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

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

正統三十一年七月初一。

欽天監算過的黃道吉日。

中軍大軍入城,封鎖了從皇宮到國子監的道理,每一個街道之上,都有將士頂盔貫甲,甲冑鮮明之極。

朱祁鎮帶在文武大臣,還有太子一併去了國子監。

一路上的儀仗自然不用多說了。

朱祁鎮在國子監大街上下了玉輅,前面有無數密密麻麻的白頭老翁,已經等在國子監門前了。

能在這裡有一系之地的,都是地方上某府的大儒。

這些人能齊聚一堂,在這個時代,已經是難得的幸事了。

于謙親自將南吳北薛介紹給朱祁鎮。朱祁鎮笑道:“吳先生,雖然是初見,卻是聞名已久。”

吳與弼說道:“草民多謝陛下掛念。”

朱祁鎮說道:“朕記得,朕已經賜先生散官了,先生雖在鄉野之中,卻也是有功於天下的。”

吳與弼說道:“老臣多謝陛下隆恩。”

朱祁鎮又看向薛瑄。

薛瑄行禮說道:“老臣參加陛下。”

朱祁鎮說道:“薛先生,卻是好久不見了。”

薛瑄說道:“老臣不敢當,唯願陛下尊崇聖教,便是社稷之福。”

一句話,讓朱祁鎮微微有些不悅。

可見這位薛老先生,最近氣的不清。

畢竟尚書這一件事情上,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雖然證明《尚書》做僞這一件事情,還力有不逮,但是最近的論戰之中,卻發掘出尚書之中很多破綻。

讓薛瑄大落下風。

很多明眼人心中已經有傾向了。

不是薛瑄的學問不如幾個後生小輩,而是古文尚書的確有站不住腳的地方。薛瑄只是死鴨子嘴硬而已。

畢竟《古文尚書》與理學之間關係太過深了一點,等於理學這一座大廈的基石崩壞了一塊。這影響也就太大了。

朱祁鎮雖然心中不舒服,但面子上卻沒有什麼表示,因爲他知道,這一場大會,只是希望這位老爺子身體能撐得住。

反而微微一笑,說道:“書到今生讀已遲。朕深悔少年讀書太少,今日來就是聽諸位先生的高見的。”

說實話,朱祁鎮要知道自己會穿越了,什麼都不用說了,他定然在後世就奮力讀書,纔不會而今弄得很多東西都搞不出來。

這纔是真正的“書到今生讀已遲。”

薛瑄說道:“陛下知錯能改,善之善矣。”

這話于謙聽了都皺眉。

如果之前還是失言,而今已經是赤裸裸的說朱祁鎮不對了。

不過於謙也不願意在這種衆目睽睽之下,弄出事情來,立即將朱祁鎮引入大道之上。撇開兩人。

朱祁鎮也知道,薛瑄聲望很隆,弟子遍佈河北,山西,河南,陝西,是不能輕易動的人。也就當沒有聽見。

朱祁鎮走了之後。

吳與弼對薛瑄說道:“先生又是何必?”

吳與弼與薛瑄這一段時間來往雖然不多,但是也知道這位老先生在品格上端莊方正,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卻也是知道,不是那種一點世俗都不通的人。

如果薛瑄真是一點人情世故都不通的人,怎麼可能做到六部侍郎。放在現代也最少是部級幹部。

所以,薛瑄這一番言論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有意爲之。

薛瑄對吳與弼說道:“陛下的用意,你還不清楚嗎?有些事情總要有人去做。”

吳與弼一時間有些慚愧。

朱祁鎮的用意,真正的聰明人都看出來了。

看似一場光明正大的辟雍之會,但是實際上,這辟雍堂之中的言辭交鋒,真能改變什麼嗎?

真正聰明的人,都知道不可能的。

吳與弼是明白這一點,他纔不衝在最前面,他要看看皇帝的本意到底是什麼,然後再想辦法改變皇帝的意思。

這就是所謂的以柔克剛。

臣子對付皇帝意志最好的辦法,絕對不是與皇帝硬頂。

只是薛瑄的意思,卻是固執的很,他明知道這一次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卻依舊準備一頭撞上去,言語之間,而今死諫的心思都有了。

所以與皇帝言語之間,纔有這麼多不客氣。頗有夫子,“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

薛瑄說過之後,大袖一甩就大步向辟雍堂而去了。

吳與弼嘆息一聲,說道:“薛公之道,吾不如也。”

陳獻章在身側說道:“夫子,卻非如此。薛公是太固執了。弟子也以爲,理學太過偏向禪釋,不如漢學樸實,在治國之道上,少有建樹,否則陛下也不會茫然無所從,纔有今日之會,如果薛公有大發明,可以補宋學之失,也就罷了,反而拘泥於理學之道,卻是有些過了,尚書之僞,幾乎可以斷定了。他還是咬着不鬆口,實在是-------”

吳與弼說道:“住口,這是你能說的。”

陳獻章只能老老實實閉嘴。

吳與弼倒不是對陳獻章說的有什麼意見。吳與弼教授學生,從來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所以口言少,而實事多。而吳與弼的學問雖然繼承理學一脈,更多是自己自悟的,所以他並不拘泥於理學。也沒有拘束弟子。

所以吳與弼的弟子們,傑出的幾個都自立門戶了。

只是這裡是什麼地方?

而今這裡人羣密密麻麻的,不是隔牆有耳了,而是隔身就有耳了,陳獻章多年科舉失利,這一次今年終於中了。

這纔有資格跟隨吳與弼來這裡。

否則他也只能在國子監外面聽了傳出來隻言片語了。這話傳到有心耳朵之中。有陳獻章的好果子吃。

這邊吳與弼教訓弟子不提。

薛瑄的舉動,也讓這一場大會開始之前,就有一絲絲的火藥味。

朱祁鎮帶着太子,進入國子監之後,並不是直接進入辟雍堂準備開始大會,而是先去祭拜孔子。

在祭拜孔子的空隙之間,薛瑄吳與弼等人談話也都傳了過來。

這樣的場面,錦衣衛與東廠可是出動了大批人手。要知道這裡雖然有大量侍衛護持,但是仍然有這麼多人與皇帝處在一小片空間之中,錦衣衛自然要派不少人進入。

國子監其實不算小。

但是你要看什麼時候了。

而今各地大儒士子,已經今年入京科舉的舉人們,不管是中舉沒有中舉都往這邊來,百官幾乎都放假了,除卻必要值班的人之外,幾乎都過來了。

以國子監爲中心,急得密密麻麻的,如果不是親軍衛好幾個衛所,再加上順天府幾千吏員都在維持秩序。

不知道國子監這裡會擠成什麼樣子的。

這樣的人員聚集,本身就有危險性。

特別是國子監裡面錦衣衛更不敢怠慢了。圍攻有人大逆不道,即便不行刺皇帝,單單是放一把火,燒死幾個老頭子,也不得了了。

而且朱祁鎮對自己的敵人監視也很密集,而薛瑄更是被列爲重點關注之中。

朱祁鎮看了手中一張紙條,遞給了太子,說道:“太子,你怎麼看。”

шшш ▪ttкan ▪C ○

太子看了之後,微微一愣,說道:“父皇,您說過,皇者當有皇者的氣度,有容人之量。薛先生畢竟是天下敬仰的大儒。還請父皇放過他。”

朱祁鎮輕輕一笑說道:“你以爲我會殺他?不會,以文殺人,這種事情,不是我家要做的事情。不過,你將來也會遇見這樣的事情,即便不要動手殺人,要誅心。”

朱祁鎮言語之間倒是輕描淡寫,但是該對薛瑄的手段一樣不會少,當然了,朱祁鎮不是要殺薛瑄,而是要在今日終結理學官學地位。

而對於薛瑄這樣的人來,這樣的事情,要比殺了他還能難受。

這就是殺人誅心。

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二章 外戚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百章 馬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
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二章 外戚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百章 馬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