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蟹殼黃 (1)

“喂!”我喊了一聲,有點生氣。

長鼻子沒有動彈,綠格襯衫倒回過頭來,發現把我們冷落了,皺着眉急忙喊:“喂,招呼人客呀!”

一聽口音就知道他是廣東人,管客人叫人客,我還猜想他是嶺東的人。他的天庭高,眼睛深,一身黑腱子肉,不像小本經營的買賣人,倒像什麼香港菲律賓來的球員。這一叫有了用,長鼻子慢吞吞地站起來,先把碗筷放好,才移步到我們面前來。我這時看清楚那鼻子實在太長了,不禁想起日本芥川龍之介的小說《鼻子》來。也使我想起《鼻子》裡描寫禪智法師的鼻子有五六寸長,確是可能的;因爲眼前這條長鼻子,從根到尖,總也和禪智法師的不相上下了。他整個臉上的肉都彷彿隨着鼻子的重量垂下來。他不笑,苦哈哈的;笑起來,陰森森的。第一天我們就有福看到他的笑容,因爲他把我們要的蟹殼黃遞到對面桌上去了,人家要的甜漿臥白果,他卻顫悠悠地端到我面前來。我們這桌和對面那桌的客人,都冷眼看着不言語,他看兩邊都不動嘴,才發現了自己的錯誤,咧嘴一笑:

“喲!這一早上挨噌挨的,糊塗啦!”

說着就把兩邊的早點掉換過。一聽這地道的北平口氣,我和凡不由相視一笑。鼻子雖長,樣子雖冷,對我們,卻也有份親切感。

以後一連幾天,我們都是家鄉館的座上客。因爲有人管綠格襯衫叫“小黃”“老黃”,又做的是蟹殼黃,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蟹殼黃”,當然這隻限於我和凡背地裡談話叫的。幾天下來,對家鄉館有了點認識,蟹殼黃是老闆,長鼻子是夥計。夥計年紀雖然比老闆大了一倍,但是因爲地位的關係,不得不時時刻刻挨老闆的罵。本來做事就慢,大概被罵了心有未甘,就更加表現他的缺點,以示抵抗吧!有一天蟹殼黃又督促長鼻子做什麼,但是長鼻子儘管嘩啦嘩啦地洗刷碗筷,不動窩兒,蟹殼黃急了,一副氣急敗壞的相兒,自己橫衝直撞地跑到後院去。長鼻子這時才慢條斯理地站起來,一邊把碗筷送到桌上,一邊面部無表情地自言自語着:“蟹殼黃!屬螃蟹的,橫爬!”

三張“雅座”上的六個客人都笑了,我差點兒把原汁豆漿噴出來!我是笑怎麼我們不約而同地都給老闆起了同樣的外號?長鼻子把客人逗笑了,他並不笑,依然是那副冷冰冰的樣子。

又過了幾天,家鄉館忽然貼出新的紅紙廣告來了,原來是除了油酥蟹殼黃、油條、原汁豆漿以外,又加了“小籠包子”一項,門前也多了一口爐竈和一塊案板,站着一條大老黑粗的漢子,在那兒揉麪包包子。小屋裡又硬擺下一張雅座,把長鼻子所心愛的洗碗部擠到牆角去了。

雖然添了客人,添了工作,長鼻子的慢動作並沒有改變。本來也是,客人吃剩下的碗筷總要洗刷的,如果他放下碗筷去招呼客人,沒有碗,他怎麼盛豆漿呀?我漸漸地同情長鼻子了。他做事總算是有條理,聽說他是劇團解散下來的,我又對他更增進一份親切感,說不定我還是他的觀衆呢!不知他是唱什麼的?整紗帽,捋鬍子,抖摟袖子,一聲咳嗽,他在豆漿店裡也走的是臺步呀!只怪蟹殼黃太少年氣盛缺乏同情心了。我常常這麼想。

做小籠包子的這位師傅,是山東大漢,十足表現了他那籍貫的傳統性格。個子大,勁頭兒足,耍在他手裡的那塊發麪,總有十幾斤吧,他把它放在案板上,翻過來掉過去地揉它、拍它,叭叭叭的,那塊面,就像一個白胖女人的在捱揍。小籠屜疊了十幾層高,層層冒着熱氣。他不像蟹殼黃那樣怕薰,熱煙直向他只穿着一件線背心的胸脯上吹,也不當回事。

我們叫來一籠包子。我覺得包子個兒大了些,像小饅頭了,便輕輕對凡說:“大概皮厚餡少,不像包子樣兒。”凡還沒答話呢,誰知長鼻子正拿醋來,他聽見了,冷冷地說了一句:“您吃吧!包子肉多不在褶兒上!”也不知道這句話是在挖苦老鄉,還是在替老鄉說話。包子雖然不算難吃,總覺得不夠意思。吃完出了家鄉館,在去菜場的路上我不由得心想:這家鄉館,是算哪個的家鄉呢?三個人,來自三個不同的地方:廣東、北平和山東。而廣東人和山東人卻做着江南風味的蟹殼黃和小籠包子,戲班出身的京油子卻當了店小二。

起初,還表現得不錯,除了長鼻子冷言冷語甩幾句老廣聽不懂的閒話以外,其餘的兩個人彷彿還能合作。因爲各人賣各人的,不知道他們怎麼分賬法?但是我看見他們總把包子錢另外分出來,大概長鼻子是給他們兩個人當夥計了。生意那一陣子的確不錯,長鼻子更忙不過來了,反正他也不着急,還是走他的臺步,只是把蟹殼黃氣壞了。有一天凡叫了一碗鹹豆漿和兩籠包子,包子吃完了,豆漿還沒來,凡大概犯了他學生時代在飯廳裡的脾氣,不催也不叫,一手拿一根筷子,輕輕敲打着桌子,表示無言的抗議。這樣忍了一會兒,聽後面的洗碗聲還沒有停止的意思,凡便回過頭對長鼻子開玩笑說:

“我們可是幹噎了兩籠包子了,豆漿怎麼樣了?黃豆還沒上磨嗎?”

這回長鼻子倒是陰森森地笑了一下,彷彿與他不相干似的,竟也玩笑地說:

“這叫三個和尚沒有豆漿吃!”

蟹殼黃一聽急了,趕快配好佐料舀了一碗豆漿,端來時用力“ㄅㄤ”的一下頓在桌上,豆漿濺到桌子上,好像是跟客人過不去,其實他是在對長鼻子發脾氣,還急不擇言地罵了兩句:

“我不知道北方人是這樣的沒出息!”他也不管吃早點的客人都是哪裡人。

長鼻子哼了一聲沒答話,老鄉倒開口了:

“可不能一概而論呀!”

還好老鄉態度不太積極,說完也就過去了。客人們也都沒搭碴兒,因爲這是他們私人的事,樂得看熱鬧。只是我們白白地被頓一下,顯得蟹殼黃太沒禮貌了,但我們原諒他的心情。待一下,蟹殼黃到後面去了,長鼻子從洗碗部站起來,望着蟹殼黃的後影,冷冷然,慢吞吞地吐出了三個字:

“南——蠻——子!”

客人們忍不住鬨堂大笑,老鄉也哈哈大笑。這時蟹殼黃從裡面出來了,又換了那件綠格襯衫。他不明白大家的笑容和對他的注視是爲了什麼,大概還當是他剛纔罵對了,大家在笑長鼻子呢,所以他又側頭對長鼻子不屑地瞪了一眼。長鼻子也只當沒看見,邁着臺步走到老鄉那兒去端小籠包子,順口又嘟嚷了一句:

“娘兒們刀尺!”

他明知道蟹殼黃聽不懂他這句話,所以毫不顧忌地大膽當面說出來。客人們也沒聽清楚,我們這桌捱得近,聽見了,也懂了。他是笑蟹殼黃穿綠格襯衫像女人打扮。蟹殼黃這時又好心好意地問老鄉一件什麼事,誰知老鄉也不耐煩起來了:

“俺不知道!”

他粗聲粗氣地回敬了這麼一句,隨後用力打着那塊白胖面,彷彿在打他那扔在濟南府的女人出氣。

蟹殼黃莫名其妙地回到他自己的烤竈前。空氣有點不大協調,老鄉打夠了揉夠了那塊面,忽然又感慨地說:“幹嗎呀!都是大陸上來的!”說完他自己倒冷笑了一聲。

客人們吃完早點算賬走出家鄉館,臉上都不免浮上一層笑意,是笑這店裡的三人戲。我想着長鼻子的話,走出來還直想笑。凡對我說:

第54章 初 戀 (2)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54章 初 戀 (2)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28章 擠老米第23章 看華表第54章 初 戀 (2)第64章 雨第18章 後 記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3章 惠安館 (2)第12章 蘭姨娘 (1)第58章 墮胎記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67章 玫 瑰 (2)第48章 新竹白粉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31章 一張地圖第32章 虎坊橋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8章 惠安館 (7)第28章 擠老米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46章 竹第31章 一張地圖第48章 新竹白粉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74章 蟹殼黃 (1)第75章 蟹殼黃 (2)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31章 一張地圖第64章 雨第8章 惠安館 (7)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13章 蘭姨娘 (2)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68章 會唱的球第3章 惠安館 (2)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67章 玫 瑰 (2)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29章 賣凍兒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29章 賣凍兒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31章 一張地圖第4章 惠安館 (3)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35章 我的童玩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65章 冬青樹第57章 小紅鞋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8章 惠安館 (7)第49章 愛與牽手第18章 後 記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48章 新竹白粉第57章 小紅鞋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75章 蟹殼黃 (2)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57章 小紅鞋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31章 一張地圖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55章 一件旗袍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25章 排隊的小演員第20章 英子的鄉戀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12章 蘭姨娘 (1)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53章 初 戀 (1)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2章 惠安館 (1)
第54章 初 戀 (2)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54章 初 戀 (2)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28章 擠老米第23章 看華表第54章 初 戀 (2)第64章 雨第18章 後 記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3章 惠安館 (2)第12章 蘭姨娘 (1)第58章 墮胎記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67章 玫 瑰 (2)第48章 新竹白粉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31章 一張地圖第32章 虎坊橋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8章 惠安館 (7)第28章 擠老米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46章 竹第31章 一張地圖第48章 新竹白粉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74章 蟹殼黃 (1)第75章 蟹殼黃 (2)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31章 一張地圖第64章 雨第8章 惠安館 (7)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13章 蘭姨娘 (2)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68章 會唱的球第3章 惠安館 (2)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67章 玫 瑰 (2)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29章 賣凍兒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29章 賣凍兒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31章 一張地圖第4章 惠安館 (3)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35章 我的童玩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65章 冬青樹第57章 小紅鞋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8章 惠安館 (7)第49章 愛與牽手第18章 後 記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48章 新竹白粉第57章 小紅鞋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75章 蟹殼黃 (2)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57章 小紅鞋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31章 一張地圖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55章 一件旗袍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25章 排隊的小演員第20章 英子的鄉戀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12章 蘭姨娘 (1)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53章 初 戀 (1)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2章 惠安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