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九章 無衣妃暄

月光如水,幽林小谷

在羣山環匯形成的寧靜幽谷內,溪水於林木中蜿蜒穿流,溪旁婆婆樹木間隱見幾間小石屋,若他推斷不錯,溪水該繞過屋前,流至谷口形成清澈的池潭,再流往谷外去。

谷內楓樹參天,密集成林,鬱鬱蔥蔥,遮天蔽日,山崖峻峭,石秀泉清,能避世隱居於此,人生尚有何求?

池中大石從水底冒起,或如磨盆,或似方桌,清泉石上過,小魚結伴遊,充滿自由寫意,不染塵俗的意味。

一道簫音,在風中緩緩起伏,空靈通透的清音,似是娓娓描述某一心靈深處無盡的美麗空間,無悲無喜,偏又能觸動聽者的感情。

楊宣凝默然而聽,整個人的精氣神平靜如海,又與萬化而合。

只有站在人道人皇的顛峰,才能領略除人道之外,天地的無限廣闊與奧妙所在。

坐擁億萬衆生,天下命運翻掌之間,美人如玉,盡取盡享,權力無邊,榮耀無限,真正是會當領絕頂,一覽衆生小。

今日,那屬人的,我都盡有。

自身圓滿而足,再站在這個高度,睜開眼睛,望向世界,剎那之間,天地玄黃,人道化生,盡在眸中,帝道奧妙,徐徐展開,這也是天人合

就一瞬間,他明白,自己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存在。

宗師之前,自己受制於**和力量,不能越,宗師之後,人力已盡。破除限制,自己潛在心中花朵徐徐開放,那是連石之軒也難以理解的力量。那是無限永恆的花園。

流水淙淙,沿溪而行。繞過清池,踏着滿楓葉的碎石小徑,心神安寧沉靜,每跨前一步,似乎都更染上這裡地風情。

林路彎彎曲曲。突地豁然開出,一個無比優美的身形映入眼簾。

簫音突地而停。

就在屋前,溪水旁一方盤石上,一個女子雙足浸在水內,取下長簫。

“師妃暄,你來遲了。”楊宣凝毫不驚疑的說着。

這個女子,緩緩擡起俏臉,朝他瞧來。

楊宣凝心中頓時驚歎,俏臉所轉。沐浴在溫柔地月色裡。

見慣美人,亦不由狂涌起驚豔的感覺。

雖在書上,看見洛陽小橋地描寫。但是此時,才真正感覺到洛神現身水畔的意境。

長被玉簪簡單束住。只有一小綽青絲輕掠風中。一襲衣裙,不加任何點綴。纖細可折的腰身上,束着簡單的腰帶,纖細美妙的曲線渾然一體,風吹過,微微而露。

但是,她地眸中,流淌着對生命的熱戀,和對永恆的追求。

周圍,一種神秘不可測的安寧,使一切都如此純粹,就好比來到了永恆的淨土。

楊宣凝至此方體會到師妃暄,或者說,慈航靜齋的驚人的造詣和研究。

極於美,極於情,極於禪。

女體極於美,感情極於真,意境至於寂。

三位一體,如此,才能接近完美。

就在楊宣凝心絃震動時,師妃暄以她不含一絲雜質的甜美聲線柔聲道:“妃暄實在不願於這種情況下和陛下相見,只是時世奈何?”

此時,只有流水流過她的雙足,沿上而看,似乎可以看見裙衣下掩映地大腿,小腹與腰部惹人遐思。

楊宣凝卻淡然的說着:“朕豈是喜操干戈的人,只因天下一統地契機已現,萬民苦難將過,故才誠惶誠恐,不敢粗心大意,怕有負羣臣萬民,與上天之命。一路看中文網”

又笑的說:“聽聞妃暄化名秦川,不知現在八百里秦川,又有何用?”

這句話,本是她說地,但是現在,完全可以回給她,這句反問,更是直破人心,直接說明了,你當年選皇帝時,化名秦川,就已經有所定數,這明顯是屬意得關中地李閥,其心如此,還談得上其它嗎?

師妃暄默然,美眸異采漣漣,卻還是以平靜的語調淡淡道:“陛下現已登基,不知爲君之道如何?”

楊宣凝同樣淡然說着:“爲君之道,天地人。”

“何爲天地人?”

“天者,天命,應運,時勢,地者,地理,城池,龍脈,人者,得人心者得天下。”

“何以得人

“如得天地,得人心者,下者小恩而法道,中者小恩而安道,上者大恩而權道。至於選賢任能,已在其次。”

“何爲法道,安道,權道?”

“人心如鐵,官法如鐵,小恩**,治民之要。”

“世所安寧,在於中者,小恩而安,治士之要。”

“上者寡恩,在於自有,唯治於權,治上之要。”

也就是說,小民施於小恩足夠了,要以法律羅網處置,這是受法地主要階級,士子階級,小恩也足夠了,但是要給他一個安定的產業基礎和言論基礎,而上位者,本來自有產業,自有根基,皇帝施恩,根本就是錦上添花,治理他們,唯權道。

師妃暄沉聲道:“大亂之後,如何實現大治?”

楊宣凝微微一笑:“楊廣之基,已可大治,且亂後易教,唯在許之自化就可,朕取道德清靜二字,以得修養,又取大禹治水,也取疏導二字,以引國運。”

師妃暄聽得默然不語,又沉聲說着:“昔日文帝楊堅登基,不也是推行德政,誰料兩世而亡,天意難測,陛下對此又有何看法?”

楊宣凝默想片刻,說着:“因爲隋帝得國不正。沒有能力大舉殺戮。”

師妃暄平靜的說着:“還請陛下仔細說來。”

“隋帝如嫁接,苗雖新苗,骨幹樹根仍是老舊。如此,皇帝雖新。國家還舊,無法擁有新血,舊病還在,所以二世而亡,古往今來成大事者。能延國運者,無不是新苗新枝,凡擋着帝座的障礙物,一律均被清除,妃暄你也不例外。”楊宣凝淡然說着。

師妃暄現出一絲充滿苦澀意味的神情,美目凝視:“陛下,李淵從強勢轉爲弱勢,塞外聯軍將乘機入侵,縱使不能蕩平中土。造成的損害會是嚴刻深遠地,百姓的苦難更不知何年何日結束?中土或永不能回覆元氣,這又何解?”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朕本天下獨夫。妃暄這個問題問錯人了。朕只爲自己,只爲楊唐。其它的事情,與我何關,唯民如大海,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所以朕立下法度,必安撫百姓,施於小仁**,朕不會讓腐朽地木頭,充當朕的座船,更不允許隨時可以抽開地底板存在。”

“天下是由北統南,天下可望有一段長治久安的興盛繁榮。若是由南統北,不但外族入侵,天下必四分五裂,這話實有道理,但是此時,朕已掌握天下大半,孟子說,雖千萬人吾往矣,此也是朕意,時至今日,妃暄如爲天下蒼生福祉,何不犧牲自己?”

師妃暄迎上他的目光,平靜的說:“陛下有何建言?”

“論私,你就脫下衣服,**與我說話,以示再無女性廉恥。”

“論公,爲天下百姓,你就聯合三大聖僧,刺殺李閥要人,朕也可一舉統一關中,如此,就算突厥進軍,也奈何不了朕,就如你所說,爲了天下安定,有什麼恩怨是拋不開的?有什麼私人犧牲不可許出?”楊宣凝微笑地說着:“當然,刺殺不了,只要證明三大聖僧已死,也證明了佛教對朕誠意,莫非到了現在,妃暄還認爲,不付出犧牲,就可取信於朕?”

“朕本獨夫,向來希望有人爲天下人犧牲,這犧牲,請自從妃喧和三大聖僧開始,妃暄向來抱着不計成敗得失爭取天下和平契機,此時,正是妃喧顯示誠意之時,你區區一女身,怎能和天下黎民相比?不是嗎?”

就在此刻,一個熟悉的聲音傳入耳際,說着:“想不到,今日一見,再不復當年,陛下不覺得所說,太過無恥了嗎?”

楊宣凝負手而立,也不回頭,俯凝望水流,遠一點是水潭,潭底佈滿彩石,在陽光下盪漾的水波里斑爛絢麗,微笑的說着:“大公大私,誰能夠掌控大局,就可讓別人爲大義犧牲,這個道理,就是人道之奧,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淑妃難道還不明白?”

來的人,正是石青璇。

“還有,切跟朕辯,朕無需辯論,不然不稱朕。”

石青璇徐徐而來,聽了這話,幽幽而嘆。不知從何處取出一枝竹簫,放到邊。

一絲清音,在地平的遠處緩緩升起,充滿了生機,將所有的一切化解。

所有人沉默,聆聽此音。

楊宣凝聽着,又說着:“不過,朕二月進蜀,行軍途中,不時遇上了荒廢的村落,滿目瘡痍,瞧得朕黯然神傷,這情意,也是朕意,立誓以後天下太平,朕要讓天下百姓都過上好日子,這話,二位可信?”

師妃暄美目朦朧,輕輕的說着:“妃暄當然相信,哎,想不到當年石之軒沒有達成地目標,陛下卻達成了,陛下所作所說,皆是真情流露,無需帶上面具,雷霆雨露,都是天恩,不必把事情藏在心底,偏偏又能抓住要機,非是平庸。”

說着,師妃暄遽地霞生玉頰,似嗔非嗔,神態有那麼動人就那麼動人,說着:“陛下竟要妃暄脫光衣服,妃暄不得不從,只是,就在此時此地嗎?”

楊宣凝呆看着她那動人的小女兒表情,好半晌才長吁一口氣說着:“妃暄真是了得,朕真是佩服,不過,你可知。此時你所作,所說的一切,都毫無意義?”

這時。已經是夏天,處處鮮花盛放。風光綺麗。遠一點地樹木,組成大片樹林,覆蓋山坡草原。梅花鹿、金絲猴、各種雀鳥等棲息繁衍,充滿自然的野趣和生氣。

左右頓時鴉雀無聲,靜待這個皇帝說出底牌。

楊宣凝從容一笑。暗忖自己知得先機,天下英雄,連杜伏威、石之軒、李靖等將都納入己下,唯馬是瞻,玩弄羣雄於鼓掌之間。

如今更是從容,沉聲說着:“天下諸雄,都有謀士,當知我意,可惜不得不服。朕離開洛陽,這二月之間,宋金剛調度兵力。集於太原,而竇建德北上。與羅藝生衝突。李閥集十萬兵,由李世民率領。直攻薛仁杲。”

“如此,盡在朕之預料之內,然,朕豈又被其盡猜度?孫子說,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爲一,敵分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衆而敵寡。”

師妃暄微微變色:“願聞其詳。”

楊宣凝冷笑說着:“蜀道之難,難比登天,自蜀入關,漢中一關,可惜水道盡爲朕控制,沿河而上,大可運輸,朕二月以來,暗中調遣,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已得精兵五萬,當攻向漢中,又有李靖率八萬蜀軍,宋法亮率二萬宋家軍,朕有三寶,弩弓、破城機、火器,都已經準備妥當,朕到達之日,就是動之時,朕要一舉破漢中,直逼長安,如何?”

說完,又開聲說着:“鎮南王何在?”

這一聲傳出,幽林小谷外爆起震天地吶喊之聲。

目光投去,幽林小谷外,旗幟飄揚,二騎並行而出,石之軒和宋缺,都高踞馬上,神態雄偉,率各隊而上。

“石公當年走出幽林小谷時,以裴矩之名,直取西域。”

“突厥原本只是柔然治下地一個奴隸部落,但自西魏文帝大統年間,突厥橫掃草原,滅國無數,給中原王朝帶來了嚴重的威脅,那時,中原南北分裂,以致於當時地中原王朝不得不爭相向突厥人納貢示好,以免腹背受敵。”

“石公不帶一兵一卒,僅僅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在短短數年間,突厥分裂,內戰連連,才奠定了中原統一和大治地契機。”

“而鎮南王宋缺,自坐鎮嶺南後,從沒有人能成功從他手上拿走半寸土地,今日朕也要看看其能。”

宋缺神采勝昔,一身泥黃輕甲冑,外披索自大氅,迎風拂揚,自有一股睥睨天下的雄姿。

石之軒同樣一身盔甲,卻悠閒自在,似乎萬軍之中唯其一人,風彩讓人傾倒。

自後,將士跟隨,人人神態彪悍,雄姿英,這次,不但楊宣凝率領精兵,宋閥更是傾其所有,盡數帶來,可所謂人強馬壯,好手如雲。

隊伍靠到了近處,勒馬停下,宋缺雙目射出神光,直望着師妃暄:“想不到梵清惠之後,又有師妃暄出,真像,真像!”

說着,翻身下馬,跪拜在地:“臣宋缺,拜見陛下,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石之軒也同樣如此。

“鎮南王和石公請起,不必多禮。”

見他們起身,楊宣凝纔對師妃暄說着:“妃暄如爲天下計,可爲朕刺殺漢中守將李孝恭,是否,一言而決。”

這就是威脅了,嘿嘿,此時,胡教還不轉投效忠,那以後就不言而說了。

李孝恭,李閥宗室,曾經一人招降巴蜀三十郡。又任荊湘道行軍總管,用李靖,擊降蕭銑,鎮壓輔公,破廣陵、丹陽,平定江南。

李孝恭的兵法,實際上絕對不在李世民之下,並且本性寬恕退讓,沒有驕矜自得之色,故而李淵對他十分親待。只是李世民日後終容不得,在貞觀十四年,李孝恭暴斃。

這人可惜不是李淵兒子,不然,不是一個郡王所能夠限制,所以楊宣凝纔要師妃暄表態刺殺此人,不過沒有也無所謂,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漢中城中,雖言四萬五千兵,但是大半是新兵,而己方早已經準備妥當,強攻也可下。

至於李世民,這時根本沒有作爲,李閥三請突厥,已經耗盡了財富和影響,不攻破薛仁杲的話,突厥根本不能直入關中,也無法挽救李閥。

所以,這是硬拖在了那裡了。

而且,還不是一路,雖說潼關爲四關之,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過之險,但是如漢中一破,長安受驚,關中震動,內部已亂,那潼關安能抵禦羅士信和徐世二十萬大軍?

任憑千古一帝,半點還手餘地也沒有。

凝視着師妃暄再無半點血色的臉,楊宣凝準備日後,讓她在宮內,專以輕紗裸舞取樂,以示天子之尊。

第四十三章 先機第三十二章 隊正第一百十八章 積蓄雷霆第十四章 休妾(下)第六十七章 得將第二十六章 舍利(上)第二十二章 沿路(下)第十五章 密謀(下)第七章 鹽路(下)第八十九章 長安事急第五十七章 土地第三章 拜禮(上)第二十三章 神似(上)第一百零七章 大勢已成當化龍第七章 鹽路(下)第五十一章 欽差第八十章 大戰尾聲第三十七章 代理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十九章 名傳(下)第九十三章 兵法正道第一百零二章 萬民累大業第五十一章 欽差第七十章 徐子陵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三十一章 虯髯客(上)第七十五章 師妃暄第六十一章 傳國玉璽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三十一章 虯髯客(上)第十六章 說相(上)第十九章 名傳(上)第二十二章 沿路(上)第八十二章 旖旎風光第六十五章 關鍵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子定千秋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四十一章 突厥第二十章 叢林(下)第一百零四章 進蜀之定第十章 消息(下)第二十六章 舍利(下)第五十四章 本色安然故第二十章 正義(下)第二十六章 舍利(上)第五十七章 土地第八十二章 旖旎風光第六十章 蛻化第三十三章 夜戰第八十八章 鎮南王第八章 餘杭(上)第五章 小戰(上)第五十八章 二郡第二十章 正義(下)第七十一章 石之軒第四十五章 入城第二十七章 模糊(下)第十章 消息(下)第十章 消息(上)第十章 消息(下)第五十二章 一郡第一百十九章 無衣妃暄第三章 拜禮(下)第三十八章 殺李第八十七章 宋玉致第一百章 落雁來投第五十九章 北上無變數第三十三章 夜戰第三十五章 勢成第一百十三章 步步緊逼第九十二章 財大氣粗千古一帝第九十七章 宴中第九章 水寇(下)第三十九章 聖旨第二十七章 模糊(下)第九十六章 宴前第二十七章 模糊(下)第四十三章 先機第一百十三章 步步緊逼第二十四章 雪中(下)第七章 鹽路(下)第四十八章 後宮計劃第十三章 香主(上)第四十章 千古真相第一百零六章 婠婠切讓王上久等第一章 醒來(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萬事預備第二十四章 雪中(下)第一百零二章 萬民累大業第八十三章 淡然入化第八十五章 屠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萬事預備第六十五章 關鍵第八十三章 淡然入化第六十五章 關鍵第二十三章 神似(上)第一百零一章 天子死社稷第三十五章 勢成第五十五章 決斷千古臣第一百十九章 無衣妃暄
第四十三章 先機第三十二章 隊正第一百十八章 積蓄雷霆第十四章 休妾(下)第六十七章 得將第二十六章 舍利(上)第二十二章 沿路(下)第十五章 密謀(下)第七章 鹽路(下)第八十九章 長安事急第五十七章 土地第三章 拜禮(上)第二十三章 神似(上)第一百零七章 大勢已成當化龍第七章 鹽路(下)第五十一章 欽差第八十章 大戰尾聲第三十七章 代理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十九章 名傳(下)第九十三章 兵法正道第一百零二章 萬民累大業第五十一章 欽差第七十章 徐子陵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三十一章 虯髯客(上)第七十五章 師妃暄第六十一章 傳國玉璽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三十一章 虯髯客(上)第十六章 說相(上)第十九章 名傳(上)第二十二章 沿路(上)第八十二章 旖旎風光第六十五章 關鍵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子定千秋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四十一章 突厥第二十章 叢林(下)第一百零四章 進蜀之定第十章 消息(下)第二十六章 舍利(下)第五十四章 本色安然故第二十章 正義(下)第二十六章 舍利(上)第五十七章 土地第八十二章 旖旎風光第六十章 蛻化第三十三章 夜戰第八十八章 鎮南王第八章 餘杭(上)第五章 小戰(上)第五十八章 二郡第二十章 正義(下)第七十一章 石之軒第四十五章 入城第二十七章 模糊(下)第十章 消息(下)第十章 消息(上)第十章 消息(下)第五十二章 一郡第一百十九章 無衣妃暄第三章 拜禮(下)第三十八章 殺李第八十七章 宋玉致第一百章 落雁來投第五十九章 北上無變數第三十三章 夜戰第三十五章 勢成第一百十三章 步步緊逼第九十二章 財大氣粗千古一帝第九十七章 宴中第九章 水寇(下)第三十九章 聖旨第二十七章 模糊(下)第九十六章 宴前第二十七章 模糊(下)第四十三章 先機第一百十三章 步步緊逼第二十四章 雪中(下)第七章 鹽路(下)第四十八章 後宮計劃第十三章 香主(上)第四十章 千古真相第一百零六章 婠婠切讓王上久等第一章 醒來(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萬事預備第二十四章 雪中(下)第一百零二章 萬民累大業第八十三章 淡然入化第八十五章 屠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萬事預備第六十五章 關鍵第八十三章 淡然入化第六十五章 關鍵第二十三章 神似(上)第一百零一章 天子死社稷第三十五章 勢成第五十五章 決斷千古臣第一百十九章 無衣妃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