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29

再想到馬上要開始攻打琉球的戰爭計劃, 看着這個神奇的機器,康熙皇帝快速的在心裡計算着怎麼裝備火器營和神機營。各類新式火銃,火炮,再加上這個蒸汽機大量, 快速, 穩定的生產無煙火-藥,殺傷力絕對是以前的幾十倍···正思緒翻涌, 胸潮澎湃的時候,卻被小太子出聲打斷。

“皇阿瑪,您請看。” 原來是小太子指着那個汩汩冒着黑煙的大煙囪, 向康熙皇帝說明昨天賞雪時候的那個問題。

“皇阿瑪,用煤炭和用黑油一樣都是有污染的,當然用黑油的污染少一點兒。但是日久天長的, 加上蒸汽機的使用量一大起來, 如果不在一開始就把規矩定好, 這大清國的天空就會被這些黑煙籠罩, 白天看不到西山雪景, 晚上也看不到天上的星星。”

康熙皇帝沉默不語, 眉頭鎖了起來。

他眼見這個大煙囪朝天上冒出的濃濃的黑煙,也確實是理解了小太子說的,沒有了藍天白雲的後世。 可以想象,那個時候因爲落後捱打,百年戰火的破壞和西方國家挖地三尺的搜刮,新建的國家那真的會是怎樣的一窮二白, 缺衣少食。

爲了填飽肚子,穿的暖和,當然是要想盡一切辦法。 在那種情況下,可不是會相應的顧此失彼嗎?

“這片天空,這片土地,世世代代的全然無私的養育着我們。 從夏商周開始到現在,兩千年的歷史了,不能讓目光短淺的宵小之輩爲了那點眼前的繩頭小利,去破壞這肥沃的土地和乾淨明亮的天空。”

“兒臣覺得我們可以就從現在起,在大清國內進行推廣,宣傳,教育愛護環境。 皇阿瑪以爲如何?”

“正當如此。” 康熙皇帝還沒從剛剛的激動中恢復平靜,聽了小太子的話,第一個念頭是,如果沒有了這方天和地,他這個天子何在?

自古帝王都覺得自己是“順自然神意而生,受天地之命而降。” 警告世人,皇帝的權力是出於神授的,秉承天意治理天下的,所以皇帝又被稱爲天子。 天子,顧名思義,天之嫡長子,其命源天。

從盤古開天地以來,所有的皇權統治者都把自己和神秘的大自然,天地神話聯繫在一起。 皇家自稱是天命所歸,皇帝是天子,其統治文化一直遵循“天,地,人”的法則,即“天地人合一”。

在後世,哪怕是在小太子上輩子的公元四十世紀,“天地人合一”這一治國理念還是多多少少的被當權者使用。 經歷了大滅世的人們,把保護和愛護環境的意識幾乎是刻在了骨血和靈魂裡面。

尤其是在華夏子孫剛剛到外星系定居的時候,作爲外來者,無根無源,備受其他種族歧視,更是懷念母星-藍星。 官方和民間各個有識之士都站出來組織人們,一起研究他們當寶貝一樣庫存珍藏的各種資料文獻,推廣,宣傳華夏文明。

當時爲了和西方文化區別開來,還對古華夏的傳統文化,思想教育,政治形態,經濟形態,法律法規,民間風俗等等方面都做了特別研究,帝國的孩子們學習識字,都是從《弟子規》開始的。

從公元前的二十世紀到現在的大清,人們對於大自然的各種現象比如風雨雷電,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等等一方面是敬仰和信奉,甚至是作爲民族圖騰來頂禮膜拜的,比如滿族人對烏鴉,蒼鷹,野豬的圖騰崇拜等等。 另一方面是用自己的智慧,積極樂觀的因地制宜,改造自然,讓自己可以更好的存活於天地間,哪怕是各個朝代的皇家也不敢,不會故意的去破壞自然環境。

當然了,生產工具的落後也是一個原因,遠遠沒有公元二十世紀後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

道家聖人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是後世道家學派所說的是“天人合一。”

到了春秋時期,儒家聖人孔子的《易傳》中講到的:“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陽;立地之道,曰柔剛;立人之道,曰仁義。” 孟子的《孟子離婁上》 也講到的:“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分別從“仁道”和“誠道”來闡述天,地,人三者的關係。

發展到宋朝和前朝時期,因爲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有了大量的人口,和更多的大型建築。 程朱學派在繼承儒家思想的同時,又吸收了墨家的“兼愛”,主張“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萬物同源,一氣流通,不得間隔。 提倡人們愛護和保護大自然。

大自然生生不息,是“道”,也是“仁”。 把道德範疇的“仁民”擴大到“愛物”,不求人類獨存於世,而是與天地萬物共生。四書五經裡面都有教育,叮囑人們要保護樹木,即使是砍伐也要注意季節,和補栽幼苗。 打漁的時候,看到網兜裡有小魚,要給放生。 打獵的時候,遇到幼崽,也儘量不要獵殺。

“兒臣心裡已經有了一些想法,關於宣傳環境保護,愛護自然這一方面。回去後和皇阿瑪具體說說。皇阿瑪您先聽聽合適不。若是可行,兒臣再寫個具體的章程出來。” 小太子剛剛在嘟嘟那裡翻了翻相關資料,覺得回到乾清宮後,可以把適合現在的大清國使用的一些方法整理出來,給皇阿瑪做個參考。

在父子二人的說話間,蒸汽機的演示就基本結束了。 康熙皇帝表示出很高的讚賞,激動的喊了三聲“好!” 對這些匠人們大加賞賜。 尤其是對着黃履莊,很是欣慰。通過這些日子的觀察考察,康熙皇帝已經可以確認,黃履莊這個天才,雖然是個漢人,但是確實是個可以放心重用的漢人。

隨後小太子又領着還沉浸在剛剛的蒸汽機演示帶來的震撼中的康熙皇帝,繼續參觀了一些零件的生產情況,着重提醒了康熙皇帝目前鍊鐵工藝的不穩定。如果要生產合格的蒸汽機,先必須要有各種合格的零配件。

隨後又到生產手錶的那個小角落看了看。 認真的聽匠人們的講解,聽到他們說已經基本掌握了手表中最重要最關鍵的那部分,也就是機芯的研製,估計再過十來天,就可以收到手錶的樣品,康熙皇帝又是大爲感佩。

想象着未來的大清,每個人的手上至少戴着一塊手錶,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精確到所謂的分,秒,可以給每個人在一天內節約多少時間? 而人們用這些時間,又可以多做多少事情? 尤其是在戰場上,將給將士們帶來怎樣的便利?

無法想象啊。

又琢磨到《冬裝》那本書中,那麼多的手錶款式,太皇太后都要全部收藏,其他人估計也有這想法,就爲手錶能帶來的巨大利益心動不已。也就更頭疼,這手錶的生意到底應該讓哪幾家進來參一份子。

以前小太子搗鼓那些精油啊肥皂啊之類的,都是日常消耗品,也不是必須的,雖然是賺來了巨大的利益。卻都不會像今天他所看到的這兩樣,尤其蒸汽機,給他帶來無法描述的震撼,心懷激盪,久久無法平復。

看着面前站着的這些,準備恭送他離開的,面容忠厚甚至是有點癡傻的匠人們,康熙皇帝不知道說什麼,他不知道要怎樣的獎賞,才能表達出這些匠人們的功績。

蒸汽機,這麼一個堪比造紙印刷,指南針的發明創造,將會給大清國帶來怎樣的變化? 康熙皇帝目前還想象不出來。 但是他知道,有了小太子的新的大清國的歷史上,將永遠的記住這些人的名字,就好像記住,魯班,蔡倫這些大師的名字一樣。

“朕不知道現在說什麼可以表達朕的激動之情。只有一句話,史書上會永遠的記住諸位大師們的名字。 你們研製出來了一個偉大的器械,就好像我們的祖師魯班發明墨斗曲尺一樣,它將造福我們大清國的每一個子民和我們的後代子孫。”

士農工商,雖然匠人們屬於“工”,社會地位不高,也沒有商人們的富裕。可是對於在任何一個行業裡,能做到頂尖檔次的人才,人們都還是佩服的。

唐朝的公孫大娘,身爲樂籍女子,因爲舞劍舞的好,被尊稱爲公孫大家。 宋朝的李清照也是一個女子,打過讓士大夫們深爲不齒的離婚官司,但她的詩詞還是廣爲傳頌,還是被稱爲大詩人。

所以此時,康熙皇帝是真心實意的,尊稱這個院子裡的匠人們爲大師。

“皇上,小臣等實在不敢當皇上的讚譽,這都是太子殿下的功勞。” 黃履莊等人被康熙皇帝激動的模樣嚇到了,見皇上說完了,沒忍住,冒然的跪地開口。 “皇上,這麼多天下來,太子殿下教導了很多,小臣等冥思苦想十幾年也想不出的精妙結構變化。小臣等實在是銘感五內。”

其他的匠人沒有那個膽子跟着出來說話,就默默的跟在黃履莊後面跪了下來。

康熙皇帝樂了,瞅了一眼站在他身邊面無表情的小太子,心裡已經開始計算着,怎麼讓這院子裡的幾十個寶貝疙瘩,將來再給他帶出來幾百幾千類似的匠人大師,製造出成千上萬臺的蒸汽機。

“朕理解在場的諸位大師們對太子殿下的尊重。 都請放寬心,你們還是跟着太子做事,朕再給你們撥出一個大的更大的院子,這個蒸汽機還是要繼續研究,朕相信你們,可以做的更好。”

小太子和康熙皇帝慢慢的踱步回乾清宮,邊走邊低聲交談着。 樑九功帶着一串宮人侍衛遠遠的綴在後面。

“皇阿瑪,兒臣覺得,我們可以在興建廠房製造蒸汽機的同時,也着重把環境保護方面的律法制定出來。加大懲罰力度,讓大清的達官貴人,平民老百姓都有所顧忌,甚至懼怕。”

“人們在破壞環境之前,會去衡量,去對比,冒着巨大風險去觸犯法律後可能會得到的利益,和被官府發現後或者被其他人檢舉後,必定會受到的懲罰,是不是值得。”

康熙皇帝現在的腦海中還是蒸汽機轟隆運轉的畫面,看到小太子平靜的跟天天喝奶-子茶的模樣,就伸手撲棱了一下小太子的小光腦門。 然後纔在小太子不滿控訴的瞪視中,若無其事的開口:“胤礽啊,皇阿瑪早在兩年前,就讓九卿,詹事,科道,一起修訂《大清律》 ,可是直到現在皇阿瑪還沒聽到一點好消息。”

《大清律》最初是先帝爺順治皇帝參照前朝的《大明律》 修訂的,特點是“集解附例”,在律文的後面附加了相關條例達四百三十餘條,希望通過這些案例作爲參考,使官吏們有個能夠作爲量刑的依據。

後來,也就是大約十年前,刑部尚書對哈納等人奉康熙皇帝旨意,對前面的《大清律》內的參差遺漏,詳酌校正,重新印刷成冊。

再到康熙十八年,由於發現後立之新法與原有之舊法有所衝突,康熙皇帝就命令九卿,詹事,科道一起,再次修訂《大清律》,可是一直到現在都毫無進展。

胤礽聽着皇阿瑪的聲音裡有點頹喪,就出聲安慰道:“皇阿瑪,您彆着急,蒸汽機還在改進中,不宜大量生產,要普及的話,兒臣覺得至少要幾年。南北城重建也不是一日之功。”

“兒臣可以把後世的有關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都寫下來,給刑部的大人們做個參考。 只是兒臣寫字速度慢。而且時間方面也是緊張。” 小太子有點煩惱,他答應阿茹娜格格的《春夏秋服裝彙總》那本書纔剛剛開始寫。就算他把其他的事情都不做,只默寫那些法律條文,也是要很長的日子的啊。

“胤礽都可以記住?” 康熙驚訝了,他知道小太子的記憶力好,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可是他更知道小太子對於研究的熱情。 實在沒想到,小太子會把這個和他的研究完全不搭邊的法律條文,也都給記住了。

“恩,差不多。” 嘟嘟記住的也相當於是他記住的?

“律法關係重大,皇阿瑪希望他們可以早一天完成修訂。 這樣,胤礽你口述,皇阿瑪給你去翰林院找來幾個寫字速度快的官員幫你寫。 每天抽個半個時辰的時間就好。正好你下個月就正式進學了,皇阿瑪本來就想給你設立一個詹士府,就把他們都放到詹士府,平時也能給你幫幫忙,做些寫寫畫畫的事情。” 康熙皇帝有點迫不及待。

律法,那是皇帝實行君權的最大最傳統的表現形式之一。 比如歷代帝王都很看重的每年秋天的“秋審”,“朝審”大典,就是體現帝王“君權神授”,“替天行道”,代替上天和爲帝王自己“市恩”“好生之德”的非常隆重的一個典禮。

後世的二十世紀,研究華夏傳統法律的學者們都認爲,秋審和朝審這個制度經歷幾個朝代,到了大清時期幾乎是完全成熟了,它在思想上既集中體現了“天地人合一”的治國理念,對於君君臣臣的皇權統治的深刻影響,更是突出了人們對自然,對刑獄之事相當的敬畏和謹慎以待的心理。

從《禮記月令》中有關“秋冬行刑”的經典記載,到漢唐的“秋決之制”,再到前朝和大清現在的秋審和朝審,基本就可以看出華夏兩千年來日益成熟的傳統法律框架。

因爲“春耕夏種,秋收冬藏”,所以要在“秋冬行刑”。 因爲“人命關天”,所以“秋審衡情”,在天理,國法,人情三者之間謹慎權衡,尋求一致,以最大的公平做到“替天行道”。

作者有話要說:  有點卡文, 寫了一個下午又推翻重來。 發的晚了點。 麼麼噠親們。 文中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和大清律法方面,在下查閱的資料並不多, 可能不夠嚴謹,也只是在下的個人的觀點。 親們多多包涵。 在下昨天下午寫完文拿給一個好友看,她說她對於“厚德載物”的第一印象是大唐的公孫皇后,和很多老總辦公室掛的條幅。 於是晚上重寫的時候就把“天地人合一”這一整條脈絡都簡直寫了一下,給串起來。 今天又修改了一下,添加了幾段文字。 麼麼噠親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