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

在此之前,袁世凱有個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就是熊希齡和他的“名流內閣”。雖然熊希齡一直以來惟命是從袁世凱,可謂“盡職盡責、全力以赴”。但畢竟已經失去使用價值,而其存在也已成爲障礙。

袁世凱使出了慣用的殺手鐗——僞造“熱河行宮盜寶案”,嫁禍於熊希齡。

於是,北京的幾家有影響的報紙如《新社會日報》、《羣強報》等,突然登出熊希齡盜取熱河行宮古玩的新聞。

指名道姓地刊載了一則駭人聽聞的消息:“現任國務.總.理熊希齡,爲熱河都統時將前清行宮內之古瓷器、書畫取出二百餘件,已請律師向京師地方廳起訴”。

接連幾天在頭版用大量的篇幅刊登熊希齡涉嫌“盜寶案”的消息,各報還發表了評論。

堂堂國.務.總.理公然和盜寶案有關,報紙毫不留情面,京城內外頓時轟動。

“盜寶案”究竟如何?袁世凱比誰都清楚。

熊希齡也清楚這一切都是袁世凱幕後策劃,只好自認倒黴。

“盜寶案”成了熊希齡的一塊心病,他本想出面爲自己辯護,以保全人格。但有些事不便大肆聲張,很多事也很難說清楚。比如他雖沒從熱河行宮拿二百多件文物,但確實曾從那裡拿了一把紙扇送人。

若說他自己一件沒拿,不是事實,如果說只拿了一件送人,誰會相信呢?再說了,燕山雪片大如席,燕山有雪就不算誇張。拿一件也是拿了,人家就沒冤枉他。人若是想堂堂正正做人,就什麼壞事都別幹,這時候的熊希齡,處境真是要多難堪,有多難堪。

熊希齡本是讀書人,既不齒於辨駁,又生性淡泊,只能於一九一四年二月憤而辭職。

果然,熊希齡辭職後,熱鬧一時的“盜寶案”很快收場,報紙上有關盜寶的文章也就銷聲匿跡了。

wωω✿ Tтkā n✿ ¢O

熊希齡辭職後,教育總長汪大燮、司法總長梁啓超相繼辭職,成立才半年的“名流內閣”轟然倒臺。

《中華民國約法》還規定立法機關採取一院制,除立法院外,另設“參政院”爲總統諮詢機關。立法院組織法和議員選舉法均由約法會議制定。立法院未成立前,由參政院代行其職權。

關於憲法問題,參政院成立後,推舉參政院十人組織憲法起草委員會,完成憲法起草工作,經參政院審定,由總統提交國民會議議決後公佈。

參政院和國民會議組織法均由約法會議制定,參政院參政由總統直接任命,國民會議由總統召集及解散之。

在討論《中華民國約法》過程中,滿場都是唯唯諾諾,只有一個議員提出反對,他是張其鍠。

張其鍠是廣西桂林人,字子武,進士出身,清末曾在湖南任南武軍統領,和譚延闓私交甚篤。

他反對總統有頒給爵位之權,因爲這樣的總統太像皇帝了。

他的意見才一提出,就受到全場的噓聲。他乃拂袖而去,不提辭職和請假,就跑回南方。

這一來,嚇得他的保舉人李經羲上呈自請處分。

袁世凱在呈文上批了“追趕回京,交部議處”八個字。

新約法頒佈後,國.務.院正式撤銷,代替國.務.總.理的是國務卿。國務卿只是總統屬下的一個辦事人員,這和內閣總.理的地位大爲懸殊了。

國務卿一詞是從美國官制中搬來的,並且是日本人翻譯的官職,本來就似通非通。可是,袁世凱對這個“卿”字很感興趣,因爲卿常出自皇帝口中,袁世凱對這個“卿”有特殊的情結。

民國三年五月一日,約法公佈的當天,袁下令撤銷國.務.院的同時,在總統府內設立政事堂,命徐世昌爲國務卿。

以孫寶琦爲外交總長、朱啓鈐爲內務總長、周自齊爲財政總長、段祺瑞爲陸軍總長、劉冠雄爲海軍總長、章宗祥爲司法總長、樑敦彥爲交通總長、湯化龍爲教育總長、張謇爲農商總長。

這張名單的主要部門仍是熊內閣的人馬,只留了兩個冷衙門位置給進步黨。

徐世昌被呼爲相國,政事堂設左右丞各一人,以楊士琦爲左丞,以徐世昌舊僚屬錢能訓爲右函。張一廏爲政事堂機要局局長。

又設陸海軍大元帥辦事處,蔭昌、王士珍、薩鎮冰爲辦事人員。

總統府秘書更名爲內史。秘書長樑士詒去職,改任稅務處督辦。由副秘書長阮忠樞升任內史長,曾彝進和王式通爲內史副長。

這樣改動下來,把原來相對獨立的內閣等,統統變成了總統的“承啓處”。

樑士詒離開了總統府,但他手握全國稅務大權,還是一個有實力、有實權之人。

最難過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政.治.會.議議長李經羲,他到北京來,就是爲了要作國.務.總.理,想不到如今落了空。而成立了約法會,他當議長的政.治.會.議就壽終正寢了。

另一個是以新朝宰相自居的楊度,他滿以爲自己是袁系中的必最受重用的新人物,不料袁世凱卻選了舊古董,把徐世昌徐閣老從“遺老博物院”請出來,使他只是做了一場春夢。

原本楊度在總統府中,袁世凱特指定純一齋爲他下榻處,以便兩個人秉燭夜談。自徐世昌拜相後,受了冷落的楊度就絕足不入公府,以“折柳章臺自遣”。

其實,袁世凱的總統制不待約法頒佈便早已施行。在民國二年前,總統府官制,除秘書廳外,有護衛提調處、軍事處、外務處、財政處、總稽覈處。民國三年起,改爲秘書、承宣、軍事、交際、顧問五廳和侍衛處。各廳職官有所謂“監”、“少監”、“丞”、“郎”、 “舍人”、“參議”種種。有的屬於名譽職,顧問月薪自八百元至數千元,諮議則三五百元。

在總統府掛名的,有清朝舊官僚,有民國卸任的官吏,有奔走南北的時髦政客。袁以網羅人才爲名,以爲可使天下英雄入彀。這些“人才”越積越多,袁世凱自己也記不起有多少。當時北京報紙上對此曾極盡諷刺之能事,議會亦有:“請將府中官制提交議會審查”一案。

約法會議以:“春秋着大一統之文,孟子垂定於一之訓”作爲施行總統制的論據,這也只是“矯言強辯”罷了。

徐世昌和袁世凱是真正的老朋友,如果袁世凱這一生有百分之百可信任之人,這個人必是徐世昌。

他們訂交於布衣時代,走上宦途以後,彼此互相援引。

袁世凱執掌北洋軍後,爲了避免引起清廷的多心,曾撥一部分北洋軍給徐世昌帶到關外,那時徐世昌任東三省總督。慈禧去世,袁世凱被勒令回籍“養痾”時,徐世昌等於是袁世凱在北京的代理人。

辛亥革命後,清廷再度起用袁世凱,歸根結底是徐世昌爲主奔走和策動。所以袁世凱和徐世昌兩人的私交,確是其他人不能相比。

不過徐世昌自辛亥革命後,便以“遺老”自居,“恥食周粟”,避居青島,不問政治。民國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北京舉行光緒帝后“奉安”大典時,他曾悄悄地來過北京一趟。他宣稱來京目的是爲了參加奉安典禮,順帶祝賀老朋友就任民國大總統。

袁就任大總統後,曾頒給徐世昌“勳一位”,他拒不接受,仍回青島。

據說,當袁世凱有意請徐世昌赴京時,袁“太子”克定的勸駕最爲有力。袁克定極不喜歡樑士詒,有人獻議克定,把徐世昌請出來,是打擊樑的好辦法。袁克定便力請徐世昌出山,徐世昌未答應,但是雙方往來了好多信札。

民國三年二月,袁世凱特請徐世昌的門生王揖唐專程到青島促駕,並帶了一封很懇切的親筆函。

徐世昌被老朋友這番誠意所感動,一方面也覺得這位老朋友的威權日益顯赫,於是才“命駕動身”,於三月二十九日到了北京。

袁世凱任命徐世昌爲國務卿,徐世昌仍表示不肯接受。

袁世凱派孫寶琦、段祺瑞二人前往勸駕,徐世昌還是一副遺老的模樣,怎麼勸也不答應。

搞得段祺瑞有點光火了,大聲說:“菊老(徐字菊人)老是不肯出山,豈不辜負總統一片苦心,叫我們如何覆命?”

徐世昌這時才改變了口氣,作出很痛苦的表情說:“當然,我不好意思不幫老朋友的忙,好吧,我就暫時出來過過渡。不過,民國官俸我是絕對不能領受的。”

孫寶琦、段祺瑞向袁世凱復命後,袁世凱特別高興,立刻把自己辦公的遐矚樓騰了出來,改爲政事堂。

自己則搬到同一院落的春藕齋辦公。由於總統和國務卿辦公的地點都在同一個院落,因此袁世凱便常常跑來和徐世昌聊天。

袁世凱對徐世昌特別尊重,他叫手下人尊稱徐世昌爲老相國。

徐世昌到任剛滿一個月,因爲他宣稱不受民國官俸,可是老朋友最懂得老朋友的脾氣,袁吩咐主計處,在總統交際費項下,撥出四千元送徐。因爲這筆錢是從老朋友荷包裡拿出來的,徐世昌便欣然收下。

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310章 戰與和第31章 戊戌變法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162章 國恥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70章 呼聲第31章 戊戌變法第411章 點翰林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93章 南北議和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249章 就職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106章 小德張第72章 六字箴言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614章 轉折點第23章 離開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89章 出師未捷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235章 立法第50章 過街老鼠第63章 請願大潮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17章 駐節朝鮮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56章 禍從口出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85章 殿前作答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15章 挫折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336章 張瑞璣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
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310章 戰與和第31章 戊戌變法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162章 國恥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70章 呼聲第31章 戊戌變法第411章 點翰林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93章 南北議和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249章 就職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106章 小德張第72章 六字箴言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614章 轉折點第23章 離開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89章 出師未捷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235章 立法第50章 過街老鼠第63章 請願大潮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17章 駐節朝鮮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56章 禍從口出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85章 殿前作答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15章 挫折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336章 張瑞璣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