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三章 步步緊逼

大業十四年三月初三日

沈落雁正在殿上,與楊宣凝說話:“王上,洛陽城中,已經肅清了,連同軍中異端,也各有名單,請王上閱之。”

她並沒有穿着官服,眸子宛如秋水,配上細長入鬢的秀眉,如玉似雪的肌膚,風資綽約的姿態,確是罕有的美人兒,最難得是她有種高貴氣質,使人覺得她身居高位正是合適。楊宣凝接過,稍一翻閱,就放下,說着:“很好,你這次,與洛陽隋臣聯繫,逼着楊出城降之,省了寡人五萬兵,實是大功。”

沈落雁伸手撥弄秀,讓整張使人心迷神醉的臉容露了出來,淡淡的說着:“這是臣等應該有的事情。”

楊宣凝一下子笑了,又嘆了一下,說着:“你對隋皇太孫,怎麼看?沈落雁知道這個話題重大,但是王上所問,又不得不回答,想了想,說着:“王上,楊今年才十七,據我所知,的確是天生英才,只是年紀太輕,又無時機,纔不戰而降,王上有問,臣當盡心而說。”

楊宣凝點頭,對楊,他只見過一面,但是其人的確年少英才,略皺眉,半響之後,才又問着:“他現在情況怎麼樣?”

“此人現在居於一宅,一直被臣的錦衣衛監督,前幾日,已經轉移到廠衛。”沈落雁回答的說着:“不過,臣在外面,還遣了一隊觀察。”

楊宣凝沉吟:“你看如何處置?”

“如依先朝法度,亡國之君,都是封爲公而閒置。不許外出,不許多與外人接觸,楊非是皇帝。但是也是皇太孫,也可按此減等處置。只是此人年紀雖小,又有英氣,無論是落在外人手中,或者得了魚水,只要稍有機會。就立時能翻起大浪來,王上,隋統一天下,雖然先帝失德,但是文帝勵精圖治,風評甚高,潛在影響不可小視,如何決斷,這是王上之權。”

楊宣凝點頭。其實以前,不殺亡國之君的傳統還在,但是自劉裕開了頭。殺害前朝皇帝皇族後,歷朝歷代無不以誅殺前朝王族爲要之務。

不過。宋太祖。也還是留下了後周宗室,其實南唐後主李煜。也留下了,在開封被封爲違命侯,拜左千牛衛將軍。

史書上說趙光義多次強留小周後於宮中。李煜因此非常痛苦鬱悶,寫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其中多有怨望,而被宋太宗毒殺,這其實不關多少政治因素了。

想到宋朝,他不由想起罪名的“雪夜定策”

宋朝建國,北有北漢和契丹,西面有後蜀,南面有南唐、吳越、荊南、湖南、南漢各國,在此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在一個大雪紛飛地夜晚,趙匡胤與宰相趙普進行了一場意義重大的對話。趙普問道:“夜深天冷的,陛下爲什麼還出來?”

趙匡胤回:“我睡不着呵!一榻之外,都是別人家地天下,所以特地來見見你。”

趙普:“陛下是否覺得自己的天下過於狹小?南征北伐,一統天下,現在是極好地時機,不知陛下在進軍方向問題上是怎樣考慮的。”

趙匡胤故意說:“我想先攻打北漢國都太原。”

趙普默良久之後,說:“這我就不明白了。”

趙匡胤問:“爲什麼?”

趙普分析道:“北漢有契丹爲後援,攻之有害無利,即使滅亡了北漢,又要獨自承擔契丹的強大壓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漢,以爲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滅南方各國,然後再專力北方。”

和趙普的話,使趙匡胤最後確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地戰略方針。

而現在自己,其實就是宋朝當年的戰略方針,只是自己已經平定了南方,現在目標就是平定蜀中,一旦蜀中平定,就可壓制整個天下,可大舉北討了。

比起歷史上宋朝,自己的處境要好上許多,想到這裡,楊宣凝臉上露出一絲微笑,已經有了決斷,說着:“寡人不殺聖上太孫,就封爲安寧侯,照樣按制授田,只是不許隨意外出,你等和廠衛,聯合監督就是了,等十年後,寡人看其情況,再釋其足禁。”

沈落雁沒有應聲,這不應該是她來回答。

楊宣凝若有所思,過了半響,又聽得楊宣凝說着:“錦衣衛在外,北方要多用心辦來,招攬羣雄世家,多要用心辦。ap.”楊宣凝沉默了一會,又說着:“臺灣,可曾經派人探察過了?”

“回王上,臺灣之地,荒涼之極,臣等派數十人上前,多生疫病,其中有土人,兇悍食人,只是面積甚大。”

沈落雁回答的說着,心中其實不以爲然,這臺灣,就是三國時夷州,因爲楊宣凝命名臺灣,所以才叫臺灣,在她看來,現在連南方都沒有開,人口不足,何必追求更遠的島嶼?

這原理,其實楊宣凝也明白,此時,天下人口不過千萬戶,四五千萬人,開南方和東北,都可以用上數百年,大舉擴張的話,根本是來不及開。

歷史上,唐朝大舉擴張版圖,但是主體人口根本跟不上,又不得不退了回來,這就是歷史教訓之一。

只是,楊宣凝對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已經不能容忍了。

五胡入侵,東晉漢族世族,隨着西晉的滅亡,要不就被毀滅,要不就南遷,要不就投靠胡人,而以胡人爲主體,並且結合漢族世家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就開始形成,共創造出四個王朝,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唐。

其端就是由鮮卑人建立的西魏朝廷所立地八大柱國。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有二大特點。第一就是以胡人爲主體,又融合漢族中有武力才智者。第二就是入則爲相,出則爲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

其實融和無所謂,關鍵是要漢族融和其它民族,而非胡族融和漢族。經過了隋煬帝的事件,楊宣凝已經認爲,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根本是不可能安分了,他們與突厥生胡藕斷絲連,同枝連葉,如果自己本身就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一員,說不定還可學李唐一樣分化治之,但是自己偏偏又不是。以南統北,這等世家萬萬不會心甘臣服。

只有千日作賊,哪有千日防賊地?畢竟他們和突厥等胡族聯繫太緊密。如果仍舊留在了關隴,邊上就是胡人。只怕稍有懈怠。立刻可引胡入關。如果全部殺了,也是一個辦法。但是會激起太多地反抗。

楊宣凝,已經決心,趁着統一北方之時,先把死硬抵抗的北方世家全部殺了,連同那些抵抗後不得不投降地,全部流放到臺灣去,讓他們爲了生存開臺灣去,至於投靠派,纔可繼續委之高官,一起遷到洛陽附近,來徹底解決此事。

當然,現在這事不能說,想了想,楊宣凝就說着:“你這事也有功勞,我會派遣戶部,先把一些罪犯派遣去開墾,這以後回得着,恩,你可以退下了。”

等沈落雁退下後,就有人稟告:“王上,兵部侍郎裴矩求見。”

“宣來進來。”

等石之軒進來,就一拜,說聲:“王上萬福。”

楊宣凝笑着說:“裴卿請起,不知有何要事?”

石之軒一身官服,也許是因爲消化了元精地緣故,看上去只有四十來歲地模樣,神倩有點疲憊,但是眼神中充滿了一種難以測度地光來。

二下目光對看,各生感應。

石之軒說着:“徐世績傳來捷報,已經擊破朱粲。”

說着,報捷奏章,呈了上去。楊宣凝拿來,一笑說着:“朱粲武功高強,在冠縣就篡稱楚帝,據說有兵2o萬人,徐世績只領三萬,寡人當時還有點擔心,想不到短短一月之內,能立此奇勳!”

說着便展讀。

“王上,此間消息,臣也知道一些,朱粲於大業十一年末起兵,在此亂世,除有糧倉的地區外,各地都有軍糧的問題,朱粲流串各地,卻養了二十萬人,也大是缺糧,只是此人,不但掠奪縣倉,而且還殺人爲肉食,徐世績雖只領三萬,但是所到之處,深受其苦的各郡,立刻響應,聯合進攻朱粲。”

“而朱粲大部,都心無戰意,烏合之衆,雖說如此,但是戰況前後甚爲繁複,其間慘烈白刃多有,特別是進攻朱粲本部時,受到激烈抵抗,我軍當場陣亡六千,但是已經俘虜了朱粲,以及其親兵三百人。”

楊宣凝看着聽着,眉宇都帶上了笑意,點頭說着:“寡人很是欣慰,徐世績破得了朱粲,與本朝,再無內患,其功甚大,即着將賊朱粲押赴洛陽!”

“王上不日登極,徐世績此功正是時候,可閱兵獻俘,告祭太廟天壇,當場誅戮昭示天下,也增得王上清理世賊,平定亂世之功。”石之軒說着。

這話說得,頓時楊宣凝笑意滿面:“甚是,這就交給禮部去辦。寡人也傳旨給翰林院,要寫一篇慶功地宣文來,徐世績有功,晉正四品宣威將軍,朝廷也要藉此賞賜,宣化武功振作士氣,以一統天下,兵部計功用糧用銀,可有一些章程出來?”

“稟王上,用兵一月糧餉五萬貫,大軍二萬五千,再加陣亡家屬撫卹,也要十五萬貫。”

“這錢不能省,按足下,還有,有功將士,按制授田,也不可缺少。”楊宣凝徐徐的說着,他記得,唐初,府兵用事,就在於錢和田的放,所以才能統一天下,而到了唐高宗時。府兵的崩潰,就在於既沒有田,也沒有錢賜予有功將士。結果人人畏戰畏兵,而唐朝不得不依靠胡人部落作戰。內地空虛,結果釀成了安史之亂。

既然知道這個,他當然不會重使覆轍,說着:“戶部已經按戶授田,每郡都有一批無人之地。都已經劃疆登錄,這是日後授田於將士的根本,國之根基,寡人非常用心,誰敢侵此地,寡人不吝刀斧,目前授田,還很充足,卿可放心。”

“王上深謀遠慮。臣拜謝了。”

楊宣凝笑容收斂,又問着:“兵部清理各郡各縣兵員,現在進行的怎麼樣了?”

“回王上。各郡地折衝府,各縣的廂兵。都已經齊備。吏部並兵部,都已經派遣各折衝都尉各縣尉充實。清理工作很是順利,大體上已經完備,現在有廂兵十五萬,折衝府三百六十一,總計兵員三十六萬,而留在洛陽的禁軍,總計二十衛,每衛五千,又計十萬。”

楊宣凝因此笑着:“如此,也有六十萬軍,其中一半可北伐,是三十萬衆,如此,也足夠了,兵部,可加強各府訓練,工部也會多籌備武器,到蜀中一下,就可北上,寡人就要看看,掃平北方,誰人能敵!”

“恭喜王上,不過,前幾日,臣已得了宋缺消息,據說是宋缺與寧道奇二敗皆傷。”

“這事,寡人也已經知道,鎮南王已經退回嶺南修養,之前上表於我。”楊宣凝冷笑一聲:“至於寧道奇,此人宣佈退隱,嘿嘿。”

就這嘿嘿二聲,石之軒就心中一凜,他說着:“王上,李閥也在整軍,楊廣敗了之後,還餘十數萬精兵,盡被李閥收編,而獨孤峰、獨孤盛、王世充、薛世雄、裴仁基、秦瓊,都已經降了李閥。”

“李閥原有十數萬,收編之後,也有三十萬,不可小視,只是,關中屢經大戰,去年,關中又屢有災害,蝗螟水旱都有,因此雖有糧倉,也有所不足,今二月,李淵詔以民飢,御膳之費減半,以示節儉。”

“三月二日,京師谷貴,李淵令四面入關者,車馬牛驢各給課米,充其自食。”

“恩,控制我方領地,誰敢販賣糧食於北,百斤以上者,流放,千斤以上者,其人斬,其家流放,不過,關中到底是八百里秦川,糧食問題雖有不足,但是還是可以解決大部,只是一時青黃不接,不可太過希望糧缺。”楊宣凝淡淡地說着:“寡人已得了常平倉,就在弘農郡駐三萬軍,又有水師五萬橫行黃河,洛陽八萬軍也可隨時而上,李閥再是大膽,也必須在潼關駐紮五萬兵力吧?”

日後,關中地區產糧常不足長安需求,這是對的,但是那時長安是唐朝地都,耗費和現在完全不一樣,現在,應該還可以維持。

“平時五萬就可,但是隻要王上稍有舉兵動作,至少可以牽制李閥十萬大軍。”石之軒想了想,說着“各地也要駐軍,長安也要駐軍,由此看來,李閥討伐薛仁杲,這是第一選擇,但是也最多動員十萬軍,至於偏師入得蜀中,畢竟有心無力,就算有解暉和胡教支持,也只有入軍一萬,如此看來,就算鎮南王退回嶺南,李靖也應該在今年年終前,把蜀中拿下,至於薛仁杲,十萬對十萬,看他能夠支持多少時間。”“李閥如完全得了隴西,不但免了後顧之憂,佔地數十郡,而且還得了隴西養馬場,這實是大患,就算王上得了蜀中,也是尾大不掉,難以解決了。”石之軒凝聲說着。

楊宣凝聽了,沉聲點頭說着:“正是如此,突厥賣馬於李閥,不過千匹,而隴西養馬場,是隋朝最大地養馬場,有數萬之多,雖然已經被薛舉父子消耗大半,但是也不可小看,一旦李閥大舉對薛仁杲用兵,寡人就舉大軍,移師潼關,寡人不避刀箭,不惜大軍,看李閥如何反應!”

說到這裡,心中百轉千回,創業之艱辛,就在這一些話中。

外人看起來,楊宣凝當真是神人,雖說是楊素之後,但是基本上,不依靠家族之力,是白手起家,十七舉事,十九稱王,卷席南方,操縱天下,令人驚佩莫名。

但是實際上,以現代人的身份回到古時,雖可以預知來取勝,但是洞察歷史,查知天下局面,又拼死一搏,其中地艱難惶恐,又豈是常人能夠明白?

不過,他本身,歷經大戰,治理萬軍萬民,也在飛快進步中,時至今日,就算無預知,也有足夠地能力掌控局面了。

比如這次,雖然楊宣凝是有着坐山觀虎鬥地打算,也有先整頓南方全軍全政地戰略重心所在,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就什麼事也不作。

如果李閥重兵守潼關,當可對峙,以牽制李閥一半兵力,減少李閥對隴西薛仁杲的壓力,如果李閥堅決抽重兵,先解決隴西薛仁杲,不肯在潼關駐紮大軍,那自己也要不惜學楊廣,再來一次討伐關中之戰,再用水師,沿黃河而上,水陸並進,破得了潼關。

歷史上,曾稱“帝王用兵者,無過於李世民者”

但是此局,是陽略,看李世民如何得破。

至於戰術上,自己必召回徐世績,程知節等良將猛將,看李世民,如何以奇計破之。

想到這裡,心中波瀾漸平,目光露出堅決之色:“裴卿聽旨。”“臣在。”

“原本徐世績三萬軍疲憊,可休整,兵部新遣三萬,讓徐世績入得弘農郡,爲弘農總管,單雄信帶兵一萬,駐紮常平倉。”

“召尉遲敬德、程知節、杜伏威三人回洛陽,以隨時用兵。”

“我方本已經練成的十五萬軍,先充洛陽一線,其它新兵,在後方訓練。”

“命水師運師到黃河一帶,各設營地。”

這幾道旨意,頓時將整個領地,佈局完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已經對整個北方製造出巨大的戰略壓力----隨時可有十數萬人北上啊!

就算李世民,能夠有通天徹地之能,能夠以兔死狐悲,脣亡齒寒之意,來說服竇建德共同對付楊唐,有如此龐大的水軍在黃河,他也難以威脅到楊唐惟南之地。

換上新軍給徐世績,又派遣單雄信駐紮掌控常平倉,更是神來之筆,不但鞏固了防線,而且穩定了內部局面。

徐世績十七歲造反,一生之中,南征北戰,東伐西討,一生經歷大小戰役無數,所在之處,立下了赫赫戰功,表現出傑出的軍事和政治才幹。

早年在瓦崗寨時,就爲瓦崗軍立下大功,原本歷史上,歸唐後,平王世充,滅竇建德,伐劉黑闥,攻東突厥,平定薛延陀,都有大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徐世績以歲高齡,掛帥東征高句麗,經過兩年多的浴血奮戰,高麗王高藏投降。

要知道,這事,連李世民也沒有辦到,所以李世民生前,就說:“績(徐世績)用師籌算,臨敵應變,動合事機,古之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都不能及也!”

有他在,在戰術上,就算李世民親征,也萬萬佔不得便宜,何況大局已經在己方呢?

而且,還有其它用意,就算李閥是妖孽,能夠利用徐世績故主李密說服徐世績,但是有和李閥不共戴天地單雄信一萬軍駐紮在常平倉,沒有足夠的親兵舊部,沒有糧食,徐世績就算投靠李閥,也不過是螳臂當車,也翻不出大浪來,唯有死路一條。

不過,這僅僅是以防萬一之舉,楊宣凝還相信徐世績會識時務,畢竟,他在歷史上,最善於審時度勢,不會作出不智的行爲。

第六十五章 關鍵第六十二章 生意第二章 明悟(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下)第九章 水寇(下)第四十四章 會稽第十二章 殺戮(下)第九十四章 春江花月夜第二十六章 舍利(下)第三十九章 聖旨第六十七章 得將第二章 明悟(上)第七十一章 石之軒第九章 水寇(下)第四十二章 見面第六十四章 魏徵第十三章 香主(下)第二十五章 寶藏(上)第四十三章 先機第十八章 命數(上)第二十三章 神似(上)第六十七章 得將第五十八章 二郡第八十一章 交易第一百十九章 無衣妃暄第七章 鹽路(下)第九十二章 財大氣粗千古一帝第五十五章 決斷千古臣第二章 明悟(下)第十三章 香主(上)第十七章 事先(上)第十四章 休妾(下)第八十三章 淡然入化第十九章 名傳(上)第十九章 名傳(上)第九十四章 春江花月夜第十八章 命數(上)第二十四章 雪中(下)第二十四章 雪中(上)第三十七章 代理第四章 說意(上)第四十六章 投名狀第二十四章 雪中(下)第十章 消息(下)第二十二章 沿路(上)第二十五章 寶藏(下)第四章 說意(下)第七十七章 陽謀第二十章 正義(下)第十章 消息(上)第四十七章 易縣第一百零七章 大勢已成當化龍第四章 說意(下)第三十六章 破殺第四章 說意(下)第六十七章 得將第二十四章 雪中(下)第七章 鹽路(上)第一百十二章 禮制第八十五章 屠城第一百零四章 進蜀之定第六章 家酒(上)第九十九章 漢統興矣第九十一章 大婚第十二章 殺戮(下)第八十一章 交易第三章 拜禮(上)第六十八章 破賊第九章 水寇(上)第一百十八章 積蓄雷霆第四十三章 先機第二十七章 模糊(上)第六章 家酒(上)第二十六章 舍利(下)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四十九章 始拜君臣說龍第二十三章 神似(下)第十二章 殺戮(上)第四十八章 後宮計劃第五章 小戰(下)第二十五章 寶藏(上)第六十章 蛻化第十九章 名傳(下)第七十五章 師妃暄第七章 鹽路(下)第二十五章 寶藏(下)第四章 說意(下)第八十三章 淡然入化第九十九章 漢統興矣第五十五章 決斷千古臣第三十章 歌以詩傳(上)第八十七章 宋玉致第五十七章 土地第六十四章 魏徵第六十章 蛻化第四十一章 突厥第三十二章 隊正第三十二章 隊正第十七章 事先(上)第一百十六章 今日殺得寧道奇
第六十五章 關鍵第六十二章 生意第二章 明悟(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下)第九章 水寇(下)第四十四章 會稽第十二章 殺戮(下)第九十四章 春江花月夜第二十六章 舍利(下)第三十九章 聖旨第六十七章 得將第二章 明悟(上)第七十一章 石之軒第九章 水寇(下)第四十二章 見面第六十四章 魏徵第十三章 香主(下)第二十五章 寶藏(上)第四十三章 先機第十八章 命數(上)第二十三章 神似(上)第六十七章 得將第五十八章 二郡第八十一章 交易第一百十九章 無衣妃暄第七章 鹽路(下)第九十二章 財大氣粗千古一帝第五十五章 決斷千古臣第二章 明悟(下)第十三章 香主(上)第十七章 事先(上)第十四章 休妾(下)第八十三章 淡然入化第十九章 名傳(上)第十九章 名傳(上)第九十四章 春江花月夜第十八章 命數(上)第二十四章 雪中(下)第二十四章 雪中(上)第三十七章 代理第四章 說意(上)第四十六章 投名狀第二十四章 雪中(下)第十章 消息(下)第二十二章 沿路(上)第二十五章 寶藏(下)第四章 說意(下)第七十七章 陽謀第二十章 正義(下)第十章 消息(上)第四十七章 易縣第一百零七章 大勢已成當化龍第四章 說意(下)第三十六章 破殺第四章 說意(下)第六十七章 得將第二十四章 雪中(下)第七章 鹽路(上)第一百十二章 禮制第八十五章 屠城第一百零四章 進蜀之定第六章 家酒(上)第九十九章 漢統興矣第九十一章 大婚第十二章 殺戮(下)第八十一章 交易第三章 拜禮(上)第六十八章 破賊第九章 水寇(上)第一百十八章 積蓄雷霆第四十三章 先機第二十七章 模糊(上)第六章 家酒(上)第二十六章 舍利(下)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四十九章 始拜君臣說龍第二十三章 神似(下)第十二章 殺戮(上)第四十八章 後宮計劃第五章 小戰(下)第二十五章 寶藏(上)第六十章 蛻化第十九章 名傳(下)第七十五章 師妃暄第七章 鹽路(下)第二十五章 寶藏(下)第四章 說意(下)第八十三章 淡然入化第九十九章 漢統興矣第五十五章 決斷千古臣第三十章 歌以詩傳(上)第八十七章 宋玉致第五十七章 土地第六十四章 魏徵第六十章 蛻化第四十一章 突厥第三十二章 隊正第三十二章 隊正第十七章 事先(上)第一百十六章 今日殺得寧道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