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駐節朝鮮

這一年的七月三十日,李鴻章把李罡應從保定接到天津。進行了一番交談後,決定以袁世凱接替駐朝商務委員陳樹棠,作爲加強控制朝鮮的又一具體措施。

袁世凱已經從其堂叔袁保齡那裡得到消息,正躊躇滿志地急不可待。接到李鴻章的通知後,即刻動身,於八月下旬就趕到了天津。

對於如何護送李罡應回國,李鴻章開始擔心閔妃集團抵制破壞,準備派海軍提督丁汝昌、總兵黃金志、王永勝等率陸海軍護送。後來考慮若如此顯得過於炫耀武力,閔妃集團反而可能產生恐懼,鋌而走險,橫生異議。最後確定由袁世凱伴送,“其才必能措置裕如,無須派兵同行”。

所以,袁世凱一到,李鴻章詼諧地對他說:“今如演戲,臺已成,客已請,專待汝登場矣。”

袁世凱深知此行的兇險,如果李罡應遭到不測,完不成李大人交給的任務事小,自己也會一命嗚呼。

玩命的事,袁世凱可不想幹。他是做夢都想升官發財 ,但是,命丟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他一再請求,還是按照李鴻章開始的想法,重兵相送。

掛在嘴上的話和心裡所想當然不一樣,“大人,小人的這條賤命,實在是不值一提,您知道我們的駐軍已撤,閔妃集團又是如何地猖狂!如果大院君有什麼閃失,耽誤了您和朝廷的大事,小人萬死也難辭其疚呀!大人您一定要慎重呀!”

在李鴻章的眼中,無論是大院君李罡應的命,還是袁世凱的命,他都是不在乎的,不過是一枚無足輕重的棋子。

不管袁世凱如何的懇求,都沒有用。

李鴻章還開起了玩笑:“韓人聞袁大將軍至,歡聲雷動,誰敢抗拒,原議諸員悉無所用,兵亦不須譴,只許汝帶水師小隊數十登岸,作導足矣。”

看到李鴻章根本不做考慮,袁世凱也沒敢再堅持。他雖然明知道此行兇多吉少,但不敢違李鴻章的意,更不敢抗命。

再說,他也不想放棄這個表現自己的機會。

派袁世凱去接替駐朝商務委員陳樹棠,這還是李鴻章個人的打算,雖然他決定的事一般是不會有變化。但請示朝廷批准是必須的程序。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他不能把此事告之袁世凱。但爲了激發袁世凱積極性,也很隱晦地透漏出了,要重用袁世凱的信息。

袁世凱能聽不出來嗎?想到不經歷一些風險,自己這樣的人好事如何能落到頭上,他也就顧不得那許多了。看無限風光,就得登臨險峰,這個道理袁世凱還是知道的,富貴險中求嗎?

同年的十月三日,袁世凱和總兵王永勝從海上乘船護送李罡應到仁川。

已經提前通知了朝鮮當局,但卻沒人到仁川迎接,袁世凱覺得不妙。他沒敢下船,是想着萬一遭到攻擊,在船上逃跑容易些。

他派人給高宗李熙送信,要求他尊宗藩的禮儀和孝養之情,派員來接。也就是說自己是天朝使者,大院君是李熙的父親,爲公爲私都應當有適當的禮遇。

他在信中,還一再提出,必須派金允植前來,才能表達朝方有足夠的誠意。

李熙接到信後,知道袁世凱有顧慮,也知道袁世凱和金允植個人關係好 ,對金允植放心;就派金允植到仁川迎接。

袁世凱最信任的是金允植,金允植告訴他可放心前往,他才一塊石頭落了地。

進到宮廷後,袁世凱按着李鴻章的授意,對李罡應和閔妃的關係進行了調解。

他說,已經查明,當年大院君沒有參與任午兵變。他當時所以出面,是受兵變者的脅迫,另一方面也是爲了保護高宗李熙。

還說了,李罡應在平定任午兵變中,爲天朝大軍的平定叛亂,暗中給提供了很多方便,否則平叛也不會那麼順利。並指出,這次大院君回國,是清**的安排,保證大院君的安全,是清**對朝鮮的要求,如果出現什麼問題,會對宗藩關係造成影響。也就是警告閩妃集團,不要輕舉妄動。

事後,袁世凱又和李熙及金允植個別做了交待,提醒他們注意一些事情。臨離開時,他又對大院君面授自保之策。告訴他遇到難處可找金允植,說自己已將他的安全託付給了金允植,金允植也是最值得信任之人。

安頓好大院君李罡應後,袁世凱見好就收,很快返回天津覆命。

李鴻章聽完袁世凱彙報後,非常滿意,對袁世凱更加器重。袁世凱迴天津不久,李鴻章上奏朝廷,把袁世凱這次赴朝送大院君的事蹟,又大大吹捧了一番,正式提出派袁世凱去朝接替駐朝商務委員陳樹棠。

爲了有相對應的身份,也爲了對袁世凱這些年功勳卓著的褒獎,“擬請以知府分發,俟補缺後,以道員升用,同時賞加三品銜。”

在袁世凱護送大院君李罡應去朝鮮前,他的堂叔袁保齡已經知道李鴻章的打算。他曾囑咐袁世凱不要接受。他認爲袁世凱沒有功名,是個白帽子,在文官的位置上,幹不出什麼名堂。袁世凱的發展還得在軍中,效命沙場爲國立功。即可爲自己爭取好的出身,也能光宗耀祖。

但是,袁世凱如何能聽得進去。升爲知府,成了三品大員,又出使朝鮮,這是何等榮耀的事呀?爭都沒地方爭去,甚至做夢都夢不到的事,落到了自已頭上,怎麼能推辭呢?精神不正常嗎?

在家的時候,他和他二姐的關係最好,也和其二姐的聯繫最多。他的這種得意心情,在給他二姐的信中得到了充分顯露:“此次東渡,往返不及一月,事雖棘手,卻無貽誤。本擬在內地謀事,而無如諸王大臣及中堂(李鴻章)均堅使弟赴朝鮮充四等公使,亦小欽差局面。而向來公使和欽差在屬國無兵,亦名爲駐,敬重之詞也。弟年少識淺,不料蒙太后留意,諸親王、軍機大臣、中堂推重,如此知遇,更有何言!從前帶兵身任戰事,故危險。此時作使臣,無人能害使,何險之有?今日時勢,唯出使尚有出頭之日。帶兵操練又無戰事,將何由名達天聽也。……弟年未三十名揚中外,大臣推重,九重垂青,亦大喜事。”

一個沒有任何功名,年不過三十,也沒有什麼從政的經歷,享受知府待遇,成爲三品大員,在那個時候,恐怕還真找不出第二個。

袁世凱此刻的意得志滿,也應該是不足爲怪的。

一八八五年十一月十五日,袁世凱再次到朝鮮。與陳樹棠辦理了交接手續,走馬上任。此次,再來朝鮮,袁世凱可是今非昔比,一躍成爲天朝的使臣。

他的確切身份是:“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也稱總理交涉通商大臣”。

這名頭聽起來就很嚇人,但他還有更重要的使命,維護中國和朝鮮的宗藩關係,抵制日本和沙俄對朝鮮的圖謀。

爲此,李鴻章還專門給高宗李熙寫了封密信,囑咐李熙:“以後貴國內治外交緊要事務,望隨時開誠佈公,與之(指袁世凱)商榷,必於大局有禆。”

這樣一來,袁世凱可不像上次自做主張搬進皇宮那次,而是名副其實成了不叫監國的監國。

袁世凱本來就是個權力慾極強的人,沒權的時候還挖空心思抓權,又了權就更善於利用了。

李熙本就軟弱,遇事也沒主意,什麼事都想先聽聽袁世凱的意見。袁世凱也不客氣,什麼事都想管,什麼事都願意管。時間長了,在朝鮮的羣臣中不可避免的引起各方面的不滿和非議。

特別是閔妃集團,見到自己日益被邊緣化,自然不會甘心。

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158章 歐戰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31章 戊戌變法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530章 白話詩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50章 過街老鼠第28章 下重藥第2章 小人精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45章 積重難返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480章 改名字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16章 柳暗花明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23章 離開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17章 倡導"易卜生主義"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158章 歐戰第614章 轉折點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44章 肅貪治吏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509章 初到北大
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158章 歐戰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31章 戊戌變法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530章 白話詩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50章 過街老鼠第28章 下重藥第2章 小人精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45章 積重難返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480章 改名字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16章 柳暗花明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23章 離開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17章 倡導"易卜生主義"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158章 歐戰第614章 轉折點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44章 肅貪治吏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509章 初到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