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

bookmark

馮國璋做了總統後,曾表示尊重責任內閣制,對於段祺瑞用人和行政方面的決策都不干涉,段對馮在態度上也比對黎元洪時好得多。

馮和段這兩個實力派,從袁世凱小站練兵就在一起共事,在反對洪憲帝制和張勳復辟中始終站在同一陣線,按說,他們應該能處到一起,其實不然。

從馮與段的性格上看,段祺瑞比較強勢剛愎,有主見。而馮國璋雖給人的感覺,顯得軟弱、庸碌,好商量事,但其實是個極有心機之人。而最重要的,想讓馮當一個和黎元洪一樣的受氣、什麼事都不能管的總統,是絕對不能接受的。而段則是決不肯放棄半點權力的,因此兩人的爭鬥反而是不可避免的。

前邊說過,張勳復辟後,黎元洪放下了面子,以國家大局爲重,重新任命段祺瑞爲國務總理,並令他掛帥討賊。

討逆勝利後,一直在努力調解府院之爭的張國淦曾力勸段祺瑞迎黎元洪覆位,他說:“相對而言,和黎元洪共事其實比較容易,因爲他手中無兵,而且剛經受過挫折,會吸取教訓;而馮國璋既有兵權,又是新官上任,遇事必然逞強好勝,因此將更難對付。”

張國淦的分析入情入理,完全是出於對段祺瑞的一片愛護之忱。

有人說,如果段祺瑞能夠接受,學古人將相和,也許可以開創一個雙贏的新局面。可惜他對黎元洪罷免自己耿耿於懷,終於因私而廢公,挾憤而忘義,拒絕了這個建議。

雖然,歷史不可能是個別英雄人物所創造。但手握稀有資源,像段祺瑞、黎元洪這樣身居高位之人,他們對歷史進程所起的作用自然是普通人無法相比的。如果他們能有廣闊胸懷,能有超人智慧,有良好的個人品德,能順應歷史潮流而動,應該是能夠使歷史的進程少走一些彎路的。

不消說我們這個剛剛從專制中走出的新成員,就是M國這樣的民主制度較爲健全的國家,換上一個任性妄爲的總統,也把國家禍害得不輕。所幸是民主制度,有任期,任期滿了,可以通過選舉把他搞掉。如果是封建專制下,遇到這樣的皇帝,就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揭竿而起,改朝換代,這要以天下大亂,人們的苦難爲代價。還有一條路就是逆來順受,希望這個壞皇帝死後,能換上一個好一點的皇帝。

或許,可以選擇,萬一沒選好還能有途徑挽救,比如彈劾,這無疑是民主共和優於封建專制的一個重要方面。

從段祺瑞與黎元洪的府院糾紛中,段固然是主要責任的一方,但黎的責任也是不可低估的。試想,如果黎對段能像當初對他曾經的頂頭上司張彪一樣的忍辱負重,一樣的事事忍受,段難道就不能被感動嗎?是不是當了大總統,地位變了,人也變了呢?

再者說,請神不能送神,圖痛快把段祺瑞這個總理免掉,惹了多大的禍呀!

但是,如果我們把府院之爭,僅僅歸咎於個人的原因,那對問題的認識就太淺薄了。從專制到民主共和,不會是一帆風順,更不可一步到位。是要走過艱難曲折的道路,是要經過一番磨難的,而府院之爭是不是這磨難的一部分呢?

中國實行了幾千年的帝制,民主共和是新鮮的舶來品,我們肯定要有個適應和學習的過程的。而更深層的是經濟的原因,也就是受限於一定的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歷史侷限性。而走向民主共和,建立起完善的民主制度,還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有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一代與民主共和相適應的,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識的新人。這樣的人,也可以稱之爲合格的公民,或許是民主共和的真正基礎。而這一代新人,同樣是需要一定的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水平才能培育長成。

西方的共和體制大體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美國式的總統制,另一種是法國式的內閣制。這兩種制度各有優劣,總統制度下,個人的權力要大一些,優勢是效率高,劣勢是個人弄不好要胡作非爲。而內閣制應該是正好相反。至於哪個國家更需要總統制或是內閣制,或者還有其他形式的民主制度,這不是我們現在討論的問題。西方的共和體制,肯定也是經歷過一個完善的過程的。從這兩個制度不難看出,他們也經歷過不止一次“府院之爭”,所以演繹出兩種較爲典型的制度。

而無論是總統制或是內閣制,和封建皇帝相比,個人的權利都是很有限的,有法律和制度對其制約。當然,這裡的前提是國家有力量保障法律和制度對個人權力的制約,或者是國家已經發展到法律和制度對個人的權力有制約的能力。

我們還是說段祺瑞和馮國璋吧。

開始時,在馮國璋看來,他當了副總統都高段這個總理一頭,當了總統至少要高段兩頭了,自己是要做一下姿態的。所以能主動的放低身段,主動的胸懷若谷。這樣,當然相安無事。

但時間長了,他品出滋味了,原來和段共事的這個總統,差不多是啥也不是,這情何以堪呢?

你退一步,人家說不定要進兩步。不行得爭。

這爭執的第一遭,是軍權,這也是歷來總統、總理間的爭執焦點。馮就任不久,就想恢復“大元帥陸海軍統率辦事處”,段當然不肯同意。段在國務院設立了“參陸辦公處”,以取代袁世凱時代的“統率辦事處”。

馮要過問全國大事,堅決不做有名無實、像個泥塑的大總統。段在這一方面總算讓了步,自民國六年十月八日起,每天派一位官員向總統報告政情。

可是,總統、總理之爭,不是表面的,或是一件事情上讓一點步就可以和緩。

在用兵方面,段的主張是武統南方,而馮和陸榮廷、唐繼堯有交流,希望和南方和解。

在對四川用兵時,是平定四川內亂,從表面看是不得已而爲之,兩個人沒產生太大的分歧。但是對湖南用兵不一樣,於是,兩個人的矛盾和衝突公開化了。

段派傅良佐督湘後,湖南旅京士紳要求政.府勿在湖南用兵,他們向馮請願,馮叫他們去問內閣。這就是明明告訴請願的人說:是段祺瑞要向湖南用兵,與我馮國璋無關。

劉建藩、林修梅在湖南宣佈自主,內閣決定下討伐令,馮認爲這是小題大作,應該大事化小,所以馮便不肯在討伐令上面蓋印。

當湖南戰事發生後,北京政.府的討伐令仍沒有頒佈。有人把當時的情勢如此形容:“段內閣對外(指對德奧)宣而不戰,對內戰而不宣。”

馮、段兩人的暗鬥,就是北洋派直系和皖系的鬥爭。這兩系在軍事上各有力量,各有地盤,可是他們也各有弱點。直系佔有長江三省地盤,然而湖北、江西和江蘇不相聯結,並且因爲地形分散而力量不集中,尤其是江蘇更是處於皖系勢力的三面包圍中。至於馮國璋自己身居北京,也是在皖系勢力範圍內。

不過,皖系軍人紙上談兵的多,肯打硬仗的少,而且在用兵西南時,必須越過長江,要經過直系的地盤。直系地區雖然分散,卻是皖系用兵西南必經的通道,所以段在徵南軍事上必須要取得馮的支持。

需要合作了,馮手裡有了籌碼,也就可以互相牽制了,於是,衝突也上臺階。

段的武力統一,軍事徵南都是要花大錢的,錢從何處來呢?只有借款一途。

當時因爲歐戰激烈,英法無力借款,日本遂乘機而入。段祺瑞這時亦想借日本的支持達到他徵南和統一的夢想,因此他重用曹汝霖,請他兼攝財政總長。曹是著名的親日派,段後來爲國人攻擊賣國,和重用曹有很大關係。

日本爲了對中國貸款,以朝鮮、臺灣、興業三銀行合組一特殊銀行團,由日人西原龜三經手,這便是後來有名的“西原借款”。

“西原借款”的背景是:日本大隈內閣曾以強硬態度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企圖一舉鯨吞中國,遭到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繼任內閣首相寺內正毅鑑於前任之失敗,乃以大量借款代替強硬交涉,既可緩和中國人民的激忿不滿,又收加緊控制、掠奪中國之效。

日本的經濟狀況,因歐戰關係增加了商品輸出,有了過剩的資本,爲向中國輸出資本提供了可能條件。

因此,日本便採取了所謂“菊分根”政策,即像菊花分根移植一樣,將資本輸入中國,大量借款給段祺瑞政.府,以獲得掠奪中國種種特權,企圖變中國爲其獨佔的殖民地。

爲了向中國輸出資本,纔有日本的興業、朝鮮、臺灣三家銀行在政.府的支持下組成特殊銀行團,專事對華投資。

一九一七年八月,段祺瑞政.府也成立了中日合辦的中華匯業銀行,作爲借款的經手機關。

日本三家銀行所組成的特殊銀行團,只是名義上的承借銀行,實際上,所借款項均由日本政.府從國庫預備金中支出。

同時,所借款項不以日本政.府名義出面,而是由以寺內正毅私人代表身份的西原龜三出面聯絡。對華借款由特殊銀行團承借並由西原龜三出面,這是日本政.府煞費苦心的特殊安排,以避免其他帝國主義的注意和干涉,實現其單獨對華借款的野心。

爲取得這筆款項,段祺瑞把東北的修築鐵路、砍伐森林和採礦等一系列中國主權出賣給日本,爲日本後來全面侵佔東北埋下隱患。

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63章 請願大潮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82章 一明一暗第82章 一明一暗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93章 南北議和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410章 會考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398章 張瘋子第95章 打破僵局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14章 平定政變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5章 去買官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81章 戰漢陽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511章 完婚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196章 陸榮廷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14章 平定政變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99章 六路北伐第46章 辦實業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72章 六字箴言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
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63章 請願大潮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82章 一明一暗第82章 一明一暗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93章 南北議和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410章 會考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398章 張瘋子第95章 打破僵局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14章 平定政變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5章 去買官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81章 戰漢陽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511章 完婚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196章 陸榮廷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14章 平定政變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99章 六路北伐第46章 辦實業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72章 六字箴言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