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

我們正趕上媽祖巡視的行列,幾輛扎着花彩的大卡車,載着大大小小的神仙,吹吹打打繞過每一個可以駛進去的小巷。住戶的婦女們都被開路的執事們喝令把“不潔之物”——曬在竹竿上的女人的衣褲——趕快收起來,然後跟着一輛輛的花車駛過去。打前鋒的有西秦王爺,田都元帥等神,最後纔是天上聖母——媽祖,披着紅緞繡花的外衣。男男女女的信徒們,都手挽小竹籃,裡面盛着香火供物,有的自認有罪的,還在頭上戴着紙枷,跟着花車後面跑。最有趣的是田都元帥的車後面貼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先唐大元帥”,下聯是“民國老先生”,足證這位神仙已經超越了時代,因此媽祖由鮮花轎改乘載重卡車,也就沒有什麼怨言了!

迎媽祖爲什麼又把西秦王爺和田都元帥也駕出來的道理,我不大明白。西秦王爺和田都大元帥是演藝界所敬奉的神(在臺灣北管派祀西秦王爺,南管派祀田都大元帥),大概臺灣的神太多了,每逢主祀某神的時候,總要有一些陪祀的。

臺灣究竟有多少神?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來,我在日本人梶原通好所著《臺灣農民生活考》裡看到一篇很詳細的調查。臺灣的神,可以分成儒教、佛教、道教、雜教四大類,合計起來大概有一百零五位的樣子,不過不光是神,也包括“鬼”在裡面。正式的廟宇就有將近四千處,供奉着各種的神和鬼。

除了天上聖母、福德正神、觀音佛祖這三位最普遍供拜的神外,一百零五位神裡比較重要的是:

五穀先帝,太乙真人,水仙尊王,三山國王,開漳聖王,開臺聖王,廣澤尊王,保儀尊王,保儀大夫,楊五使,楊六使,靈官大帝,五雷元帥,關聖帝君,文昌帝君,孚佑帝君,大魁星君,朱衣神君,城隍爺,靈安尊王,境主公,東嶽大帝,護國尊王,順正府大王公,西秦王爺,田都元帥,盤公公,司命竈君,三官大帝,玄天上帝,保生大帝,中壇元帥,法主公,臨水夫人,三仍夫人,九天玄女,李府仙祖,觀音佛祖,祖師,清水祖師,地藏王菩薩,王爺,註生娘娘,池頭夫人。

以上有些是大陸上也有的“全國性”的神,大家都不生疏的,像關聖帝君,文昌帝君,東嶽大帝,城隍爺,竈君等。有些甚至連名字都沒有聽說過的“地方性”的神。

午時水和扒龍船

愛過節的臺灣人,現在又到了可以吃、玩一個痛快的端午節了。端午節並不是臺灣人獨享的佳節,任何中國人對於它都不生疏,可是臺灣人過得更熱鬧些。包糉子,這當然是過端午節的第一件大事,這些日子鄉下人挑擔着竹葉滿街的吆喚,糯米的價錢也比蓬萊米貴上一倍。

和內地的風俗一樣,到端午節,除了包糉子以外,家家門口都掛上菖蒲和榕樹枝。臺灣有句俗諺說:“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強健。”同時全家的人還要用菖蒲煮湯來洗澡。在這一天台灣人還有幾樣東西要吃的:吃菜豆和茄子,他們說:“食菜豆較老老,食茄較雀躍。”意思就是:吃菜豆可以長壽,吃茄子更增元氣。吃桃和李則要說是:“食桃肥,食李美。”總之,在這一天無論吃什麼,都要說出重大的理由,至於過完節胃腸病大夫的“雀躍”和“肥美”就是另一回事了。

到了端午節這天的正午,還要做一樣要緊的工作,大人孩子提着罈子或瓶子到井邊去汲水收藏起來,叫做“午時水”。據說午時水是永遠不會變質的,收藏密封起來以後,在一年中隨時取飲(當然它是很寶貴的,不能每天都喝着玩兒),可以當做解熱的內服藥;如果遇到什麼腫疼的時候,也可以當做外科洗藥。俗諺又說:“午時水,飲着肥且美。”本來午時水是要利用露天經過日光曝曬的水才合規矩,可是年頭兒改了,迷信的玩意兒也不免要隨着潮流修正,自來水也勉強算數,只要公司到時候不停水。

《荊楚幾時記》上載:“午日競渡舟,救屈原也。”這種龍舟競渡的玩意兒,在內地早已慢慢地絕跡,臺灣卻是在二次大戰期間才逐漸減少的。臺灣人叫做“扒龍船”,到時也是鑼鼓喧天,兩岸的人歡聲振天。這一方面雖是紀念屈原,有懷古的意思;一方面也有給河水驅邪的意思,所以“扒龍船”在瑞午日以外的日子也可以舉行。比如淡水河這一陣子溺死鬼太多了,就可以舉行一次。

1948年有一天,由臺北開出的火車,走到港仔嘴,忽然失火了。正好這時火車要過河,司機原打算趕快開過了河再停止,那裡知道偏偏在河的中央停住不動了。結果許多人被燒死,另外有許多人跳到河裡淹死,造成空前的慘案。以後曾在那條河裡舉行過一次“扒龍船”,就是爲了驅邪。

過七月

在臺灣的年中行事裡,農曆的七月是一個熱鬧和浪費金錢的月份。臺灣有句俗話說:“儉腸勒肚留到七月十五。”意思就是說,無論怎麼省吃儉用勒緊肚皮,七月十五總要過的。實在在七月裡從初一開鬼門起就開始熱鬧了。初一當然要拜拜。到了七月七,有孩子的家庭都要拜拜,拜的是七孃媽。臺灣人講究做十六歲,說十六歲就是成人了,十六歲以前是孩子,是由一位女神叫做註生娘娘的來保護。到了十六歲成人,註生娘娘就不負保護之責了。所以有十六歲的孩子家庭,在七月七這天,女孩子開始梳髻,男孩子也打上辮子。當然這是老年間的事兒了,現在應當改成女孩子可以開始燙髮,男孩子可以開始梳飛機頭了吧!

七月七這天拜七孃媽,是供着紙糊的七孃媽亭,這種亭做得很講究,綠牆紅瓦金欄杆,亭裡還做着小供桌,上面有銀色的燭臺等等,專有這種“糊紙師傅”做這筆生意。和七孃媽亭同時供在桌上的供物有:紅龜糕、末龜、雞、鴨、雞蛋、豬肉、魚、芋、油飯、水果、檳榔、酒、化妝品。都是家庭裡的婦女在做,七月七這天好像是屬於女人的。

過了七月七,各地方又該分區舉行普渡了,包括唱戲,殺豬種種熱鬧。今年政府下令說,因爲節約時期,所以勸大家統統在十五這天慶祝。但是我的家鄉的親戚們來信說,十五、十六兩天都是熱鬧的,希望我回家共度中元。對於只有一天,想必大家總是不甘心吧,按規矩是十五中元,十八放水燈,十九普渡,一直到二十九鬼門關上,這個七月纔算過完。

實在說,過這個七月所浪費的就是在“吃”上。家裡養豬的要宰豬,宰豬同時也就有養豬的意思,傳說某家宰了一隻最大的豬,大家都要去看熱鬧。並且爲了慶賀這家的豬養得特別肥大,親戚朋友好多要賞錢,本家兒牆上貼滿了紅紙條,上面寫着某先生賞若干,某寶號賞若干,紅條越多越體面。

至於那頭平日養尊處優,吃得比主人還好的豬,這時也得到了報答主人的恩惠的機會,供獻出有限的生命來,給主人換回了無限的光榮。

竈君

在臺灣,送竈王上天也是在農曆臘月二十四這一天,不但是竈王,其他諸神——臺灣的神仙很多——也同樣上天去。

送神的儀式是先用冬瓜糖、蜜柑上供,然後再把神馬和金紙燒掉。送神都是在早晨。到了二十五日,據說玉皇大帝就要下降人世,實地調查諸神所報告的,確實與否。所以這一天不許把髒水亂潑,怕正趕上天神駕臨,潑了他一身,豈不失禮。這一天嘴裡也不許說髒話、罵人,怕讓天神聽了去。從二十六日起,家庭裡的婦女就忙碌起來,磨米蒸糕,準備過年。

一直到明年的正月初四,又該迎神,就是把去年送上天的那一羣神仙再接回來。迎神的儀式是在晚上六七點鐘的時候舉行。預備上六碗菜和各色果子,自然“拜拜”是免不了的。

爲什麼送神在早晨,接神在晚上呢?聽說這也跟女人家的事兒有點關係。比如女人回孃家,總是早早的走,等到要回夫家,孃家人總是遲遲惜別,所以要到黃昏纔回來。這是以女人家的心理去琢磨神仙,真是無微不至。

聽說竈君是位美男子,有一個關於竈君的故事,但不知道是屬於臺灣竈君的,還是所有的竈君都一樣。故事是說,竈君是玉皇大帝的第三個兒子,是一個天生好色的美男子,平日行爲頗爲浪漫,玉皇大帝氣得沒有辦法說:“好,你不是愛看女人嗎?我封你爲司竈之神,讓你到廚房裡把女人看個夠!”但是他到廚房裡一看,喝!敢情早晨進廚房燒火的女人們,都是蓬頭垢面,有什麼可看的?於是他上奏玉皇大帝說,廚房裡的娘兒們長了一頭蝨子,下牀手臉不洗就拿鍋燒飯,並且愛說骯髒話。於是玉皇大帝給廚房定了禁例六條,來管教廚房裡的女人們。

又聽說竈君是個敬惜字條的神仙,他不許人在竈旁讀書,也不許用字紙燒火,如果犯法的話,要叫他肚子痛。

年的準備

從舊曆的十二月十六日,宰雞殺鴨,供拜福德正神,渡過這一年的“尾牙”以後,家家戶戶就要忙着有關新年的準備了。

二十四日的“送神”是一件大事,把屬於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的諸神送上天去,做這一年的“施政報告”。這些神仙要在明年的正月初四纔回到人間來複職。

蒸粿是家庭主婦的一件大事,許多人家都是自己磨米來蒸。蒸粿的工作大半是在二十四日送神完了以後就開始準備了。

有四種粿一定要做的,就是:甜粿,用糯米粉加糖蒸的;發粿,用米粉加糖發酵後蒸的;包仔粿,就是肉饅頭,或者鹹糉子;菜頭粿,用白蘿蔔擦成絲和在米粉裡,再加香菰,蝦米等蒸成的。到了大除夕,又是自家一番供祭,如果自己有佛堂或家廟的,就在這裡舉行辭歲,一家老小團聚,大吃大喝是不必說的了。

臺灣俗諺說:

甜粿過年,

發粿發錢,

包仔包金,

菜頭粿做點心。

這樣說來每樣都要嚐嚐嘍!

臺灣人喜歡“拜拜”,不但是拜祖,拜天,一石一木都成了膜拜的對象,所以有什麼石頭公,榕樹公之說。

榕樹在臺灣是很普遍的樹,住家的庭院裡,也常常有這種掛着長長鬍子的樹,枝葉密生,生長很快。在植物學上榕是屬桑科,常綠喬木,產在暖地,臺灣和兩廣都很多。不但高,就是橫的發展也很可觀,有時一棵大榕樹下可以站立幾百人呢!

榕葉是橢圓形長柄,葉面平滯,它的奇異就是因爲從樹枝生出許多須狀氣根,垂在地面上。大的榕樹多生長在臺灣的寺廟裡。關於榕樹的傳說是這樣:

從前有一個皇帝,曾在某次巡幸的時候在一棵榕樹下休息,因爲榕樹給了皇帝涼爽的原故,所以贈它五羊大夫的官位,並且賜給它有應該留下長鬚的生命。榕樹也許是這樣才被人尊敬的吧。因爲榕樹是這樣的貴重,所以禁止當做薪柴去燒,說是如果砍榕樹燒的人,這一家人必定陷在貧困的生活裡。但是臺中、嘉義和鹿港方面又有這樣的傳說,如果種植榕樹在住家的庭院裡,這家必有災禍。臺北的人卻認爲,家裡如果種榕樹,應當僱乞丐去種。因爲一個孩子如果種了一棵榕樹,等到樹長到像那個孩子一樣高的時候,那個孩子就會遭不幸了。這些傳說相當可怕,無怪臺灣人對榕樹公是既敬且畏。但是我不明白爲什麼許多人家又都可以看見這種樹。大概這種樹經風媒會自己在人家院裡生長,既長之後,長長鬍子的榕樹就沒有人敢砍它,因此就多起來。

不過在五月五日的時候,家家門上除了蒲艾之外,還要掛上幾枝榕,臺灣俗話說“插榕較勇龍”,就是說插榕的人是不會淹死的。

擲筶

梶原通好在《臺灣農民生活考》一書裡,說過這樣的話:“祭祀是神和人辦交涉具體表現的儀禮。”臺灣人祭祀的目的無非是祈願,報謝,慰靈這些事,但是每年花在這上面的錢真不知有多少!臺灣的神太多了,而臺灣人也相信“擡頭三尺神明在”的話,所以對神真是畏敬萬分,處處“惟神是從”。

臺灣人在拜神祈願的時候,除了供物以外,不能缺少的是“擲筶”,擲筶正是人和神辦交涉的傳話筒。臺灣有句俗諺說:“無錢甲查某講無話,拜神無酒擲無筶。”意思就是說:沒錢跟娘兒們搭不上話,沒酒拜神時擲不出筶。

“擲筶”的意思或者可以這樣說:“擲筶就是看神的臉色如何。”筶這個字,連康熙字典都查過了,也沒找着這個字,該是一個方言字吧!它是用竹削成二三寸長半月形的,一面是平面,一面是凸面。平面屬陽,凸面屬陰。每組兩個,筶擲出以後,可以產生三個結果:

(一)一陽一陰是聖筶。吉象也,是神容納或允許的象徵。

(二)二陽是笑筶。半吉半兇的意味,象徵神在冷笑。

(三)二陰是怒筶。兇象也,象徵神在怒斥。

筶是在什麼時候擲呢?只要你對神有所祈願你就要擲,甚至於極微小的事情,都是非要得到神的同意纔可以去做的。決不能擅自妄動。拜神的順序是這樣:

(一)把供物擺好在神的面前。

(二)把神前左右的蠟燭點着。

(三)在神前斟上三杯茶。

(四)點香拜過後直插在香爐裡。

(五)神前的五個酒杯第一次斟上酒。

(六)擲筶看看神降臨了沒有。要一直擲出聖筶,才表示神已降臨。

(七)聖筶既出,第二次斟酒。

(八)然後擲筶向神祈願,一直到神答應你的祈願。才能繼續下去。

(九)抽籤也要先擲筶,讓神答應你。所以要擲出聖筶以後纔可以去抽籤。

(十)抽完籤以後再擲筶,擲出聖筶才表示這支籤的正確,如果擲出不是聖筶,那麼還要重抽,再重擲,一直到擲出聖筶纔可以拿這隻籤去換字籤。

因爲擲筶在拜神中是這樣重要,所以各廟宇的神龕前都有許多筶備用,同時你也可以看見擲筶的人那樣誠心誠意的拜拜又拜拜,在祈求“聖筶”的出現。

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47章 愛玉冰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46章 竹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70章 貧非罪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35章 我的童玩第6章 惠安館 (5)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45章 相思仔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30章 臺上臺下第90章 亮麗且溫柔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31章 一張地圖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45章 相思仔第57章 小紅鞋第23章 看華表第48章 新竹白粉第63章 奔向光明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35章 我的童玩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64章 雨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28章 擠老米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90章 亮麗且溫柔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76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1)第75章 蟹殼黃 (2)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29章 賣凍兒第23章 看華表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18章 後 記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47章 愛玉冰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35章 我的童玩第75章 蟹殼黃 (2)第76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1)第49章 愛與牽手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55章 一件旗袍第45章 相思仔第5章 惠安館 (4)第90章 亮麗且溫柔第67章 玫 瑰 (2)第47章 愛玉冰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28章 擠老米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18章 後 記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32章 虎坊橋第75章 蟹殼黃 (2)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27章 文津街第55章 一件旗袍第64章 雨第68章 會唱的球第27章 文津街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48章 新竹白粉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67章 玫 瑰 (2)第46章 竹第5章 惠安館 (4)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8章 惠安館 (7)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47章 愛玉冰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46章 竹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70章 貧非罪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35章 我的童玩第6章 惠安館 (5)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45章 相思仔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30章 臺上臺下第90章 亮麗且溫柔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31章 一張地圖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45章 相思仔第57章 小紅鞋第23章 看華表第48章 新竹白粉第63章 奔向光明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35章 我的童玩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64章 雨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28章 擠老米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90章 亮麗且溫柔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76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1)第75章 蟹殼黃 (2)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29章 賣凍兒第23章 看華表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18章 後 記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47章 愛玉冰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35章 我的童玩第75章 蟹殼黃 (2)第76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1)第49章 愛與牽手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55章 一件旗袍第45章 相思仔第5章 惠安館 (4)第90章 亮麗且溫柔第67章 玫 瑰 (2)第47章 愛玉冰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28章 擠老米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18章 後 記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32章 虎坊橋第75章 蟹殼黃 (2)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27章 文津街第55章 一件旗袍第64章 雨第68章 會唱的球第27章 文津街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48章 新竹白粉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67章 玫 瑰 (2)第46章 竹第5章 惠安館 (4)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8章 惠安館 (7)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