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

談到不這次人事變動,楊杏佛說,與“革命勢力已達長江,黃炎培、丁文江相率辭職”有關,其目的是爲了“和緩各方之空氣”。他還說,當年北京各團體選舉中基會時,蔡元培和汪精衛得票最多,但是郭秉文卻“藉口孟祿、曹錕之反對,不使入選”,從而使中基會淪爲“少數私人壟斷中國文化之工具”。楊的話是1928年6月在寫給外交部長王正廷的信中講的,當時楊是大學院副院長(院長蔡元培),大學院是管理全國學術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因此這封信見報後影響極大。儘管任鴻雋也承認“杏佛所說有許多並非事實”,但這件事表明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中基會所面臨的嚴酷處境。

1928年6月底,醞釀多日的中基會第四次年會還未召開,社會上已經是滿城風雨、謠言四起了。當時不僅郭秉文、丁文江等人不能爲新政權所容,就連胡適也好像要大禍臨頭。

7月上旬,朱經農寄給胡適一份剪報,內有北京市民大會電請國民政府通緝段祺瑞等人的消息,大會還要求將胡適作爲“三一八”慘案的“附逆黨徒……一體拿辦”。

7月27日,《民國日報》有消息說:蔡元培在“國府席上,提出的改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案,即任命胡適、貝克、貝諾德、孟祿、趙元任、司徒來登(即司徒雷登)、施肇基、翁文灝、蔡元培、汪兆銘、伍朝樞、蔣夢麟、李石曾、孫科、顧臨等爲董事,……還提出了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章程修正如下:原章第三條‘董事由大總統任命’,以後缺出‘由董事會自選繼任董事’,改爲‘……董事任期三年,期滿由大學院根據全國學術界公意,提出人選,呈請國府另行任命’。”

胡適將此類剪報保存在日記中,還在上述“章程修正”後加了“此條最無道理”的眉批。

爲什麼說“此條最無道理”呢?胡適在8月11日寫給蔡元培的信中做了解釋。

他說:“文化基金董事會章程的基本原則爲脫離政治的牽動,故董事缺額由董事會自選繼任者。前年我們在上海所擬英國庚款董事會的組織,即依此原則爲標準。今忽廢去此條,改爲董事三年期滿由大學院呈請政府任命,便是根本推翻此原則了。”

這就是說,按照原章程規定,董事會一旦成立,其人事變更以及各項事宜就應該脫離政治,不再被政府左右。這個“基本原則”不僅保證了中基會及其教育文化事業的獨立,也爲其他國家退還庚款樹立了榜樣。然而由蔡元培提出的章程修正案,卻從根本上推翻了這個原則。

胡適還對蔡元培說:提出這種建議的人也許是“以爲當日政府不良,故須防政治的牽動;今爲國民的政府,不應防禦其干涉了”。這種想法看似有理,然而“事實上政治是否完全,是否盡如人意,誰也不敢擔保”。何況“先生在大學院,能有幾年,大學院自身能存在幾時,都不可知”。因此學術文化教育事業對於政局的變動和政治的干涉,“似亦不可不防”。此外,胡適還爲張伯苓、周詒春等董事作了辯護。

爲此,胡適在當天日記中說:“寫了一封信給蔡先生,討論中華文化基金會的事。此事我若不開口,別人更不開口了。故我不能不說幾句話。”

第二天,胡適還就此事與傅斯年作了長談,並表示準備辭去大學院委員和中基會董事。對此,傅斯年當即進行了勸阻,後蔡元培得知後,也來信好言相勸。只是,這兩個人對這個問題都沒有胡適敏感,也沒有看到問題的嚴重性。

8月31日,胡適在日記中寫道:“中華文化基金會事,我本想辭了不幹,但叔永(任鴻雋字叔永)力勸我勉強不要辭,將來或可盡點維持之力。我不忍太堅持,只好暫擱起來再說。”日記之後,還有一份大學院公函、一份剪報、一通周詒春致任鴻雋的信。前兩份材料證實上述改組方案已獲國民政府批准,後一封信則談到貝諾德、顧臨和司徒雷登等美方董事對修改章程的擔憂。

在此期間,孟祿和蔡元培等人曾通過函電往來討論此事。孟祿認爲,中基會的組織管理應該相對獨立於政府,不受政局變動的影響;如果擅自進行改組,不僅無法保證董事會的連續性,還會引起不必要的外交衝突。蔡元培則強調:“因爲中華基金會的中方成員是曹錕委派的,所以政府對此會的改組是必要的。”

10月4日,《時事新報》發表《大學院改組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說明》,內稱自國民政府明令改組中基會以後,大學院多次接到外交部來函來電,通報美國方面的反映。這些反映可以歸納爲三點:一是改組董事會以及修改章程沒有得到美國政府同意,違背了原來的約定;二是董事會是非政治機構,不應該受政局變化的影響;三是原章程規定董事應該自選,如今由政府委派,違背了自選原則。

對於這些意見,大學院的解釋是:第一,美國退還庚款,本來是無條件的,因此這次修改章程和改組董事會不需要徵求美國政府同意。第二,董事會成立時,曹錕政府曾拒絕學術教育團體推舉的人選,這說明此事一開始就無法脫離政治。第三,由賄選總統任命的這個董事會,是不可能通過自選方式來完成其更新換代的;只有對它進行改組,才能走上非政治的道路。而在此之前,蔡元培爲了辭職已經攜帶家眷離開南京,由楊杏佛代行其事。這好像證明了胡適的先見之明。

儘管大學院的解釋振振有詞,但是早在9月13日,胡適就收到楊杏佛以大學院名義發來的一份公函,內有“現準孟祿來電,請從緩改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等語,並請胡適、蔣夢麟“將這次改組理由及補救辦法”,向孟祿詳細解釋,以免引起誤會。可見楊杏佛等人雖然表面上嘴硬,實際上已經在尋求妥協和退路了。

問題是中基會的改組不僅引起了誤會,還涉及到兩個重要的問題。

第一是外交和法律的問題。

按照規定程序,美國退還的第二批庚子賠款,是在中基會成立之後,由美國總統簽署命令撥付的。現在中國政府對它進行改組,等於說原來的受款機構已經不復存在,即美國政府已經失去付款對象,不能繼續付款了。美國是一個法制健全的國家,要想改變這種令人尷尬的狀況非常困難。可見南京政府改組中基會之舉,過於草率。

第二是觀念和影響的問題。

按照楊杏佛等人的想法,既然國民革命已經成功,國民政府已經成立,那就應該對中基會進行改組,因爲它畢竟是由賄選總統曹錕任命的。但是他們沒有想到,越是一個好的政府,就越應該尊重學術文化教育的獨立。這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何況政府的“好”“壞”是相對而言、不以個別人意志爲轉移的客觀存在。因此,假如一個“好”的政府不能保護學術文化教育的獨立,那就很可能爲“壞”的政府破壞這種獨立留下藉口,甚至是開了先河。對於這個問題,孟祿教授有一句非常精闢的話。他說:“如果一個出於最善良動機的好政府可以干涉董事會的運作,那麼一個帶有自私動機的壞政府也可以做同樣的事情。”

1928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因改制而取消大學院,並在行政院之下設立教育部。11月下旬,胡適收到新任教育部長蔣夢麟來信,討論中基會改組的事應該如何補救。蔣根據孟祿、任鴻雋的意見,提出由教育部召集原來的董事開會,讓政府不喜歡的5人辭職,再補選5名新的董事。至於修改章程的問題,可以由新董事會討論解決。蔣還說,等到孟祿抵達上海後,就可以開會。

12月3日,蔣夢麟電邀胡適抵達南京,並於當晚宴請胡適、蔡元培、任鴻雋、王寵惠、羅家倫、孫科等人。胡適曾對孫科說,事已至此,最好由新董事致函原董事會,情願放棄董事資格,請原董事自由選舉,這纔可以減少政府幹涉之嫌,又能讓他們重新當選。

幾天後,胡適又在信中對孫科說:也可以“由新董事向政府辭職”,然後“讓舊董事會自由選補。”這兩個方案的共同點是尊重董事會獨立的原則,區別在於前者是讓新董事“放棄”董事資格,後者則是讓他們向政府“辭職”。在這封信中,胡適還用英文引述了孟祿所謂好政府、壞政府的話。

12月中旬,孟祿如期到達上海,中基會第三次常會也準備在半個月以後舉行。經過一番接觸和胡適的反覆解釋,蔡元培等人終於明白問題的嚴重性。與此同時,孟祿卻發現一個新的問題:由於政府的命令在前,如果以教育部而不是國民政府的名義召開會議,還“不能使舊董事會有法律根據”。

這時已經是12月23日,距國民政府本年度的最後一次行政例會只剩下兩天時間了。在這種情況下,胡適急忙與蔣夢麟聯繫,併爲他起草了呈請國民政府批准開會的文件,然後讓他帶回南京。

直到28日傍晚,胡適從蔣夢麟來電中得知,“前案已通過國民政府”,他才如釋重負。爲此,胡適在當天的日記中感嘆道:“其實此次所提之案即是我以前爲孫哲生(孫科字哲生)擬的辦法。而我的原辦法比今回所通過的辦法,冠冕堂皇的多了。他們一定不採用我的辦法,卻一定要等到一個外國人來對他們說,‘不這樣辦是拿不到錢的’,他們然後照辦!說起來真可羞!”

1929年1月3日,中基會在杭州召開會議。胡適在當天的日記中抱怨說:“此次大家都是很難爲情的。楊杏佛放了一把火,毫不費力;我們卻須用全部救火隊之力去救火!”胡適認爲大家忍辱負重、顧全大局,不過是“給這個政府留一點面子,替一個無識的妄人圓謊”。爲此他又氣又恨,非常痛苦。

會議開始後,又出現兩個棘手的問題:一是原定由汪精衛接替周詒春擔任董事,但是有人反對汪當選,美國董事也“怕他搗亂”;二是5名舊董事的辭職表面上是自己提出,其實仍有政府脅迫之嫌,何況原來由政府任命的5人如果全部當選,也給人以做戲的感覺。

當天晚上,胡適遲遲不能入睡,他覺得“實在沒有面孔留在基金會,遂決計辭職,提出任叔永爲繼任人。”

第二天一早,胡適拿起周詒春交給他的一個董事任期名單,仔細看罷,“忽然想到一個絕妙的解決方法”:第一,由於郭秉文到六月份就要任滿,如果讓汪精衛接替郭,汪的任期就沒多久了。屆時只要不推選汪連任,第一個問題就解決了。第二,爲了避免有政府脅迫之嫌,董事會應批准他辭職,並選舉任鴻雋爲董事。這樣一來,改選名單由5人變爲6人,既可以證明缺額“由本會自選”的原則,又可以表明董事會並沒有按政府的意圖辦事。此外胡適還認爲,他主動辭職對於被迫辭職的張伯苓、周詒春等人來說,也是個安慰。

第二天一早,他將這個絕妙的方案介紹給大家,並在會上獲得通過。大家本來不同意他辭職,他說:“今年六月便有缺額,你們要讓我回來,可以再舉我。”董事改選後,新一屆董事會又選舉蔡元培和蔣夢麟爲正副董事長,任鴻雋爲秘書兼幹事長,翁文灝、趙元任爲執行委員。

會議結束後,有人給胡適寄來一份雜誌,內有一篇《胡適之掃興而回》的署名文章。文章說:胡適對“收回庚子賠款運動頗爲賣力,故得歷任委員,其公費聞每月有千金之巨”。最近胡適因爲落選,“如青天霹歷,懊喪異常,……在杭盤桓一夕,即掃興而回。今後胡博士生活上恐將大受影響矣。”胡適看了之後哈哈大笑,隨即給雜誌主編回覆一信,信中解釋了他們“不支俸給,也不支公費,只有到會時可支旅費”的事實,指出了文章中的其他錯誤,還表示他辭去董事以後,心情非常高興。

這一年6月,中基會在天津召開第五次年會,“全體一致票選胡適君繼任汪兆銘董事之任”,至此,中基會改組風波纔算平息。

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24章 幸運第5章 去買官第441章 美育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268章 張勳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530章 白話詩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72章 六字箴言第89章 出師未捷第55章 反擊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164章 芥蒂第398章 張瘋子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63章 請願大潮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93章 南北議和第371章 緊鑼密鼓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166章 實情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204章 勸退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93章 南北議和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64章 燎原烈火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94章 僵局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31章 戊戌變法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57章 管見十條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57章 管見十條第4章 當官真好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112章 兵變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8章 約定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24章 幸運第5章 去買官第441章 美育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268章 張勳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530章 白話詩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72章 六字箴言第89章 出師未捷第55章 反擊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164章 芥蒂第398章 張瘋子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63章 請願大潮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93章 南北議和第371章 緊鑼密鼓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166章 實情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204章 勸退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93章 南北議和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64章 燎原烈火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94章 僵局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31章 戊戌變法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57章 管見十條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57章 管見十條第4章 當官真好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112章 兵變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8章 約定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