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二)

司馬光與王安石反目成仇,王旖對其完全沒有好感,聽着韓岡對他的批評,想了想就道:“官人說得是。”

得了妻子的贊同,韓岡臉上又多了一分笑意:“棉花、白糖世間所無,熙河的棉田、交州的甘蔗,都是爲夫一手開創。不從他人手上侵佔,而自行創造新利。爲什麼先聖稱讚開女閭賺皮肉錢的管子?”他瞟了一眼欲言又止的王旖,“可不只是因爲他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的仁;也不僅僅是‘一匡天下,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的功。更是因爲他開創了一個產業,不與民爭利的緣故,‘民到於今受其賜’!”

韓岡說得離經背道,甚至有污衊先聖的嫌疑,王旖這一回就變得張口結舌、面紅耳赤。

低頭看了看王旖,韓岡發覺自己說的似乎多了點。這本是他日後要拿出來推廣自己政策的理論依據,只是還沒有一個系統化的總結,破綻還是很多。

他不打算就這份理論再多說什麼,再說就要漏了底,“所謂治政,當以公私兩便、經久可行爲上。量利害之多寡,審人情之順逆。不過道理是這麼說,做起來就難了。新法諸條其實還是急了些,岳父是受了天子所累。而岳父的脾氣也是極剛硬的,所以纔會硬頂着士大夫中的壓力推行新法。換做是爲夫,多半是會想方設法地繞過去。此爲夫不及岳父之處。”

王旖素知丈夫雖然很尊敬自己的父親,但對於一些法規、政策也是頗多微詞。丈夫自承不及父親,其實也是在批評新法推行時的問題解決手段太過粗暴了,許多時候,也有些變通的辦法。一時間就沉默了下來。

“好了!”韓岡覺得氣氛不對,“說得遠了。今天的事是爲夫不好,娘子大人大量就原諒爲夫一回。以後家裡關賬放在年後計算,將年節最忙的時候跳過去,省的累着。”

王旖也是聰明的女性,就哼了一聲,嬌嗔道:“官人你這甩手掌櫃也知道奴家辛苦啊……”她靠在韓岡懷裡,“其實家裡的日常用度靠着官人的俸祿已經綽綽有餘,可人情往來的花費就太多了。家裡這還是官人你不蓄伎樂,要是再養一班歌伎女樂,然後學着那般人整日遊宴,就不知還要花多少了。”

韓岡舒舒服服地摟着妻子,笑道:“侍制以上的,哪裡還要靠俸祿吃飯?只要差事不差,伎樂遊宴都是小事而已。”

做到高官的任上,從來都不是靠薪水吃飯。就是王安石,在金陵也是陸陸續續置辦了幾百畝田宅,親朋好友也是時不時地會送上一份厚禮。更別說一干和光同塵的重臣們,手上的權力一年隨隨便便都能換個幾千幾萬貫回來。韓岡現在能玩得起的,他們一樣能玩得起。

“朝廷給那麼多俸祿,就是讓人不要走歪門邪道,一心事上。”王旖哼了一聲,當然,這不是針對能開闢產業而興利的韓岡,“如果沒有那些無謂的開銷,單純的日常用度和人情往來,朝廷的給俸已經足夠了。”

“說得也是。”韓岡點頭,“平常日用,一兩千貫怎麼都夠花用了。”

“還有祿米,家裡只用買肉菜,米麥都不用花錢。柴薪也有給,茶酒廚料、鹽醬都有賜,最大的一項開支就沒了。一個月一百五十貫,怎麼都夠花了。”

韓岡是龍圖學士、同時也是右諫議大夫,兩個職銜在官俸表上都有相對應的薪水級別。不過韓岡領俸祿時,領到手的俸料錢,不是兩者相加,而是兩者中取高。

龍圖學士一個月的俸料是一百二十貫,每年春冬還有衣料,綾羅綢緞加起來二十餘匹,另外做冬衣的絲綿五十兩,近兩年又增加了棉花一項,二十斤。而從四品右諫議大夫的本官就低了十幾等,俸料只有四十貫,衣料的數量也只有龍圖學士幾分之一。

館職、貼職的貴重,就是從這裡體現了出來。所以說對重臣而言,本官——也即是寄祿官——的高低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連最重要的確定俸祿的作用,也被館職、貼職所替代。

除此之外,還有同羣牧使這個差遣帶來的添支有十五貫——雖說實職差遣跟俸祿多寡無關,但不同職位也有不同的情況,清閒繁劇各不相同,所以有了添支這個名目,重要繁忙的職位多給點,清閒卑微的職位少給點。三司使和開封知府算是最忙的,有一百貫之多,韓岡的水平是不上不下。

逐步增加到一千八百戶的食邑,食實封是四百戶。不過食邑的收入不是親自去收,而是朝廷給付,一戶一年三百文,這就是一百二十貫,一平均,一個月又多了十貫。

另外韓岡還能從朝廷那裡得到每月給付的餐費,以他的職位有十三貫。作爲福利,夏日賜冰,冬天賜炭,逢年過節也有賞賜,七七八八加起來,一個月平均差不多能有一百八十貫以上的正當收入。

如今一斗白米的均價一般是七十五到八十文,依照產地稍有差別。一貫差不多正好能買一石——因爲省陌的緣故,一貫是七百八十文——韓岡一個月的俸祿,能買一百八十石。

但韓岡不用買糧,因爲他還有三十石的祿米,實發六成,米麥各半。九百斤米,九百斤麥,近兩千斤主糧,以韓家的人口是綽綽有餘了。每天另有三升酒,三鬥廚料,鹽一年四石。還有韓岡是龍圖學士,家裡的有七名元隨還能得到朝廷發下的衣糧。

相對於一日忙碌只能掙到百文,買點米,買點菜,然後就剩不了多少的普通百姓,韓岡的收入已經是高到讓人難以想象——要知道,一個從九品,文官月俸六貫,武官四貫,衣料也少,祿米也少,如果能在外任職,每月還能多兩口羊,兩頃職田,若是在京就什麼都沒有,差了幾十倍去;至於吏員,重祿法之後纔有工資拿——可宰執們的收入,少說也有韓岡的三四倍。

所以說越是重臣,待遇就越好。

“不過升到侍制以上的重臣之後,要養親戚,要養門客,要蓄養伎樂,迎來送往還要送上一份厚禮,薄了就有失身份,光靠俸祿是遠遠不夠的。”韓岡嘆了一口氣,“爲夫也不記得是誰了。說是某人剛剛升上侍制之後,向他伸手的親友賓客就多起來,舊日還能經常吃肉吃酒,一下就淪落到以素食爲生的狀況了。”

“所以要想不殘民,不爭利,要麼學包孝肅,親友賓客不相通問,要麼就是學爲夫,設法興利,以補貼家用。”

“都是不好學呢。”王旖幽幽一嘆。

夫妻倆低聲說着話。時候也不早了,除夕事情又多,沒過多久聽到外面有人喚,王旖連忙匆匆忙忙答應了一聲,讓人在外面候着,又慌慌張張從韓岡身上撐着身子起來。

“看着就知道不是做賊的料。”韓岡靠在躺椅上,頭着雙臂,笑道:“上一次也是慌慌張張的。又沒人敢進來,你慌個什麼?”

“越是沒臉沒皮了。”王旖衝韓岡啐了一口,臉說着就紅了起來。過去韓岡也有白天強來的時候,也曾差點被人撞破過。

王旖暗自慶幸着幸好外面的使女守着門不敢靠近,不然真是別做人了。

她對着銅鏡整理着散亂的頭髮,一邊對韓岡道:“聽說京城市面上已經有了透明的玻璃,官人當初在軍器監的時候,就爲此定過賞格了,是不是軍器監出來的?”

“爲夫也聽說了。過些日子就能有玻璃銀鏡了,顯微鏡也能更進一步。”

玻璃的這個名字,還是韓岡確定下來的。

這個時代的玻璃,透明的並不多,多是不透明的彩色材料,而且有好幾種名字。有叫琉璃的,又叫藥玉的,還有發音與玻璃相同,而寫作另外的字的。而從西方販來的透明玻璃製品,則被稱爲蕃琉璃、假玉。

韓岡還在軍器監中的時候,就爲透明玻璃下了賞格,以官職和三百貫重金懸賞,就是他離職後,這份懸賞也沒有被廢除。對於韓岡在工藝製造方面的表現出來的能力,後繼之人無人敢挑戰。

王旖聽韓岡提起過,也清楚玻璃跟鏡子有什麼關係,“日後真的造出了玻璃銀鏡,這就又是一個產業了?”

“算是吧……不過銅鏡匠人漸漸地就要改行了。”

“這不算爭利?”王旖挽好頭髮,轉回頭來,俏皮地笑問着。

韓岡笑道:“玻璃銀鏡價格極貴,能買得起的人是極少數,可不會與平民爭利。爲夫懸賞透明玻璃,只是想着用在顯微鏡、眼鏡和放大鏡上。這個眼鏡和放大鏡過去用的都是白水晶,用得起的寥寥無幾。若是透明玻璃出來之後,就能降下價來,那可就是真真正正的一門新產業了,於國於民,都是大利。”

王旖整理好衣服,回過身來,向韓岡福了一福,笑道:“那奴家就恭祝官人明年大吉大利了!”

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下)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一)第一百七十一章 暗潮(六)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四)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九)第二百八十九章 點畫(下)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七)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八)第二十六章 西山齊雲古今長(中)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四)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一)第三百章 不悖(四)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五)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三)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四)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三)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二)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九)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第一十七章 家事可斷百事輕(中)第二百四十三章 新議(九)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一)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下)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六)第二百六十七章 長風(四)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五)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二)第四十八章 斯人遠去道且長(四)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七)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一)第一章 一年窮處已殘冬(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梳理(十四)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五)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四)第三十一章 離鄉難知處(上)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九)第一百六十七章 暗潮(二)第二十三章 天南銅柱今復立(下)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五)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八)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風(十五)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一)第三十四章 道近途遠治亂根(上)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下)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五)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消息(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七)第三十八章 一夜驚濤撼孤城(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五)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中)第二百二十五章 變故(二十二)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六)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二)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四)第二百三十章 變故(二十七)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三)第二十三章 天南銅柱今復立(中)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七)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七)第二百二十九章 變故(二十六)第三十七章 長安道左逢奇士(上)第二百九十二章 狂浪(中)第一十八章 霽月虛明自知寒(下)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中)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一)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二)第一十七章 夜顧茅廬訪遺賢(下)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四)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九)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四)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七)第三百零三章 不悖(七)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四)第四十七章 南北(七)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八)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六)第五章 心念親恩思全孝(上)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一)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上)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下)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九)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四)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九)第三十八章 心賊何可敵(下)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十二)第三百一十四章 權相(下)第一百零三章 微雨(十)第七十六章 塵囂(七)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九)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八)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四)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一)
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下)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一)第一百七十一章 暗潮(六)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四)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九)第二百八十九章 點畫(下)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七)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八)第二十六章 西山齊雲古今長(中)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四)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一)第三百章 不悖(四)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五)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三)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四)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三)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二)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九)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第一十七章 家事可斷百事輕(中)第二百四十三章 新議(九)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一)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下)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六)第二百六十七章 長風(四)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五)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二)第四十八章 斯人遠去道且長(四)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七)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一)第一章 一年窮處已殘冬(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梳理(十四)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五)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四)第三十一章 離鄉難知處(上)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九)第一百六十七章 暗潮(二)第二十三章 天南銅柱今復立(下)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五)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八)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風(十五)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一)第三十四章 道近途遠治亂根(上)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下)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五)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消息(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七)第三十八章 一夜驚濤撼孤城(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五)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中)第二百二十五章 變故(二十二)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六)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二)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四)第二百三十章 變故(二十七)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三)第二十三章 天南銅柱今復立(中)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七)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七)第二百二十九章 變故(二十六)第三十七章 長安道左逢奇士(上)第二百九十二章 狂浪(中)第一十八章 霽月虛明自知寒(下)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中)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一)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二)第一十七章 夜顧茅廬訪遺賢(下)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四)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九)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四)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七)第三百零三章 不悖(七)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四)第四十七章 南北(七)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八)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六)第五章 心念親恩思全孝(上)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一)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上)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下)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九)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四)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九)第三十八章 心賊何可敵(下)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十二)第三百一十四章 權相(下)第一百零三章 微雨(十)第七十六章 塵囂(七)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九)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八)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四)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