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北上無變數

是濛濛細雨,遠處***忽明忽滅。

張宣凝負手卓立於甲板之上,任着細雨灑在身上,河水因巨舟的移來,涌拍堤岸,沙沙作響,而水手巧妙的撥動河水,保持巨舟在河心的穩定。

此時,已經是大業十二年八月十一日,而陳長林在身邊恭謹而立。

當年在張宣凝在楊公寶藏中獲得二個面具,一個基本上已經廢了,沒有用了,還有一個卻從沒有戴上,當下就戴上,卻是一個三十餘歲人,看起來就是商人,並無特殊。

自張宣凝取下了永嘉郡,陳長林就拜見主公,移子弟二千人,到水師之中,高佔道就任水軍大都督,實際上掌握着水師的任免、後勤、家小,而陳長林就任第一水師第一任都督,掌握着實際水師指揮大權。

這時,船隊,早已經穿過了洛陽,離長安已經不滿數十里。

張宣凝嘆息的說着:“聖上下令開挖修建南北的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如此浩大的工程,利於千功萬代,別的不說,將南方徵自田賦的部分糧食運往長安和洛陽,就是聖上之功了,我們現在才能直上長安。”

“但是聖上開此運河,動用2oo勞夫,運河開成,死者十之四五,近於百萬,也使聖上怨聲四起,起義因此層出不窮。”陳長林說着,他的家族,因爲隋吳郡太守沈法興而受到大禍,對朝廷當然沒有好感。

張宣凝望了他一眼,從容一笑,卻沒有再說什麼。

這次前往長安,當然就是一舉把楊公寶藏取出來,此時隋煬帝南遷。興師動衆,人員數以百萬,南北來往船隊不計其數,吸引了天下所有人的眼光,混在其中,區區千人之數,微不足道,根本不吸引人注意,此時不取楊公寶藏。還等什麼時候呢?

五月,奪取永嘉全郡,並且收降苗海潮,耐着心思,等了二個半月,由於這時軍政骨幹多了,因此花費的時間就少了,二個月半來,就整頓好了郡治。又在永嘉郡徵八千步兵,一千水師出來。

本來爲王者,不應遠離自己的根據地,但是楊公寶藏必須親自去取,而且,這時,自己二郡,可所謂固若金湯,根本不可能有什麼大敵來襲。

這是從戰略上選擇而得的最好結果。

此時,盧明月。大業十年,率起義軍十萬人屯據祝阿而起事,被隋將張須陀之襲擊,僅餘三萬,如今又聚衆十萬,寇陳、汝間。

而起義軍王須拔佔領高陽郡。朱粲擁衆數十萬,寇荊襄,僭稱楚帝,建元昌達,佔有漢南諸郡。

最重要的有二點,第一,李子通自號楚王,建元明政,偏偏就在江都郡,而杜伏威部集結餘部。以**縣爲據點,重整旗鼓,**縣是什麼?**縣就在江都郡,離隋煬帝地江都宮不滿百里。

一想到這個,張宣凝就夢也要笑出來了,好吧,這樣二條虎狼在江都虎視耽耽,你隋煬帝不解決他們,還想幹涉我?真是扯談。

心中也對李子通和杜伏威大加鄙視。江都郡有一十四萬戶是不錯,但是是這樣好吞下的嗎?現在戰略地理錯誤。也就只有拼命和隋軍進行不斷消耗戰了。

這點就決定了二人成不了氣候,消耗幾年,天下大勢就已經演變了,就沒有機會了,如是早早轉戰其它區域,避開隋軍重點地區,以二人才幹,最怕起碼可以割據一方,並且有時間來鞏固和展,只是現在說什麼都沒有用了,他們根本沒有多少退路可言,只有一門心事攻下江都再圖展了。

這正是張宣凝所需要的,這甚至不算是陽謀了,而是一種天地人的掌控,就如國手落棋,一下子就決定了自身早期展的一帆風順。

至於以爲有挫折纔有成功的人,也許在日常生活中算是歪理,但是在天下之爭中,一錯就萬劫不復,一次挫折就很可能再也沒有辦法翻身,有這種思想的人,都是紙上談兵之輩,一上陣就是死身族滅的下場。

就拿杜伏威來說吧,這個世界的杜伏威已經是四十歲地老頭了,但是在真實歷史上,此時應該是十九歲,真正的少年英雄,遠在李世民之上。

李世民畢竟靠着世家之力,而他區區一個賤民,白手起家,自十六歲就在大業九年九年起兵,大業十年就稱將軍,擊敗隋將宋顥,合併苗海潮、趙破陣等部起義軍,勢力就達到五萬以上,這時才十七歲。

大業十一年,杜伏威才十八歲,佔領歷陽郡,兵力已經膨脹到十萬,這時,只要他小心翼翼,奪下江都郡,統一南方不過是三年內的事情,那時,隋煬帝根本來不及去江都,只能留在洛陽。

一旦形成這樣的格局,李淵,甚至瓦崗軍都無法順利崛起,必須和隋軍決死戰才能統一北方,而杜伏威大可從容統一南方,坐看北方大亂,一旦時機成熟,幾方消耗的差不多了,就可北上統一天下,說不定這時連二十四歲都不到——這纔是千古一帝,十六歲白手起家,二十四歲統一天下,就憑這個過程,歷史上必稱其武略第一帝。

可是事實呢?

大業十一年,杜伏威才十八歲,也許是太過年輕了,也許是大意了,當另外一支起義軍李子通部亦轉戰淮南與杜伏威匯合,杜伏威就不進行嚴格防範而笑納了。

結果,李子通企圖吞併杜伏威部,對杜部進行突然襲擊,杜伏威受重傷。隋軍乘機攻擊,杜部慘敗。杜伏威幸得部下西門君議之妻王氏,驍勇有力,揹負杜伏威突圍。其親信王雄誕率壯士

,死戰得脫,雖然突圍後,杜伏威集結餘部,以**重整旗鼓,但是這時,已經打回原形,隋煬帝也移二十萬軍到江都,因此以後幾年戰鬥,雖有勝利,對大局來說,也無濟於事,只是爲人作嫁衣。牽制了此時最大的一股隋軍而已,最後雖然被李閥招安,封爲吳王,但是就在唐武德七年二月,就被毒殺。

可以說,就這次錯誤,就斷送了一代千古帝王的基業,也斷送了杜伏威的性命,一旦失敗。還想翻身?難比登天,在大業十二年後,就算李世民換位於杜伏威,也難以成事了。

一旦想到這個,張宣凝就心中警惕無比。

所以,雖然五月,陳長林就臣服於他,並且率領二千子弟前來助戰,但是張宣凝還是耐心的等到了他地族人前來,並且一一在內地郡縣。儘量遠離沿海,安排田地,這看起來是優待,又何嘗不是控制其家人呢?

再將水師打散了重編,把陳家子弟分開,種種手段。就在於避免這種“突變”生。

因此花費了二個月時間,才突然之間率一千軍,前後分成三隻船隊,僞裝成商船,相互呼應,混來這時上百萬人地來往潮流中,前去長安,時機抓的可所謂狠辣無比,這時,混在浩蕩的無數船隊中。誰能檢查出呢?

見得張宣凝不說話,陳長林冷哼的說着:“聖上上個月就下旨,要移去江都宮,以越王、光祿大夫段達、太府卿元文都、檢校民部尚書韋津、右武衛將軍皇甫無逸、右司郎盧楚等總留後事,結果奉信郎崔民象以盜賊充斥,於建國門上表,說不宜巡幸。聖上就大怒,把他殺了,本月。聖上車駕到了水,奉信郎王愛仁。又以盜賊日盛,諫上請還西京,結果又被他殺了,連上諫言事都殺人,聖上怕是已經瘋了吧?”

“聖上怕失了南方,如是聖上此時不去江都,那李子通和杜伏威部,只怕今年就可以聲勢復震,說不定就可以取下江都,一旦取下江都,以江都郡財富人口之多,又是南北交通核心,誰佔了此地,立刻就有卷席南方之勢了。”張宣凝感慨的說着,見得陳長林似有不服之意,又說:“當然,其實聖上坐鎮洛陽更好,一城掌南北,江都,如是能夠派張須陀爲大將,也足以平南方了。”

說到這裡,張宣凝不由顏色難看之極。

張須陀,可所謂此時隋朝名將,開皇十七年二月,張須陀隨行軍總管史萬歲前去進討昆州刺史、羌族領翫,大勝。

仁壽四年,隋煬帝繼位,幷州總管、漢王楊諒感到安全難保,遂於晉陽起兵反煬帝。張須陀又隨幷州道行軍總管楊素平定叛亂。

大業七年三月,王薄率衆,在長白山起事,達到數萬人。張須陀帶兵征討,王薄連連大敗,不得不度黃河逃亡,但是僅餘五千人。

大業九年,王薄又聯合起孫宣雅、石秪闍、郝孝德義軍十餘萬人攻打章邱。張須陀遣水軍斷其水運,自率2步騎擊之,義軍大敗,散軍潰至津樑時,又被水軍所拒。張須陀水陸夾擊再次大敗義軍,獲其家累輜重不可勝計,露布以聞。

同年,裴長才、石子河等率2義軍攻至歷城,縱兵大掠。張須陀當時沒來得及召集士兵,遂親率五騎與義軍作戰。義軍爲其所吸引,遂引兵圍攻。張須陀身陷重圍,身上多處受傷,勇氣彌厲。時城中援兵至,義軍稍退。張須陀督軍再戰,大敗義軍,裴長才敗逃。

大業十年,北海郡郭方預聚衆3,自號盧公,攻陷郡城,率部起義。張須陀大敗義軍,斬數萬人,獲輜重3ooo。

大業十年,張須陀擊敗擁兵十萬的左孝友部,又擊敗擁兵十萬的盧明月。

此時,地方官吏每與義軍作戰,或棄城逃跑,或開門出迎。唯獨張須陀勇決善戰,同時又長於撫馭,所以甚得軍心,當時號爲名將。

這樣的人,如果真的隋煬帝在洛陽不動,那張須陀坐鎮江都圍剿南方起義軍地話,以他之才,絕對可以壓的住李子通和杜伏威部,那一時間,無論南北都無法動彈了,瓦崗軍哪怕再強,也難以在洛陽幾十萬軍的腳下展,李閥也同樣不能起事佔領長安。

這樣的話。隋朝中興,還是有可能的。

張須陀鎮壓瓦崗軍失敗而死,其實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南北門閥地暗中算計,很大部分也是因爲張須陀部這十年來,轉戰各地,屢破大軍,無法得到修養,精銳折盡,將士疲憊不堪而導致地。

一旦張須陀死。瓦崗軍大興,攻擊洛陽,其實南北就被切斷,隋煬帝這才真正無天回力,只有等死了。

想到這裡,張宣凝哈哈一笑,隨着隋煬帝南遷,北方出現空虛,也就是在這時。英明如李密者,知道時機百年難得,因此才決心投靠賊衆瓦崗軍的吧?

這纔是李密被朝廷通牒,逃亡三年,纔在今年毅然投入投瓦崗軍地真正原因所在,也是他拒絕張宣凝招攬的原因——此時,北方真是帝王之資,趁時而起,前途不可限量。

一個八柱國之一的世家,又是蒲山郡公。下此決心,投靠亂賊之軍以起事,可所謂英明決斷之極。

真是天下英豪,相比之下,依靠世家積累之力的李世民,單論才幹。雖然未必遜色,但是的確不算什麼了。

天下勝過李世民者,不能說不計其數,其實也大有人在,只是,爭霸天下,是各種各樣因素,特別是土地人結合的產物,並非依靠主君個人素質而決定天下。

如他張宣凝自己

能成功取得楊公寶藏。與李世民相比,就起點太低了真的沒有機會,但是也是極艱難。

如能夠取得楊公寶藏,就完全不一樣了,五年之內,不需要爲錢米兵甲擔心了,雖然比不上李閥累世積累,也不會遜色太多。纔可以爆出來,有着爭霸天下地資本。

這也是可以使宋閥合作的底牌。

宋閥佔有嶺南。自己最多再取下建安郡,就不能再南下了,因爲那裡就是宋閥的影響範圍了,不過,也不必把宋閥看地太強,雖然那裡有十幾郡——南海、龍川、義安、高涼、信安、永熙、蒼梧、始安、永平、鬱林、合浦、珠崖、甯越、交趾、九真、日南、比景、海陰……

但是那裡人口稀少,南蠻族太多,宋閥實際動員的力量並不強,影響畢竟不是控制,這點必須區別來,如果真正佔有這十幾郡的話,南方早就是宋閥的天下了。

此行,上得長安,李閥根本無所謂,現在的他,還鞭長莫及,而最關鍵的,還是無漏寺地石之軒,以及暗中的慈航靜齋。

此時,慈航靜齋正在北方造勢,對他又沒有直接瞭解,南方又是慈航靜齋地薄弱地點,因此不可能算得知得他,除非慈航靜齋真是神佛了。

至於石之軒有個缺點,他既化身爲無漏寺的聖僧,又化身於裴矩,或者說裴矩纔是他的本名,隋煬帝即位後,裴矩甚受重用,參掌朝政。大業元年至九年間,他至少四次來往於甘州、涼州、沙州,經營西域事宜。

這樣多事,必須他來幹,因此別人看起來他神出鬼沒,實際上知道內情的人來看,他的行蹤一目瞭然,這次也是趁着裴矩隨駕去江都而去長安起寶藏——不管怎麼樣,你裴矩在皇帝面前,找個理由跑路,也不是這樣容易的,一時間也抽不開身。

就算抽身,你石之軒也不是神,跑路還是需要的時間的,總不可能不死印法,可以使你一日千里吧?

種種未雨綢繆,才爲此行儘量增加了大量安全數,大事方面算不餘策,小事上,就算運氣極爲不好,沿途遇到幾個官吏要鬧事,自己上千人,難道不能暗中解決了?這種變數,難道不是已經控制在最低了嗎?

或者船上有不張眼地人瘋了,要去告密,但是,這個變數真的存在嗎?這次跟着前來的人,專門選有家室的本地人,其家人都控制在手,一旦出事,就是全門抄斬的下場——真的有這種沒有邏輯,沒有理由地變數存在嗎?

這纔是真正不可思議。

這個世界可以很複雜,但是其實又很簡單,世界怎麼樣複雜是世界的事,人世怎麼樣複雜是人世的事情,這其實不重要。博弈場上,計量地不是誰更復雜,而是誰更客觀。所謂的客觀,其實就是抓住事情展地要害點,而掌控變數,而真實歷史,早已經對此作出了無數證明。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叛逆,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投靠,所謂的變數,在已經掌控了最大要點,並且扼守命運喉嚨的情況下,也不過是等閒。

原本所在世界地太祖,除了被奪權而鬱悶一段時間外,可有真正戰略上的挫折?如是喜歡經常來個“挫折才能長大”,學杜伏威一樣,搞什麼“李子通變數”,他的屍骨早就不知道埋到什麼地方了——清洗,整頓,運動,種種爲了什麼?就是爲了扼殺變數,讓一切都在掌握中。

當然,這是因爲獲得這個世界的預知,知道所有結果,又有大智慧洞察歷史本來面目,才能夠如此近於神明的手段,來操作歷史。

等楊公寶藏一取,南方格局大變,自己的這種近於神,近於道的計算,就要不攻自破了,可是,就算沒有預知了,自己也有着對政治和天下的洞察,自信那時,也可和世上英雄爭一天下了。

“主公,我們已到了長安城外了。”陳長林上前稟告的說着。

八百里秦川,關中平原,長安城雄據其中,涇、渭、劌、灞、澧、澇等諸水宛如晶瑩閃爍、流蘇飄蕩地珠串般環繞縈迴,形成“八水繞長安”之局。

隋大舉建都,就是長安。

真正是千百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田。

自己船隊,就是通過廣通渠,自渭水而入,以交通論,洛陽或者猶勝三分。但若以軍事形勢論,長安所在處的渭河平原區之所以被稱爲關中,因爲束有潼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居四關之內,故稱關中。

潼關爲四關之,爲戰國時秦人所建。北臨黃河,甫靠大山,東西百里,開路於斷裂地山石縫中,“車不容方軌,馬不得並騎”,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過之險,本名函谷關,東漢後才改名爲潼關。

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

佔領此地,既無外憂,又可有大量肥沃土地來獲得糧食,真正的帝王之資啊!

誰能夠得到它,的確是得了天下的龍眼。

但是,天下之爭,並非僅靠地利。

長安,我又來了。

張宣凝嘴角掠過一絲笑意,船外細雨綿綿,河兩岸都陷進白茫茫的一片。呼吸幾口夾雜水霧的空氣,俯瞰遠近煙雨迷濛的景象,感受着鋪天蓋地,隨風飄降,無邊無際的濛濛雨絲,以及二岸蔥蘢農田,油然出了滿足的嘆息。

真是江山如畫,引無數英雄盡折腰,風如是,雨如是,人更如是!

第四十一章 突厥第八十七章 宋玉致第二十六章 舍利(下)第一百十二章 禮制第三十三章 夜戰第三十七章 代理第二十九章 讖言(上)第二十九章 讖言(下)第十二章 殺戮(上)第一百零八章 此時生子如天意第一百零七章 大勢已成當化龍第七十六章 虎頭蛇尾第一百十八章 積蓄雷霆第十一章 賭場(下)第四十九章 始拜君臣說龍第二十章 正義(下)第一百零三章 大事都來第六十六章 機運第一百二十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上)第三十六章 破殺第四十八章 後宮計劃第十三章 香主(上)第六十七章 得將第二十八章 殺場(下)第四章 說意(下)第四十四章 會稽第七章 鹽路(下)第二十六章 舍利(下)第一百零五章 李閥包圍網第一百二十一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下)第一百零四章 進蜀之定第二十六章 舍利(上)第二十六章 舍利(上)第二十章 正義(下)第十二章 殺戮(上)第七十五章 師妃暄第二十七章 模糊(上)第八十九章 長安事急第三章 拜禮(上)第十七章 事先(上)第五章 小戰(下)第一百零四章 進蜀之定第八章 餘杭(下)第七十二章 石公無雙第九十七章 宴中第二十六章 舍利(上)第五十二章 一郡第五十五章 決斷千古臣第四十一章 突厥第四十八章 後宮計劃第九十六章 宴前第一百十六章 今日殺得寧道奇第四十七章 易縣第十九章 名傳(上)第一百十七章 臨別第十章 消息(上)第一百零八章 此時生子如天意第一百十三章 步步緊逼第十八章 命數(上)第九十二章 財大氣粗千古一帝第一百二十一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下)第十四章 休妾(上)第五章 小戰(下)第八十七章 宋玉致第六十一章 傳國玉璽第六十九章 魯妙子第一百一十章 來日奉上妃暄頭第二十章 叢林(上)第七十五章 師妃暄第二十四章 雪中(下)第一百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八十一章 交易第八章 餘杭(下)第九章 水寇(下)第三十六章 破殺第九十四章 春江花月夜第四十八章 後宮計劃第九十三章 兵法正道第一百十八章 積蓄雷霆第一百零一章 天子死社稷第二十三章 神似(上)第八十章 大戰尾聲第四十三章 先機第一百二十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上)第九十五章 送於聖上糧第八章 餘杭(下)第六十六章 機運第五十六章 永嘉第六十九章 魯妙子第四十三章 先機第二十章 正義(下)第一百十六章 今日殺得寧道奇第五十六章 永嘉第二十三章 神似(下)第二章 明悟(下)第十二章 殺戮(上)第三十章 歌以詩傳(上)第三十一章 虯髯客(上)
第四十一章 突厥第八十七章 宋玉致第二十六章 舍利(下)第一百十二章 禮制第三十三章 夜戰第三十七章 代理第二十九章 讖言(上)第二十九章 讖言(下)第十二章 殺戮(上)第一百零八章 此時生子如天意第一百零七章 大勢已成當化龍第七十六章 虎頭蛇尾第一百十八章 積蓄雷霆第十一章 賭場(下)第四十九章 始拜君臣說龍第二十章 正義(下)第一百零三章 大事都來第六十六章 機運第一百二十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上)第三十六章 破殺第四十八章 後宮計劃第十三章 香主(上)第六十七章 得將第二十八章 殺場(下)第四章 說意(下)第四十四章 會稽第七章 鹽路(下)第二十六章 舍利(下)第一百零五章 李閥包圍網第一百二十一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下)第一百零四章 進蜀之定第二十六章 舍利(上)第二十六章 舍利(上)第二十章 正義(下)第十二章 殺戮(上)第七十五章 師妃暄第二十七章 模糊(上)第八十九章 長安事急第三章 拜禮(上)第十七章 事先(上)第五章 小戰(下)第一百零四章 進蜀之定第八章 餘杭(下)第七十二章 石公無雙第九十七章 宴中第二十六章 舍利(上)第五十二章 一郡第五十五章 決斷千古臣第四十一章 突厥第四十八章 後宮計劃第九十六章 宴前第一百十六章 今日殺得寧道奇第四十七章 易縣第十九章 名傳(上)第一百十七章 臨別第十章 消息(上)第一百零八章 此時生子如天意第一百十三章 步步緊逼第十八章 命數(上)第九十二章 財大氣粗千古一帝第一百二十一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下)第十四章 休妾(上)第五章 小戰(下)第八十七章 宋玉致第六十一章 傳國玉璽第六十九章 魯妙子第一百一十章 來日奉上妃暄頭第二十章 叢林(上)第七十五章 師妃暄第二十四章 雪中(下)第一百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八十一章 交易第八章 餘杭(下)第九章 水寇(下)第三十六章 破殺第九十四章 春江花月夜第四十八章 後宮計劃第九十三章 兵法正道第一百十八章 積蓄雷霆第一百零一章 天子死社稷第二十三章 神似(上)第八十章 大戰尾聲第四十三章 先機第一百二十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上)第九十五章 送於聖上糧第八章 餘杭(下)第六十六章 機運第五十六章 永嘉第六十九章 魯妙子第四十三章 先機第二十章 正義(下)第一百十六章 今日殺得寧道奇第五十六章 永嘉第二十三章 神似(下)第二章 明悟(下)第十二章 殺戮(上)第三十章 歌以詩傳(上)第三十一章 虯髯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