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六)

對面的騎兵大約三百騎上下,比自己這邊人數稍少一點,但隨行的馬匹數量卻幾乎多了一倍。種樸手下的這個指揮,已經是難得的一人雙馬——一戰馬、一騎乘——而對面的馬匹數目,感覺就像出來放牧的牧民。

儘管從與騎手的身材對比上,看得出那些馬匹都不是太出色,個頭不高,體格較小,但架不住數量多得驚人。能在坐騎上這般豪奢,顯而易見絕不是大宋這一邊的軍隊,而且種樸見識過的多少支鐵鷂子,都沒這般闊氣的。

雖然對方不知來歷,但有一點可以確定,他們絕對是敵軍!

瞬息可至的距離,沒有觀察等待的時間,種樸當機立斷,沒有絲毫猶豫地下令:“吹號!舉旗!”

隨着種樸的暴喝,蒼涼的軍號吹向雲端。掌旗官雙臂使足力氣,用力一擡,將收起的軍旗高高舉起,殷紅的旗幟呼啦啦在風中舒展開來。

這是戰鬥的信號。

宋軍的騎兵們立刻向着旗下匯聚,綿長的行軍隊列開始飛速地收縮起來。

而對面軍隊的反應同樣迅急,三聲號角響過,一名名騎手就在馬背上飛身換馬,而後就向着宋軍這裡猛衝過來。

一道道黃塵在馬蹄下捲起,在奔馬的洪流之後匯聚成一條黃龍。這一羣騎兵,起步時前後不一,但散亂綿長的行軍隊列在奔馳中自發地轉換爲銜接緊密的衝擊陣線,完全省去了聚兵列隊的步驟,騎兵戰術運用之精妙,竟遠在宋軍之上。

來不及換馬了!種樸心中叫着不妙。

聚兵,換馬,然後衝鋒,這是宋軍騎兵進入戰鬥狀態時的一貫順序。但突然間出現在近前的對手,根本沒有給他們留下準備的時間。

沒有換馬的餘暇,就算換了馬,缺乏足夠時間起步提速的騎兵,還不如步兵管用。種樸也並不覺得,自己麾下的這羣騎手,有資格與對面的敵軍在騎術上一較高下。

轉身逃跑——或者叫轉進——的念頭在種樸腦中一晃而過,但立刻就放棄了。胯下的坐騎馱着他在風沙中走了半日,又是專門用來代步的乘用馬,跑不了半里,就會給敵軍追上。

“劉莊,回去報信!”種樸急急地遣了一名親兵,隨即翻身下馬,喝令道:“取弓,下馬!”

跟隨種樸出來的這一支騎兵,都可算是精銳。種樸又是種諤的嫡親兒子,說話管用得很。聽到命令之後,紛紛下馬,抓起刀槍弓箭就列隊佈陣。擺開的陣型,比起之前在馬上的時候又聚攏了一些。

只是一轉眼的工夫,越來越近的敵方騎兵,已經讓人能分辨得出他們身上具體的細節。

種樸在調整陣型,安排人手看管馬匹的時候,也不忘緊鎖着越來越近的敵騎。

完全陌生的旗幟,完全陌生的裝束,甚至連進兵時的號角聲都與種建中所熟悉的鐵鷂子截然不同,這是一支他從來都沒見過的騎兵。

一股寒流從脊柱傳上來,差點讓心臟停跳。種樸立刻就想起了一直都在心頭中纏繞不去的憂慮,難道是契丹人已經決定發兵幫助西夏了?但狂奔而來的敵軍,與種樸曾經聽說過的契丹服飾仍有着一點差別,一絲僥倖在心底的黑暗中冒起。

身邊的嚮導突地打起了擺子,黃了麪皮,顫聲道:“娘吶,那……那是北面的兵!”

“是黑山威福軍司【河套】?”種樸猶然抱着最後一份希望,那是西夏最北面的一個統軍司。

“是阻卜【即韃靼,蒙古前身】……”嚮導擠出一個哭一般的笑臉,“是北方草原上的阻卜人!”

“阻卜……是什麼都無所謂了。”

並不是說聽到非是契丹人,就讓種樸安心下來,而是他已經沒有多餘心力去在意了。一里的距離,只剩最後的三分之一。

蹄聲已經充斥在耳中,種樸拔出腰刀,斜斜指向長空。

下面的士兵在種樸做出這個動作之後,便被都頭、隊正們催促着舉起了掌中戰弓。

騎兵不會攜帶神臂弓,也不會攜帶斬馬刀,騎兵裝備的胸甲更是隻有衝陣時纔會裝備,尋常出巡,連營門都帶不出來。

一般騎兵在馬上的武器只配備有加裝了倒鉤的環子槍,軍官多個鐵鞭,弓箭則都是有的。近年來鋼鐵產量大增,四百人都有柄腰刀。此外種樸所領的這一部兵馬,還加配了殺傷力很弱的諸葛連弩,算是給騎兵的優待。

藉助不了戰馬的衝力,鋒銳的鐵槍毫無意義,騎槍要比步卒所用長槍短了不少。而弓力甚綿的諸葛連弩,發射速度很快,卻都是用來驚嚇敵軍戰馬,作爲不擅馬戰的騎兵們的秘密武器。而現在在全軍下馬之後,真正能派得上用場的,只有弓一張、刀一柄,然後還有短槍一支。

不過宋軍缺馬,故而對騎兵最爲珍視。能成爲騎兵,弓馬嫺熟乃是第一條。下了馬後,一干騎兵都可算是步卒之中的佼佼者。

腳踏實地,騎手們張弓搭箭。隨身攜帶的一壺二十支長箭也許只能支持片刻工夫,但在箭矢用光之前,沒有哪家的騎兵,能在正面相抗中壓制他們分毫。

但他們身上的壓力也絕對不輕。區區三百騎兵的奔馳,迎面過來時,卻有千軍萬馬的氣勢。

許多人的臉色越發的難看,握住弓箭的雙手不由自主地顫抖着。而種樸喉嚨有點發幹,心跳得很快,掌心莫名其妙地冒出汗水,後背也是黏黏溼溼得好不難受。

“百步!”當敵軍立刻就要進入弓箭的射程,多年來接受的教育,讓種樸收攝起心神,“都準備好了,舉弓!”

四百餘人聽命,嘩的一聲,幾乎就在同時舉起掌中的戰弓,而一支長箭也搭到了弓身上。

也就在這短暫的幾秒鐘,敵軍猙獰的面孔已經看得很清楚了,甚至似乎感覺到了對面的人馬噴出來的熱氣。

種樸的雙眼中只剩堅定,掌中長刀向下用力一揮,用着最大的氣力怒吼着:“射!”

四百騎兵同時鬆開弓弦,爆裂般的弦鳴,響徹無定河北的荒野。

……

“餘古赧該到。”燕京析津府的宮城中,耶律乙辛一圈圈慢悠悠地踱着步子。

“這兩天就會有消息了。”蕭得裡特恭聲回道。

耶律乙辛走了兩步:“他的八千騎雖不算多,贏也是不一定能贏,但嚇一嚇南朝還是沒問題的……宋人就算分清阻卜和大遼本部的區別,也肯定會亂作一團。”

一直都是遼國西北藩屬的阻卜部族出現在西夏,其政治意義遠在軍事意義之上,之前的恫嚇重複千遍,也比不上八千阻卜騎兵的出現。

蕭得裡特諂笑着:“南朝的君臣聽說,肯定是會嚇得魂飛魄散,尚父說什麼就是什麼。歲幣翻倍,割讓土地,都在情理之中,到時候,就看尚父想要哪一條來實現了。”

“能多個十萬歲幣就夠了,我也不貪心。”耶律乙辛笑着說道。距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了,心情也越是放鬆。

他要的是穩定自己權位的聲望,無論是勝利、土地還是歲幣,只要能從宋人那裡得到一點實質性的好處,就能壓制國中的反對派。如果這一次能成功,不但能斬斷宋人對西夏伸出的貪婪之手,還能輕而易舉地將所有反對派斬草除根。

“餘古赧領兵去了西夏,下官就有些擔心磨古斯會不會趁這個時候做出些親痛仇快的事來。”

阻卜是個大的範疇,其下分作三部,東阻卜、西阻卜和北阻卜。

餘古赧是西阻卜的一員,靠西夏最近,關係也親近,甚至與黨項部族經常聯姻。而磨古斯則是北阻卜的大首領,麾下上萬帳,控弦三萬,乃是阻卜諸部中實力最強的一部。

阻卜諸部都窮,故而秉性兇悍。起家於草原之上的契丹,對其極爲提防,嚴禁鐵器輸入。偶爾爲了壓制某個大部族,甚至還禁鹽禁茶。只是這些年,北阻卜以磨古斯爲核心,烏魯古河和薛靈哥河附近的部族漸漸有聯合起來的趨勢,放在西北路招討司和阻卜大王府的幾萬人,已經越來越難以壓制住磨古斯的野心。

相對而言,東阻卜和西阻卜就比較聽話了。這一次促成西阻卜南下,不僅僅是西夏拿出來的好處,耶律乙辛的默許也是一條。耶律乙辛不打算讓契丹本部赤膊上陣,那麼讓阻卜卻幫個忙,也就是正和他心意。

這幾年耶律乙辛要專心於國中,外圍的藩國部族暫時很難分心去壓制,能放出去禍害宋人,可是難得的機會。對於百多年來,斷斷續續的不斷舉起叛旗的阻卜諸部,眼下就是聽話的東、西兩阻卜,多死些人也不是壞事。

“餘古赧的能力如何不好說,磨古斯的野心也不好說,但他們中間有阻卜大王府盤踞,這時候無論是什麼樣的消息,都是好消息。”耶律乙辛最大的希望就是他的職位穩如泰山,而眼下則是給了他一個再好不過的機會,“只要能削減西夏和阻卜的人丁,什麼買賣都是好事!”

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五)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六)第四十二章 皇祚思無疆(下)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六)第二十三章 虛實(三)第八章 四句千古傳(下)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九)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四)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七)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六)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下)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上)第二十二章 虛實(二)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二十三)第二百七十章 長風(七)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八)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八)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七)第四十一章 順風解纜破晴嵐(下)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下)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三)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五)第四十章 何掌綸言奉帝尊(下)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四)第四十二章 更與堯舜續舊題(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阻卜(上)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三)第一十八章 棄財從義何需名(下)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二)第三章 牆成垣隳猿得意(中)第六章 流水(下)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下)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六)第七章 驚聞東鄰風聲厲(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四)第四十一章 辭章一封亂都堂(二)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三)第八章 四句千古傳(下)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七)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二)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九)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夜火(上)第五十七章 南北(十七)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下)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十一)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一)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一)第一百四十八章 梳理(十八)第一十三章 赳赳鐵騎寒賊膽(下)第四十七章 南北(七)第一十七章 夜顧茅廬訪遺賢(下)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一)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四)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一)第三百零七章 崩塌(上)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四)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九)第六十五章 宴火(七)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二)第九十二章 塵囂(二十三)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二)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一)第三十二章 憂勤自惕礪(中)第七十五章 塵囂(六)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六)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三)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六)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二)第二十三章 奉天臨民思惠養(上)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二)第三百一十一章 僞帝(下)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八十)第二百六十一章 新議(二十七)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二)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六)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六)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八)第三十七章 蒿目黃塵顧世事(下)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七)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八)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六)第四十六章 南北(六)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七)第九章 鬧市紛紛人不寧(下)第三百一十六章 反撲(中)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八)第一百三十九章 梳理(九)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七)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四)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九)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四)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一)第二百八十三章 興波(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三)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五)
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五)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六)第四十二章 皇祚思無疆(下)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六)第二十三章 虛實(三)第八章 四句千古傳(下)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九)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四)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七)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六)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下)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上)第二十二章 虛實(二)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二十三)第二百七十章 長風(七)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八)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八)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七)第四十一章 順風解纜破晴嵐(下)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下)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三)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五)第四十章 何掌綸言奉帝尊(下)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四)第四十二章 更與堯舜續舊題(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阻卜(上)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三)第一十八章 棄財從義何需名(下)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二)第三章 牆成垣隳猿得意(中)第六章 流水(下)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下)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六)第七章 驚聞東鄰風聲厲(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四)第四十一章 辭章一封亂都堂(二)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三)第八章 四句千古傳(下)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七)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二)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九)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夜火(上)第五十七章 南北(十七)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下)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十一)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一)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一)第一百四十八章 梳理(十八)第一十三章 赳赳鐵騎寒賊膽(下)第四十七章 南北(七)第一十七章 夜顧茅廬訪遺賢(下)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一)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四)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一)第三百零七章 崩塌(上)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四)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九)第六十五章 宴火(七)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二)第九十二章 塵囂(二十三)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二)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一)第三十二章 憂勤自惕礪(中)第七十五章 塵囂(六)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六)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三)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六)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二)第二十三章 奉天臨民思惠養(上)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二)第三百一十一章 僞帝(下)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八十)第二百六十一章 新議(二十七)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二)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六)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六)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八)第三十七章 蒿目黃塵顧世事(下)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七)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八)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六)第四十六章 南北(六)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七)第九章 鬧市紛紛人不寧(下)第三百一十六章 反撲(中)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八)第一百三十九章 梳理(九)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七)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四)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九)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四)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一)第二百八十三章 興波(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三)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