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

1936年10月19日,文學巨匠,中國新文學奠基人魯迅在上海逝世。文化界和人民大衆爲魯迅舉行了極隆重的國民葬,在他的棺上覆蓋着“民族魂”白底黑字的旗子。對魯迅先生的評價,這三個字也許比千言萬語更有份量。毫無疑問,魯迅的偉大思想和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將永遠放射不滅的光輝。

對魯迅先生的不幸逝世,不管認識還是不認識,千千萬萬的人都沉浸在深切的悲痛之中,人們懷着敬意,緬懷先生的豐功偉績,但是,也有不同聲音。

時在武漢大學任教的蘇雪林,於魯迅逝世後不久,即致書胡適,宣佈要“向魯黨挑戰”,對魯迅進行人身攻擊。使人大跌眼鏡的是,一個小有名氣的作家,竟像一個潑婦一樣,謾罵魯迅是什麼“刻骨殘毒的刀筆吏,陰險無比,人格卑污又無比的小人”。她還將寫給蔡元培先生的一封信稿寄給胡適,徵求胡適的意見。這封信埋怨、指斥蔡先生,不應該參加魯迅先生治喪委員會,不該主持魯迅的葬儀,不該擔任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的籌委。信中爲被魯迅批評的現代評論派和胡適抱不平。罵魯迅是什麼“腰纏久已累累”,“身擁百萬之產”啦;什麼“病則謁日醫,療養則欲赴鎌倉”啦;什麼“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廿五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蘇雪林(1897—1999年),安徽太平人。知名女作家、學者。原名蘇小梅,1919年改名蘇梅;字雪林,筆名綠漪、老梅等。蘇雪林畢業於北京高等女子師範學校,法國留學回來後一生從事教育,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滬江大學、國立安徽大學、武漢大學任教。後到臺灣師範大學、成功大學等任教。 她是位多產作家,其作品有小說散文集《綠天》,歷史小說集《蟬蛻集》,自傳體長篇小說《棘心》,散文集《屠龍集》,散文評論集《蠹魚生活》《青鳥集》,歷史傳記《南明忠烈傳》,回憶錄《文壇話舊》《我的生活》《我與魯迅》,戲劇集《鳩羅那的眼睛》,專著《二三十年代作家與作品》《中國文學史》,古典文學論著《唐詩概論》,論文集《蠹魚集》,以及《蘇綠漪佳作選》《蘇雪林選集》等,另有一些譯作。蘇雪林的創作常寫個人生活經歷,筆致秀麗暢達,不乏女性作家溫婉、幽麗的氣質。

這樣一個很有才氣的女文人,何以對魯迅這麼大的火氣呢,這件事應該是是文壇的一個不解之謎。

此前,蘇雪林曾在魯迅面前謙稱爲“學生”,可見其對魯迅先生是敬重的。1934年,蘇雪林曾在《國聞週報》上發表《<阿Q正傳>及魯迅創作的藝術》一文,對魯迅的《阿Q正傳》等小說創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蘇雪林說:“魯迅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鄉土文藝家,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還說:“誰都知道魯迅是新文學界的老資格,過去十年內曾執過文壇牛耳……”蘇雪林認爲:“魯迅的小說創作並不多,《吶喊》和《彷徨》是他五四時代到於今的收穫。兩本,僅僅的兩本,但已經使他在將來的中國文學史上佔到永久的地位了。”

但在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去世後,蘇雪林對魯迅先生的態度卻忽然轉變。二個人其實沒有什麼個人恩怨,有知情者說,只是源於幾件小事。

1928年的一天,上海北新書局的李老闆作東,請他旗下的作家吃飯。大家都知道魯迅會參加,能和魯迅這樣的名人坐在一起,衆人自然很期待。

自帶光環的魯迅終於走了進來。北新書局的老闆李小峰立馬起身,熱情地向魯迅介紹着在坐的每一位賓客。

一位30歲左右的女子站了起來,笑臉相迎、如沐春風一般主動伸出了右手。然而,魯迅只是微微點了點頭,示意知道了,便坐在了自己的位子上,從兜裡掏出了一支菸。

剛纔的歡聲笑語戛然而止,目光都聚焦在了女子的身上。女子臉上浮現出一絲的尷尬,她極不自然得收回了自己的手,坐了下來。

宴席還在歡快的氛圍中繼續,只是魯迅沒想到他的這一無心之舉,竟然深深傷害了一個人,就是民國女作家蘇雪林。

這時蘇雪林對魯迅的敬意本已經降到零了,可是魯迅在席間大罵一個叫孫福熙的人,說這個人卑鄙無恥、做作一類的話。這讓蘇雪林更爲生氣,因爲這個名叫孫福熙的人是蘇雪林在法國的好朋友。

其二是因爲楊蔭瑜。楊蔭瑜是中國第一個女子大學校長,也是近代史上很出名的人物。她曾經開除過三個女學生,其中就有魯迅的夫人許廣平。女師大曾經爆發了一件大事,就是學生集體要求罷免校長楊蔭瑜。

魯迅寫了很多文章指責楊蔭瑜,甚止還對楊蔭瑜發出警告:“同人等早已否認先生爲校長,請以人格爲重,幸勿擅入校門。”蘇雪林很生氣,因爲楊蔭瑜是她的授業恩師,恩師有難,學生豈可不救?於是蘇雪林就在《現代評論》上發表了大量聲援楊蔭瑜的文章。這一次算是蘇雪林和魯迅正面交鋒,可是最終的結果是楊蔭瑜被罷休了校長職位。這令蘇雪林更是氣憤。

還有就是蘇雪林小說散文集《綠天》發表後,得到界內好評,她曾有些得意的將此書寄給魯迅,請求指教,但如石沉大海。

如果還有什麼原因的話,那就是因爲胡適。蘇雪林說,對文化界人物,她“最敬重者,唯有胡適先生一人”,並自命爲胡適的再傳弟子。她與胡適既有同鄉之親(同爲徽人),又有師生之誼。1919年,蘇雪林在北平女高師求學時,胡適曾授其《中國文學史》(上)一年。蘇自言,她那時生性羞怯,從不敢執捲到胡先生講桌前請教書中疑義,更不敢趨訪。當胡適在班上說他寫的爲呼籲尊重女權、主張男女平等的《李超傳》比《史記》中的《漢高祖本紀》《項羽本紀》還要有價值時,“嚇得我們舌撟而不能下”,以爲此說是“荒天下之大唐”。後見胡文刊世,女子要求繼遺產權不絕,憲法爲之修,方有所悟。胡適諸人創辦的《新青年》《新潮》,“列舉舊禮教之害,則頗愜我心”,遂敬意大增,由欽敬到崇拜。

胡適在上海中國公學當校長時,蘇雪林與馮沅君同去拜訪,胡適讓太太以徽餅招待。胡適說此餅是徽人外出艱難謀生奮鬥的標誌。蘇雪林將此次造訪撰文刊於報端。後胡適將己著和主編的《努力週報》以及《獨立評論》源源寄贈她,關係日近。

魯迅對胡適多有指責,她這一次對魯迅大興討伐之師,是不是爲胡適打抱不平呢?這個可能性應該是有的,給胡適寫信是不是在邀功呢?

只是此時,胡適人還在美國。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魯迅與胡適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兩人,都生於內憂外患的十九世紀末期。

魯迅生於1881年,胡適生於1891年,兩人歲數之差剛好十年。

他們都在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長大。魯迅早年飽嘗了家道中落,寄人籬下,遭人白眼的種種辛酸苦辣。他在《吶喊•自序》中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爲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人間的世態炎涼,煎熬着魯迅敏銳而早熟的心靈。胡適雖然天性歡娛,但他早年同樣也領略了逼債者紛至沓來,擠破家門,母親窮於應付的窘迫遭遇。他本人在《四十自述》中就詳盡地記述過這一難堪的境況。

魯迅的母親是鄉下人,胡適的母親也是鄉下人。她們身上,共同體現了中國傳統農村婦女最可貴的品質:善良、堅韌、高遠、從容。也許,魯迅與胡適的精神氣質,血液中流淌着母親的遺傳密碼。魯迅是周家的長子,胡適是母親的獨生子。

魯迅十五歲喪父,胡適三歲半成了孤兒。中國歷史上特有的“孤兒寡母”現象——由寡母撫養的孩子,往往更有理想,更有出息,更能成就一番事業,古代孔子、孟子、岳飛堪稱代表,魯迅與胡適的出現,同樣亦可是證明。

他們是那個時代學者型思想大師的代表。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是一部學術名著,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亦是一部學術名著;魯迅的《嵇康集》校釋縝密謹嚴,胡適的《紅樓夢考證》、《中國章回小說考證》翔實新穎。魯迅的雜文,犀利而深刻;胡適的政論文章,通俗而流暢。他們都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和精神領袖之一。

1917年,《新青年》發表胡適從美國寄回的《文學改良芻議》一文,掀起了“五四”時期白話文運動的狂飆,其開風氣的意義,彪炳史冊。魯迅從1918年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戰鬥檄文開始,就直接把矛頭對準舊道德舊文化,他所吶喊所鼓吹所抨擊的,振聾發聵,其思想啓蒙和思想解放的意義,影響深遠。在那個思想激盪的歲月,魯迅和胡適站在時代的前列,衝鋒陷陣,相互支持。

魯迅曾對胡適的《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大加讚揚,認爲該書“警闢之至,大快人心!”並曾爲胡適刪閱過詩集《嘗試集》。胡適則對魯迅的《狂人日記》等短篇小說推崇備至,認爲魯迅的短篇小說是白話文學中“成績最大的”。

他們曾經共同戰鬥,切磋學問,且有頻繁的書信往來。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之間數年的友誼出現裂痕,隨後勢不兩立,分道揚鑣。

有人說,魯迅最厲害的地方,是把人生的真相撕破給人看,撕到深處人孤獨。而胡適最大的優點就是包容、理性、建設。魯迅、胡適兩人之間,一個與另一個相處不睦。然而他們卻構成了30年代知識界的柱樑。

面對歷史和現實,魯迅在每一頁的字縫裡,看到的都是“吃人”,看到了被“吃”的,沒被吃盡剩下的,會繼續被吃的。胡適看到的是活下來的,要繼續活下去的,且能活得好一點的。

當我們讀到魯迅時,會想到文字的基本功能是挽救一個民族的記憶,才能多少醫治一點自己的恥辱遺忘症,迫使自己貼着地面步行,不敢在雲端舞蹈。而當我們讀到胡適時,感覺到他始終以一種從容的態度批評着那個時代,不過火,不油滑,不表演,不世故。

魯迅是酷, 胡適是暖。

1936年11月初,胡適由舊金山返程回國。在太平洋船上,寫成《高夢旦先生小傳》。

胡適從美國回來。過南京時,便聽人說起蘇雪林給蔡元培先生寫的信。回到北平後,才撿出蘇氏的這兩封長信來。細細讀了,也寫了一封長長的覆信。胡適想起近十年來,魯迅對他常有批評,心裡不愉快肯定是有的,特別是魯迅斥罵他是“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師”,向侵略者“出賣靈魂”,他更覺得有些冤屈和憤慨。因此,對於蘇女士的憤慨,他或許會有同感。但他堅決反對這樣的私人攻擊,特別是無中生有的謾罵。

他在給蘇雪林的信寫道:“我很同情於你的憤慨,但我以爲不必攻擊其私人行爲。魯迅狺狺攻擊我們,其實何損於我們一絲一毫?他已死了,我們儘可以撇開一切小節不談,專討論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麼,究竟經過幾度變遷,究竟他信仰的是什麼,否定的是些什麼,有些什麼是有價值的,有些什麼是無價值的。如此批評,一定可以發生效果。餘如你上蔡公書中所舉‘腰纏久已累累’‘病則謁日醫,療養則欲赴鎌倉’,……皆不值得我輩提及。至於書中所云‘誠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廿五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一類字句,未免太動火氣(下半句尤不成話),此是舊文字的惡腔調,我們應該深戒。”

胡適不僅自己一直沒有發表過攻擊魯迅的文字;即使在這封私人通信裡,他也只用了“狺狺”一個意氣詞語,而且着重的還是責備蘇氏的“惡腔調”,勸她客觀地持平論人。

真實的以德抱怨,而且是在私人信件裡,世上有幾個能做到?這件事,成爲很多人高度讚揚胡適人品的佳話。

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22章 大事不妙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7章 奇遇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162章 國恥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20章 心機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294章 曹錕第235章 立法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517章 倡導"易卜生主義"第8章 約定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405章 八股文第27章 如願以償第94章 僵局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123章 孫袁會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3章 科舉之路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3章 科舉之路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50章 過街老鼠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84章 海軍起義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5章 去買官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57章 管見十條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
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22章 大事不妙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7章 奇遇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162章 國恥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20章 心機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294章 曹錕第235章 立法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517章 倡導"易卜生主義"第8章 約定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405章 八股文第27章 如願以償第94章 僵局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123章 孫袁會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3章 科舉之路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3章 科舉之路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50章 過街老鼠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84章 海軍起義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5章 去買官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57章 管見十條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