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十分之一的碳纖維

21世紀的年輕人,只要稍稍留心一下市面上的產品,沒有不知道碳纖維的。

最貴的體育用品十有八九能和碳纖維扯上關係,自行車、網球拍、高爾夫球杆、釣魚竿、衝浪板、棒球棒、弓箭、球鞋底、登山杖……但凡是講究高強度,高模量和輕重量的裝備,最好的一定是用碳纖維來做的,多出來的抗腐蝕性能算是額外贈送。曾經的王者鋁合金在面對碳纖維的時候,得被甩出八條街都不止,要是誰還用鋁合金材質的產品僞裝高貴,立刻回敬“弱爆了”是最恰當不過的。唯一制約碳纖維發展的,只是高價格和低產能了。

這一點在1993年就表現的更加明顯了。東麗公司出品的T300碳纖維,此時要賣3萬日元每公斤,其昂貴的程度別說是中國人用了,日本人都用不起。此時,世界上碳纖維的生產大國是日本,年產不到8000噸,而消費大國是美國。

即便是狗大戶一樣的美國人,也做不到隨意使用碳纖維。除了消費量不到2%的軍事領域之外,美國的航天計劃和波音公司的飛機,是碳纖維的主要銷售目標。

儘管生產總值不高,但碳纖維的前途光明是所有人都看在眼裡的。

如果說單晶硅是20世紀末期最重要的材料,那碳纖維就是傳統行業最重要的材料。汽車工業,電力行業,建築行業,電子工業,化學工業……隨便翻開現代行業手冊,少有幾個行業是碳纖維不能改變的。

要是拍一部科幻片,將碳纖維當作城市的主要材料絕對不會出錯。未來的驢大戶要是有足夠多的前。用碳纖維造一座幾千米高的樓,理論上是毫無問題。同樣往下挖個幾千米,多半也要用碳纖維做支撐。

70年代的科學界對碳纖維的未來就很清晰了,但是,直到90年代初,工業界對碳纖維的未來纔有了統一的認識,這是因爲90年代初,碳纖維才終於大量工業化了。

然而,除了科學界和相關的工業界人士。90年代的普通人對碳纖維的瞭解就很少了。傳說中的碳纖維高爾夫球杆,此時要賣到數百萬日元,等於是一個日本工人的退休金,又有幾個普通人買的起。

楊明在遞交文件給蘇城之前,雖然將之看了一遍。但在沒有專業背景的情況下,又怎麼可能知道碳纖維是如此妖孽之物。

而蘇城又怎麼可能不知道,碳纖維的龐大價值。最早做這東西的東麗公司,日後的僱員人數達到3萬餘,比現在的大華實業還多。

以小日本的企業制度,沒有穩定而龐大的利潤,又怎麼敢招募如此多的員工。

假如真的能夠掌握碳纖維的製造技術。不光是開啓了一個大金礦,而且等同於一張護身符啊。

不管出於何種念頭,蘇城都放下了哈薩克斯坦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了上*海的大華總部。

大華實驗室仍然設在大華總部內。

它是唯一一個還在與集團總部共用駐地的下屬分公司。這一方面是因爲實驗室搬遷不易。另外也是因爲大華實驗室的重要性。

經過6年多的積累,以及蘇城接近瘋狂的挖角和招聘,現在的大華實驗室有3000多名研究員。即使還不能和國際上的石油大鱷們相媲美,在國內的獨立單位中。也屬於蠍子拉翔,獨一份了。每年的專利數量比三桶油的研究院加起來還多10倍都不止。

當然。任何一個國家的正常的研究院,專利數量都只多不少,但在中國,充足的研究經費和優渥的員工待遇,還是引來了不能置信的目光和絕大的吸引力。

可以說,蘇城不光是借用了後世所瞭解的經驗和理念在做大華實驗室,他還將自己的夢想投注其中。

當年,他從大學畢業的時候,又何嘗不想得到一份好似微軟或google一樣的工作。但在那個年代裡,普通大學畢業的他,最多也只是夢想一下罷了。

以中國的研究條件,又有幾個年輕人能安心舒適的做研究。

在有了資本以後,蘇城始終做的一件事,就是對大華實驗室的改造。

採購委員會、評定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等等機構,是從制度上改變中國的研究機制,至少在大華內部,將學術腐敗的因子扼殺……

大華實驗室的實驗經費和員工待遇則是從個人的角度,解決研究員的後顧之憂。儘管在名義薪酬上,大華實業不敢說與歐美國家的研究員相同,但中國的生活成本多低。

爲了用更少的錢創造更高的生活質量,大華實驗內部甚至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分公司,在獨立覈算的同時,解決大華研究員從小孩到老人的所有後顧之憂。而該公司,更是大華實業管理最嚴格的分公司,雖然未曾明說,但招聘和培養的,就是僕人和管家。

優美的辦公環境,公平的考覈制度,不錯的待遇和極佳的生活待遇,再加上海外公關公司,就是大華實業吸引海內外研究員的絕招,在微軟剛剛崛起的年代裡,硅谷的奢侈辦公尚未形成風潮,大華實業說是領先世界也不爲過。

而且,在公務員年薪2000餘元的年代裡,平均月薪超過5000元,高薪過萬且有紅利的工作,對窮的叮噹響的中國研究員的誘惑力可想而知。

如果說,2000年的中國研究員解決了碳纖維的初級問題,那1993年的大華研究員解決了碳纖維初級問題,蘇城並不覺得驚訝。

儘管心情仍然是患得患失的。

奔馳車一路風馳電掣,直駛入了大華實驗室樓下。

黎渙祥笑容滿面的等在下面。

這個曾經能夠一天畫20張圖紙的技術員,經過大華文化的洗禮以後,也開始變的面帶豬相,嘴頭嘹亮了。

實驗室是個吞金的貔貅,沒有哪個實驗室能真正做到自負盈虧的。尤其是在中國的土地上,專利根本就沒有人在乎。93年的中國甚至還沒有成爲《專利合作條約》的成員國。大華實驗室能運行下去,全靠大華實業來輸血。

作爲大華實驗室的老大,黎渙祥要是繼續悶着,也堅持不了多久。所以,黎渙祥表面上仍然傲骨嶙峋,心裡其實很豐滿了。

將只是有了眉目的碳纖維項目,加入到文件裡去給蘇城,就能說明黎渙祥的活泛。

他要是這樣寫正式文件。不用蘇城說話,學術委員會的板子首先就要打過來。但那文件是楊明要的,只是給蘇城建宅子的設計,不能算是大華實業的活動,總部的學術委員會也就管不到。

另一方面。這樣的文件被蘇城注意到的機率,卻是比其他文件還要大。

同樣的念頭,指不定也存在於智能玻璃、異形PVC等項目,只是蘇城無心細究,和黎渙祥打了聲招呼就問:“碳纖維的研究到了什麼程度?”

黎渙祥沒想到他這麼直接,訝異的道:“我們已經試製出了一種各向同性的瀝青短纖維,拉伸強度大約800Mpa。模量70Gpa。”

碳纖維的輕質量和抗腐蝕性能是遺傳自原料的,要求也不是太嚴格。畢竟,輕質量和抗腐蝕的材料多了,碳纖維真正的革命性還是體現在拉伸強度和模量上。

前者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強度。後者可以理解爲彈性能力。用魚竿的來看,拉伸強度越大的碳纖維就能拽住更重的魚,模量越大則能讓魚竿忍受越大的彎曲。

蘇城默唸着800Mpa和70Gpa,也沒有感性的認識。就問:“東麗的碳纖維的數據是多少?”

“您是問哪種?”黎渙祥嘿嘿的笑着,有些想轉移話題的意思。

“最好的。”蘇城斬斷他的邪念。

黎渙祥咳嗽兩聲。猶豫片刻才說:“碳纖維的拉伸強度和模量不可能雙高的,肯定是一種高,另一種要低一些。”

“說數據。”

“看您急的。”黎渙祥就是不說。

“快點。”蘇城和他捻熟,一點面子都不用給。

黎渙祥嘿嘿的笑,他的臉皮早練出來了,旁邊的研究員就不好意思了,站出來道:“現在世界上最好的碳纖維,拉伸強度最高的有7個G,模量最高的能有600Gpa吧。”

和大華實業的碳纖維相比,兩個數據都有10倍的差距。蘇城雖然不瞭解這方面的細緻資料,但他有一個模糊的認識,3倍大概是比較有商業前途的產品,10倍的話,就很難獲得大面積推廣了。

怪不得有了實物,黎渙祥也是謹慎的說了以一定成果。

蘇城轉頭一笑,心想:自己要求也太高了,要是真能達到最高水平的三分之一,豈不是要趕超英美了。這個時候的英美兩國,在碳纖維的生產方面,還真不能說是優秀。

黎渙祥觀察着蘇城表情,等他結束了咬牙切齒的動作,才小聲道:“這位是王贇博士,碳纖維項目就是由他主持的,只用了兩年時間,就得到了目前的成果。他剛纔介紹的碳纖維,有7G拉伸強度的碳纖維,模量就小多了,只有400。模量600G的,拉伸強度自然不能太高。”

600比70也是8倍的水平,黎渙祥自知說服力較弱,忙到:“我們現在也只是研究的開始階段,如果能提供更多的研究經費,達到7G不敢說,3G是還是能做到的,是不是王贇博士?”

王贇是個文文弱弱的書生,大約30歲的年紀,帶着酒瓶底似的眼鏡,眼睛略顯浮腫。他有些遲緩的看了黎渙祥一眼,才輕聲道:“咱們的目標是先做的。”

黎渙祥當時就冷場了。他不知道該說什麼啊!

蘇城“呵”的笑了出來,楊明也迅速陪笑,周圍頓時是笑聲一片。

“老王太實在了。”黎渙祥總算憋出了一句。

王贇頂着周圍的笑聲不爲所動,淡定的道:“我們做的是瀝青基的碳纖維,和聚丙烯腈基的不一樣,這種碳纖維的模量高一些。拉伸強度要低一些,從目前的同向異性的瀝青短纖維發展到各向異性的瀝青短纖維,估計拉伸強度能從800提升到1500,再多就不好說了。”

“能確定提升到?”

“最多一年,而且模量能提升到230,這個算是達到國際標準了。”王贇似乎信心十足。

“好,那我就靜候佳音了。走,咱們去看看實驗室。”蘇城自然是鼓勵爲主,不管怎麼說。人家把碳纖維做出來了,性能弱是能預料到的。就大華實業目前的投入,怕是比國外專業公司少了百倍都有可能,像是這種燒錢的材料遊戲,沒錢又何談發展。何談跨越式發展。

黎渙祥略輕鬆一些,一馬當先,在前面領路,口中笑道:“蘇董別看咱們的碳纖維數據差些,這還是申請了專利的,各國的專利都申請了。”

“哦?有商業價值嗎?”

“當然有了。”黎渙祥激動的道:“我們已經將信息交給了商業部和戰略部,請他們幫忙研究。咱們的碳纖維,還是有一定的優勢的。”

“哪些優勢?”

“傳熱性好,電子屏蔽的性能好,另外。咱們的纖維是瀝基的,纖維較短,製造成本也低,預計工廠生產的成本只有目前那些熱賣的碳纖維的一半。”

“一半啊。”對剛剛進入市場的碳纖維來說。成本固然重要,可性能下跌的太嚴重了。蘇城想了想,問:“達到的水平以後,成本會是多少?”

“也許是四分之三。”黎渙祥說的相當保守。

蘇城微微點頭,道:也不是不能接受,現在就看你們的研究進度了。

黎渙祥這下笑了出來,說:“進度都是用錢堆出來的。”

“你們計劃想要多少?”蘇城表現的很淡然。

黎渙祥頗爲疑惑,研究經費向來是不好要的,那種要多少給多少的傳說並不真的存在,他和王贇對視一眼,試探的道:“照王博士剛纔說的進度,1000萬就差不多了。”

這絕對是獅子大開口了。大華實驗室雖然富裕,但項目也是相當多的。3000多名研究員,主持着近千個項目,要是一個項目批1000萬,豈不是每年要花上百億元?

碳纖維在中國一向是由石化和煤炭研究所來搞的,包括神華集團和曾經的煤炭部下屬的無數個煤礦在內,怕有幾十個研究所有專項研究,而這些研究所的經費,能突破百萬就算不錯了。相比之下,大華實驗室的經費雖多,但主業仍舊是石油勘探,開採和石油化工。碳纖維只屬於最後一類中的邊緣項目,1000萬這麼大筆的投入,絕對是超級別的。

然而,蘇城卻是清楚碳纖維的未來,這是不遜於一個大型石化基地的超級項目,而且潛力驚人。對比而言,1000萬就顯的太渺小了。

“給你。”蘇城根本是一個磕絆都不打的道:“我再給你加1000萬,允許你成立一個碳纖維研究所,級別和其他研究所一樣,現在就可以開始招人了。”

這下輪到王贇驚呆了:“一個單獨的研究所?和海洋石油研究所一樣?”

“沒錯,和海洋石油研究所一樣,如果有成果的話,再議定經費。”就潛力而言,碳纖維是不遜色于海洋石油開發的。後者的發展,還少不了前者的參與。

面對一個幾千億的大市場,蘇城給錢給的是痛快無比。

要不是他有一個大華實驗室,其他人就是想付錢得到碳纖維的技術,也是沒有門路可尋。

黎渙祥終於認識到了蘇城對碳纖維的重視,趁機道:“這可不能算在大華實驗室的總經費裡面。”

“不算可以。”蘇城轉向王贇,道:“你們得讓碳纖維研究所像海洋石油研究所一樣充沛起來,成果斐然。”

陪同在側的顧海健樂的上嘴脣都要碰鼻子上了,這樣的表揚可比當面表揚還來勁,要不是王贇是主角,他現在就想宣揚一下海洋石油研究所的四代海洋石油鑽井平臺的研究狀況。

王贇再不通俗務,驚喜也讓他的呼吸急促了。大華任一個研究所,都代表着每年上億元的經費,以及大量的獨立立項資格,比目前的國家級研究所都要強,官僚主義還更少。

在研究者的眼中,做到大華的研究所的所長差不多就是人生奮鬥的終極目標了,這個職位幾乎能夠隨心所欲的進行研究,大量的經費和配屬的助手,能夠解決研究員最頭痛的兩大難題,而且,這個職位的管理工作並不繁重,只需要每週抽出半天時間就綽綽有餘了。倒是黎渙祥這樣的實驗室主任,大都是研究之路斷絕的情況下,才被研究員們列入職業目標。

“人員僅僅從大華實驗室內部調派怕是不夠,畢業生也不行,能從國內和外國找人嗎?”王贇迅速進入了角色,認真的考慮着。

蘇城重重點頭,道:“不僅可以挖人,若是有賣專利和設備的,不如收下爲妙。這方面,讓張超配合你們吧。”

1993年是一個有趣的年份。這一年,美國開始收縮航天方面的投入,許多隻有航天飛機的零件商因此陷入窘境,這其中,就包括了許多的日本碳纖維公司。

如果沒有了狗大戶美國,一噸3000萬日元的碳纖維,可是賣不完的。

雖然不指望撿漏,蘇城卻是希望能多一些準備,待到碳纖維市場真的紅火起來以後,別說是專利購買了,專利授權都不容易弄到。作爲後進者,大華實業不僅需要自己的專利,也許要多一些別人的專利。

第344章 體力活第117章 高科技第558章 君子協議第659章 辭職的研究員第357章 同質化對手第350章 遊行第245章 浦東地產第152章 大臺北第224章 連鎖超市第289章 外銷轉內銷第622章 新遊戲第39章 最強抽油機第71章 領導路過第608章 又做了什麼第530章 干涉第109章 臨機決斷第507章 馬革裹屍還第58章 廢油田第39章 最強抽油機第500章 血壓升高第380章 一條龍服務第217章 外載荷計算第658章 水到渠成第560章 公關第552章 開始注水第109章 臨機決斷六百四十五章 艱難的決定第390章 道義制高點第385章 液化天然氣船第318章 明確的戰略第558章 君子協議第16章 化緣第429章 舾裝中的大船第101章 查扣物資第481章 新徵程第436章 了不起的事第148章 阿布扎比第483章 被寵壞的國企第30章 採油機第298章 投入第一第160章 中標第489章 有關係第623章 貢獻第574章 開標第16章 化緣第564章 弊案第562章 信息組織第625章 交易池第76章 濟南動力機廠第328章 終南捷徑第446章 主業第625章 交易池第412章 目標康采恩第443章 結論第444章 崩盤第650章 基金改組第395章 ……蓄力第494章 十分之一的碳纖維第62章 分包第439章 氣短第308章 狼來了第610章 金融城第65章 採油尖端領域第47章 配件廠第180章 合併第225章 調研第44章 蘇廠長第160章 中標第48章 外匯吶第401章 軍方的技術?第376章 替噴法第384章 中韓建交第253章 請託第46章 蘇哥哥第45章 撒餌第150章 包銷第127章 井涌第131章 海洋石油研究所第90章 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第222章 敗途第313章 要來了第468章 設局第78章 求包養第209章 會場第414章 元旦第567章 甘之若飴第541章 賄選第335章 不同公司第262章 爭取支持第262章 爭取支持第601章 射孔第414章 元旦第167章 祠堂第488章 踢出局第377章 提撈作業第141章 出國指標第197章 大會戰第205章 期待第225章 調研
第344章 體力活第117章 高科技第558章 君子協議第659章 辭職的研究員第357章 同質化對手第350章 遊行第245章 浦東地產第152章 大臺北第224章 連鎖超市第289章 外銷轉內銷第622章 新遊戲第39章 最強抽油機第71章 領導路過第608章 又做了什麼第530章 干涉第109章 臨機決斷第507章 馬革裹屍還第58章 廢油田第39章 最強抽油機第500章 血壓升高第380章 一條龍服務第217章 外載荷計算第658章 水到渠成第560章 公關第552章 開始注水第109章 臨機決斷六百四十五章 艱難的決定第390章 道義制高點第385章 液化天然氣船第318章 明確的戰略第558章 君子協議第16章 化緣第429章 舾裝中的大船第101章 查扣物資第481章 新徵程第436章 了不起的事第148章 阿布扎比第483章 被寵壞的國企第30章 採油機第298章 投入第一第160章 中標第489章 有關係第623章 貢獻第574章 開標第16章 化緣第564章 弊案第562章 信息組織第625章 交易池第76章 濟南動力機廠第328章 終南捷徑第446章 主業第625章 交易池第412章 目標康采恩第443章 結論第444章 崩盤第650章 基金改組第395章 ……蓄力第494章 十分之一的碳纖維第62章 分包第439章 氣短第308章 狼來了第610章 金融城第65章 採油尖端領域第47章 配件廠第180章 合併第225章 調研第44章 蘇廠長第160章 中標第48章 外匯吶第401章 軍方的技術?第376章 替噴法第384章 中韓建交第253章 請託第46章 蘇哥哥第45章 撒餌第150章 包銷第127章 井涌第131章 海洋石油研究所第90章 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第222章 敗途第313章 要來了第468章 設局第78章 求包養第209章 會場第414章 元旦第567章 甘之若飴第541章 賄選第335章 不同公司第262章 爭取支持第262章 爭取支持第601章 射孔第414章 元旦第167章 祠堂第488章 踢出局第377章 提撈作業第141章 出國指標第197章 大會戰第205章 期待第225章 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