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中,顧夫人想只能選擇沈錫的女兒了,可對楊琬有些不公平,屆時爲楊琬找一個好婆家,作爲彌補吧。
幾經周折,雙方終於回過頭來走了程序:問名、納采,一切如儀。可婚事要推遲幾年,等待徐階應試之後再舉行。婚事塵埃落定,三個當事人卻完全被矇在鼓裡,楊琬無憂無慮,在家中小花園裡鞦韆上春衫薄,仲恆神定氣閒,在府中精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徐階意氣風發,在岳陽樓上披襟當風呢。
岳陽樓在明代已經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它屹立在洞庭湖畔,登臨所見,“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也”。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對句多,字數也不足五百,是一篇極好的八股文樣板。尤其是他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膾炙人口。徐階從中悟出了作文“立片言以居要”,才能高屋建瓴、氣勢不凡的道理。
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徐階又周覽了成都孔明的祠堂,遙想隆中決策的情景;在咸陽的未央宮,思考韓信被殺的教訓;在洛陽的周公廟,揣摩握髮吐哺的奧秘,收穫之大,自不待言。回到松江以後文章又有長進。李紹文《雲間雜識》稱徐文貞公(即徐階)夢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將一具仙骨換掉了他的俗骨。醒時猶隱隱覺痛,後官至極品。
這話當然是徐階自己說的,很有些傳奇色彩,就像唐朝大詩人李白,曾在夢中見自己的筆頭上開出花來,從此詩文突飛猛進,終於成了“詩仙”;就像南朝的江淹,夢見有人對他說:“我的一支五色筆在你那裡很久了,該還給我了。”從此就“江郎才盡”一樣。雖然傳說不可輕信,但意思還是有一些的,那是因爲徐階經過此番壯遊,眼界大開,精神得到昇華,文思泉涌,浩然正氣在胸。在這種狀態下,是心理暗示起了作用,纔有了這麼一個夢也未可知。
徐階領了鄉薦,也就是行省證明舉人身份的文書,赴京會試,登舟從水路趕到浙江,換乘了一條船。這船上有好幾位浙江的舉人,也是進京趕考的。少年舉人躊躇滿志,一路上高談闊論,以顯示才能。獨獨徐階坐在一旁,悶聲不響。當舉人們瞭解徐階也是舉子,赴京趕考以後,就不斷出難題問他,徐階一概笑答不知。於是,這些舉子相互咬起了耳朵,說此人學問淺薄,中舉出於偶然,私底下就叫他“偶然”。誰知到了北京,會試三場下來,徐階成績優異,成了會士,經過廷試,徐階被欽點一甲第三名,也就是探花。那年徐階青春二十。一篇《廷試策》顯示出徐階才情不凡,把它與孔明《隆中對》相提並論,也許溢美,然確也出類拔萃!廷試題是:“朕欲勵精有爲,上追隆古之治,如之何而可?子諸生皆學古通今,明於王道,有以佐朕之不逮者。其各殫心以對,毋泛毋略,朕將採而行之。”也就是徵求治國的方略。徐階提出了自己治理天下的思路。文章縱論三皇五帝、堯舜禹湯、秦漢唐宋治理天下的成敗得失,主張“法制”治天下,而且“法制”要隨時“維新”,不可一成不變;提出“紀綱”齊萬民;“功罪”要明,“賞罰”出於公心;要讓天下百姓明白什麼可做,是“榮”,什麼事不可做而且必不可做,那是“辱”……二十歲的年紀,滿肚子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且文字也極漂亮。如“人君以一人之身,尊臨乎其上,非有法制一齊之,則民將無所於守,而其渙者不可一;非有紀綱以持之,則民將莫知其向,而其薄者不可醇”。“核功罪,以公賞罰之施;辯賢否,以定上下之分。佳句警語不勝枚舉。大學士楊廷和擊節歎賞視爲天人嘉靖帝金口褒獎,欽點探花。松江人徐階名揚天下,平步青雲,松江府上下,交口傳頌。這篇《廷試策》就收入他後來編成的《世經堂集》流傳至今。
歡迎您轉載分享並保留本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