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李世民授首

漢中

“轟!”

又一處城牆在檑木攻擊下,轟然倒塌,碎石塵屑飛揚。

大火熊熊燃燒,直上雲空。

攻城的楊唐軍,就和螞蟻潮一樣,直衝向缺口之處。

楊宣凝靜靜不言。

攻城已過五日,已經有二萬楊唐軍折於城下,但是城中也差不多接近油盡燈枯,今日攻城前,楊宣凝親自向李孝恭招降,卻被李孝恭堅決拒絕。

“城破了!”城內殺聲,哭喊之聲震耳,火頭四起,本來奮戰,一直運輸火油木石的漢中百姓,終於開始四散奔逃,而李唐的士兵,卻在李孝恭的領導下,拼死展開更激烈的抵抗。

在缺口處,反覆爭奪,城上城下,伏屍無數、血流成河。

一支楊唐千人隊,在將的率領下,甚至直撲缺口,登入內城,但是李孝恭,親率高手,以破釜沉舟之氣,既然反包圍在上,二方全都奮戰不退,後面楊唐軍,竟然接應不上,於是這支千人隊,竟然在衆目睽睽下,盡皆戰沒,但是臨戰之死,無一人後退混亂,爲將者,更是死戰最後,親殺二十餘。

面對這個情況,楊宣凝略皺眉,問着:“這是何人?”

侍從小心翼翼的回答說着:“折衝都尉吳成。”

楊宣凝說着:“可惜,恤其家族賞賜遺恩加倍,賜忠勇二字。”

“臣遵旨。”

不過,這畢竟毫無意義,李孝恭反撲成功,他的周圍親兵也折了三分之一,軍令之下,楊唐軍十數萬軍,根本不在意這點傷亡。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這場戰鬥,戰到了下午,臨城抵抗的李唐軍,已經大半消滅,餘部退入城中,進行巷戰。

由於剩下的李唐高手甚多。直戰到黃昏,城中還沒有肅清,指揮大將李靖,不得不親自前來請罪。

楊宣凝聞報,在親衛甲士的重重保護下。上得一處已經清理過的牆樓,居高臨下,觀察良久,說着:“大將軍破城有功,何罪之有。此等,皆是李閥效死之士,朕當成全之。從即時起。無受降,大將軍可點燃火具,命大軍圍困,不可放走一人!”

李靖大聲應是,戰到這個地步,還不投降,是李閥死了心的嫡系死士,自然不可留。這道旨意,本是正常。

自古受降者衆,但是這種人,從不在受降之列。

沒有多少時間,火把點燃。大戰繼續,從高空而下。整個漢中,就籠罩在沖天火光之中,楊唐軍編隊列陣,一一清查,凡有李唐士兵,亂箭、亂刀,長槍殺死,再不受降。

直到第二天清晨,城中全部肅清,李孝恭突圍不成,身中六十餘創,這個年輕的天才將領和李家王爺,授於太守府中。

楊宣凝聽到這個消息,默然無語,然後命厚葬。

漢中既平,凡楊唐戰死者,都要一一清點,記錄名號和鐵牌,一般士兵,就地埋葬,而百人將以上,都要準備棺木,由其下屬運到家族安葬。

漢中之戰,戰死者一萬一千,傷者三萬八千,其實打到最後,十五萬人已經摺了五萬,當下就安居城中,清理地方。

漢中既下,整個巴蜀,和南方就連成一片,大量物資和兵力,沿水陸而上。

不過楊宣凝就算要修養,當然也不會給李閥喘息之機,命李靖率三萬軍,撲入關中,不但截斷了李世民軍地後路,也同時威脅着長安,這樣的話,所到之處,各郡各縣,就算不投降,也個個閉城而守,不能與其它郡縣聯繫,更談不上聽從李閥號令,再組織抵抗了。.#小說網.

“僧兵反戈,李世民授,鎮南王還在肅清餘逆,不日回來面聖。”

這個消息傳來,卻已經是十五日之後。

這時,新建的忠烈城隍殿已經完成:“朕建城隍,以鑑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幸免,使善者有祭,惡者有法,人當知畏而不敢妄爲。”

基本上,已經形成了體系鄉建土地神殿,縣府建城隍,又於大城建后土之殿。

城隍殿,設英靈殿,戰死靈牌都列於其中,每年新年和清明,都由當地縣令、太守出面,親自祭祀。

說白了,這的確是仿照日後日本的靖神社,將爲國陣亡者列入祭祀,得以安息不朽

我之英雄,彼之敵寇

敵之英雄,我之敵寇

無論後世中國人怎麼樣仇恨,但是對日本人來說,他們都是爲國戰死的英雄

與其仇恨靖神社,不如消滅敵方的國運,不如祭祀自己地英雄

當日,也正是祭祀後,新堂初建,萬人靈牌祭入在內,皇帝親臨上香,得知這個消息,楊宣凝正在後殿。

知道這個消息後,楊宣凝久久無語

神殿之後,有個花園,楊宣凝的思想影響了這個世界的神殿模型,在楊宣凝看來,神殿不但是神聖之地,更是修養安息之地,所以後面有週迴外廊,陽光灑在這幽靜的後園。

皇帝度步而走,瀏覽沿途,仰望假山,以及石塊間頑強生長的草木,當轉過了一處庭院,看見了一處新靠地湖泊時,突然之間,不由淚水飛濺。

侍從面面相覷,誰都不敢言,小心翼翼,直到皇帝命他們退下,連忙退到十數丈之外,不敢靠近

水流聲,在遠方隱隱傳來在小亭上,楊宣凝提起酒壺,斟滿了二杯,自己拿起一杯,另一杯放在對面,默祈片刻,然後,一杯飲盡了

良釀入喉。酒味醇厚,香味濃郁協調。

楊宣凝說着:“世民兄請坐,此酒不錯吧!”

再倒一杯,一口飲盡,說着:“朕來到這個世界上,就一心以你爲目標,多少夜晚。朕苦心思考,如何消除你的騰龍之勢,如何奪取你的氣數,如何培育朕的大運!”

說着,滿是緬懷:“朕在原本世界的。曾經讀過銀河英雄傳說,裡面地皇帝萊因哈特知道了楊威利的死信後,曾經動容失態。”

“他說:朕曾從你這兒聽到過無數次的噩耗,這次最令朕難以接受。是誰允許你有讓朕如此失望地權利?”

“如今朕才明白這時的心情,只是朕畢竟不是萊因哈特。也不是楊威利,雖然朕也想招降於你,或者容你離開。在以後歲月中,能夠能與之繼續互鬥智慧謀略,甚至共建天下,但是,朕反覆思考,還是許之鎮南王全權其事。”

“朕還沒有足夠的器量和胸襟,容你退到突厥與朕爲敵,也不想因此而徹底把你定性於國之叛逆。族之奸賊,天下到了這個地步,再無後路可說,朕只有如此行事。”

“不過,世民兄請放心。朕還不至於向你家小殺戮以絕禍端,朕一統天下。要造遠勝於你的盛世,豈會連這點氣量也沒有?”

說完,把第三杯倒上,一飲而盡,然後直丟到湖中,轉身就走,再不回頭,直跨出這門,他心中浮現出奇異的感受。

那是空白,那是沉穩,那是手掌一切的安然,一瞬間,再無半點迷惑和遲疑。

漢中城外,一處古剎靜室,一人擡頭而看。

這人,灰色僧袍外披上深棕色的袈裟,身型高欣挺拔,額頭高廣平闊,鬚眉黑漆亮澤,臉形修長,雙目閃耀智慧地光芒,看完,合什低讀佛號。

“智慧大師,不知有何見?”簡單地石室中,除了兩個坐墊外,再無一物。

師妃暄盤膝坐在其中一個軟墊上,眼中異采閃起,凝注着這個聖僧。

“青龍氣折,白龍騰飛,天下已定,再無可改變。”智慧大師如此說着,可是情緒卻無半分波動,只有看到她時,露出一絲慈愛之色:“妃暄還要堅持入宮嗎?”

師妃暄幽幽一嘆,她這時,已經武功盡失,再無一點真氣在內,但是,那種出塵之色,卻越明顯,在她在世,似乎世界都變成了安詳平和的禪境:“這別無選擇,當日,我雖命僧兵反戈,但是本想讓李世民突圍而出,不想還是失敗了,這事雖沒有蛛絲馬跡,但是卻未必就真的不知。”

智慧大師神色轉淡,不含絲毫人世情緒,說着:“當日,有宋缺和石之軒在,李世民落敗身死,已經再難避免,我等三人,再難出手互助,否則的話,只怕這一世之劫都難以度過。只可惜了妃暄,妃暄有大智慧大劍術,有望衝破顛峰,但是卻只有如此。”

師妃暄淡淡說着:“我區區一身又算了什麼,只是以後怎麼辦?佛傳中土三百年,才得如此基業,如世人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如何處之?”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智慧大師說完,又微微一笑說着:“世事無常,娑羅雙樹花凋謝,這世上,又有誰能安得長久?”

“天命雖改,然青龍氣尚未絕,李世民今年已有一子初生,生於承乾殿,取名承乾,我方已經取之而走,以待後來。”

師妃暄回覆恬然,悠然說着:“如此最好,妃暄以後再不問這事。”

智慧大師靜若止水般微笑着:“妃暄果有大慧根。”

兩人對換一眼,同時閉起雙目,進入禪定地境界。

漢中一破,李世民死,隨行精銳盡折,李靖截斷後路,而這消息傳到關中,附近郡縣紛紛震動,頓時,正在潼關作戰地李唐軍,雖然還不至於立刻投降,但是士氣大跌。

此時七月初,洛陽內閣

諸臣正在辦公,李播這時。其實年方過五十,一身相衣冠,與當日相比,還是那副溫厚從容的風範,只是多了幾分百官禮讓地氣度,對着內閣諸相,神情倒是相當的從容高興:“陛下這次去。到真是順利,果然真天子無往不利。”

這些話當然有些深意,只是這時也不必多說了。

“漢中已得,潼關是不是催一下?”李百藥說了一下,頓時。在場地人都看了過來。

李播心中明白,眼下因爲漢中之勝,關中已經打開了缺口,朝廷中自然出現了求急進的意見,並且這種意見還相當有市場。而且言灼有據----只要潼關一破,關中自然平定。

如果拖了下去,說不定無論是劉武周宋金剛還是竇建德。都要不顧一切的反撲,畢竟誰都明白,一旦關中落下,那連最後一線爭奪天下地機會都會失去。

李播搖頭,說着:“陛下還沒有改變計劃的旨意,而且,潼關之事的重要性,大將軍羅士信也清楚的很。自然有所把握,我們作臣子的,沒有辦法對此進行改變。而且,各軍各鎮,防備的戰線一點也不能動。各位,現在天下已定。只要小心翼翼,步步爲營,就可得勝,何必冒得大險呢?”

“我們作內閣輔臣的,只要效法蕭何,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就已經是作了本分了。”

“可是爲何讓鎮南王領兵攻向隴西?”魏徵不由說着。

宋缺現在是鎮南王,但是對朝廷其實並沒有立下爲王地大功,只是當時時勢之然,但是如果立大下功,聲威赫赫,日後就更是難制……

“隴西有薛仁杲、突厥、李唐軍,竟然三十萬衆,除了鎮南王,誰人能以六萬衆而破之?至於其它,陛下自有考慮。”李播說着:“兵員,糧草,武器,都要按照計劃,加快運輸到漢中,以備大戰之用。”

這時,已是下午,陽光自窗格透入,落下細碎光斑。

漢中拿下,李靖帶走三萬,而宋缺帶走六萬,還有五萬留在漢中,但是其中有一半是傷兵,還必須修養一段時間才能作戰,幸虧現在又有二萬,連同一批糧草物資,運輸到了漢中,自然無憂。

“隴西李唐軍,主帥已死,軍心大亂,又截斷後路,糧草全無,當是易事,薛仁杲連年大戰,又受圍困,也難以堅持,只是突厥之事?”參政平章事,禮部尚書虞綽想了想,問着。

“突厥此時不可爲大戰,所以鎮南王這次去,僅僅是收復隴西,突厥也不能堅持太長時間,此時是七月,突厥馬匹要過冬,必須儲備糧草,並且吃地馬肥,留給突厥的時間並不多,堅持二個月,必退之。”

“陛下的旨意,就是立刻在隴西駐重軍,並且建馬場,待得日後,兵熟馬壯時,再與突厥分個高低。”

歷史上,之馬政繁盛,爲歷朝之冠。

唐之初,得突厥馬二千匹,又得隋馬三千於赤岸澤,徙之隴右,二十年後,得馬四十萬匹,如此才能延續作戰。

“陛下又有一旨,來由內閣副籤,是以百姓百姓畏苦,多不畜馬,今陛下旨意,能家畜十馬以上,免帖驛郵徵行,因此可見陛下的雄心,諸臣不可懈怠了。”

“我等明白。”

要與突厥爭鋒,就在於飼養馬匹,其實相對遊牧民族地逐水草而居地放養式畜牧,內地王朝以更先進的廄養,可產出更多地戰馬。

宋朝無馬,不但是因爲失了養馬之地,也在於人口稠密,再無養馬空間,當然,閹割和馬種退化,以及良馬種難求,也是問題。

話說,那時連胡種,也知道保守國家資源,嚴令禁止馬匹對宋朝的出口。

只要佔着隴右養馬之地,又全國養馬,自然有着源源不斷地騎兵,以後對外作戰,就算一時落敗,也有再來的餘地,畢竟中原統一,國力人力遠不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所能比,突厥舉族全民皆兵,死一個少一個,死一匹少一匹,無論怎麼樣驃悍,再怎麼善戰,都無法承擔。

只要把握這點,那草原民族其實不足爲患,一旦陷入戰爭泥潭,即使戰爭上沒有被敗,卻也被疲於奔命地戰爭給拖跨了,歷史上,東西突厥、後突厥、鐵勒、薛延陀等,或是覆亡或求和稱臣,莫不是如此。

楊宣凝早有此意,羣臣當然明白,無不暗佩英明。

廟堂之勝,在於遠略。

第四章 說意(下)第一百十七章 臨別第一百零四章 進蜀之定第三十五章 勢成第六十三章 唐王第十九章 名傳(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李世民授首第八十三章 淡然入化第二十七章 模糊(下)第九十六章 宴前第二十七章 模糊(上)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子定千秋第二十二章 沿路(下)第十八章 命數(上)第四十三章 先機第六十章 蛻化第三十五章 勢成第二十五章 寶藏(下)第五章 小戰(上)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子定千秋第九十五章 送於聖上糧第七十二章 石公無雙第七十五章 師妃暄第一百二十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上)第十一章 賭場(上)第五章 小戰(上)第二十一章 正義(上)第九十九章 漢統興矣第二十五章 寶藏(下)第二十五章 寶藏(上)第五十八章 二郡第一百零八章 此時生子如天意第八十章 大戰尾聲第二十七章 模糊(下)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三十四章 肉湯第六十六章 機運第一百零三章 大事都來第十二章 殺戮(上)第十八章 命數(下)第四十五章 入城第八十五章 屠城第一章 醒來(上)第五十九章 北上無變數第二十二章 沿路(下)第十二章 殺戮(上)第一章 醒來(上)第九十九章 漢統興矣第三十章 歌以詩傳(下)第十一章 賭場(下)第八十五章 屠城第六十六章 機運第八十五章 屠城第十一章 賭場(下)第十四章 休妾(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李世民授首第一百十二章 禮制第七十五章 師妃暄第一百零一章 天子死社稷第六十八章 破賊第一百二十一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下)第三章 拜禮(上)第七十一章 石之軒第六章 家酒(下)第七十二章 石公無雙第五十五章 決斷千古臣第三十章 歌以詩傳(下)第十四章 休妾(下)第八十九章 長安事急第八十一章 交易第二十八章 殺場(下)第一百二十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上)第二十三章 神似(上)第四章 說意(上)第四十二章 見面第一百零一章 天子死社稷第十八章 命數(上)第九十一章 大婚第七十三章 登基稱王第一百十五章 開元登極第六十章 蛻化第一百零一章 天子死社稷第四十二章 見面第八十三章 淡然入化第九十四章 春江花月夜第一百十二章 禮制第九十五章 送於聖上糧第三十三章 夜戰第八十二章 旖旎風光第十章 消息(下)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五十五章 決斷千古臣第六十六章 機運第六十三章 唐王第八十九章 長安事急第十七章 事先(下)第四十章 千古真相第八十八章 鎮南王第二十二章 沿路(下)第十九章 名傳(上)
第四章 說意(下)第一百十七章 臨別第一百零四章 進蜀之定第三十五章 勢成第六十三章 唐王第十九章 名傳(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李世民授首第八十三章 淡然入化第二十七章 模糊(下)第九十六章 宴前第二十七章 模糊(上)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子定千秋第二十二章 沿路(下)第十八章 命數(上)第四十三章 先機第六十章 蛻化第三十五章 勢成第二十五章 寶藏(下)第五章 小戰(上)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子定千秋第九十五章 送於聖上糧第七十二章 石公無雙第七十五章 師妃暄第一百二十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上)第十一章 賭場(上)第五章 小戰(上)第二十一章 正義(上)第九十九章 漢統興矣第二十五章 寶藏(下)第二十五章 寶藏(上)第五十八章 二郡第一百零八章 此時生子如天意第八十章 大戰尾聲第二十七章 模糊(下)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三十四章 肉湯第六十六章 機運第一百零三章 大事都來第十二章 殺戮(上)第十八章 命數(下)第四十五章 入城第八十五章 屠城第一章 醒來(上)第五十九章 北上無變數第二十二章 沿路(下)第十二章 殺戮(上)第一章 醒來(上)第九十九章 漢統興矣第三十章 歌以詩傳(下)第十一章 賭場(下)第八十五章 屠城第六十六章 機運第八十五章 屠城第十一章 賭場(下)第十四章 休妾(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李世民授首第一百十二章 禮制第七十五章 師妃暄第一百零一章 天子死社稷第六十八章 破賊第一百二十一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下)第三章 拜禮(上)第七十一章 石之軒第六章 家酒(下)第七十二章 石公無雙第五十五章 決斷千古臣第三十章 歌以詩傳(下)第十四章 休妾(下)第八十九章 長安事急第八十一章 交易第二十八章 殺場(下)第一百二十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上)第二十三章 神似(上)第四章 說意(上)第四十二章 見面第一百零一章 天子死社稷第十八章 命數(上)第九十一章 大婚第七十三章 登基稱王第一百十五章 開元登極第六十章 蛻化第一百零一章 天子死社稷第四十二章 見面第八十三章 淡然入化第九十四章 春江花月夜第一百十二章 禮制第九十五章 送於聖上糧第三十三章 夜戰第八十二章 旖旎風光第十章 消息(下)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五十五章 決斷千古臣第六十六章 機運第六十三章 唐王第八十九章 長安事急第十七章 事先(下)第四十章 千古真相第八十八章 鎮南王第二十二章 沿路(下)第十九章 名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