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

逛逛湫暗的舊書鋪,竟有詩意之感,我是沒有體驗過,印象中只覺得長年裡這種舊書鋪或古玩鋪,靜悄悄的,極少有顧客盈門的情形。北平對古玩店有句俗語說:“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就是這種情形吧!在這條街上,胡開文、賀連青、李玉田的湖筆徽墨,榮寶齋、清秘閣的字畫紙張,倒是有去購買的經驗。小學時候,二年級就習寫毛筆字,去琉璃廠買一個小小的白銅墨盒,上面刻着山水畫,買來後,請母親用毛線鉤一個墨盒套。有習字的日子,就提着小墨盒上學去。在九宮格的毛邊紙習字簿上,照柳公權的字帖春蚓秋蛇的塗寫一番。柳字細巧,本是適合女孩子練字的,叔叔給我買的這本柳公權玄秘塔字帖,我可也習寫了好多年呢!夏秋之季每天守着春蠶吐絲,就是爲了用絲棉做墨盒芯子。把一塊“天然如意”的墨條用棉紙包裹上,再熔蠟油滴滿包紙上,是爲了鞏固墨條不致斷裂。耐心而有趣的磨了濃濃的墨汁,注入墨盒裡。我愛用七紫三羊毫毛筆,蘸着完全自己調製的墨汁,寫出來的字雖不怎麼樣,興趣卻濃。這些都是求之於琉璃廠的。

磨墨一事是中國人讀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婚後常常看見公公在書房裡,他的愛妾曼姬正據桌安坐,彎着胳臂一圈一圈有規律的運作着,給老太爺磨墨呢!唯有這時他們是和諧的、安詳的,他們一定有宇宙雖大,卻只有他倆的感覺吧。記得某年過年,老太爺不怕忌諱,竟用一副故宮流落出來的灰色宣紙寫下——

老思無病福

飢吃賣文錢

這樣的對子做爲開春執筆。這副對聯裱好後,掛在他們的書房裡。它一直是我喜愛的,曾想問老人家可否送給我這第六房兒媳婦留以爲紀念,一直未出口,如今只留下記憶了。我又記得我返臺見到先父的啓蒙學生吳濁流先生,他屢次對我說,他八歲受教於先父,常在放學後到老師的單人宿舍裡,爲老師研墨、拉紙,看老師寫字。他曾把這深刻的、親切的印象,寫在他的《無花果》裡。

說到紙,也是琉璃廠的產物,前面所說我初習字用毛邊紙的習字簿,當然用不着到榮寶齋、清秘閣這類講究大店去買,但長大後卻喜愛到榮寶齋去選購一些彩色木板水印箋紙,我買來並非用它來寫信,我哪裡捨得,也沒那麼風雅,只是喜愛它,當做藝術品那樣的欣賞保留。記得有一套是齊白石的寫意小品,魚、蝦、螃蟹等等,印在箋紙的左下角上,別提多雅緻了。印製木板水印箋紙,是榮寶齋的一項專門技術,聽說他們近年來更發展成把古今名畫亦以木板套色水印方式複製了。去年在香港,金東方妹送了我一錦盒裝的“蘿軒變古箋譜”,是上海博物館出品,仿古宣紙箋是那樣的古樸可愛。蘿軒箋譜原有近二百幅,是明代天啓年間吳發祥製作,這套只選了八面,印製在信箋的中央,其雕鏤極細巧,在簡練的運筆下,刻出花籃、竹石、孤雁、花卉、書架、花鹿等,以兩色設色,簡單中的古樸精雅,我撫摸把玩,不由得想起年輕時到琉璃廠買這類文物的“附庸風雅”的心情了!

在琉璃廠過來過去的二十多年中,還能記憶的是路南的有正書局,每年陰曆大年初一,店面玻璃窗中貼滿了中國古典小說如《三國演義》等的繡像全圖,好像看連環圖畫,也是小孩子所喜歡的。琉璃廠古文物商店的匾額也頗有其特性,題額者多爲書法家,在我印象中有姚華(茫父)、張伯英、陸潤庠、翁同和、張海若、祝椿年等,其他記不起來了,但是他們各爲誰家題的匾額,已不復記憶。

書店(不是舊書鋪)給我更快樂的還是琉璃廠那幾家新式書店——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北新書局、現代書局。在小學時,每學期開學,拿着書單要到商務和中華去買教科書,是我最快樂的事。商務很大,臺階上去,有左右兩個大門,進去後,是一條寬敞走廊,第二道門是轉門,起碼在六十年前他們就有了轉門。可見其洋了。再進去左右是高高的櫃檯,我形容其高,是因爲我是個小女生,櫃檯要仰望之,我伸長手臂把書單遞上去,店員配了書,算了賬,跟我要了書款,然後就有一個空中纜繩繫着一個盒子,把書單和書款放入盒內彈到賬臺那邊,等一下再彈回來。這樣店員就不必一趟趟往賬臺跑。小小心裡覺得這書店好神氣,在這樣的書店買了書真高興。有時放學回家路過商務的時候,也會跑上臺階,從這門進去,穿過走廊,再從那門出來,小小的我就這樣走走,也滿心高興。中華書局則在商務斜對面,只是一棟平房,氣派小多了。除了教科書以外,在小學生時期,曾有多年訂閱中華的《小朋友》半月刊和商務的《兒童世界》雜誌,那是我課外的精神食糧。記得《小朋友》上曾連載王人路翻譯的《鱷魚家庭》,是我愛讀的小說,王人路是電影明星王人美的哥哥,當年寫譯過許多給小朋友閱讀的作品。

北新書局(路北)和現代書局(路南),則是我上了中學以後在琉璃廠吸收新文藝讀物的地方。我小學畢業後父親過世,母親是舊式婦女,識字不多,上無兄姊,我是老大,讀什麼書考什麼學校都要我自己做主,培養我讀書(不是教科書)的興趣,可以說“家住書坊邊”——琉璃廠給我的影響不小。現代書局是施蟄存一些人辦的,以“現代”面貌出現,我訂了一份《現代》雜誌,去看書買書的時候,還跟書局裡的店員談小說、新詩什麼的,覺得自己很有文藝氣息了!

如果廠甸用“逛”的,那就不是專屬於文人雅士了;逛廠甸兒一年只有兩次,就是新曆年和舊曆年的時候。廠甸的範圍原屬海王村公園一帶,但北伐以前的北京時代,其熱鬧繁盛要延長東西南北數方里;一整條新華街,北起和平門臉兒,南達虎坊橋大街;還有整條東西琉璃廠,剛好形成十字形。海王村公園裡面,擺了幾百個攤子,玩具、飲食、玉器等等各有其集中點。這是給兒童及一般家庭婦女逛的。據齊如山先生說,典型的中國製玩具有幾百種,過年時候就會全部在廠甸出現了。記得早上起來,在家裡就可以聽到衚衕裡趕早班逛廠甸的兒童買的風車、噗噗登玩具,一路風吹、人吹,呱呱山響。飲食攤位則在海王村門口兩旁及後面,而海王村裡面中央在“北京”時代則搭起一高臺子,設許多茶座,是爲了逛廠甸的文人雅士攜眷或攜妓來居高臨下風光一番的。這到北伐以後就沒有了。先翁曾做《廠甸新春竹枝詞》,就是描寫當年這種“逛”廠甸的情形。

至於廠甸新春的舊書攤及畫棚子,是設在貫通南、北新華街整條大馬路上,大畫棚子多在師大門口一排,對面附小門前則是舊書攤,都各延伸數里長。文人學者們逛舊書攤,費一上午或一下午是不夠的,總要天天來、上下午都來。琉璃廠的舊書鋪也在此設臨時書攤,但是貴重的絕版古書,當然還得請你到鋪裡去看了。畫棚裡的字畫,我始終不懂,只是看熱鬧罷了。但記得那裡有很多董其昌、鄭板橋的字,八大山人的畫,後來才知道,假的多。

在北平居住的二十五年間,不管是否住在琉璃廠附近,都一樣幾乎每天到琉璃廠這一帶來。讀附小二年級時,我家搬到和平門裡的新簾子衚衕,每天得坐車繞順治門走順城街到附小上學,但不久開闢一座和平門,打通南北新華街。記得正在動工的時候,也可以從一垛垛的土堆上走過去,覺得非常新奇有趣。從新簾子衚衕又搬到虎坊橋大街,這次到南新華街南頭兒了,上下學也是得走新華街、廠甸到附小。後來又搬到西交民巷,雖非琉璃廠區,但小學還沒畢業,還是得每天到廠甸上學。父親病重時,我家住在樑家園,父親去世後,就搬到南柳巷,婚後夫家在永光寺街,全屬琉璃廠區。最後幾年住在中山公園旁的南長街時,我在師大圖書館工作,仍是每天到廠甸來上班,還是沒離開琉璃廠。

琉璃廠——廠甸——海王村公園,對於自幼年成長到成年的我,是個重要的地方。長於斯,學於斯,卻是個“家住書坊邊,不知書坊事”的人,很慚愧。沒有學出什麼,只怪自己的興趣太廣,只好從虛榮心上講,有些得意罷了!

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32章 虎坊橋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18章 後 記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13章 蘭姨娘 (2)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47章 愛玉冰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46章 竹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58章 墮胎記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92章 遙念胡蝶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6章 惠安館 (5)第75章 蟹殼黃 (2)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8章 惠安館 (7)第66章 玫 瑰 (1)第53章 初 戀 (1)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48章 新竹白粉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40章 友 情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58章 墮胎記第57章 小紅鞋第40章 友 情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30章 臺上臺下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53章 初 戀 (1)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68章 會唱的球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18章 後 記第23章 看華表第7章 惠安館 (6)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23章 看華表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90章 亮麗且溫柔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40章 友 情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74章 蟹殼黃 (1)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31章 一張地圖第6章 惠安館 (5)第49章 愛與牽手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53章 初 戀 (1)第13章 蘭姨娘 (2)第55章 一件旗袍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64章 雨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14章 蘭姨娘 (3)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5章 惠安館 (4)第13章 蘭姨娘 (2)第32章 虎坊橋第7章 惠安館 (6)第46章 竹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31章 一張地圖第12章 蘭姨娘 (1)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8章 惠安館 (7)第53章 初 戀 (1)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64章 雨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32章 虎坊橋第63章 奔向光明第12章 蘭姨娘 (1)第75章 蟹殼黃 (2)
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32章 虎坊橋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18章 後 記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13章 蘭姨娘 (2)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47章 愛玉冰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46章 竹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58章 墮胎記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92章 遙念胡蝶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6章 惠安館 (5)第75章 蟹殼黃 (2)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8章 惠安館 (7)第66章 玫 瑰 (1)第53章 初 戀 (1)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48章 新竹白粉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40章 友 情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58章 墮胎記第57章 小紅鞋第40章 友 情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30章 臺上臺下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53章 初 戀 (1)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68章 會唱的球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18章 後 記第23章 看華表第7章 惠安館 (6)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23章 看華表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90章 亮麗且溫柔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40章 友 情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74章 蟹殼黃 (1)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31章 一張地圖第6章 惠安館 (5)第49章 愛與牽手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53章 初 戀 (1)第13章 蘭姨娘 (2)第55章 一件旗袍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64章 雨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14章 蘭姨娘 (3)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5章 惠安館 (4)第13章 蘭姨娘 (2)第32章 虎坊橋第7章 惠安館 (6)第46章 竹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31章 一張地圖第12章 蘭姨娘 (1)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8章 惠安館 (7)第53章 初 戀 (1)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64章 雨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32章 虎坊橋第63章 奔向光明第12章 蘭姨娘 (1)第75章 蟹殼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