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臨江仙

漢延熙二年(231),夏五月。

漢、魏戰事已經相持一年半載還未分出勝負,卻由於海軍副都督丁奉率海軍陸戰隊撐船渡過渤海灣,登陸渤海沿海,寇虐四方。

一時,冀州已東防線陡然洞開。

就在魏軍各部倉促迎戰,準備遣軍擊敗丁奉所部時,一直在濮陽、東阿附近徘徊而尋不到的石苞卻是忽然抓住這一次天賜良機趁機乘船渡河。

抵足北岸,由於魏軍皆已調度主力佈防各線邊境抵禦漢軍的主力軍,導致各州郡間無比空虛,石苞率部連下十餘城,兵鋒強勁、銳氣正盛。

一時間,石苞所部威名側響河北諸州。

隨即,丁奉與石苞開始有意識的匯合,隨着漢軍突破到了腹地,天子曹叡再度調集周邊郡兵、以及地方豪強的私人武裝聚集起來圍殲漢軍。

只不過。

一連十餘日,二人匯合以後共具萬餘兵馬,連續挫敗魏軍的進攻。

五戰五捷下,漢軍鯨吞河間、渤海,安平等各郡。

腹地頻繁的淪陷,且還無法奈何深入的漢軍時,前線魏卒無不是軍心士氣不穩,鬥志降到了有史以來的最冰點。

戰鬥熱情不高,他們皆狐疑着:“事至如今,曾經威震天下,據有中原半壁的大魏當真還有扭轉時局,反敗爲勝,收復中原的機會?”

……

接下來,局勢的天平已經逐漸導向漢軍一方。

隨着石苞、丁奉等部連連縱橫冀州腹地,令魏國上下無可奈何,海軍都督陸遜又以遼東、馬韓等半島引爲基,逐步蠶食幽燕各郡下。

魏國時局更是在苦苦支撐着,隨時都會有瀕臨崩潰的時候。

終於。

秋八月。

秋風蕭瑟的季節裡,漢大將軍關平親率主力突破了黎陽重鎮,魏都督曹休爲護佑鄴都之安,無奈只得盡起全軍與之背水一戰。

一場大規模的軍團廝殺下。

魏軍才真正見識到了漢軍士卒的戰力、韌勁是如何的高強,新型武器裝備、甲冑上的優勢更是一覽無餘。

而曾經擅於率偏師深入敵後的關平卻也已經極速成長起來能夠獨當一面,指揮大軍各軍間協同作戰如同臂使。

大戰持續數個時辰而宣告結束!

魏軍被全方位的碾壓。

此役,曹休戰死沙場,魏軍潰敗。

一連下數城,魏都鄴城便已盡在眼前,再無堅城橫亙於外。

中線局勢取得重大進展,自然也會同樣影響着二線。

東線主將陳式趁機發動猛攻,受時局的影響,軍中士卒的軍心已經開始渙散,張合縱然用兵有方,亦是無法抵擋全面進攻。

再度堅守數日,以平原、濟北爲主的青徐防線瓦解。

陳式率部趁勢殺入冀州腹地,與石苞、丁奉等部匯合,席捲冀州。

隨後,再度向西南攻去,意欲會師大將軍關平圍獵漢天子曹叡於鄴都。

如今正處秋季暴雨時節,正值漳水水位大漲之際,魏國諸朝臣皆心憂漢軍會效仿曾經先魏王定鄴城時所採用的水淹之策,便紛紛一致出言勸進天子曹叡向西遷都於晉陽。

輔以表裡山河、山川地勢險峻的三晉之地休養生息御漢軍進攻,以待時變,反攻漢軍收復失地。

幽燕、冀州已是連連失險,局勢危急,諸朝臣也沒有了堅守之心,無奈之下,天子曹叡只得做出了再度遷都的決議。

趁漢軍還未圍城之際,領文武百官、各家家眷慌不擇已的向晉陽奔赴。

魏軍慌忙遷都避讓的舉動,令漢軍輕而易舉平定鄴城。

隨即,大將軍關平親鎮鄴城,分遣諸軍平定四方,並傳檄而定各郡。

冀、幽二州迅速收入囊中且穩定了下來。

另一面,除了丞相諸葛亮依舊受阻於上黨與曹真主力對峙無法取得進一步的突破外,從側翼攻取雁門、樓煩之地的魏延亦是率部擊潰了牽招的防線,席捲二郡。

牽招無奈之下,只得率部進駐代郡與司馬懿匯合。

可收復雁門以後,壓力也接踵而至,因爲隨着步度根與軻比能摒棄前嫌的聯合進軍下,現關外的草原已是聚集了十餘萬衆胡騎,虎視眈眈。

無奈之間,魏延只得屯兵雁門,以威懾胡人。

……

收復冀州、幽州,大將軍關平調令各軍暫且歇息,以養精蓄銳,緩解連日來征戰的疲勞,享受戰後大勝所帶來的喜悅。

夏九月。

攜着收復冀、幽等州的勝利喜悅,天子劉禪決議遷都一事啓動,在丞相諸葛亮、大將軍關平的建議下,定長安爲都,重建關中之地,恢復昔日的繁榮昌盛。

約莫花費了將近三月的功夫,遷都才基本落下了帷幕。

蜀漢遷都長安,正式實現了“還於舊都”的目標。

一時間,文武羣臣無不翹首以盼,希望儘快突破幷州諸郡,覆滅僞魏的統治,統一天下,令天下百姓安平樂業,三興漢室於西川。

而就在嚴寒的冬季下,北方草原更爲寒冷,囤聚於關外的十餘萬衆胡騎也徐徐退卻。

一時,漢軍北部的壓力大減。

次年。

漢延熙三年(232)春季剛過,漢帝國內部的商議下一致達成共識,傾盡全國之力覆滅魏國的統治,令天下太平。

決議已下。

漢軍各路齊出,以魏延、諸葛亮,關平爲三路大軍統率,分別從雁門、河東,常山向晉陽大舉直攻。

一時間,漢軍集全國之力征發了二十餘萬大軍直取魏都晉陽城。

一年數月的激戰之下,漢軍各部終於是在秋季七月匯聚於晉陽城下發起了總攻。

兵微將寡的魏國宣告覆滅!

魏將曹真、張合,司馬懿等將紛紛戰死沙場。

天子曹叡不堪受辱,在宮內懸於房樑之上自盡身亡。

於此,大漢十三州的幷州終於收復,實現了天下一統,真正的匡扶了漢室。

隨着魏國滅掉的同時,馬謖、姜維的西征軍也在深入西域諸郡以後在俄何、燒戈的協助下實行攻心戰術,一面拉攏親近大漢一派的各國,一面又以雷霆手段征服各國。

如此恩威並施下,西域諸國無不懾於大漢的統治之下。

絲綢之路被打通,漢帝國當即宣告重啓絲綢之路。

……

大魏已滅。

漢天子劉禪自然是大賞有功之臣,其間以功勳最爲顯著的自是丞相諸葛亮和大將軍關平,分賜諸葛亮爲司隸校尉,總攬國政,賜侯爵。

以關平總署天下兵馬。

其後,魏延、陳式,黃權分賜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

又賜吳懿,鄧芝,費詩,傅肜分別爲前後左右四將軍。

接下來又大肆封賞王平,馬忠,姜維,張翼等有功將士,均官升一級,賜錢無數,蜀錦數百匹。

隨後,又大肆調令楊千萬、馬良,殷觀,潘濬,馬謖等人入朝爲官。

一番大肆封賞,宣告大漢興復,再度主宰華夏命運。

這一年,天子劉禪改元景耀,以今年爲元年,並天下大赦。

接下來,漢帝國重啓絲綢之路,對內注重民生,務谷殖民,裁減軍隊,全國只保留了機動精銳軍團十萬之衆,以威懾四方。

一年以後。

景耀二年(233)。

隨着大漢平定天下一年以來,大肆注重民生、農業的種種舉措,更兼這一年來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秋季實現了大豐收。

各家各戶幾乎都稻溢田,谷滿屋。

經濟、人口都在持續逐步的恢復着。

而在這一年裡,關平也上表朝廷,在劉禪的批准下建立了揚州海軍,以江都爲海軍基地,以呂岱爲都督。

這是繼青州海軍後的第二大海軍基地。

海軍都督陸遜、呂岱也遵循關平的指令,開始撐船出海,沿途所過諸島嶼皆納爲殖民地。

秋九月。

大將軍關平領龐德、馬岱以及魏磊等諸將攜萬餘精騎出塞,自冬季十二月還。

短短數月時間橫掃草原,於王庭彈汗山大破鮮卑聯軍,經此一戰,鮮卑部實力大損,軻比能不由再度感受到了關平竟然是比昔日的曹彰更爲可怕之人。

王庭損失人口、丁口數十萬計,他率衆北遷漠北苦寒之地,以避其銳。

景耀三年春三月。

關平率衆再度出塞一月,破胡騎萬餘人而歸,至此,關平之名威震塞胡,令塞外遊牧部落聞之無不聞風喪膽,落荒而逃。

夏四月。

關平徵南蠻萬餘人,並象兵,藤甲兵遠征東南亞諸地,連克數國,終因地勢、氣候太過複雜,令軍士水土不服而終止,退回國內。

夏五月。

關平再度奔赴建業,親領揚州海軍出海寇虐東南亞諸島嶼,沿途各島皆收入囊中,建立海軍據點,並逐漸商船定期舉行貿易。

或許,關平並不知道他這一舉動,竟然在數十年後,大漢便成功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組織了龐大的海船出海貿易,令收益大漲。

這都是後話。

而就在此次出海中,海軍意外打探到當年吳國覆滅因無奈出逃海外的孫氏集團竟然逃到了夷洲島上。

由於吳軍擁有強悍的戰力以及先進的船隻,武器裝備,孫權迅速平定了夷洲,並於島上建國稱帝,國號“吳”。

探查到此等情況,關平未免大漢隱患出現,便一面飛書調集青州會師率部合圍攻擊,一面指揮海軍封鎖夷洲島嶼。

由於數年間的殖民,目前東南諸多島嶼都建立了大漢的海軍據點,這也使得聯絡方便了許多。

數日以後。

陸遜親統海軍兩萬前來匯合。

最終,吳國因寡不敵衆而被攻上夷洲,吳國宣告覆滅,吳帝孫權也被押解回長安。

隨着夷洲被攻破,關平分析一番地勢,果斷的請命建立南海海軍,以南海爲海軍基地,夷洲爲聯絡站,方便日後謀取南洋諸島嶼。

一番番操作下,不由讓華夏的海洋文明竟逐步提前開始步步走上巔峰。

……

夏七月,揚州海軍回返江都,關平受天子劉禪徵召回京。

一時間,關平率部乘船沿長江水路逆江行進。

沿途經過建業、江陵,公安等大城,關平一時感觸頗深,也不由深深觸動了心底間的悲傷情緒。

他不由回想着當年剛穿越過來之初,便助其父驅逐了吳軍的侵襲,守住了荊州,由此扶着蜀漢一步步的有了興復漢室,一統天下的機會。

可時過境遷,早已物是人非,多少志士同仁,英雄豪傑已經隨着歲月的流逝離去,就如這洶涌澎湃的滾滾長江水般,一去不復返。

他至今不由感受到了一絲孤獨、內心的淒涼,不自覺間歌唱着: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關平不自覺間吐露心生,唱出了《臨江仙》的內容,以寄寓了自己內心的悲涼之情,英雄豪傑皆盡去的無邊情緒。

……

有幕僚卻不由勸說着:“大將軍身經百戰,屢立戰功,其威名早已是雄震天下,令天子敬畏無比,此次召之回宮,則定然會被削去兵權。”

“所謂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大將軍威風赫赫,難免不受猜忌和天子忌憚,與其坐視遇害不如召天下之師起兵勤王,一舉攻克兩京,自立之豈不美哉?”

“以大將軍於江南之地的威名,召之勢必當羣起追隨。”

“住嘴!”

只不過,關平陡然一聞聽,臉色順變,隨即勃然大怒的怒斥着。

“若爾日後再敢行此大逆不道之言,休怪本將刀劍無情!”

斥聲喝退此幕僚,關平隨後便將之驅逐出府,貶爲庶人。

勸他自立?

這怎麼可能,他父親爲了大漢,與劉備的兄弟情誼堪比桃園,誓死效力於大漢。

他豈能行此之事,爲先父,爲關家蒙上反賊的烙印?

此次回京,不知是福是禍,但無論如何,關平都不會心生自立之心。

他已有二子一女,還有兄弟姐妹,他現在已經輔助天子興復漢室,接下來他所需要的便是護佑關氏一族。

一連數日,關平漂泊於長江之上朝着京都長安奔赴,伴隨着他的則是滾滾長江支流上的奔騰不息江水聲……

(全書完!)

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郡失守第六十三章 汝水奇遇第三百六十七章 馬平第二百十九章 交州動向第二十一章 荊襄名士第六十七章 仁義之師第四百二十九章 策略調整第五十九章 整頓第四百二十章 密謀第三百六十一章 毒策第三百八十五章 用兵,不同尋常爾第四十七章 詐降第四百三十四章 關平抑豪強第一百九十五章 以鬥爭求和平第三十二章 攻樊城第二百八十章 獵虎第二百六十八章 大發明家第一百九十四章 脣槍舌劍第三百五十一章 徹裡吉的轉變第二百零九章 改元第四百三十五章 曹仁的決策第三百二十三章 計議已定第一百三十二章 定計第一百七十三章 退卻第三百八十八章 王子風範第二百八十七章 漢中狼煙起第二百六十一章 蜀漢二代初長成第四百三十二章 力斬王雙第一百八十六章 看重第四十五章 一刀,收心第三百四十五章 關興逞威第一百三十八章 勇戰(二)爲偉大祖國慶生,求訂閱第一百二十六章 水戰第三百六十四章 固執己見第三十二章 攻樊城第三百五十六章 神威天將軍(下)第三百六十五章 前後夾擊第四百一十七章 兩位名將?第二百六十六章 拜訪孔明第一百五十五章 火船第三百五十八章 四方皆敵第二百二十一章 豪強大族(鳳溪生日,求訂閱)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軍已至第四百八十二章 悲歌第四百八十一章 卻月陣第一百七十八章 張榜第一百四十八章 吾乃常山趙子龍第四百六十二章 冰河世紀第一百三十二章 定計第一百三十五章 勸降第二百七十二章 刀神第一百七十四章 謀算第三百七十二章 芳心暗許第二百十八章 會蠻王第一百三十章 回軍第一百三十二章 定計第五十六章 生擒之第三百七十三章 賊子休走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馬羌第四百零一章 糧道如何解決?第一百八十五章 兩路擊之第一百五十章 精兵顯威第三十九章 水賊內訌第四百一十五章 兵進五丈原第二百四十九章 入蜀之議第三百六十八章 氐王,你已大禍臨頭第三百五十七章 夏侯楙的動作第三百零六章 戰前鼓舞第二百九十八章 定涼之謀第三百七十六章 風起隴西第二百三十八章 招賢令第一百三十九章 少將軍,真天人也第二百九十七章 馬超能不能用第四百七十章 南北對峙,天下二分第三百二十章 一曲悲彌般的壯歌第三百三十三章 出子午第三百五十一章 徹裡吉的轉變第三百七十章 擊掌盟誓第九十三章 夜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殤第一百五十九章 提議第三百九十七章 雷霆手段第八十二章 瞞天過海第四百五十九章 鐵騎踏魏營第四百四十一章 大漢正統第三百八十二章 涼州雖大,卻任由馳騁第二十四章 李基的逃生旅程第四百四十七章 敕開府之權第二百二十四章 奪權(補更)第四百零四章 這纔是我的北伐將略第二百七十六章 戴罪立功第二百五十九章 兄弟情深第三百七十一章 來使第十三章 內亂第四百五十一章 親赴武陵第二百十二章 撫蠻之策第六章 背水紮營第一百二十章 襲漢津(第四更)第一百十四章 荊州變故(一)第四十八章 夏侯楙,迷之自信
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郡失守第六十三章 汝水奇遇第三百六十七章 馬平第二百十九章 交州動向第二十一章 荊襄名士第六十七章 仁義之師第四百二十九章 策略調整第五十九章 整頓第四百二十章 密謀第三百六十一章 毒策第三百八十五章 用兵,不同尋常爾第四十七章 詐降第四百三十四章 關平抑豪強第一百九十五章 以鬥爭求和平第三十二章 攻樊城第二百八十章 獵虎第二百六十八章 大發明家第一百九十四章 脣槍舌劍第三百五十一章 徹裡吉的轉變第二百零九章 改元第四百三十五章 曹仁的決策第三百二十三章 計議已定第一百三十二章 定計第一百七十三章 退卻第三百八十八章 王子風範第二百八十七章 漢中狼煙起第二百六十一章 蜀漢二代初長成第四百三十二章 力斬王雙第一百八十六章 看重第四十五章 一刀,收心第三百四十五章 關興逞威第一百三十八章 勇戰(二)爲偉大祖國慶生,求訂閱第一百二十六章 水戰第三百六十四章 固執己見第三十二章 攻樊城第三百五十六章 神威天將軍(下)第三百六十五章 前後夾擊第四百一十七章 兩位名將?第二百六十六章 拜訪孔明第一百五十五章 火船第三百五十八章 四方皆敵第二百二十一章 豪強大族(鳳溪生日,求訂閱)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軍已至第四百八十二章 悲歌第四百八十一章 卻月陣第一百七十八章 張榜第一百四十八章 吾乃常山趙子龍第四百六十二章 冰河世紀第一百三十二章 定計第一百三十五章 勸降第二百七十二章 刀神第一百七十四章 謀算第三百七十二章 芳心暗許第二百十八章 會蠻王第一百三十章 回軍第一百三十二章 定計第五十六章 生擒之第三百七十三章 賊子休走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馬羌第四百零一章 糧道如何解決?第一百八十五章 兩路擊之第一百五十章 精兵顯威第三十九章 水賊內訌第四百一十五章 兵進五丈原第二百四十九章 入蜀之議第三百六十八章 氐王,你已大禍臨頭第三百五十七章 夏侯楙的動作第三百零六章 戰前鼓舞第二百九十八章 定涼之謀第三百七十六章 風起隴西第二百三十八章 招賢令第一百三十九章 少將軍,真天人也第二百九十七章 馬超能不能用第四百七十章 南北對峙,天下二分第三百二十章 一曲悲彌般的壯歌第三百三十三章 出子午第三百五十一章 徹裡吉的轉變第三百七十章 擊掌盟誓第九十三章 夜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殤第一百五十九章 提議第三百九十七章 雷霆手段第八十二章 瞞天過海第四百五十九章 鐵騎踏魏營第四百四十一章 大漢正統第三百八十二章 涼州雖大,卻任由馳騁第二十四章 李基的逃生旅程第四百四十七章 敕開府之權第二百二十四章 奪權(補更)第四百零四章 這纔是我的北伐將略第二百七十六章 戴罪立功第二百五十九章 兄弟情深第三百七十一章 來使第十三章 內亂第四百五十一章 親赴武陵第二百十二章 撫蠻之策第六章 背水紮營第一百二十章 襲漢津(第四更)第一百十四章 荊州變故(一)第四十八章 夏侯楙,迷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