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四十二章 望斷南山雁北飛(下)

bookmark

鞏州隴西。

景思立兵敗的消息剛剛傳了回來,因爲被嚴密封鎖,作爲大後方的隴西城中尚未出現混亂,但位於城中心的衙門裡卻已經是人心浮動。

實際主持河州一役後勤供給的秦鳳轉運使蔡延慶,正在考慮着是不是要立刻出兵救援。

隴西城和渭源堡中還有兩千人馬,狄道那裡已經移文來說要將其調動。而且鞏州還有沒有動員起來的弓箭手,加上歸順的幾大蕃部,三五天之內怎麼也能拉出一兩萬兵馬來。要挽救眼前的危局,兵力還是足夠用的。

只是蔡延慶剛剛說出自己的想法,就立刻獲得了一聲異議,“不可!萬萬不可!”

跳出來反對的,是轉運判官蔡曚。去年臨洮一役,蔡曚兼任隨軍轉運時在韓岡和王韶手上吃過了教訓,半年多來老老實實地做人。但這些天,隨着王韶領軍翻越露骨山而失去了音信,他又重新活躍起來。而等到今天景思立兵敗的消息傳到隴西,他更是一下變得像雨後的青蛙一般歡蹦亂跳:

“調兵乃是經略司之權,轉運司豈可侵奪之,此事萬萬不可!”

“事有經權之分,眼下的情況也顧不得那些規矩了,日後我上表請罪便是。”

若是轉運司中事,蔡延慶可以輕而易舉地將蔡曚的勢頭壓下去,但現在說到越權調動兵馬,他覺得最好還是要將之說服。

蔡曚的腦袋搖得像個撥浪鼓,連聲說着“萬萬不可、萬萬不可”,更威脅着蔡延慶:“若是運使一意孤行,下官可是要上書彈劾的!”

蔡延慶臉色陰沉下來,若是真的讓蔡曚給自己潑上一身髒水,京中再有人趁機在天子面前進讒言,那他還真是有理說不清了。想了想,他轉過去問安靜地坐在一旁的王厚,“處道,你是熙河路中人,這件事你說該怎麼辦?”

蔡延慶是在徵求王厚的支持,如果有王韶的兒子出面,徵發兵馬能夠省上不少事,而在天子面前,也有敷衍得過去的藉口。

但王厚沉默着,沒有如蔡延慶所願,即時開口回答。

他在猶豫,一旦同意了蔡延慶插手軍務,等於開了個惡劣的先例,日後別人將會怎麼看待熙河經略司。而且最關鍵的是,目下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時候。

臨洮堡那邊的情況的確很危急,損兵折將的慘狀,自王韶到秦州之後就從來沒有出現過。現在一萬多兵馬遠在河州,而居中的熙州被党項人攻打而危在旦夕,一個不好就會出現前方大軍全軍覆沒的慘狀。

說起來,的確是該出兵救援。

可是到現在爲止,韓岡都沒有移文過來,說要調動隴西城中的兵馬。也就是說,至少在韓岡看來,他所暫代的熙河經略司,依然還能控制着眼下的局勢,不需要調動兵馬,也不需要徵發民夫、蕃軍,更不需要外人插手進來!

如果自己附和了蔡延慶,他該怎麼對韓岡說。等到追擊木徵的大軍凱旋歸來,又怎麼該見父親。

而這邊蔡延慶見着王厚猶豫不決地閉口不言,心中不痛快地催促道,“處道,狄道那裡已經移文要調兵了,此事已是猶豫不得!”

聽到催促,王厚閉上了眼睛。深吸一口氣,重新睜開雙眼的時候,他已下定了決心:“狄道的移文,下官先前也看過了。”本來就是給王厚的,“但這只是王都知和沈中允的意見,上面並沒有韓機宜的簽押!……家嚴在領軍南下時,將經略司中之事,盡數託付給韓機宜,由他代掌印信。眼下沒有他的簽押,調令就是一張廢紙,何談出兵?”

蔡延慶聞言臉徹底黑了下去,心底的怒火毫不掩飾地外露出來:“處道,現在可不是講究門戶之見的時候了。你可想看着你父一生心血,最後落到功敗垂成的結果?”

王厚則是更加堅定地搖頭回應,“臨洮堡不會有失,而家嚴回來時,河湟也依然會穩如泰山。現在當是鎮之以靜,不要讓鞏州上下陷入慌亂的境地。”

他說着,就站起身,向蔡延慶拱手行禮:“還請運使稍待時日。”

王厚旗幟鮮明地反對,蔡延慶瞪了許久,也拿他沒有辦法。雖然王厚的官位不高,但他的身份太過敏感。即便蔡延慶強命下面徵發,下面有人想湊趣地呼應,也得掂量掂量王韶回來後的結果。

蔡曚得意起來,“運使,這事還是請朝旨的爲好!”哈哈笑了兩聲,“眼下王、高二位久無音信,熙河經略司只靠着一個黃口孺子來撐場面,還是早點稟報朝中,選派得力之人來河湟!”

王厚冷下臉:“家嚴只是沒消息而已,別真當他回不來了!”

從蔡延慶那裡告辭出門,王厚心中鬱郁難解。臨別時,蔡延慶看過來的眼神,直如一塊巨石沉甸甸地壓在他的心頭。原本他很被蔡延慶所看重,但這一下,兩人的關係已經徹底冷淡了下來。

其實蔡延慶做得是對的,國事爲重,權限之事當然得先拋到一邊。爲國而無暇謀身,蔡延慶的作爲的確讓人敬佩。

但韓岡的應對應該也是對的,他沒有下令調動各處兵馬,只是帶着兩千人去臨洮堡,就是要維繫熙河路的穩定。還沒到最危急的關頭,貿然調兵、徵發,只會讓鞏州、乃至整個熙河路陷入一片混亂。一旦亂勢成型,就很難再鎮壓下去。恐怕十數日後,就是中使帶着命令河州前線撤軍的詔令過來。

與蔡曚的齷齪心思不同,蔡延慶和韓岡的決斷沒有對錯之分,只是立場不同而已。之間的取捨,讓人難以決斷。

王厚仰頭向天,他之所以拒絕了蔡延慶,是因爲他相信韓岡肯定能夠將眼前的亂局處理妥當。

一陣清亮的鳴叫從天際傳來,晴空之下,一行鴻雁正排着整齊的隊列向北方飛去。鴻雁傳書,王厚也盼着自己的話能傳到韓岡那裡去:“玉昆,一切都要看你了!”

……

就在景思立兵敗身死的消息傳到隴西城的同時,同樣的消息,也讓鎮守在河州城中的苗授,連忙派人將姚兕姚麟都招了回來。

看過了韓岡讓人送來的手書,姚兕依然是他那張招牌的棺材臉,而姚麟則是失聲而笑:“一切如故!……韓玉昆還真是敢說啊!河州城內外,兵馬一萬三四,他這一句可就都要讓我們把這麼多條性命交到他的手裡了。”

苗授板着臉,不言不語,任憑姚麟說着。

姚兕咳嗽一聲,先堵住了兄弟的話,這才問着苗授:“苗兄,你說現在該怎麼辦?退軍,還是堅守?”

“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苗授回答着,“既然韓玉昆說一切如故,那賢昆仲就繼續去清剿河州蕃部,而在下,也繼續鎮守這河州城。”

姚麟雙眼一下瞪起,眉頭挑起的角度凝着他心中的怒意:“苗都監,河州城這裡可是有着近一萬四千條人命!包括你我!”

“除非珂諾堡有失,狄道城失陷。不然我們的退路就是安安穩穩的,賢昆仲何須擔心?”

“何須擔心?”姚麟嘲弄的笑容,“苗都監,這臨洮堡的情況在下是再熟悉不過了。有一段城牆外側塌了一半,在下奉命與景思立交接時,還是沒有給修起來。在禹臧花麻攻打臨洮堡的那些天裡,城牆上不知有多少暗傷。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會垮下來。這樣的寨堡,都監你說能守住嗎?”

“……韓玉昆已經領軍趕過去了,就算最差的結果也能保住結河川堡。”

苗授並不是很喜歡韓岡,但他信任韓岡,信任韓岡的能力。幾年來韓岡的作爲,讓苗授相信他能維持住河州的安全。圍在臨洮堡外的西賊剛剛全殲了景思立所部,氣焰正盛,但苗授就是相信韓岡有能力不讓他們干擾到河州前線。

姚兕、姚麟都是外路將領,他們該掙的功勞也掙足了,就算熙河功敗垂成,最後的罪責也壓不倒他們兩人頭上。但苗授不同,他其實是王韶、高遵裕南下後,經略司中的最高官員。只是韓岡是文臣,能力又值得信任,所以王韶纔將職權讓韓岡帶掌——雖然只是經略司中庶務。

但同在一個監司中,苗授與韓岡已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從目前的情況看,苗授只有選擇支持韓岡:“……請二位放心。”

“北面的臨洮堡危在旦夕,南下的三千軍又是生死不明,苗都監,這樣的局面你讓我們怎麼安心得下?”姚麟厲聲質問。

苗授話聲不徐不疾,目光堅定異常:“王經略和高總管肯定能回來!”

姚麟嗤笑一聲,正要出言諷刺幾句,姚兕攔住了他。姚家兄弟中的長兄正色對苗授道:“苗兄,一旦結河川堡被圍困,糧道就斷了。自康樂寨同珂諾堡的山路,支撐不起一萬四千人的糧草補給……所以在下只看臨洮堡的結果。如果臨洮堡失陷,爲了帳下的幾千兒郎,我兄弟倆肯定要撤退了。就算日後受到責罰,也比兵敗身死要強。還望苗兄勿怪!”

苗授略作深思,最後點頭,“……也罷,就以臨洮堡爲據!”

點頭的同時,心中則在說着:“韓岡,不要辜負了王經略的信任啊!”

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十)第三百一十三章 權相(中)第二百八十六章 旅話(下)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二)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四)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六)第二百六十五章 長風(二)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下)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四)第四十七章 百戰功成朝天闕(上)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三)第三百一十章 僞帝(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四)第二百六十章 新議(二十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五)第一百五十六章 阻卜(上)第六章 日暮別鄉關(下)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二)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九)第一百八十三章 變遷(十)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三)第八十八章 塵囂(十九)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一)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四)第三十一章 虛實(十一)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五)第二十三章 誰言金瘡必枉死(下)第四十四章 豈懼足履霜(下)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八)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四)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四)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下)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四)第一十七章 夜顧茅廬訪遺賢(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八)第二百七十九章 長風(十六)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二)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二)第一十九章 波瀾因風起(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九)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四)第三章 牆成垣隳猿得意(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第六章 千軍齊發如奔洪(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梳理(十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後顧(中)第三十九章 追憶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九)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三)第四十二章 潮至東嶗觸山回(下)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三)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華心未闌(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五)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四)第三十七章 相嘆投殘筆(上)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一)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五)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二)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四)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中)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三)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上)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風(十五)第一十四章 落落詞話映浮光(中)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三十)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七)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三)第四十三章 竹紙知何物(上)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六)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五)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五)第二百七十七章 長風(十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五)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下)第三章 豈得聖手扶炎宋(下)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四)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一)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七)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八)第四十三章 親屈天人九重問(中)第八十一章 塵囂(十二)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二)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二)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七)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一)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一)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九)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二)
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十)第三百一十三章 權相(中)第二百八十六章 旅話(下)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二)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四)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六)第二百六十五章 長風(二)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下)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四)第四十七章 百戰功成朝天闕(上)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三)第三百一十章 僞帝(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四)第二百六十章 新議(二十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五)第一百五十六章 阻卜(上)第六章 日暮別鄉關(下)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二)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九)第一百八十三章 變遷(十)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三)第八十八章 塵囂(十九)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一)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四)第三十一章 虛實(十一)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五)第二十三章 誰言金瘡必枉死(下)第四十四章 豈懼足履霜(下)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八)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四)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四)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下)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四)第一十七章 夜顧茅廬訪遺賢(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八)第二百七十九章 長風(十六)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二)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二)第一十九章 波瀾因風起(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九)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四)第三章 牆成垣隳猿得意(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第六章 千軍齊發如奔洪(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梳理(十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後顧(中)第三十九章 追憶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九)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三)第四十二章 潮至東嶗觸山回(下)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三)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華心未闌(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五)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四)第三十七章 相嘆投殘筆(上)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一)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五)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二)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四)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中)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三)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上)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風(十五)第一十四章 落落詞話映浮光(中)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三十)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七)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三)第四十三章 竹紙知何物(上)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六)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五)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五)第二百七十七章 長風(十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五)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下)第三章 豈得聖手扶炎宋(下)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四)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一)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七)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八)第四十三章 親屈天人九重問(中)第八十一章 塵囂(十二)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二)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二)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七)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一)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一)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九)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