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

想來想去,袁世凱想明白了一件事。清廷爲什麼這樣的看重自己?是指望自己帶着北洋軍剿滅革命黨。

不是有句話嗎?叫作養敵自重。先不說這革命黨能不能剿滅?就算這革命黨很容易剿滅,也不能輕易剿滅,要留着他們對付清廷。

而革命黨的首腦黃興,爲什麼願意用拿破崙和華勝頓的地位換取自己和他們一路走呢?不也是因爲有自己在,清王朝推翻難嗎?這不同樣存在着“養敵自重”嗎?

推翻了清王朝,在革命黨的那一邊,自己不也就失去可利用的價值了嗎?顯然,這個清王朝也是不能隨意推翻的。

雖然,這個時候,袁世凱還不知道,自己應當怎樣做?可以怎樣做?但有一點,他是清楚的。在革命黨和清王朝之間的他,清王朝和革命黨都想利用,又都有可利用的價值。

而他要做的,則是想辦法對這兩股力量善加利用,來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樣一來,他反而沒有必要招撫這些亂黨了。需要怎麼做,同樣要視形勢的發展而定。而當下,急需要做的,是他這位名正言順的內閣總.理大臣,回京上任,重組內閣。

臨行之前,少不了對即將委以重任的的馮國璋面授機宜。

雖然,馮國璋是他的親信,是絕對可以放手信任的人,但袁世凱對他也還是要有所保留的。還是要把他的一些做法和想法,穿上好看的外衣,裝扮起來。

因爲,他的真實想法是不能告人的。

既然要“養敵自重”, 既然是清王朝不能隨意推翻,革命黨也不能輕易剿滅,臨行之前,袁世凱還是想暫時休戰,爲自己的進一步圖謀爭取些時間。

十一日,他派出正式代表劉承恩和蔡廷幹,帶着他的親筆信渡江與武昌方面議和。

袁世凱在信中主要表達的意思是:“如能承認君主立憲,兩軍即可以息戰,否則,仍以武力解決。”

黎元洪和軍政.府主要負責人接見了劉承恩和蔡廷幹。

劉承恩和蔡廷幹按照袁世凱地交待,見面時強調了,清政.府已經宣誓實行立憲,革命的目標已經達成。倘在延長戰爭,只能是生靈徒遭塗炭。現在,列強正虎視眈眈,無休止的戰亂,只能讓列強有機可趁,恐釀中國遭瓜分之禍。希望暫息兵端,公舉代表入京,組織新內閣,共圖治國安邦大業。

黎元洪首先駁斥了袁世凱的革命遭致國被瓜分說。

指出:由於清王朝的腐敗和無能,國家已經和正在遭受到瓜分。現進行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正是爲使國家免遭瓜分。清廷現在的立憲不過是麻痹人民,維持自己統治的手段。從戊戌變法開始,立憲喊多少年了,什麼時候真心實行過。

沒有各地革命的風起雲涌,清廷不可能有所謂的立憲,一旦大家放下武器,舊的勢力一定會捲土重來。革命志士的血流得夠多了,不能再無休止的流下去了。

革命的目標是共和,當前的革命形勢一派大好,清王朝的統治已經很快就要土崩瓦解了。所謂民心不可逆,爲什麼還要走回頭路搞什麼君主立憲?

黎元洪最後奉勸袁世凱認清形勢,不要頑固的與人民爲敵,不要逆歷史潮流而動。正確的選擇是,率領北洋軍轉向共和,把手下的弟兄們帶上光明的大道。

聽黎元洪這一番話,能感覺出這時候的他已經被革命黨同化了。

軍政.府的其它負責人也紛紛發言,奉勸袁世凱不要頑固不化,繼續與人民爲敵。別以爲自己手裡有一支北洋軍,就可以傭兵自重。袁世凱的面前只有二條路,一條是起義投向人民,一條是被民軍消滅。

這些人義正詞嚴,倒讓劉承恩和蔡廷幹無言以對。

送劉承恩走的時候,黎元洪小聲對他說,讓袁世凱好好思考一下黃總司令的信,不要錯過良機。言外之意是袁世凱如轉向共和,他也擁戴袁世凱成爲中國的拿破崙、華勝頓。

劉承恩表示,他一定把黎都督的話帶到。

袁世凱這時其實對君主立憲制沒有很大的興趣,只是身份所致。他是內閣總.理大臣,只能站在內閣總.理大臣的立場上說話。

對議和也沒抱很大的希望,主要還是想摸摸這些革命黨人的底,看看他們對自己究竟是什麼態度。

黎元洪個別和劉承恩說的那幾句話他很愛聽,也印象深刻。

但是,對方的狂傲還是激怒了他。而另一方面,長時間的按兵不動,也對清廷那邊無法交待。

此前,他對馮國璋的要求是保持和對方的對峙,暫不進攻。現在,他改變了主意,臨行前佈置馮國璋,做好必要的準備,一舉攻克漢陽。

是想再給這些革命黨一記重拳,讓他們進一步清醒清醒。

馮國璋正立功心切,高興地接令。

清廷又發急電催袁世凱這位內閣總.理大臣歸位了,袁世凱不能再推辭了。他把前線的軍事完全交待給馮國璋,帶領大隊的衛隊,浩浩蕩蕩北上;十三日抵達京城。

第二天,隆裕太后和載灃召見了袁世凱,對他進行了勉勵;也殷切希望和要求他不要辜負朝廷的重託。

袁世凱誠惶誠恐:“世凱拜此大命,膺此大任,日夜苦思,不知如何能上安聖慮,下除民苦。”堅決表示:“殺身成仁,以古聖賢之心爲心,……誓爲清廷保全社稷。”

隆裕皇后是個心地善良之人,看到袁世凱誠懇的樣子,很爲感動,關心的問起了袁世凱的足疾?

袁世凱感動地回答:已經沒什麼大礙了。

載灃詳細地問起前線的戰況。袁世凱說:叛軍的總司令部設在漢陽,他動身前已經佈置好了收復漢陽的作戰,不出特別的情況,很快當有好消息傳來。

載灃和隆裕太后聽了後,很高興,也很受鼓舞。

從他們的表情看,應該是在爲自己所託稱職之人而慶幸。

如果他們知道袁世凱心中所想,不知會作何感想。

十六日,袁世凱的內閣成員出籠,名單如下: 外務部大臣樑敦彥(未到任前由胡惟德暫署),副大臣胡惟德(由曹汝霖暫署)。 民政大臣趙秉鈞,副大臣烏珍。 度支大臣嚴修(未到任前由紹英暫署),副大臣陳錦.濤。 學務大臣唐景崇,副大臣楊度。 陸軍大臣王士珍,(未到任前由壽勳暫署),副大臣田文烈。 海軍大臣薩鎮冰(未到任前前由譚學衡暫署),副大臣譚學衡。 司法大臣沈家木,副大臣梁啓超。 農工商大臣張謇(熙彥暫署),副大臣熙彥(祝瀛元暫署)。 郵傳大臣楊士琦,副大臣楊如浩(樑士詒暫署)。 理藩大臣達壽,副大臣榮勳。 這些人大多是袁世凱的人,特別是他眼中的重要位置。只有張謇和梁啓超幾個少數人,算是袁世凱的外人,和袁世凱沒什麼特殊關係。

張謇是個忠於自己追求的人,現在已從立憲派轉向了共和,他堅決不接受袁世凱給的官位。

梁啓超是不是對戊戌變法的事還耿耿於懷?反正也是堅辭。

袁世凱考慮他們有名人效應,一再挽留。過去,他與梁啓超矛盾很深。曾不止一次地罵梁啓超是“密謀亂政”的罪魁禍首,現在則是大力吹捧。

他親擬電文致電梁啓超:“公抱天下才,負天下望,簡命既下,中外歡騰。務祈念神州之陸沉,憫生靈之塗炭,……懇請即日脂車北上,商定大計,同扶宗邦。”

在梁啓超斷然拒絕後,袁世凱還不屈不撓地給梁啓超寫信:“十餘年來,執事(對梁啓超的尊稱)含忠吐謨,奔走海外,抱愛國之偉想,具覺世之苦心,沒讀所著文字,未嘗不拊掌神住也。……執事熱心匡室,萬流仰鏡,現值國事羹沸之際,民生塗炭之秋,必不忍獨善其身,高蹈遠行,不思同舟之危難,坐視大廈就傾。”

阮忠樞在一旁,見梁啓超一次次地拒絕,袁世凱還煞費苦心一次次地請。

忍不住多了一句嘴:“人各有志,不能強求,我們何必呢?”

袁世凱剛想說什麼,見旁邊還有別人,便言道:“當年爲請諸葛孔明出山,劉備三兄弟不辭辛苦,三顧茅廬。我們這連大門都不用出,打幾個電報寫幾封信,算什麼呀?”

“難道樑先生對於大人,真如諸葛孔明對劉備那麼重要嗎?”

阮忠樞很不解,因爲他常聽袁世凱私下議論梁啓超,常說的話是:百無一用是書生。

щшш⊕ T Tκan⊕ CO 袁世凱聽了後詭秘一笑。

這時候旁邊的人已離開,袁世凱低聲對阮忠樞說:“忠樞弟,你跟了我這麼長時間,怎麼還猜不透我的心思。像梁啓超和張謇這樣事多之人,內閣裡有一個兩個,還能承受,要是多了,什麼事都商量不成。這樣的人,越是不來越是要請,要讓別人看到,咱們是非才不用。”

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68章 武昌起義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482章 離開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106章 小德張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87章 吳祿貞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36章 署理山東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89章 出師未捷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16章 柳暗花明第8章 約定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407章 童子試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441章 美育第106章 小德張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162章 國恥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187章 唐繼堯第58章 離開老巢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73章 在家上任第37章 涉外事件第20章 心機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123章 孫袁會第165章 模範團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44章 肅貪治吏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150章 復古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465章 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第27章 如願以償第479章 新人物第398章 張瘋子第106章 小德張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165章 模範團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614章 轉折點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
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68章 武昌起義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482章 離開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106章 小德張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87章 吳祿貞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36章 署理山東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89章 出師未捷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16章 柳暗花明第8章 約定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407章 童子試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441章 美育第106章 小德張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162章 國恥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187章 唐繼堯第58章 離開老巢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73章 在家上任第37章 涉外事件第20章 心機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123章 孫袁會第165章 模範團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44章 肅貪治吏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150章 復古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465章 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第27章 如願以償第479章 新人物第398章 張瘋子第106章 小德張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165章 模範團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614章 轉折點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