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

民國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袁世凱正式發表了接受帝位的申令: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予之愛國,詎在人後?但億兆推戴,責任重大,應如何厚利民生?應如何振興國勢?應如何刷新政治躋進文明?種種措置,豈予薄德鮮能所克負荷?前次掬誠陳述,本非故爲謙讓,實因惴惕交縈,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國民責備愈嚴,期望愈切,竟使予無以自解,並無可諉避!第創造弘基,事體繁重,洵不可急遽舉行,致涉疏率,應飭各部院就本管事務會同詳細籌備,一俟籌備完竣,再行呈請施行。

“凡我國民,各宜安心營業,共謀利福,切勿再存疑慮,妨阻職務,各文武官吏,尤當靖共爾位,力保治安,用副本大總統軫念民生之至意!除將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推戴書,及各省區國民代表推戴書,發交政事堂,並諮復全國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代行立法院外,合行宣示,俾衆周知!此令。”

於是袁大總統搖身一變,成了袁大皇帝,時間是民國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從這一天起,中國政壇上出現了一個奇異現象,讓人啼笑皆非。是既有總統,又有皇帝,既不是中華民國,又不是中華帝國。在公文上更顯得異常混亂,把人搞得不知怎麼辦好。

如奉天將軍段芝貴首先稱臣,袁手批“不當稱臣”。直隸巡按使朱家寶的奏摺文字**,擡行寫“奏請皇帝陛下聖鑑”。袁也說登基大典尚未舉行,稱臣稱皇帝陛下都不恰當。

不過,從這個時候起袁世凱就不喜歡別人再稱其爲總統了。

自民國四年十二月十七日起,北京《政.府公報》不再見有“大總統令”了,代之而起的,是 “政事堂奉策令”。究竟是奉何人策令,至今仍是個迷。因爲這策令是皇帝也是總統、既非皇帝也非總統的袁世凱所發出,袁在這些策令中既不自稱爲“朕”,又不自稱爲“本大總統”,而稱曰予。聽口氣這應該是準皇帝的口吻,大概是歷史的過渡吧!

這是個稀奇古怪的時期,中國有一個人又是皇帝又是總統,最高當局又是袁政.府,又是袁家王朝。還真別說,袁世凱的走狗們還真能“與時俱進”,在公文程式上想出了一個方法,就是廢除了總統的稱號,也避免用皇帝的封號,儘可能使用些含混的名詞,如“奉諭”、“謹乞鈞鑒”等。

十二月十二日,是袁世凱接受帝位推戴的一天。這天他在懷仁堂接見了簡任以上文武官員二百餘人。

這些大小官員紛紛向袁大皇帝祝賀,文官在東,武官在西,排列整齊,向袁行三鞠躬禮,由內史監阮忠樞率領,公府大禮官黃開文司儀。

袁世凱發表一篇簡短演說,把自己的接受帝位,說成是爲了救國救民:

“大位在身,永無息肩之日。故皇帝實爲憂勤惕厲之地位,決不可以安富尊榮視之。且歷代皇帝子孫鮮有善果,平時一切學問職業皆不得自由,故皇室難期發達,予爲救國救民計,犧牲子孫,亦不敢避。”

明明是挖空心思當皇帝,卻做出一副“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無奈”姿態。

爲了當上這個皇帝,袁世凱搞垮國會,把立法機構變成他的御用工具,變成他隨意使用的玩偶。按着他的需要,隨意修改法律,隨意製造民意。成了終身總統還不滿足,還要子子孫孫把大傳下去。使得我們這個飽受專制之苦的國家,在民主制度建設上剛剛取得一點點進步,便全部化爲了烏有。

袁世凱所做的這一切,在中國的歷史上,肯定是空前之舉,會不會絕後呢?恐怕很難說。因爲,這種臉皮比城牆都厚的無恥之輩,爲了一己私利,爲了獲得權勢而不擇手段的人,這人世間恐怕很難絕跡。

袁世凱接受帝位後的第二天,也就是十二月十三日,下了一道《禁止反對皇帝令》,全文如下:

“前清遜位,民國成立,予以薄德,受國民之付託,攬統治之大權,惟以救國救民爲志願。憂勤惕厲,四載於茲,每念時艱,疚慚何極!近以國民趨向君憲,厭棄共和,本懲前毖後之心,爲長治久安之計。迫切呼籲,文電紛陳,僉請改定國體,官吏將士,同此悃忱。舉國一心,勢不可遏。予以原有之地位,應有維持國體之責,一再置詞,人之不諒,旋經代行立法院議定國民代表大會,解決國體,各省區國民代表,一致贊成君主立憲,民國主權。本於國民全體,予又何敢執己見而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往借所垂於順天逆天之故,致戒甚嚴。天不可見,見於民心。斷非藐藐之躬,所能強抑。

“外徵大勢,內審素懷,事與願殊,異常悚懼。從民意則纔不足以任重,違民意則理不足以服人,因應胥窮,旁皇竟目。深維好惡同民之義,環顧黎元望治之殷,務策安全,用奠區宇,因思宵小僉壬,何代蔑有,好亂之徒,謀少數黨派之私權,背全體國民之公意。或造言煽惑,或勾結爲奸,甘爲同國之公敵,同種之莠民。在國爲逆賊,在家爲敗子。蠹國禍家,衆所共棄。國紀具在,勢難姑容。予惟有執法以繩,免害良善。着各省文武官吏剴切曉諭,嚴密訪查,毋稍疏忽,特此通諭知之。此令。”

既是“官吏將士,同此悃忱。舉國一心,勢不可遏”,又何談“着各省文武官吏剴切曉諭,嚴密訪查,毋稍疏忽”“ 國爲逆賊,在家爲敗子”呢?

大總統做了皇帝,副總統怎麼辦呢?

黎元洪由武昌入京幽居瀛臺後,便以“無智、無能、無爲”自處。

帝制運動開始,黎元洪更裝聾裝啞,自民國四年九月六日起,他便一再請辭副總統和參政院長職,希望回原籍黃陂休養。

自從黎元洪借袁世凱之刀,殺害了首義功勳張振武之後,至少給人們的感覺是黎元洪完全投靠了袁世凱。而事實上黎元洪也時時處處維護袁世凱,只要袁世凱有需要,就出來爲袁世凱站臺、發聲,可謂亦步亦趨。即使這樣,袁世凱還是對其不放心,因爲袁深知黎元洪的能量和影響,好不容易從湖北弄出來,關在籠子裡,當然不能放虎歸山。

黎元洪曾經籌劃逃離,但因走漏風聲而沒能如願,知道離北京是辦不到了,自十一月起,他堅決拒絕受領副總統的薪金和公費,請袁世凱裁撤副總統辦公室,並向參政院諮請辭副總統職。

他像個啞巴,對任何人都不開口,辛亥起義開始,他身不由己被擁推出來,那時還“唔……唔……唔……”,“好……好……好……”,這時連這些字眼也沒有了。

十二月十五日袁世凱封黎元洪爲武義親王,其申令如下。

“光復華夏,肇始武昌,追溯締造之基,實賴山林之啓,所有辛亥首義立功人員,勳業偉大,及今彌彰,凡夙昔酬庸之典,允宜加隆。上將黎元洪,建節上游,號召東南,拱衛中央,堅苦卓絕,力保大局,百折不回,癸丑贛寧之役,督師防剿,厥功尤偉,照《約法》第廿七條特頒榮施,以昭勳烈。黎元洪着冊封武義親王,帶礪山河,與同休慼,槃名茂典,王其敬承。”

由這道命令顯示袁世凱的陰險,他不否定建立民國出過力的人功勞,所以而粉飾帝國與民國並不矛盾。他稱黎元洪爲上將,是勾消了他副總統地位;插入贛寧之役,是表示對國民黨的敵視態度。拿新《約法》作爲封王的根據,一方面表示他始終遵守民國《約法》,另一方面也使黎元洪覺得是民國榮典而可以接受。

但是,黎元洪並不買賬,封王命令發表後,袁世凱派內史監阮忠樞、公府顧問舒清阿以道賀爲名去窺探黎的態度。

阮忠樞公然向黎稱呼“王爺”,並且傳達袁世凱的意思,打算加封他爲副元帥和輔國大將軍。本來以爲黎這位“泥菩薩”一定會受寵若驚、感恩戴德。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位一段時間以來,都是順民的好脾氣之人,卻怒不可竭。

義憤填膺地吐出了六個字:“你們不要罵我!”

十九日袁世凱又有一令勸黎元洪受封,有“王其祗承,毋許固辭”語。

黎元洪的一位智囊因勸了他一句,希望他能明哲保身,不要因小而失大,竟氣得黎元洪從此不和他對話。

爲了讓黎元洪能接受武義親王這個封號,袁世凱可謂心思用盡,但黎元洪就是不接受,最後一次竟以自殺相威脅。(關於此內中詳情,本書在第二部《黎元洪》中將詳加敘述,這裡就暫時略過)

總之,這位被孫中山譽爲的民國第一偉人,自從離開老巢被近乎軟禁在京城後,便漸漸被人們遺忘了。現在,爲了捍衛共和,所表現出的高風亮節,不能不被世人所刮目相看。

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16章 柳暗花明第99章 六路北伐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250章 《約法》之爭第55章 反擊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46章 辦實業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517章 倡導"易卜生主義"第614章 轉折點第73章 在家上任第7章 奇遇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24章 幸運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68章 武昌起義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89章 出師未捷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609章 考據癖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85章 殿前作答第60章 山雨欲來第7章 奇遇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27章 如願以償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63章 請願大潮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15章 挫折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346章 驅張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30章 朋友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249章 就職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180章 兩揖一讓
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16章 柳暗花明第99章 六路北伐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250章 《約法》之爭第55章 反擊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46章 辦實業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517章 倡導"易卜生主義"第614章 轉折點第73章 在家上任第7章 奇遇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24章 幸運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68章 武昌起義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89章 出師未捷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609章 考據癖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85章 殿前作答第60章 山雨欲來第7章 奇遇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27章 如願以償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63章 請願大潮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15章 挫折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346章 驅張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30章 朋友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249章 就職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180章 兩揖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