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心賊何可敵(中)

已是深秋。

萬物蕭瑟,一陣秋風掃過,道上落葉紛紛而起。除了一些常綠的松柏,也只有田間的麥苗還是綠的。

田間的老農總是有些心驚膽戰,中秋前後的雨水不小,在黃河上還形成了小小的秋汛。但到了九月之後,雨雪又不怎麼見了。開封府中,也就在前幾日下了一場轉瞬即止的小雪,落到地上就不見了蹤影。

如果今年冬天仍不下雪,明年的收成就沒指望了。而那時候,開封府的常平倉,也再難以支持如今年這般數以十萬計的流民。

不過晴朗的日子,卻是出行的好時節。

秋高氣爽,晴空萬里。藍色的天幕,澄澈得彷彿透明的一般。

沈括騎在馬上,身後的隨行人員多達上百。這一支人數衆多的隊伍,出現在官道之上,一路向北疾行。行人看見舉在隊列前的旌旗,皆是避之唯恐不及。

沈括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

前日他成功的從樞密院的故紙堆裡翻出了證據,證明遼人索要的土地,過去是屬於大宋所有。呈與御覽之後,天子大喜過望,現在就遣了他奉旨前往遼國,謁見遼主耶律洪基,將此事分說個明白。

近冬時節,去遼國談判是個苦差事。

遼國雖分五京,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中京大定府、上京臨潢府以及南京析津府,但這五座京城,並不是如大宋的四座京城一般,是作爲首都、陪都的形式存在,而只能算是地區的中心城市——也就是五京道的核心,說是首府更恰當一些。

歷代遼主都是保持着遊牧民族的習慣,帶着他被稱爲斡魯朵的宮衛,以及文武百官,在國中分四季逐水草而居。除了登基、冊封等大典之外,很少進入這幾座京城。

遼主這等遊牧行爲,並不能算是荒於政事。這是他們的習俗,也是震懾和拉攏四方異族的必要手段。遼主四季巡遊的行營大抵都有固定的地點,稱爲捺鉢——這纔是遼國的京城。春天在鴨子河,夏天在吐兒山,秋天於伏虎林,而冬捺鉢則是在廣平甸。

在草原上踏着冰雪行進,宋人很難習慣那等高寒之地,不過沈括心頭一團火熱,卻是等不及地要見遼國天子。

“還有多久到白馬縣城?”沈括招來隨行的伴當,問着。

“回校理的話,前面就是!”

沈括眯起眼睛,有些近視的他,稍稍遠一點的地方就是一片模糊。不過他也有辦法解決,從懷裡掏出一箇中間略凹、周邊鑲銀的水晶圓鏡來——這是天子賞賜之物,以獎勵其在清查舊檔並獻上熙河路全圖的功勞——扣在左眼前。頓時,地平線上的一座城池便出現在鏡框中。

從京城往遼國去,或是從遼國往京城來,只要不是冬天黃河凍結的時候,兩國使節過去通常走孟州的浮橋。不過現在白馬縣也有了浮橋,就不需要再繞路了。

一行人都是騎着馬,七八里的距離很快就走完。進了白馬縣城,就在驛館中歇下。

沈括是身負皇命的使節,不便隨意離開驛館。他本以爲已經算是身居高位的韓岡會自重身份,最多派一個家人來送踐行之禮。沒想到剛剛歇下沒多久,韓岡卻以故舊的身份親自來訪,到了驛館與沈括見面。

沈括驚喜地出門相迎,只見韓岡在門前先行致禮:“存中兄,許久不見,向來可好?”

沈括連忙回禮,“一向久疏問候,還望玉昆無怪。”

坐下來先行寒暄了兩句,韓岡就讚道:“存中兄之材,遠過小弟。早前存中兄所獻的熙河路山河地理圖,小弟看了之後,便是自嘆不如。昨日又聞天子詔存中兄搜檢樞密院故牘,小弟就知道,存中兄必能有所收穫。”

見韓岡毫無芥蒂地說着自己的得意之舉,沈括,連聲謙虛道:“當不起玉昆之贊。輿圖沙盤是玉昆首倡於前,愚兄只不過是東施效顰而已。至於搜檢到舊歲兩國所議疆地書函,那是天子聖德庇佑之故,非是愚兄之能。”

“存中兄太自謙了。以兄之材,使遼一回,那契丹的山川地理,當盡在胸臆之中了。”

韓岡看得出來,沈括如今正在興頭上。

王安石去過遼國,富弼去過遼國,能作爲使臣——儘管不是賀正旦、賀生辰的正式使節——出訪遼國,日後的前途可謂是一片光明。

沈括現在自然滿心都是熱火,要在遼國天子面前爭出個誰是誰非來,駁回遼人的無理要求,不辱使命,凱旋歸朝。

可韓岡已經從王雱那裡瞭解到了天子的真實心意——竟然已經準備屈服了——如此一來,沈括在遼主面前表現得再好,也是無用功。

契丹人可以用道理說服,但那是在大宋君臣堅持立場的情況下。

狼和小羊的故事,韓岡三歲就聽過了。韓岡從不認爲,一方的主君已經屈服的情況下,作爲代表的使臣,還能通過談判來解決爭端。自身已經將軟弱二字寫給對手看了,那就別指望能在談判中佔到多少便宜。

其實這一次,契丹那邊不過抱着訛詐的態度,只是想順手佔點便宜罷了。可誰知道趙頊竟然當了真,以爲契丹當真要南下侵攻,卻是糊里糊塗地要將土地劃給遼人。

這其中幾位元老重臣當真是立了“大功”了。

宋遼交鋒大小八十一戰,只有一戰得勝?有這麼信口開河的嗎?

韓岡都想見一見,張方平在天子面前提及此事時,究竟是怎麼一副嘴臉,而沈括則自顧自地拉着韓岡說起了他的得意之舉,“愚兄在樞密院用了七天的時間,找到了契丹西京道朔、應、蔚三州發來的公函,函中所及,皆是以古長城爲界,距今所爭之地有三十里遠。”

遼國西京道的朔、應、蔚三州對應着大宋的河東,一直以來都是以古長城爲界。但這個國界,其實並沒有立下界碑,沒有正式的國書確定,僅是在兩國的公文往來時,有所提及而已。兩國守邊的軍隊,一般都是保持着一定的距離,空出來的中間地帶並不去佔領。

偶爾,戍邊的軍隊也會在空白區域搭建軍巡鋪,但無一例外的都會受到對方強硬處理。要麼直接發兵拆除,要麼就通過所屬州郡發文讓其自己拆去。這樣的情況,兩國其實都有,但一點邊界摩擦,都會在澶淵之盟的光輝下給化解過去。

這樣的邊界相處模式,一直以來都成爲了慣例。韓岡在後世聽說過的所謂打草谷的情況,澶淵之盟後,其實是很少見的。而蕭禧如今強要以分水嶺——也就是分割滹沱河和桑乾河兩大黃河下游支流水系的山脈爲界——就是打破了已經約定俗成的慣例。

可是,蕭禧不過是信口開河而已,他對當地地理都沒有稍加了解就來索要土地,明擺着就是個隨便找來的藉口。

“蕭禧一開始時說,以分水嶺上的土壟爲界,偏偏長連城那一段分水嶺上都沒有土壟!”沈括說着便哈哈大笑起來,笑過則又接着道道,“若愚兄所料不差,蕭禧必然是在遼主面前誇了海口,如今騎虎難下,所以才半點也不肯通融。只要能在遼主面前分說明白,使其知道理曲直,必然不會再有他議。”

“當是如此。”韓岡點着頭,附和着沈括。

心中卻是冷笑,什麼叫疏不間親?耶律洪基是信他臣子的話,還是信宋人的。

“唉。”韓岡暗暗嘆着。其實還是自身軟弱。否則管他契丹君臣怎麼想,自身硬了什麼問題都不會有。

土地豈能輕易許人,最後的談判結果若是真的要割地,士林肯定要翻天。

連匈奴人都知道土地寶貴。

冒頓是將漢高祖劉邦圍在白登的雄主,漢時的和親之策,就是他打下來的。東胡人要寶馬,要女人,冒頓單于都給了,但等到東胡人又來索要土地的時候,他卻是立刻舉兵,率領部衆滅掉了東胡,使匈奴稱霸草原。

如果沈括夠聰明,就乾脆直接給歲幣上加上一筆,就算十萬、五萬,想必契丹人都會答應下來。反正有匈奴可汗冒頓作爲榜樣,有富弼作爲前例,他就算許諾一點歲幣,事後在士林中還能保持一點名聲。

不過沈括也僅僅是傳達大宋天子的意見,並非主持談判的全權使臣。真正在河東邊界負責談判的是韓縝、呂大忠、劉忱。他們能不能頂住契丹人和趙頊的兩面來壓力,那都是未知數。

只是韓岡覺得,沈括他自己好像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誤以爲天子會支持他,所以纔有着一副氣壯山河的態度,要是知道了趙頊的真實心意,怕是現在就笑不出來了。

對於沈括來說,能幫着解決天子解決了這一場危機——儘管僅存在於天子的心目中——必然能因此而得到天子的青睞,繼而受到重用。

韓岡想了想,還是沒再多說。他跟沈括的交情沒到那一步,若是交淺言深,事後沈括也不會爲他保密。讓沈括繼續保持着幻想好了,說不定真能如他所願。

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二)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一)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四)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十三)第三章 陋室豈減書劍意(上)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二)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一)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三)第二十八章 虛實(八)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七)第二百八十七章 點畫(上)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十)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三)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三)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六)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九)第二百七十三章 長風(十)第一百四十九章 梳理(十九)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六)第七十二章 塵囂(三)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四)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七)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六)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八)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三)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五)第一百二十三章 撲朔(中)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八)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一)第三十二章 榮辱憑心無拘執(中)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十二)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梳理(二)第二章 鞏州(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八)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一)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中)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六)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九)第七十七章 塵囂(八)第一百一十三章 密雲(下)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六)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四)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五)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五)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下)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四)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四)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三)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七)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一)第八十五章 塵囂(十六)第三十七章 相嘆投殘筆(中)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長風(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七)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無明(上)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十一)第一十九章 廟堂(十)第二百九十六章 並行(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五)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十)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二)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一)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二)第二百六十八章 長風(五)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十)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九)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四)第三十四章 雨澤何日及(一)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一)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八)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三)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五)第三十七章 異鄉猶牽故園夢(下)第七章 驚聞東鄰風聲厲(上)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七)第三十五章 願隨新心養新德(下)第二百一十五章 變故(十二)第一百零四章 微雨(十一)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五)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四)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十)第一百三十三章 梳理(三)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五)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五)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四)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六)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六)第三百一十七章 反撲(下)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三)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四)第三百零一章 不悖(五)
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二)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一)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四)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十三)第三章 陋室豈減書劍意(上)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二)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一)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三)第二十八章 虛實(八)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七)第二百八十七章 點畫(上)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十)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三)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三)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六)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九)第二百七十三章 長風(十)第一百四十九章 梳理(十九)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六)第七十二章 塵囂(三)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四)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七)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六)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八)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三)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五)第一百二十三章 撲朔(中)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八)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一)第三十二章 榮辱憑心無拘執(中)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十二)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梳理(二)第二章 鞏州(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八)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一)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中)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六)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九)第七十七章 塵囂(八)第一百一十三章 密雲(下)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六)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四)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五)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五)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下)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四)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四)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三)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七)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一)第八十五章 塵囂(十六)第三十七章 相嘆投殘筆(中)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長風(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七)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無明(上)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十一)第一十九章 廟堂(十)第二百九十六章 並行(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五)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十)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二)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一)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二)第二百六十八章 長風(五)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十)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九)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四)第三十四章 雨澤何日及(一)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一)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八)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三)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五)第三十七章 異鄉猶牽故園夢(下)第七章 驚聞東鄰風聲厲(上)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七)第三十五章 願隨新心養新德(下)第二百一十五章 變故(十二)第一百零四章 微雨(十一)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五)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四)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十)第一百三十三章 梳理(三)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五)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五)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四)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六)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六)第三百一十七章 反撲(下)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三)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四)第三百零一章 不悖(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