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虛實(十一)

會議的氣氛很是沉悶。

大宋在遼國的商人,大批地被捕入獄,財物也大量被沒收。其中有許多人,都跟議政重臣們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可議政們的態度,竟然不是憤怒,只是沉悶。如果是外人看來,這就很有些奇怪了。

但作爲當事人,卻沒有任何值得驚訝的地方。

因爲兩位宰相,到現在都沒有表態,氣氛當然激烈不起來。

“損失很大啊。”章惇拿着新出的鉛筆——他實在不清楚,爲什麼根本就沒有鉛,爲什麼韓岡硬是要命名作鉛筆——在冊子上點着,“至少三百萬貫。怎麼會這麼多?”

有了章惇開口,氣氛算是一鬆。

方纔還如蛤蜊一樣,死不開口,轉眼就開始踊躍發言了。

“這不是鐵路修通了。在國境上裝卸貨,還不如直接運到析津府方便。”

“在析津府買進賣出,據說利潤比石子鋪榷場要高出三成。”

“眼裡就只有錢了,命都不顧了。”

“誰能知道耶律乙辛會發狠?”

“大概是耶律乙辛忍不住了。”

“詐病欺人,這還是皇帝該做的事?”

耶律乙辛是當真傷了。韓岡低頭看着報告,更詳細的情報已經放在了兩位宰相的桌上,只是這點小事,就沒必要更正了。

“耶律乙辛這麼做,兩三年內,沒人敢去遼國境內做買賣了。”

“他都火燒眉毛了,哪會考慮那麼多?”

這一次,換作韓岡敲了敲桌子,把飛出去的話題拉了回來,“風涼話就少說吧,先弄清楚整件事,再討論一下怎麼辦。”

“玉昆說得對。”章惇也發話,“沒用的風涼話就別說了。景叔,遼國對我皇宋商人的搜捕,規模到底有多大?”

“從現在得到的消息來看……”遊師雄道,鐵路總局被戲稱爲小都堂,就是因爲政、軍、工、漕、刑,以及情報蒐集,什麼事都能插上一腳,尤其是與鐵路相關的信息,比樞密院還要快速、精確,“遼人對商會的搜捕,主要還侷限在析津府和捺鉢附近,而許多不在這一區域的商人已經在返回河北。不過……”他擡頭看了看圓桌旁的同僚,“許多人都是直接放棄了自身所攜帶的貨物,總體損失要遠遠超過三百萬貫。”

“這生意做得太吃虧了!”李承之偏過頭對韓岡道,“賺沒賺多少,一丟都是幾百上千萬貫。”

韓岡低聲道,“與遼人打交道,的確要冒風險,但不與遼人打交道又太可惜。不說那些特產了,誰知道收復幽燕的機會什麼時候來呢?”

有句話韓岡沒說。要不是耶律乙辛下手快,在遼國境內亂竄的大宋商人,遲早能將遼國的老底給掀開來。

遼國牧場裡面的牛羊馬,日本的金銀礦,白山黑水中的木材,甚至人口,都是大宋所需要的。

同時,繁榮的貿易,使得宋人能夠自由進出遼國,反過來難度稍大一點,但也只是難度稍大。

比起過去兩國之間還有兄弟之約的時候,在東京街頭上看見契丹人的機率反而更高了許多。

當然他們不會僅僅是做生意,相互之間刺探、收買,都是不用說的。

相對而言,大宋的優勢更大一點。國力上的差距,兩國的上層都看得很清楚,遼國能夠自恃的,不過是過去百多年一直壓着大宋的歷史罷了。

因而與大宋一邊有着私下往來的很多,耶律乙辛得國不正,就是這些人爲自己尋到的最好的理由。

“玉昆!”章惇提聲問韓岡,“你說該怎麼辦?”

韓岡毫不猶豫,“人命關天,先保住人命。”他反問章惇,“子厚兄你的意思呢?”

章惇道,“得搜捕遼國在京師的細作。”

韓岡點頭,“對等報復這是必要的。勉仲,這件事就交給開封府了。”他又對章惇解釋道,“可以拿這些細作把我們的人交換回來。”

章惇沉吟起來,“那就要派人去跟遼人交涉一下了。”

“派誰去?”張璪問,“……以什麼名目?”

自從耶律乙辛篡位之後,大宋與遼國沒有正式的官方外交。而且大宋一直拒不承認耶律乙辛的皇帝之位。

即便商貿往來,即便連鐵路也連了起來,即便都堂私下裡與耶律乙辛也偶有溝通,但官面上,不會有任何妥協。

主持與遼國商貿往來的,是一個沒有名目的行會,但決定了輸送遼國的商品的價格。傾銷鐵器,傾銷絲綢,傾銷瓷器,傾銷棉布,傾銷玻璃器皿,傾銷一切能夠賺錢的工業品。只要有利潤,除了兵器之外,什麼都能賣。私下裡許多議政重臣都參與其中,但這也是不能拿到光天化日之下來說明的。

“使臣待會兒再定,名目也好說。”章惇問,“被遼人劫走的財物怎麼辦?”

立刻就有人回道:“肯定得讓遼國交還!”

“如果遼國不肯交還呢?”章惇再問。

沒人敢立刻回答了。

那就意味着,朝廷如果不想成爲笑柄,就必須做出更加強硬的反應。

這個決定,只有宰相纔夠資格說出來。

廳中數十道視線都聚集到韓岡的身上。既然是章惇問得的,就該他回答。

“以我之見,如果遼人不肯交還無故扣押的國人,同時不願賠償國人的損失,應該向其宣戰!”

韓岡的話,惹起了今天會議以來最大的一片聲浪。

“相公是要攻遼?!”熊本第一個叫了起來。

韓岡更正,“前提是遼國不願意釋放無辜國人,並賠償他們的損失。”

這是藉口。

所有人都這麼認爲,儘管他們中的大部分,都在遼人的行動中受到了不小的損失。但每一位議政都不會認爲以此爲由,與遼人交戰,是出自於韓岡的本心,而不是權謀。

藉口這東西,想找總能找得到。雖然不至於編一個遼宣宗遺腹子,但隨便找個遼國的宗室子弟,扶持他回去復國,也是相當容易的藉口。

眼下的這一個,比不上爲兄弟之邦復國更有號召力,更加名正言順,但只是作爲開戰藉口而已,哪裡需要那麼多計較。

“雖然遼國的局勢沒有變成我們希望的那一種,但不論打不打,該做的準備還是要做。蠻夷都是畏威而不懷德,你不去做出要打的樣子,他們就不會把你說的話當真。和平不到絕望的時候,我們也不當訴之於戰爭。但如果當真開戰,這一切的起因,完全是來自遼人不改其強盜本性的緣故。”

聽到韓岡的發言,所有人都覺得,還真像那麼一回事。

不過如果當真要開戰,有一個問題必須先行確認。

“敢問相公,攻打遼國,到底能不能贏。”

這是最重要的問題,只有一個讓人信服的肯定答案,才能得到議政們的認可。

“想必這些年北境的變化,諸位都應該看得清楚。可以這麼說,現在只憑河東、河北兩地駐軍,就可以對抗遼國不落下風。”

如果只看軍事實力、動員能力、生產能力,只憑關西,就足以與遼國對抗。這一句,韓岡就不想在這個場合公開說了。

“只是不落下風?”

韓岡的回答是不能讓人滿足的。

“所謂不落下風。就是未慮勝先慮敗。河北河東直面遼國,兩路的軍備,從開國時,就是抗衡遼軍。不過舊日的戰略規劃,雖是阻敵於邊境之上,但希望去幾乎都放在一紙盟書上,遼人一句威脅,就不得不奉上金銀。而如今,則是不斷修築邊境寨堡,便是要組成一張網,在邊境上攔住遼軍的主力。”

韓岡的話,讓許多人陷入今日與舊日的對比之中。都經歷過連西夏都能騎到頭上的日子,如今直接壓制遼人,自是讓人心懷大暢。

韓忠彥道,“遼人的火炮不少了。”

“遼國全面轉向火器建軍,戰鬥力的確有提升,但也損失了遼軍最大的特點。截長補短,整體上變得平庸了。”韓岡插話道,“火器對後勤的依賴是遠遠超過此前的任何冷兵器。樞密院應該最清楚這一點。”

張璪和沈括同時點了一下頭。

韓岡繼續道,“遼人本是離合之兵,一擊不中,遠飆千里,我大宋精兵那是望塵莫及。但騎兵加了重炮後呢,就變成了老鼠拖龜,吭哧吭哧一天也走不到三十里。”

韓岡的話說得有趣,會場中帶起了一陣暢快的笑聲。

“至少不用擔心被遼人打進來。想必諸位都明白這一點了,不需要我連篇累牘地再說了。總結一下,就是比起二十年前,皇宋與遼國的攻防之勢。是顛倒過來的,開戰和終戰的權力,已掌握在我們手中。遼人大舉來攻,只會被擋在邊境上的寨堡外,至於小股的敵人,進入河北之後,能逃過半個月都算多的。”

不論之後會有什麼變化,至少現在,議政們都相信了韓岡的話。畢竟這些變化,都是他們一直看在眼中的。

“既然不怕遼人反擊,那是否能收復幽燕故地?”韓忠彥又問。

這一回,韓岡卻是搖頭了,“畢其功於一役,這是不現實的。當年對西夏,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也是幾次會戰,其中不小心還敗了一場。要不是遼人在背後偷襲,更得幾年的時間。”

現在的大宋,根本不可能動員舉國之力。雖然比過去的情況要好一點,但地域歧視依然嚴重——這在千年之後都沒辦法消除,現在就更不用說了。

北方看不起南方人,南方人也敵視北方,地域的鴻溝幾乎無法彌補。這還是尋常時的看法,一旦關係到切身相關的利益,那問題就更加嚴重了。

一旦遼國佔領了河北、河東,讓江南出錢出人,如果這件事交由各地州議會來決定,有多少議員會投票贊成,多少反對?

如果遼人佔了大宋的半壁江山,朝廷不得不將行在搬到江寧、杭州,南方各路會支持朝廷光復舊地嗎?

韓岡不覺得在沒有進行宣傳鼓吹的情況下,能動員起江南百姓的支持。只有南遷的僑居之民,纔會鼎力支持,南方的土著只會抱怨朝廷收得稅太多了,抱怨朝廷把他們的子弟送上戰場。這是現實,必須要承認。

而且大宋軍事動員上的水平,也還沒有達到與鐵路及熱兵器戰爭相配合的程度。

也許過去,韓岡對於軍事動員,沒有太深的認識。但現在的韓岡,在中樞做了十年,也曾多次參與和指揮過戰爭。他明白一件事,就是軍事動員,是一件必須要有着精密計劃和計算的學科,不是派吏員下鄉把民夫趕出來就算合格的。

戰爭期間,徵發百姓服役,這就是動員,但每一次徵發,都會有大量的逃亡,導致同樣多的工作,要壓在人數遠比預計要少的民夫身上,接下來,就是民夫不堪其苦加速逃亡,剩下的民夫接受他們丟下的任務,如此近乎於死循環的過程。那要浪費多少民力?

低劣的動員手段,就像榨油一樣,用簡單的重錘,你可以把油菜籽裡面的油料給擠壓出來,但被榨出來的,最多隻是六七成,還有三分之一沒有弄出來。想要榨出更多的油料,就得換更好的壓榨機。想要將民力用盡,就得對動員手段進行更好的優化。

何況如今的戰爭,不僅僅是民夫,軍隊了,還包括工廠、鐵路等各方面的戰備,必須做到相互配合才能發揮出更多的實力。

不過韓岡雖然給了否定的答案,卻讓人更加相信他之前的判斷,不管怎麼說,一個能理智地判斷成敗的領導者,比總是宣揚戰無不勝的人,更值得相信。

“玉昆,已經說了很多了。”章惇出來,“總結起來就兩點,一個,向遼國要人要賠償,第二,遼國不幹,我們就打他。”

章惇故意用了輕鬆的口吻,但沒有人笑,反而因爲他的總結,結束了之前的討論,讓氣氛漸漸嚴肅了起來。

因爲已經到了最後。

“大家可以表決了。對玉昆的提議,同意,還是不同意。”

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四)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三)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上)第一百二十三章 撲朔(中)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四)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上)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中)第二百七十二章 長風(九)第一十八章 秉燭待旦已忘眠(上)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撲朔(上)第二百八十九章 點畫(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九)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二)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九)第三十八章 一夜驚濤撼孤城(上)第四十章 何掌綸言奉帝尊(中)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消息(中)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八)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四)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三)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五)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餘恨(上)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七)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六)第五十八章 南北(十八)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六)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七)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五)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四)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一)第三百二十八章 東行(下)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八)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下)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二)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三)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一)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二)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上)第一十五章 三箭出奇絕後患(上)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六)第一百零七章 微雨(十四)第一百零七章 微雨(十四)第三十四章 雨澤何日及(六)第二十七章 鸞鵠飛殘桐竹冷(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四)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一)第一十一章 誅心惑神幻真僞(上)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五)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五)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八)第一百一十三章 密雲(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新議(一)第七章 儒統淵源遠(下)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第二十三章 誰言金瘡必枉死(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八)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五)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十)第一百四十九章 梳理(十九)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一)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四)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下)第二百零七章 變故(四)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三)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五)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下)第二百零七章 變故(四)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七)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三)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六)第四章 秋來暮色寒(上)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二)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二)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二十三)第三十一章 馬鳴蕭蕭辭舊歲(下)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三)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上)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七)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三)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一)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三)第七章 驚聞東鄰風聲厲(中)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下)第三百一十九章 無妄(中)第二十四章 夜雨更覺春風酣(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伎倆(下)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六)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二)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七)第一百三十三章 梳理(三)第一十二章 大廈將頹急遣行(下)
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四)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三)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上)第一百二十三章 撲朔(中)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四)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上)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中)第二百七十二章 長風(九)第一十八章 秉燭待旦已忘眠(上)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撲朔(上)第二百八十九章 點畫(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九)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二)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九)第三十八章 一夜驚濤撼孤城(上)第四十章 何掌綸言奉帝尊(中)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消息(中)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八)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四)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三)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五)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餘恨(上)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七)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六)第五十八章 南北(十八)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六)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七)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五)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四)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一)第三百二十八章 東行(下)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八)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下)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二)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三)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一)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二)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上)第一十五章 三箭出奇絕後患(上)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六)第一百零七章 微雨(十四)第一百零七章 微雨(十四)第三十四章 雨澤何日及(六)第二十七章 鸞鵠飛殘桐竹冷(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四)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一)第一十一章 誅心惑神幻真僞(上)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五)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五)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八)第一百一十三章 密雲(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新議(一)第七章 儒統淵源遠(下)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第二十三章 誰言金瘡必枉死(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八)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五)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十)第一百四十九章 梳理(十九)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一)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四)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下)第二百零七章 變故(四)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三)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五)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下)第二百零七章 變故(四)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七)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三)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六)第四章 秋來暮色寒(上)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二)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二)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二十三)第三十一章 馬鳴蕭蕭辭舊歲(下)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三)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上)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七)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三)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一)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三)第七章 驚聞東鄰風聲厲(中)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下)第三百一十九章 無妄(中)第二十四章 夜雨更覺春風酣(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伎倆(下)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六)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二)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七)第一百三十三章 梳理(三)第一十二章 大廈將頹急遣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