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四句千古傳(下)

星月西落,東方已經能看到金星的身影。

呂大忠在冬日凌晨的夜風中,眨了眨酸澀的眼睛。不意稍作探討,就已經是一夜過去。他的年紀還在張載之上,精力不濟。雖然年紀大了,睡眠自然會減少,但今夜消耗腦力過甚,卻是頭都疼了起來,分外感到疲累,遠遠比不上年輕人的耐力。

“覺得如何?”呂大鈞走在身邊,在旁問着兄長。

“很有些意思。”呂大忠放下揉着太陽穴的手,“至少今天終於知道了爲什麼樹上的李子會掉下來。”

呂大臨卻道:“萬有引力之說只是臆測而已,非有實證,且一時無法確認。”

呂氏三兄弟同往居所走去,還不忘說着方纔在張載書房中的討論。

“對,的確韓岡說不一定是正確的……”呂大忠對弟弟道,“但此前又有何人將李子落地拿出來鑽研?幾千年來,都是視爲平常之事,從未根究其理。如果韓玉昆的這一假說,能帶動得起世間治學開始講究起格物致知,即便最後證明是錯的,也已經是善莫大焉。”

“何況韓岡推導得還是很有道理。凡物無力則不動,這一點誰都知道,推車的車伕比我等還要清楚。至於‘如果無力改變,將會永遠保持現有的狀態’……”呂大鈞說得很慢,顯然這種說法讓他覺得很拗口,要不是韓岡在給張載的書信中已經提到了不少次,他也不可能一夜之間,就能,“韓岡的這一條定律,也可以說是沒有錯。冬日渭水之上,常常能看到實證,如果沒有……阻力,冰面上的行人、車輛當是能永遠地滑行下去。”

“既然這一條定律得到確認,那麼樹上的李子落地,丟上天的石頭總會回來,其中必然也是有力存在,也就是萬有引力。”呂大忠接口,“李子、石塊只是眼前的小物。日月星宿,包括腳下的大地……或者按韓岡的說法叫做地球,都是靠着萬有引力而維持着互相繞動。”

三人中,雖然對韓岡萬有引力的說法存有疑問,沒有全盤接受,甚至呂大臨更是全然反對。但對於韓岡今夜涉及的天文之說,他們卻是沒有一口加以否決。

因爲張載的宇宙觀便是上承着舊時的“宣夜說”。萬物皆氣所凝,“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大地也是氣積而成。至於地圓之說,早有明證,天圓地方也只是錯訛,士林中的有識之士,無不是接受了大地爲圓的說法。

韓岡的幾個見解,本也是呂大忠他們日常所秉持的觀點而已。只有月繞地而行,地繞日而動,金木水火土五行星也是與大地等同,這一條讓他們暫時無法接受。

“不過韓玉昆的這個說法,就能解釋了爲何五星會逆行。繞行之速各個不同。就像兩匹奔馬,後馬追過前馬,返身看去,被追過去的前馬便等於是在後退了。”

“也可以說明爲何水、金二星,始終近日而不偏離。”

呂大忠和呂大鈞一搭一唱地說着。金星、水星永遠都在太陽附近,所以金星有啓明、長庚兩個名字,而水星更是長久地被遮擋在太陽的光輝之中,很少能被人見到。在過去,沒有什麼人去解說其中緣由,只有韓岡,大概是因爲要格物的關係,所以盯了上去。

說起來,韓岡的觀點雖然特別,讓人一時無法理解,但卻能很好地解釋他們所知的一些天文學的現象。

呂大忠、呂大鈞都是爲此而深思,而不是一口否定。

“真不知道他是怎麼想出來的,難道真有所謂的天授之才?”呂大忠半開玩笑地說道。

“‘生而知之’那可得是聖人!韓岡卻還差得遠。”呂大鈞搖了搖頭。“但先生所言的‘大其心’,旁人難以爲之,韓岡卻是做了個十足十。”

呂大忠爲之失笑,如果只看韓岡的一番言辭,竟然事涉日月星辰,可見“大其心”已經到了狂妄的地步。只是一轉念,呂大臨便是沉着臉,不開腔。

呂大鈞走了一陣,見到呂大臨的臉色,便奇怪地問着:“怎麼了?”

呂大臨搖了搖頭,“只是覺得大道非在此處。”

呂大忠則回道:“大道本就存在天地萬物之中。如果想追尋大道,就必須去了解萬物。”

“且不說這些,格物之說總是尚顯粗淺,力學三律還沒有得到更多的實證,現在韓岡所闡述的不過是些殘章斷簡,要想最終確立吾道之地位,不是三五十年就能解決。”

而呂大鈞卻道:“不知大哥沒有沒有看出來,總覺得韓玉昆在這格物之說上,藏着掖着呢。就如今日,好像也只說了一半。”

“他自己也沒有把握,只能將已經可以確定拿出來。”呂大忠猜測着韓岡的心思。

呂大臨冷笑道:“不拿出來推敲,還想靠着一人之力,就將其全數推演出來不成。”

呂大鈞搖了搖頭。

敝帚自珍的韓岡的確是有些不對。不過方纔在討論時,就是他們的這個弟弟辯難得最爲激烈。韓岡不敢隨便將尚未明確的粗淺理論拿出來,否則肯定是逃不過質問和指責。

“這些其實都是小節。”呂大鈞說着,“我等年紀即長,時日無多。要想光大關學門楣,也只有靠年輕人了。”

呂大臨卻冷哼一聲,“就怕他年輕識淺,根基不深。妄言大道,最後反而會走入歧途。”

“慢慢看着來吧。”呂大忠道,“我等做師兄的,日後時常提點就是。注意一點,不至於會讓他走偏了路。”

呂大臨又不說話了。他這個大哥就是太好人,韓岡在這個過年的時候去京,只要他能的中一個進士,日後必然飛黃騰達,怎麼提點他?

……

韓岡躺在客房中,隔着一層薄薄布墊,後背的正下方就是木板。

房中一桌一榻,桌上只有一盞油燈。再沒有其他的裝飾和貴重事物。簡單樸素,這就是詞典中能挑出來的最好最溫和的形容詞。

如此簡陋的小屋,韓岡不知多久沒有住過了。一時之間,他睡得很是不慣。枕頭太硬,房中也不算乾淨。但他還是忍耐着,沒有表露出不喜之色。這是必要的做法,也是理所當然的做法。

張載沒有給韓岡安排好一點的住處——說起來在書院中也不會有如同酒店一般服侍的客房——躺在鋪了幾層厚布縫起來的牀鋪上,舊年作爲張載學生時的生活,又回到腦海中。

兩點一線,偶爾會是三點一線。這就是當時韓岡學生生涯的全部記憶。

搖頭揮散了單調而充實的學生生涯,韓岡也在回憶着他和助手們今天所說的一番話。

韓岡如今正設法將後世的物理之學融入儒門之中,行的是李代桃僵之策,功利之心不謂不重。但張載在交談和商討中,明知韓岡的名利之心,卻沒有大加斥責,只是多提了兩句讓韓岡正本清源。

能成爲一代學宗。張載的心胸氣度,還有眼光見識,都不是凡俗可比,絕對是出類拔萃的第一流人物。韓岡拿出來三定律,還有日月運行之道,張載都能很快理解,並能有舉一反三。

而韓岡的理論就此得到張載的認同,但在三呂的詢問下——也許可以說是詰問——讓他差點潰不成軍。要不是心中對這些道理的堅持,幾乎都要改弦更張。

這就是儒士討論經義時常常出現的辯難,目的雖不一定是要否定對方的觀點,但尖銳的言辭加上鋒利的切入,讓準備不足的士子折戟沉沙。

而韓岡堅持了下來。他要堅持宣講關學,後續的困難苦厄都是他自找的,怨不到他人。

如今的士林之中,各家學派互不相讓,如同百花爭豔。但到最後,能掙出頭來的只有一個。

有點像是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笑到最後的只有儒家。

韓岡來自於後世的記憶中,此時的各家學派,能傳承到後世的只有程朱理學。

韓岡知道王安石是文學大家,是詩人,是改革者,但王安石在經義上的學術觀點,並不存在於他記憶中。

至於關學,可憐得就只有橫渠四句流傳下來。而張載,竟然是在歷史書上,成了理學的開創者。

真是個讓人笑不出來的笑話。

身爲張載弟子,又擁有後世的記憶,使得韓岡有心要改變這一切。

今天的討論僅僅是開始,雖然他在學術界的名望並不高,但橫渠四句既然已經出世,在其中插上一腳的韓岡,已經在他的同學們的心目之中,建立了他的地位。

爲萬世開太平。

這樣的宏願,聽候就讓人變得進取起來,而韓岡確實也是朝這個方向努力。

若是韓岡能日漸高升,那麼他背後的書院,乃至有名有姓的官員,都會日後學派大戰的主力。

統領着他們,韓岡自問若能將之收服,就是大半個關中士林清議落到了自家的手中。

到了那時,韓岡纔可以說是,他的目的,就是要爲萬世開太平!

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八)第四十七章 氣接瑤臺驂帝御(下)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六)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四)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七)第四十七章 氣接瑤臺驂帝御(下)第一十四章 貢院明月皎(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五)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九)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九)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二)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五)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五)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上)第一百三十章 後顧(下)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三)第五章 平蠻克戎指掌上(四)第二十一章 涉川終吉黃龍鎖(上)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一)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二)第三十八章 心賊何可敵(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八十)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四)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下)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五)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四)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三)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九)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風(十五)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下)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鴉啄且嚎(上)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二)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一)第九章 君臣(下)第二十章 敵如潮來意尤堅(上)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五)第二百三十九章 新議(五)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九)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三)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七)第二十二章 早趁東風掠馬蹄(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九)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一)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六)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上)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風期全盛(上)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中)第二百九十六章 並行(下)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三)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一)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五)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六)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八)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上)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下)第一十四章 落落詞話映浮光(中)第六十四章 宴火(六)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四)第九章 君臣(下)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六)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一)第四十一章 順風解纜破晴嵐(上)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七)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四)第二十章 廟堂(十一)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九)第二十五章 晚來蕭蕭雨兼風(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六)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三)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十一)第七十二章 塵囂(三)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三)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六)第三百零三章 不悖(七)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八)第三百二十章 無妄(下)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八)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二)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六)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三)第三十八章 心賊何可敵(中)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下)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第二百七十九章 長風(十六)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七)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四)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九)第三十五章 願隨新心養新德(下)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五)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十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六)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中)第一百零七章 微雨(十四)第一十八章 棄財從義何需名(上)
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八)第四十七章 氣接瑤臺驂帝御(下)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六)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四)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七)第四十七章 氣接瑤臺驂帝御(下)第一十四章 貢院明月皎(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五)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九)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九)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二)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五)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五)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上)第一百三十章 後顧(下)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三)第五章 平蠻克戎指掌上(四)第二十一章 涉川終吉黃龍鎖(上)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一)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二)第三十八章 心賊何可敵(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八十)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四)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下)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五)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四)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三)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九)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風(十五)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下)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鴉啄且嚎(上)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二)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一)第九章 君臣(下)第二十章 敵如潮來意尤堅(上)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五)第二百三十九章 新議(五)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九)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三)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七)第二十二章 早趁東風掠馬蹄(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九)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一)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六)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上)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風期全盛(上)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中)第二百九十六章 並行(下)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三)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一)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五)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六)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八)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上)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下)第一十四章 落落詞話映浮光(中)第六十四章 宴火(六)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四)第九章 君臣(下)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六)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一)第四十一章 順風解纜破晴嵐(上)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七)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四)第二十章 廟堂(十一)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九)第二十五章 晚來蕭蕭雨兼風(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六)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三)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十一)第七十二章 塵囂(三)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三)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六)第三百零三章 不悖(七)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八)第三百二十章 無妄(下)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八)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二)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六)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三)第三十八章 心賊何可敵(中)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下)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第二百七十九章 長風(十六)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七)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四)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九)第三十五章 願隨新心養新德(下)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五)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十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六)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中)第一百零七章 微雨(十四)第一十八章 棄財從義何需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