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此時生子如天意

內閣和兵部動員兵力,安排糧運,但是這時,雖然忙碌非常,宮內宮外,卻一片沉靜,大家靜悄悄的等待着什麼。

大業十三年十二月初,惠妃衛貞貞臨產。

這是楊宣凝的第一個孩子,別說當事父母的心情了,更是要考慮到當時家天下的環境,這個孩子的重要性,甚至遠大於攻下幾個郡,幾乎可以和日後楊宣凝奪取洛陽,坐穩江山相當。

甚至北方就算有大戰,但是各君王都密切關注,並且派使節前來。

楊宣凝哪怕再戰功赫赫,再英明神武,如果沒有合格的孩子,那在這個世界這個時代,一切都是空。

因此,能夠不能夠正常生下孩子,能夠不能夠生下男孩,這甚至可以等同於天意。

如果生下孩子,甚至生下男孩,那就意味着得了天意,雖然讓現代人覺得可笑,但是的確可以使整個南方的臣民安下心來,提高几點忠誠值----假如有這個忠誠值標準的話。

甚至就算在北方,許多勢力和門閥,也會增加幾分投靠的意向。

在這個氣氛下,不但設置了產室,安排了太醫小組,以及挑選出經驗豐富,合格可靠的接生婆隨時伺候着。內閣成員,甚至都在側殿等候,一個都不落。

側殿小巧而精緻,不遠處就有小湖,這時雖然見不到魚戲,但是也是清波盪漾,迴廊曲橋,相互通接,只是這時當然沒有電燈什麼。雖是側殿,也可容數十人,因此裡面幽暗。燈燭照得上下通明。

內閣成員與楊宣凝各坐下喝茶。“王通的啓蒙之書,已經寫就。奉上御覽。”李播取出一本書來,奉上。

楊宣凝定了定心氣,稍取來,翻了幾頁,又合上。說着:“今日我心氣不平,無心讀之,先生可爲我說來。”

現在內閣,稱呼上,已經成定製,凡是入內閣者,就是宰相,但是相不稱姓,直接稱先生。而其它宰相加以姓,稱之爲張先生趙先生等等。

“恩,我已閱讀。其問一千二百字,日常用字都有。可所謂啓蒙之書。字句流暢,樸實無華。深入淺出,情真意切,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出此一本,實是大善。”李播也不推辭,說着。

“恩,王通不愧是大儒,聽說其父,王隆,也以學術見長,曾爲國學博士,是否?”

“正是,王通字仲淹,祖籍祁縣,其父王隆,世代儒學,在先帝時,曾舉秀才高第,官至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專心著述《續六經》,於通化白牛溪聚徒講學,門人環堂成列,常成列,常達數百人。”李播淡淡的說着。

“王通好自求名,仿孔子作《續六經》,在河汾講學時,便以王孔子自詡。甚是華而不實,不過,這三字新經,大益於世,後世也可成名,但是此時,寡人就不取了,授國士爵,特賜五百畝田地,世襲不替,以爲學術世家之延續。”楊宣凝想了想,說着:“寡人設爵,是爲了延續世家,專心與技與學,而設散官,就是爲了這等不可治政,但可治學之人所用,恩,如果加恩,最多授個散官就是了,你看授什麼散官?”

自秦漢以來,官級決定了特權,楊唐設制,文武分爲一至九品,每品有正、次兩級,共一十八級,貴族爵位有王、郡王、公、侯、伯、子、男、國士八級。

而散官,就是有品級,有特權,但是不世襲,也不真正管政的官位,同樣有九品十八級,多半是官員退休後地職稱,或者那些治學不治政的特殊人士,目前還沒有形成什麼在職官加上散官階的事情。

文散官系統: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大夫,正二品特進光祿大夫,從二品光祿大夫,正三品金紫光祿大夫、從三品銀青光祿大夫、正四品正議大夫、次四品通議大夫、正五品中散大夫,次五品奉政大夫,正六品承德議郎,次六品文林議郎,正七品上宣議郎、次七品下宣議郎,正八品上給事郎、次八品下給事郎、正九品上登仕郎,次九品下登仕郎

“王上,王通官至蜀郡司戶書佐,不過正六品,今王上可提拔爲五品散官,如何?”

“甚好,就賜正五品中散大夫,賜淺緋金帶,俸祿按製爲正官之一半。一路看網”楊宣凝想了想,就下了決定。

楊唐官員,所得地俸祿包括祿米、土地、俸料三大項第一是祿米,一品八百石,從一品七百石,二品六百石,從二品五百石……從九品爲三十石,都是每年供給一次,而散官減半,規定一百斤爲一石,至少糧食是用不着買了。

頓了一頓,楊宣凝又說着:“翰林院審查,如文字上並無錯誤,內閣再通過,可印刷之,初版一萬冊,放各郡作爲啓蒙課程。”自從漢朝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地,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就在隋朝,明瞭雕版印刷術。

本來歷史上,直到北宋,畢昇才明瞭活字印刷術,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而在宋仁宗慶曆年間製成了膠泥活字。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費時費工,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地時間,存放版片又要佔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

明清時,木活字技術由於得到朝廷的支持,獲得空前的展。但是銅活字已經流行於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因此,現在楊宣凝直接旨意,說明方法。用銅活字,雖然當時耗費很大,但是這點對國家來說。根本微不足道,分成五種字型。可滿足大部分需要,已經完成。

“王上,那其它書籍,是不是給予印刷?”魏徵上前問着。

“這事先不要急,等翰林院建文書閣。先把書籍整理歸檔,再統一印刷,而且,內閣組織的新朝法令,還沒有完善,等幾年再說。”楊宣凝嘆的說:“以後等新法出來,以此爲政考主科。”

一國之政在於法,這點古代也知道,基本上。一部法律,前後十年時間完善,已經算了不起了。現在就是延用隋法。

見諸宰相併沒有意見,他就又說着:“寡人。取士以德。用士以才,這點是科舉原則。明年秋天,先考鄉士,至於考縣士,編寫地基本材料還沒有完成,諸卿只要把握這點就是了。”

諸人立刻應是,連世家房玄齡也沒有異色,不由使楊宣凝充滿了歡喜。

作爲一個龐大的帝國,其實通訊、生產、運輸等等技術條件都尚不足以支持帝國運轉的情況下,就必須有一個統治全國地核心思想,可以說,在古代技術條件的情況下,儒家地最大價值就是採取統一地價值觀。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儒家的體系下成爲一個大圈套小圈地同心圓,使個人、家庭、宗族、國家、天下都形成了一個類似結構地簡化模型,這大大降低了統治地成本。

世界歷史上,也只有中國採取大圈套小圈地同心圓結構,使在工業革命以前、就達到自然疆界極限的巨大帝國的真正原因,而其它國家,都難以長期維持。

中國改朝換代,只是換家天下,但是基本上文明和格局是不變,這就是儒學的作用。

現在所謂的儒家的缺點和問題,是在技術條件不足的情下,維持一個大帝國本身所造成的種種弊病,或者說,是一種必須地代價。

因此,楊宣凝明白這點後,他就決心在科舉三步驟中,第一個取鄉士,就以儒家學問爲重,考的要點是,基本上能夠形成統一的思想道德內涵底子。

而取縣士地郡試,卻在取鄉士的基礎上,入得郡中朝廷立地郡學,成爲生員,而且起碼必須學習二年以上,加強系統學習----基礎明算、基礎賦稅、政治原理、基本法律,儒家內容就不考了,這些內容都還需要編寫,內容不深,但是要整體上把握軍政在國家政治中地地位和運轉原理,這樣以後的官員纔能有基本地概念。

縣士可授從九品到正九品之間的官職,獲得起步仕途的起點。

至於殿試取郡士,那就是深造了。

這就是取士以德,用士以才的原則論,幸虧這時,雖然漢武帝時獨尊儒術,但是實際上根本沒有作到惟我獨尊,加上自兩漢到隋朝建立,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和動亂,統治者或重視黃老思想,或推崇佛教思想,而儒家衰微,基本上不存在大勢力了,因此,根本沒有障礙可言。

哪怕是現在儒士世家,也沒有誰覺得應該官員用儒取士,畢竟在這個時代,官員用才,還是相當正常的觀念。

換句話說,儒修道德,才修法政,這是二套系統,並且加以融合。

就在閒談之中,決定了國家大政的方向,

虞綽身爲禮部尚書,又說着:“倭國又遣使來我朝,朝貢,不知王上可準備接見?”

“倭國?”楊宣凝略吃了一驚,說着。

“王上,倭國是海外一國,漢光武帝時,見記載,賜倭奴國王印綬漢委奴國王金印,後來,倭國獻生口於漢安帝,到魏時,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遣使朝魏。魏賜號親魏倭王,其後,女王遣使朝晉,本朝時,攻佔新羅五城,初次遣使赴隋朝貢,以後多次前來朝貢。”見他吃驚,虞綽還以爲他不知道,因此解釋的說着。

楊宣凝的確不知道,但是凝神聽來,原來。二百年前,日本就已經陸續侵略朝鮮半島,並且和當時朝鮮國家生衝突。結果被百濟國打了回去,但是隻過了五十年。又派兵侵略朝鮮半島,但是高麗不斷強大,因此日本又和高麗生衝突。

可以說,日本此時,正是建立正規國家制度的時候。但是已經不忘記侵入大陸了,只是到底兵弱人少,終不堪大事,但是歷次進貢,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希望和中原政權聯合起來,消滅高麗,使日本獲得到陸地上地據點。

聽明白了,楊宣凝又記得了自唐朝建立後。日本派出遣唐使節,終有唐一代,日本先後共派了十九次。

日本來唐人員中。除了官方的遣唐使節外,還有許多留學生、學問僧或隨遣唐使團、或乘商船頻繁地往返於兩國之間。

日本人甘冒鯨波之險。必定是肩負重大使命。日本學者池田溫先生在解釋唐代中日關係時便指出。日本遣唐使節的目地,就是書籍---請儒士授經。所得錢財。盡市文籍,泛海而還。

朦朧記得,日本大化改新,就差不多在這個世紀。

默然幾分,楊宣凝身爲王者,自然不會意氣用事,心頓了一頓,思考一會,就說着:“寡人不日北上,請使節稍等就是,等寡人入洛陽,再接見不遲。”

又說着:“可賜住宅,並且先許之商貿,宋卿,這事就交代給你了,至於倭國所謀軍國之事,暫可不論。”

在這個時代,的確可以不把倭國放在心上。

宋師道上前,應聲說着:“王上放

楊宣凝點頭,他決定下旨錦衣衛,隨船出行,描繪海路,並且進入日本內部,結識當地人士,查知情況,這事不急,說明白點,至少十五年內不會有任何大舉動,所以調查和收買地時間,綽綽有餘。

不過,這當然不必在內閣上說。

說得了些事情,楊宣凝還是心浮氣燥,但是喝過幾杯茶後,沉吟半晌,知道此刻空想無益,又取出幾卷書來讀,室中一片靜謐,不知不覺之間,心中安靜了下來。

就見黃昏將來,突然之間,門外傳來了腳步聲,門才一開,一個女官和太醫就進來:“恭喜王上,恭喜王上,得一世子,母子平安。”

“啊!”正在讀書的楊宣凝連忙立起,這個時代,就算是官家也好,生子是很危險的事情,連帝王家也不可避免,當下就起,不過,記起規矩,這時是不許入內見得,要清洗之後,第二日纔可見,因此就說着:“很好,惠妃產子有功,特提拔爲賢妃,禮部祭祀太廟,告慰祖先,告謝天地,你等也各賞十兩銀子,接生婆賞二十兩,太醫賞百兩!”

“恭喜皇上,賀喜皇上,臣等領旨。”頓時,內閣成員爭相向楊宣凝祝賀。在北上大戰時,王長子出生,這就等於天意,確實是值得慶賀的事,現在皇后是宋玉致、貴妃是商秀、淑妃已定是石青璇,現在惠妃衛貞貞有子,而且還是第一個兒子,晉升賢妃也是可以,現在四正妃還有德妃一個空位了。

楊宣凝立在場地,興奮的轉了幾圈,又揮揮手,讓衆位大臣依序入座,說着:“王長子出生,應該享有地各種禮儀就交給禮部了。”

已有準備的禮部尚書虞綽說着:“回王上,賢妃所生之長子乃是庶長子,臣準備以隋制擬訂,不知規格如何?”

楊宣凝想了想,就說着:“寡人一入洛陽,就會稱帝,因此還是按照皇子的規矩來辦吧,這是皇長子,只要不逾矩,稍稍隆重些也是應該。”

在場的人,都早已經知道此事,因此說着:“臣等明白。”

只有宋師道默然不言,楊宣凝對衛貞貞可以說是相當寵愛,又先生下皇子,並且晉爲四妃之一,四妃雖然不是皇后,但是也極其尊貴,有資格競爭大統,宋玉致必須要在幾年內生下皇子,纔算地位鞏固,心中尋思要以後提醒。

楊宣凝又說着:“寡人長子出生,可賞三軍酒食,也可壯其士氣,罪犯等人,可大赦一等,以示福德。”

楊宣凝不會徹底赦免,只會減免一等,比如殺頭的,可免死罪,而其它罪行同樣減少一等,當然,一些特殊的謀反罪不在此列。

“臣等領旨。”李播等人也覺得理所當然,應聲說着。

消息傳出,頓時賀喜的奏章不計其數,而軍心民心士心都爲之大震,天下獲得消息的羣雄,都暗中苦惱,又派遣使者前去慶賀。

要知道,楊宣凝白手起家,幾年內卷席南方,無論是誰,無論是仇恨還是羨慕,都不得不承認他的才能,但是大家都認爲,楊宣凝地致命弱點就是家族不興,特別是沒有兒子,只要他出意外,在家天下的體系中,就等於全局崩潰,許多本想投靠的官員和家族,因此就有顧忌。

而這一子,在這時出生,幾等於天命地風向標,就算比不上傳國玉璽,也可與楊公寶藏的政治意義相比。

第一百零九章 隋煬帝駕崩第九十一章 大婚第七十四章 諸雄並起第二十六章 舍利(下)第二十二章 沿路(上)第八十三章 淡然入化第二章 明悟(下)第五十五章 決斷千古臣第十九章 名傳(上)第一百二十一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下)第十七章 事先(下)第八十八章 鎮南王第十二章 殺戮(上)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一章 醒來(上)第六十章 蛻化第一百零三章 大事都來第八十七章 宋玉致第三十八章 殺李第三十六章 破殺第三十八章 殺李第九十六章 宴前第十章 消息(下)第二十二章 沿路(下)第十章 消息(下)第七十二章 石公無雙第五十五章 決斷千古臣第五十三章 說人第八十四章 春意第四章 說意(下)第二十五章 寶藏(下)第二十五章 寶藏(下)第十八章 命數(下)第四十章 千古真相第七章 鹽路(下)第二十六章 舍利(上)第九章 水寇(上)第八十三章 淡然入化第六十章 蛻化第四十一章 突厥第一百二十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上)第九章 水寇(上)第九十三章 兵法正道第一百零八章 此時生子如天意第三十一章 虯髯客(上)第八章 餘杭(下)第五十六章 永嘉第三十八章 殺李第八十七章 宋玉致第三十六章 破殺第一百零五章 李閥包圍網第二十五章 寶藏(上)第六十六章 機運第二十四章 雪中(上)第五十一章 欽差第五章 小戰(下)第五章 小戰(上)第六十八章 破賊第四十七章 易縣第七章 鹽路(下)第二章 明悟(上)第十章 消息(上)第一章 醒來(下)第六十五章 關鍵第二十九章 讖言(下)第九十八章 禮包師妃暄第八章 餘杭(下)第八十四章 春意第二十五章 寶藏(下)第二十四章 雪中(上)第二十四章 雪中(下)第二十五章 寶藏(上)第四十四章 會稽第一百零九章 隋煬帝駕崩第三十八章 殺李第二十九章 讖言(上)第三十三章 夜戰第七十八章 明局第八十三章 淡然入化第五十章 宇文第八十八章 鎮南王第五十五章 決斷千古臣第二章 明悟(下)第二十五章 寶藏(上)第一百零二章 萬民累大業第五十七章 土地第六十三章 唐王第五十六章 永嘉第十七章 事先(下)第三十五章 勢成第二十五章 寶藏(上)第十五章 密謀(下)第一百十九章 無衣妃暄第十三章 香主(下)第八章 餘杭(下)第十八章 命數(上)第二十五章 寶藏(上)第九十一章 大婚第七十八章 明局第四十九章 始拜君臣說龍
第一百零九章 隋煬帝駕崩第九十一章 大婚第七十四章 諸雄並起第二十六章 舍利(下)第二十二章 沿路(上)第八十三章 淡然入化第二章 明悟(下)第五十五章 決斷千古臣第十九章 名傳(上)第一百二十一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下)第十七章 事先(下)第八十八章 鎮南王第十二章 殺戮(上)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一章 醒來(上)第六十章 蛻化第一百零三章 大事都來第八十七章 宋玉致第三十八章 殺李第三十六章 破殺第三十八章 殺李第九十六章 宴前第十章 消息(下)第二十二章 沿路(下)第十章 消息(下)第七十二章 石公無雙第五十五章 決斷千古臣第五十三章 說人第八十四章 春意第四章 說意(下)第二十五章 寶藏(下)第二十五章 寶藏(下)第十八章 命數(下)第四十章 千古真相第七章 鹽路(下)第二十六章 舍利(上)第九章 水寇(上)第八十三章 淡然入化第六十章 蛻化第四十一章 突厥第一百二十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上)第九章 水寇(上)第九十三章 兵法正道第一百零八章 此時生子如天意第三十一章 虯髯客(上)第八章 餘杭(下)第五十六章 永嘉第三十八章 殺李第八十七章 宋玉致第三十六章 破殺第一百零五章 李閥包圍網第二十五章 寶藏(上)第六十六章 機運第二十四章 雪中(上)第五十一章 欽差第五章 小戰(下)第五章 小戰(上)第六十八章 破賊第四十七章 易縣第七章 鹽路(下)第二章 明悟(上)第十章 消息(上)第一章 醒來(下)第六十五章 關鍵第二十九章 讖言(下)第九十八章 禮包師妃暄第八章 餘杭(下)第八十四章 春意第二十五章 寶藏(下)第二十四章 雪中(上)第二十四章 雪中(下)第二十五章 寶藏(上)第四十四章 會稽第一百零九章 隋煬帝駕崩第三十八章 殺李第二十九章 讖言(上)第三十三章 夜戰第七十八章 明局第八十三章 淡然入化第五十章 宇文第八十八章 鎮南王第五十五章 決斷千古臣第二章 明悟(下)第二十五章 寶藏(上)第一百零二章 萬民累大業第五十七章 土地第六十三章 唐王第五十六章 永嘉第十七章 事先(下)第三十五章 勢成第二十五章 寶藏(上)第十五章 密謀(下)第一百十九章 無衣妃暄第十三章 香主(下)第八章 餘杭(下)第十八章 命數(上)第二十五章 寶藏(上)第九十一章 大婚第七十八章 明局第四十九章 始拜君臣說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