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

第七十九章北京的工業體系

隨着報紙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天理報的分量也越來越重了。

朱祁鎮對吳與弼評價爲白衣御史,也越發真實。

只是而今這爲白衣御史也越發頭疼。

他不是爲了報紙發展不好而頭疼,而是爲報紙發展太好而頭疼。

無他,明報的開支由朝廷開支,少府與戶部兩部分擔,每年戶部做年度預算的時候,是要給明報一兩萬兩銀子,再加上少府的隱形補貼,比如印刷費用,紙張費用等等。

也就是對於明報主筆來說,他每年要做的僅僅是確定報紙內容,其餘的都不用多操心。

但是天理報就不一樣了。

天理報作爲大明第二大報。雖然發行數量不如明報,但是也在北方擴散開來了,加以時日未必不比明報差。

只是擴張越大,花錢也就越多了。

朱祁鎮給吳與弼的那些錢就刷刷的花光了。

雖然吳與弼一個勁的壓縮成本,但是依然做不到收支平衡。

這就是吳與弼最爲頭疼的事情。

不是不能化緣。

其實而今京師十幾份報紙,那一家後面沒有一個金主。就好像吳與弼的天理報,就有江西士紳,廣東士紳,還有山西陝西士紳的支持等等。

只是這種支持並不能無窮無盡的。

這也是吳與弼的日常煩惱了,只是覺得越來越難以熬過去了。

這個時候,下面人將冼景的拜帖送上來,上面還有陳獻章的書信。

吳與弼見自己的弟子來信,隨口吩咐道:“請他進來。”

隨即就開始看信了。

吳與弼本來以爲冼景不過是來送信的。但是打開之後,卻發現陳獻章將冼景的事情說了,隨即讓吳與弼陷入長考之中。

他似乎看見朱祁鎮政策之中一條無形的線索。

畢竟,吳與弼在北京也有一兩年,不能不被北京的氣質給感染。

北京的氣質是什麼?

首先是政治中心的氣質,似乎每一個百姓都能對國家大事侃侃而談。其次就是工業的氣質。

當然了,這種氣質,吳與弼未必能夠準確的概括。

但是少府這個龐然大物,已經圍繞着北京城建立很多大大小小的工廠,北京百萬百姓之中,有很多人都是在工廠上班的。

這個時代,整個世界,估計沒有一個工業化的城市,但是如果說有一座最接近工業化的城市,那就是北京無疑了。

以北京爲中,加上遵化,天津等府縣,承載少府絕大多數工廠,從大的說,遵化鐵廠,兵工廠,以天津爲中心造船業,還有造馬車的行業,其實這都可以規劃爲木材加工業。

因爲東北的木材都是從海路放排到天津的,在天津進行初步處理,有一些送到各地,有些就直接造成了船隻,與馬車傢俱什麼的。

特別是木製軌道更是吃下了大量的木材。

說有的,比如造紙業,印刷業,還有一些穀物脫殼加工之類。

畢竟大明最大糧倉在這裡,北京與天津的糧倉加起來有二千多萬石,爲了便於儲存,都是帶殼的穀物。

每年賣出去都要脫殼才能食用了。

當然了,這些產業有些並不是因爲朱祁鎮才發展出來的,只是朱祁鎮引入了工業化分工,效率更高,產出的物產更多,影響也更大。

即便有少府這樣的巨無霸,壓制了很多商人的產業,但是依然有很多小商人發展起來了。特別是在北京附近。

無他,在北京附近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北京早已沒有胥吏了。

當然了,並不是說用吏員換了胥吏之後,就一下子變得清明起來了,但是這些吏員大多有出路有盼頭,有條條框框的紀律。

比胥吏好上太多了。

甚至可以說,有這些吏員的存在。北京城一年才能收十萬兩上下的賦稅,當然了,並不說北京城只能收這些稅,而是順天府只能截留這些稅款。

畢竟順天府在戶部眼皮地下,真有大額賦稅,戶部恨不得納入他們管轄之中,就好像清代崇文門關稅,就是戶部掌管,可沒有順天府什麼事情。

吳與弼不是那一種食古不化的人。

甚至可以說,每一個稱爲大儒的人,大多都不是那種食古不化的人。

無他,一項思想一個本事,真正領悟了,精通了,反而不會拘泥於原本的條條框框的。儒家本身就是治事之學。秉承大義不變,很多地方都可以動。

真正覺得某人所言,乃是金科玉律,一點也動不得,反而是那一種一瓶不滿,半瓶晃盪的人。

無他,非如此,不能證明自己的是正確的。

冼景有計劃,卻讓吳與弼想明白很多事情。他比陳獻章所想更遠一點。

如果說,陳獻章僅僅是想通過這一件事情來窺探皇帝的用意,而吳與弼已經揣測出幾分皇帝想要做的事情。

“只是,這樣的事情真的好嗎?”吳與弼心中暗道。

吳與弼不得不承認,這個模式其實有好處的,能養更多的人。能達到了朱祁鎮所提倡的養民的目標。

大明百萬級別以上的城市,有三個,北京,南京,蘇州。

在吳與弼看來很快就有四個了。

那就是天津。

正是因爲天津木材加工業,才讓這一個年輕的城市,迅速擴張發展起來,再加上天津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入京門戶,更加速了這一點。

吳與弼秉承一種樸素的經濟觀念,他知道北京這種繁華,是建立在製造的各種東西,都能賣出的情況之下。

但是誰能保證這些東西都能賣出去?

如果地裡種出來的糧食,如果賣不出去,農家能夠自己吃,但是如果製造出來的東西賣不去去,那是要出大問題的。

比起農業社會,這種模式太過不穩定了。

如果僅僅侷限於北京,或許還行。但是如果推行全國。大明產出來的東西賣給誰?如果賣不出去東西,這些依附這些產業而生的百姓,又如何生存?

這些觀念,吳與弼沒有細想,但是僅僅從他估計來看,這其實不可持續的。

在吳與弼內心之中,其實有兩點並沒有考慮進去,第一是世界之大,在吳與弼內心中已知世界,在他看來的世界不過是大明再加上週圍藩屬國而已。

至於太遠的地方,不過是蠻夷之地,有沒有都一樣。

另外一個是科技發展。

這是吳與弼從來沒有過的概念。

但是基本如此,吳與弼的觀點不能說錯。工業品總有一天會飽和的,唯一錯的是,吳與弼看來這一天很快就能到來。

但實際上,再過千把年也未必能達到。

吳與弼思量很久,終於暗道:“或許是我想錯了,總要看看,陛下是不是這樣想的。”

吳與弼長考結束,卻見冼景已經等在哪裡很長時間了。

恭恭敬敬的垂手而立,並沒有一絲不耐煩的意思。

吳與弼對冼景印象好上一點,說道:“坐吧。”每一個老師都喜歡有禮貌的學生。古今如一。

冼景行禮之後坐下。

吳與弼說道:“白沙所言,我已經知道了。你來的很不巧,白沙的幾位好友,大多出京了。他給你寫的書信,也沒有用了。”

冼景大吃一驚,說道:“夫子,這------”

吳與弼說道:“無妨,我還是有幾分薄面的,能給你找一兩條路子,只是這路子能不能成就不好說了。要看你的本事了。”

冼景說道:“寫夫子指點,弟子感激不盡,願意奉上白銀千兩,供先生沐浴之資。”

吳與弼皺眉說道:“我是爲了陳獻章,何用這些阿堵物?”

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六章 困境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九章 蹇公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二十章 真相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
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六章 困境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九章 蹇公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二十章 真相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