮,嫁好翁,伴好婿。

冬生娘仔,冬新新,保庇阮,父母兄弟,都平安。

這樣默禱完了以後,就把冬生娘仔插立在廁所裡,同時放着雞腿。到夜半的時候,還要坐在碓(舂米用的器具)上,默唸下面的詞句:

坐碓頭,善梳頭。

坐碓中,夫婦不相沖。

坐碓尾,善炊粿。

然後再走到菜園裡,一邊摘菜,一邊念下面的詞句:

折菜,嫁好婿;

折菜心,得萬金。

拔蔥,嫁好翁;

拔蔥根,百子千孫。

最後回到家裡來,在路過人家的門前時,撕掉人家的門對,念下面的詞句:

撕門聯,黃金萬千;

撕門對,萬千富貴。

聽歌詞,可以知道“冬生娘仔”的意義,無非是培養女孩子們使成賢妻良母,教她們對於家事更感覺興趣。

宜子宜孫

熱帶植物繁殖,動物還不是一樣?一位老同學結婚後幾次懷胎都不能順利產出,醫生沒有辦法,只好給按上了一個“習慣性滑胎”的病名。誰知她到臺灣來,一連生了兩個寶寶。她的丈夫大爲讚賞臺灣是“宜子宜孫”的地方。

臺灣的確是宜於生產的地方,街頭巷尾,一年四季都有不少頂着大肚皮走路的女人。可惜的是臺灣的女孩子不值錢,接生婆在臺灣有個習慣,接出來如果是女孩子,接生費都要打八折。還有句俗話說:

“招小弟仔食雞腿,招小妹仔食雞屎。”

意思就是說,生男孩子吃雞腿,生女孩子吃雞屎。男尊女卑的觀念之深,由此可見。雖然生了女孩子不見得真吃雞屎,但是對於產婦的待遇確是不同的。

產婦的飲食在臺灣也另有一套。她們並不一定吃流動食物,小孩生下來以後產婦就可以吃乾飯,最少不得的是煮“雞酒”吃。雞酒的做法是把雞剁成塊,和胡麻油生薑同炒,再放入米酒共煮,香噴噴的,產婦每天都要吃。有句俚諺說:“生過手麻油香,生不過手換三塊板。”意思是說,順利的生產過後,總會吃到麻油煮雞的,一個不順產就許往三塊板上一擡,去見閻王爺了。北平也有句俗話形容產婦說:“跟閻王爺隔一層窗戶紙。”風俗雖處處不同,但是生產的痛苦對於女人卻是到處一樣。

燒金

一個外省人,爲了祭他死去不久的母親,按舊式的規矩,要給死者燒點兒錫箔之類的東西。他到店鋪裡去買,因爲言語不通,而且那天正是臺灣人祭土地爺的日子,店員就給了他一疊叫做“福金”的金紙。他回到家裡恭恭敬敬地燒了,到後來才知道他的母親不會得到這筆錢,因爲“福金”是一筆指定的專款,專爲燒給土地爺的。

臺灣人的祭祀裡,無論祀天、祀神、祀鬼、祀祖宗,一定要燒紙,就是平常到寺廟裡小拜也要“燒金”。臺灣的錫箔雖然簡單,只在粗糙的小方塊竹紙上附着一塊金色或銀色的箔。但是種類和分別卻很多。大體說來,金紙是爲神的,銀紙纔是爲祖宗、鬼及喪事所用。金紙又分許多種,哪種神用哪種錢都有一定,不像咱們人間,富貴貧賤都用新臺幣。它們的分別如下。

金紙共分:

盆金:這種金紙長一尺三寸,寬一尺二寸,是專爲燒給玉皇大帝,三官大帝的。

頂極(還分大頂極和小頂極兩種):是燒給一般神的。

天金(分大小頂極天金,中天金,小天金四種):是專爲玉皇大帝,三官大帝用的。

壽金:一般神用的。

福金:主要是爲土地爺,但是一般神也可以用。

中金:祭中壇元帥(鎮壓邪鬼的神)必得用,又玉皇大帝和三官大帝也可以用。

至於銀紙則分大銀,小銀二種,凡是葬儀、拜墓、祭祖、以及祭一切幽靈邪鬼都可以用。

另外還有黃色竹紙上面並沒有附錫箔的,種類也很多,如高錢,白高錢,庫錢,外庫錢,金白錢等等。有的爲酬神,有的爲打發神的部下用。

媽祖生

舊曆三月廿三是天上聖母——臺灣人稱做媽祖的生日。到這一天,臺灣各地都舉行盛大的祭典,而且各地分區分日舉行所謂“繞境”。到那時沿街各戶都迎門擺出供桌,爆竹不斷地響,線香和金紙不知要燒多少。

媽祖是臺灣家庭的供神之一,除了宇宙之神的“天公”(玉皇大帝),還有觀音佛祖(慈悲的女神),福德正神(土地的神、財的神),天上聖母(航海守護的女神)和司命竈君(竈神),這幾位神受着臺灣家庭最普遍的供拜,而媽祖的祭日是其中最使臺灣人興奮的。

關於媽祖的傳說很多,比較普通的是這樣說:天上聖母的本廟是福建興化湄州嶼的天后廟。差不多一千年前,約當宋太祖建隆元年的三月廿三日,福建省都巡官林懿的太太生了一個女兒,就是後來的天上聖母。從出生到滿月都沒有聽見她哭過一聲,所以她的父母就給她取名叫“默”。

默八歲就跟着塾師讀書,到了十歲的時候喜好誦經禮佛,每天早晚淨幾焚香,未嘗稍懈。十三歲那年,一個老道士來到她家,對默細看之下說;“這孩子很有慧根,可以教教她。”於是傳授給她玄微秘法,到了十六歲果然神通大顯,變化自在,做了不少驅邪救世的事,大家都管她叫通賢靈女。到了廿八歲道成,據說便離別家人,白日飛昇到天上去了。有了這樣的傳說以後,歷朝都曾因她的顯聖靈驗而褒封加封,例如:

宋朝宣和四年時,某次在通高麗的海上,曾因她的神功感應而免遭難,於是當朝建了一個“順濟”廟額。

宋高宗的時候,有一個時期惡疫流行,人們在某個當做藥用的清泉所在地向她祈禱,後來果然惡疫消滅,於是她被封做“宗福夫人”和“靈惠夫人”。

宋寧宗慶元六年正趕上賊亂,官軍平亂立功,是因爲她的父親積慶侯的靈感所召,所以封她的母親爲顯慶夫人。

元明宗天曆二年,她曾因庇護航海而被封爲“護國輔聖庇民顯佑廣濟靈感助順福惠徽烈明著大妃”。在浙閩一帶有十八座廟祭祀她。

清康熙二十三年敕使汪揖到琉球去,靠着她的神助而免海難,於是奏請春秋祀典。

以上是她的正傳,至於還有其他的傳說,如媽祖是漁夫的女兒等等。總之,一般都認爲她是航海的守護神。臺灣移民從風浪多險的臺灣海峽渡過來,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怎不能不把生命寄託在神明的保佑呢!

媽祖和臺灣的神

迎媽祖那天,住在基隆的親戚請我去看熱鬧。我想象到基隆那天的熱鬧,可是沒有想到去基隆的火車,竟擁擠到幾無立足之地。下車後,走過天橋花了二十幾分鍾纔出火車站。站上貼着佈告說,爲防備今晚南下乘客的擁擠,火車票可以預先發售(普通車票向來是開車前十幾分鍾才賣的)。

第13章 蘭姨娘 (2)第65章 冬青樹第64章 雨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25章 排隊的小演員第8章 惠安館 (7)第55章 一件旗袍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29章 賣凍兒第47章 愛玉冰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25章 排隊的小演員第53章 初 戀 (1)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46章 竹第7章 惠安館 (6)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40章 友 情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70章 貧非罪第27章 文津街第53章 初 戀 (1)第8章 惠安館 (7)第13章 蘭姨娘 (2)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7章 惠安館 (6)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8章 惠安館 (7)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29章 賣凍兒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90章 亮麗且溫柔第53章 初 戀 (1)第29章 賣凍兒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53章 初 戀 (1)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40章 友 情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7章 惠安館 (6)第23章 看華表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2章 惠安館 (1)第58章 墮胎記第40章 友 情第55章 一件旗袍第67章 玫 瑰 (2)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65章 冬青樹第66章 玫 瑰 (1)第46章 竹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5章 惠安館 (4)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2章 惠安館 (1)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92章 遙念胡蝶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45章 相思仔第23章 看華表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63章 奔向光明第31章 一張地圖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8章 惠安館 (7)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4章 惠安館 (3)第6章 惠安館 (5)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27章 文津街第65章 冬青樹第41章 思冰令人老
第13章 蘭姨娘 (2)第65章 冬青樹第64章 雨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25章 排隊的小演員第8章 惠安館 (7)第55章 一件旗袍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29章 賣凍兒第47章 愛玉冰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25章 排隊的小演員第53章 初 戀 (1)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46章 竹第7章 惠安館 (6)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40章 友 情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70章 貧非罪第27章 文津街第53章 初 戀 (1)第8章 惠安館 (7)第13章 蘭姨娘 (2)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7章 惠安館 (6)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8章 惠安館 (7)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29章 賣凍兒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90章 亮麗且溫柔第53章 初 戀 (1)第29章 賣凍兒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53章 初 戀 (1)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40章 友 情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7章 惠安館 (6)第23章 看華表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2章 惠安館 (1)第58章 墮胎記第40章 友 情第55章 一件旗袍第67章 玫 瑰 (2)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65章 冬青樹第66章 玫 瑰 (1)第46章 竹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5章 惠安館 (4)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2章 惠安館 (1)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92章 遙念胡蝶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45章 相思仔第23章 看華表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63章 奔向光明第31章 一張地圖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8章 惠安館 (7)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4章 惠安館 (3)第6章 惠安館 (5)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27章 文津街第65章 冬青樹第41章 思冰令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