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二章 禮制

楊宣凝在帝宮之中,凝視着整個天空。

雖是白日,但是黑色的天空,雲層沉重,他仰望着蒼穹,若有所思,又默默不語。

楊宣凝在殿前站了一會兒,雪花又飄灑了下來,昨天夜中下了一天,今天上午停了一會,現在又下了,雖然內功深厚,但是見此,也不由打了一個寒噤,又回到殿內。

這是楊宣凝執政的地方,其實面積並不大,附近都弄着暖盆,定了定神,他就問着:“內閣諸先生,已經入宮了嗎?”

“王上,已經入宮了,在政事堂。”女官回稟的說着。

其實,這時,雖然還沒有正式登基,但是也規定好了,官員差不多七點,就要點名,而八點正式開始辦公,中午休息二小時,下午五點結束。“叫先生們,先把政事擱置一下,前來見寡人,就在側殿設個小宴,啊,特上我新制的火鍋。”楊宣凝說着。

“臣等領旨。”

對上朝,或者在皇城中辦工的官員,凡是九品之上,基本上提供中午一餐飲,原因很簡單,進出不方便,皇城重地,不許隨帶侍衛僕人,不許叫外買之人進入皇城,出去買食,也耽擱時間,所以才免費提供。

爲此,皇城裡還設立了專門的廚房,叫“百廚司”,按照官品定下標準給予飲食,過標準,自己出錢,地點有專門的空間,長長廊房裡擺上一張張長案。文臣武將各自圍案而坐,集體吃中餐,這叫做“廊餐”。時間一到,場面相當壯觀。

當然。宰相與衆不同,專開個“臺廚司”,每到中午,無需出去,役吏按例到政事堂前來。奉上菜單,一位下吏大聲的報出每道菜的菜名,如果座上的宰相們對哪道菜有興趣,開口點着,役吏就會記錄,然後就會把這道菜端進來。

甚至還有點心和飲料,這是隨到隨叫,目前地待遇是豆漿,等到了夏天。還有儲備的冰加入,製成冰酸梅湯。這種待遇,不但顯示了禮遇。更顯示了宰相禮絕百官的地位。

至於宴,也有規格。一般來說。分國宴、華宴、大宴、中宴、小宴、常宴六等

國宴,多半是類似登基。冊封皇后或者太子,以及大祭時重要時刻所用

而華宴,是重大喜慶日子,大宴羣臣和後宮,一般是皇帝、皇太后、皇后生日,以及每年春節皇帝招待羣臣,或者大勝慶賀等等,此二項,都是皇帝特權,皇后偶然也可舉行華宴。

大宴,其實已經非常奢侈了,一般來說,平時最高規格就是這個

中宴,國中宮中,有什麼事情,設此宴表示隆重

小宴,就是精美菜餚十八道,一般來說,無大事,皇帝招待內閣宰相,都是此規格

常宴,基本上每人十二道(注意,這個時代是一人一宴席),皇帝日常自己吃都是此規格,皇后、太子、皇太后,有九道,而宰相內廚司,日常地午餐,精美程度上,實際上就是按照這個規格,只是取七道,與諸王平等

至於火鍋,實是楊宣凝搞出來,現在盛行於官家,特別是冬天賞雪時。

就在這時,內閣宰相們,也放下各種各樣的文件,宰相權大,但是責任也重,各人每天都忙地無法休息。

李播傷已癒合,但是如此操勞,也略有疲倦,放下了書卷,說着:“魯妙子,我勸你,還是娶個妻妾來,你才五十餘歲,還可生子,不然,日後爵位和田地,如何傳得?”

“就是,你那徒弟雷九指,混跡賭場,那能上得檯面?”虞綽也鬆了一口氣,等待着臺廚司的官吏前來唱菜,也打趣的說着。

李百藥也說着:“先不說爵位,就是我等內閣大臣,本官階授田八百畝,參政平章事特恩五百畝,一千三百畝,每年俸米,本官六百,參政平章事特恩四百石,一千石祿米,又有俸祿六十萬錢,當真是厚待,總不能養不起吧?日後有子,還可襲爵位,繼產業,蔭官職。”魯妙子苦笑了一下,說着:“各位大人日理萬機,分得陰陽,國家大事,盡在手中,還理得我這點家事幹嗎?”

一直沒有說話的魏徵,啐了一口說着:“是啊,你身爲內閣大臣,還作這種樣子,無妻無家,如何爲百官表率?”

話猶未完,魯妙子便截住了他:“各位,說的什麼事呢?恩,劉子翊之事,大家怎麼看?”“劉尚書今年已經七十一了吧,三朝老將,最近又有病事,難以理事,上次他辭章,被退了回來,我看王上地意思是,等着登基後,封了爵位再退。.ap..”說到這個,虞綽就正了正身子,正言說着:“也不失君臣一場,我上次去看他,也勸他多休息,現在理兵部事,就是裴矩大人了,此人也是先朝大臣,足以擔任,等劉尚書一退,就可擔任兵部尚書之職。”

虞綽不知道內情,但是魯妙子卻是知道的,裴矩就是石之軒,此人擔任國家重臣,不知是禍是福,他默然了一會兒,看了看李播,又說着:“也許就這樣吧,一切還看聖意,無論怎麼樣,最近徐世績,還在對朱粲用兵,不可延誤。”

就在這時,外面傳來了旨意,這是口喻,這時,作爲內閣大臣,倒沒有必要下跪喊萬歲,當下,六人就出去,這時,雪花已落了寸許厚。

“各位先生,還請入內,王上已經等就了。”走到殿前,侍衛低頭行禮,說着。

“恩,知道了。”近侍行禮,諸內閣大臣只是略點頭表示知道了。這已經是非常客氣,擺了擺手便進了殿。

殿中燒了火炭,一進門就暖烘烘。幾個侍女,急步上前替他們解下大衣。便退出殿外。

“臣等拜見王上。”

楊宣凝淡淡說着:“非大禮時,不必如此,諸位先生,起來吧,今日。我們君臣一起喝酒說些話來。”

稍加言辭後,各人就洗手,安座,宴會開始,自有侍女奉上菜餚和歌舞,一時間,外面雖然寒冷下雪,但是裡面溫暖如春。

又設一大炭爐,不但溫暖殿中。又上設酒壺,等溫過之後,微微泛着熱氣的酒。就端了上來,侍女倒入酒杯。酒香在殿中瀰漫。

而每席上。有一火鍋,用無煙炭。上盛多種原料,隨加隨吃。

楊宣凝舉杯,酒不能太溫,這時正好,卻見得酒中不少綠色的小渣滓,如同一個個小螞蟻一樣在漂浮,這時,釀酒技術不達,釀出的酒,不但有渣滓,而且度數相當低,沒有過濾的酒是“醅”,過濾地就是清酒,就是清酒中也有許多螞蟻。

想到這裡,楊宣凝就舉杯慶着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這句詩一出,諸臣都是眼睛一亮,哈哈笑着,都舉杯一飲而盡。

楊宣凝對此非常滿意,現在殿中用酒,大概盛三兩,這時,尚無蒸餾造酒,因此上至宮廷,中到官員,下至黎民,喝的是米酒,酒精含量在3%到1o%之間,比如現在所喝,就大概只有5%而已。

李白,斗酒詩百篇,一飲三百杯,如果是這種酒漿,當屬可能。

楊宣凝非常滿意這種酒精度,認爲這種酒,哪怕不會酒的,也可以喝上一些,而且,酒量稍好,就可以喝上許多,氣氛就出來了。

一場宴會,數小時,如果喝地是後世的高度酒,按照禮制,有許多是必須喝地,喝死大半官員也說不定,現在,就問題不大了。

喝過一杯,諸人就着自己地菜餚,自斟自飲起來。

楊宣凝在前世,由於病,因此酒量很淺,但是這時喝來,入口酸甜、味道極好,酒精不高,幾如啤酒,幾盞酒漿下肚,醺然之意涌起。

當下就和諸先生笑談,並且欣賞着新來的歌舞。

再喝幾杯,卻又想起了父母,如果父母在,與自己一起宴羣臣,那應該多好啊

這種感情一起,頓時心中空泛地,沒有着落,殿中歌舞,雖然引得了諸先生地欣賞,但是卻化着一團迷霧,視若未見,持杯獨酌。

就在這時,又有三十名歌舞伎,自後殿門彩蝶般飄出來,在悠揚地鼓樂聲中,載歌載舞。

中間一女,一身藍衣裙,高高地緊身束腰,愈突顯出腰肢的纖細與修長,只見裙裾翻滾,長袖飄蕩,此女婉轉動人的歌聲,配合着充滿魅力的舞姿,諸人都難以將目光從她身上移開。

只聽此女領唱道:

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裡太平人。

龍銜火樹千重焰,雞踏蓮花萬歲春。

帝宮三五戲春臺,行雨流風莫妒來。

西域燈輪千影樹,東華金闕萬重開。

讓人看得目不暇給,歎爲觀止,此女拜倒,然後帶着衆舞伎,從來路退出殿外。

“王上,這是紀倩,尚秀芳大家帶來,此曲也是她所編寫。”伺候的女官,見他臉上有着迷惑之色,上前說着。

“原來如此,這場舞曲,確是精采絕倫,教人佩服。”楊宣凝這才釋然,他記起此女似乎跟着尚秀芳,其它的卻不再記得了。

當下也不意,坐起原本斜依着的身子,轉目之間,他就揮手讓諸侍女退出:“寡人要建大統,先興禮樂,內閣可先領翰林院、太常司,定擬祀典。酌定郊社宗廟儀以進,其次,定君臣之禮。凡屬冠服、車輅、儀仗、鹵簿、字學等,都要具備。”

“臣明白,臣會先建大禮,其後定小禮,以爲定製。”李播說着。

現代人是無法明白禮的主要性。作爲一個技術落後地大統一國家,最低成本的統治,是古代政權一直追求的目標。而禮制,正好達成這點。

禮制地核心原則。是親親,尊尊,長長和男女有別。這些基本原則,既對受規範對象的日常生活即家族生活進行規範和約束,另一方面。在更高地社會政治生活層面直接揮作用。

禮制,調整貴族官僚階級內部關係地一種行爲規範。禮制,又調整家族內部生活以及家族之間的交際生活,這二種,大幅度地規範了社會,使無序化成本消耗減低到最低,作爲一種具有相當程度威信的規範,也對當時既存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賦予了正當性,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無處不在潛移默化,使之納入社會體制中。

禮就是法,法就是禮。所以,不但諸朝代都重視禮制。朱元璋稱王后。第一件事情就制定禮制,可見其重要性。

“國之大事。在於祭祀,王上要登極,也需如此,臣以爲,先建大祭爲上。”禮部尚書虞綽端正坐好,嚴肅的說着。

“何爲大祭?”

“大祭者,祭天地,天地者,皇天后土是也,當先建天地二壇以大祭,日後,冬至於天壇,祭祀皇天,夏至與地壇,祭后土。”

“甚善,寡人先建天地二壇,每年必大祭之。”

“其次,祭宗廟,王上爲開國之帝,可先祭祀天地,再登極,後追封三代之先帝,入得宗廟,以後王上子孫,如有繼大統者,先祭宗廟,方可登極。”

“聞說,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地祭祀,禮記曾有記述?”楊宣凝問着。

“是有,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

“那好,建內宗廟,爲吾家宗廟,又建外宗廟,一朝一殿,凡歷代帝者,都入此廟,以受香火侍奉。”

這本是明太祖朱元璋開創,現在自然是他開存了。

“臣領旨,之後,又必建社稷,與宗廟相對,以爲祭祀,此三者,都是天子親祭之大禮,不可不祭,三祭之後,纔可登極,受億萬臣民之禮,爲天子。”

社,古代指土地之神,稷,指五穀之神。在農業國家,社稷,就等於天下,因此社稷代表土地,宗廟代表血緣,同爲國家的象徵。

《禮記.曲禮下》:“國君死社稷。”就是國君與國家(土地)共存亡的意思。

“至於中禮,祭山川,冊封地上神靈,又祭太歲、星辰、風雲雷雨、嶽鎮、海瀆、旗纛、司中、司命、司民、司祿、壽星等,可非天子親祭,遣使祭祀就可,洛陽城中,諸建都有,只是天地二壇、社稷與宗廟,必須重修,以示新統。”虞綽一一說來。

“寡人明白了,工部並禮部,可修建之,寡人登極之禮,也要籌辦。”

“臣死罪,敢問王上何日登極?”

“聖上今年駕崩,寡人不願奪其年,今年是大業十四年,寡人於明年正月初一,登極爲帝。”對這個問題,根本沒有必要神秘主義,早早說明就可。

“王上,天下不可無一日無君,聖上已崩,王上就應該今年登極,以應天數。”李播連忙勸告的說着:“三大祭,都已建成,稍加修改就可,王上還是早日登基纔好,要知道,李唐也在籌辦大禮,還是早日登極,應天命再說。”

楊宣凝自靈魂轉世奪舍以來,對神秘力量就深信不疑,聽了這話,心中一動,李唐原本有天命,雖然說現在大勢已改,但是還是先稱帝爲好。

想到這裡,他就說着:“先生考慮的是,那何時可登基?”

“王上,下個月,禮制就籌辦好,王上就可登基爲帝,以應天命。”

“大體儀式怎麼樣?”

“王上,選吉時,先於大殿設御座,前設寶案,上置傳國玉璽,欽天監設定鐘鼓鳴放時刻,早晨,王上先親自祭祀天地二壇、太廟,社稷,祭後,鳴鐘鼓,更換袞冕禮服,文武官員從午門進入,王上由中門出來,在御座上落座。百官上表,在鴻臚寺鳴贊官的帶領下山呼萬歲,萬萬歲,宰相取傳國玉璽,奉上王上,王上親印,在即位登極詔書上,先是朝中頒詔,後是皇城之門舉行,在城樓上宣讀即位詔書時,臣民在城下聆聽,以後傳旨各地,以爲正聽。”

楊宣凝知道,這僅僅是一種簡單說明,實際上儀式,要比說的要複雜無數倍,但是這就是臣民的事情了,他想了想,點頭應是。

有點必須說明的是,以前電視電影,“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經常使用,實際上,這僅僅是在登基,和十日一次地大朝上如此,一般的情況下,平日君臣相見辦公議事,平時,只要一拜一禮,稱“聖上萬福”就可。

“至於禮服,還請王上確定。”禮部尚書虞綽又嚴肅的問着。

楊宣凝不由頭疼,他想了想,說着:“寡人之服,先分登基、大祭、冊封時冕服,日常十日一次地大朝時冕服,主持日常小朝時的冕服,還有日常便服四等,具體事宜,還請卿爲寡人制定是宜。”

到了這個時代,才知道皇帝總穿那種電視電影中地正服有多傻,那是正服,相當於皇帝地制服,不得不穿的,平時哪可能穿?總是差不多地一套,不覺得厭倦嗎?

而且,也根本不是一個顏色,更加不要說黃色了。

“登極之後,又要冊封皇后,當刻玉璽,還請王上示下,應如何?”傳國玉璽,是國之重寶,基本上,只有在登極,冊封太子,遺詔上使用,冊封皇后都難說,平時旨意,根本不會用到這個。

楊宣凝一沉吟,就說着:“寡人先設一玉璽,上刻天子奉天而造命,是以專用冊封和罷免皇后、王子、諸臣爵位而用。”

“寡人又設一玉璽,上刻天子奉天而治國,是以平時政事,皆出於此璽。”

“寡人又設一玉璽,上刻天子奉天而討伐,是以平時軍事,皆出於此璽。”

“寡人又設一玉璽,上刻天子奉天而上邦,是以與諸國聯繫,都用此璽。”

“寡人又設一玉璽,上刻天子奉天而祭封,是以專門祭祀和冊封鬼神,以及追封功臣之三代,用以此璽。”

“寡人又設一玉璽,上刻開元行璽,寡人登基,立開元,以此爲寡人私印,專以恩旨,外旨,以用此璽,不加於朝廷七品以上者,內庭不論,日後皇帝也可開印。”

“此六璽,都用白玉雕成,螭龍紐,紫色印泥,皇后和太子,也必雕刻玉璽,皇后就以坤位之極,以爲歷代皇后之寶,太子以潛龍在淵爲寶,餘者,全用金印。”

這些東西,都是大事,一口氣說完,楊宣凝也不由嘆,但是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必須由他親來裁決,這可是日後的祖宗家法。

“臣領旨。”

第一百零二章 萬民累大業第六十七章 得將第七十三章 登基稱王第二十六章 舍利(上)第三十一章 虯髯客(上)第一百零一章 天子死社稷第一百零二章 萬民累大業第五章 小戰(下)第二章 明悟(上)第二十一章 正義(上)第四章 說意(上)第三章 拜禮(上)第十五章 密謀(下)第八十八章 鎮南王第五十一章 欽差第五十四章 本色安然故第六章 家酒(下)第五十二章 一郡第八十四章 春意第十一章 賭場(上)第一百零六章 婠婠切讓王上久等第十五章 密謀(上)第三十六章 破殺第二十九章 讖言(下)第五十二章 一郡第七十一章 石之軒第二十六章 舍利(上)第七十四章 諸雄並起第二十三章 神似(上)第四十七章 易縣第一百十八章 積蓄雷霆第五十一章 欽差第三十章 歌以詩傳(下)第四十二章 見面第七章 鹽路(下)第九十七章 宴中第八十五章 屠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萬事預備第二十章 叢林(上)第二十八章 殺場(上)第二十七章 模糊(上)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子定千秋第八十八章 鎮南王第三十八章 殺李第三十一章 虯髯客(下)第二十六章 舍利(上)第一百十九章 無衣妃暄第六十三章 唐王第三十八章 殺李第四十二章 見面第一百二十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上)第一百十五章 開元登極第五十二章 一郡第五十一章 欽差第四十章 千古真相第八十五章 屠城第二章 明悟(上)第七十五章 師妃暄第四十二章 見面第九十四章 春江花月夜第三十八章 殺李第一百十八章 積蓄雷霆第五十四章 本色安然故第一百章 落雁來投第八十九章 長安事急第一章 醒來(下)第九十四章 春江花月夜第八十二章 旖旎風光第四十一章 突厥第八十六章 南海派第十一章 賭場(上)第八十二章 旖旎風光第四十七章 易縣第十一章 賭場(上)第三十二章 隊正第三十一章 虯髯客(下)第十七章 事先(上)第七十七章 陽謀第一百十八章 積蓄雷霆第九章 水寇(下)第一百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二十七章 模糊(上)第一百零五章 李閥包圍網第九章 水寇(下)第八十三章 淡然入化第十六章 說相(上)第五十八章 二郡第七章 鹽路(下)第九十一章 大婚第五十三章 說人第六十六章 機運第九章 水寇(下)第一百零三章 大事都來第四十五章 入城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三十四章 肉湯第七十六章 虎頭蛇尾第六十七章 得將第三十章 歌以詩傳(下)
第一百零二章 萬民累大業第六十七章 得將第七十三章 登基稱王第二十六章 舍利(上)第三十一章 虯髯客(上)第一百零一章 天子死社稷第一百零二章 萬民累大業第五章 小戰(下)第二章 明悟(上)第二十一章 正義(上)第四章 說意(上)第三章 拜禮(上)第十五章 密謀(下)第八十八章 鎮南王第五十一章 欽差第五十四章 本色安然故第六章 家酒(下)第五十二章 一郡第八十四章 春意第十一章 賭場(上)第一百零六章 婠婠切讓王上久等第十五章 密謀(上)第三十六章 破殺第二十九章 讖言(下)第五十二章 一郡第七十一章 石之軒第二十六章 舍利(上)第七十四章 諸雄並起第二十三章 神似(上)第四十七章 易縣第一百十八章 積蓄雷霆第五十一章 欽差第三十章 歌以詩傳(下)第四十二章 見面第七章 鹽路(下)第九十七章 宴中第八十五章 屠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萬事預備第二十章 叢林(上)第二十八章 殺場(上)第二十七章 模糊(上)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子定千秋第八十八章 鎮南王第三十八章 殺李第三十一章 虯髯客(下)第二十六章 舍利(上)第一百十九章 無衣妃暄第六十三章 唐王第三十八章 殺李第四十二章 見面第一百二十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上)第一百十五章 開元登極第五十二章 一郡第五十一章 欽差第四十章 千古真相第八十五章 屠城第二章 明悟(上)第七十五章 師妃暄第四十二章 見面第九十四章 春江花月夜第三十八章 殺李第一百十八章 積蓄雷霆第五十四章 本色安然故第一百章 落雁來投第八十九章 長安事急第一章 醒來(下)第九十四章 春江花月夜第八十二章 旖旎風光第四十一章 突厥第八十六章 南海派第十一章 賭場(上)第八十二章 旖旎風光第四十七章 易縣第十一章 賭場(上)第三十二章 隊正第三十一章 虯髯客(下)第十七章 事先(上)第七十七章 陽謀第一百十八章 積蓄雷霆第九章 水寇(下)第一百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二十七章 模糊(上)第一百零五章 李閥包圍網第九章 水寇(下)第八十三章 淡然入化第十六章 說相(上)第五十八章 二郡第七章 鹽路(下)第九十一章 大婚第五十三章 說人第六十六章 機運第九章 水寇(下)第一百零三章 大事都來第四十五章 入城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三十四章 肉湯第七十六章 虎頭蛇尾第六十七章 得將第三十章 歌以詩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