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七)

午間的席上,王安石出奇的精神。

儘管一如往日地盯着面前的一盤菜,又時時陷入沉思。可看着就比之前有精神得多,說話和眼神都有着懾人之威。

這讓吳氏及王家的子女都心中納罕,不時地去看韓岡,不知道他是怎麼將王安石給刺激得精神起來。

但王安石並沒問韓岡那一句的來源——只有王旁時不時地瞥眼過來——甚至什麼都沒說。要是他問了,少不得就要費一番口舌推到無名氏的身上。

不過在送韓岡的時候,王安石纔對韓岡丟了一句出來:“玉昆,你那一句滄海桑田,老夫記下了。”

“什麼滄海桑田?”韓岡回家的時候,王旖就忍不住發問。

韓岡也沒隱瞞,跟王旖將書房裡的事說了,算是解了她的疑惑。只是她又怔怔地看了韓岡半天,眼中盡是驚異。

“怎麼了?”韓岡心中不解。

“沒事,沒事。”王旖忙搖搖頭,問韓岡:“全篇呢?”

“什麼全篇?”

“那分明就不是對句,只可能是結句。”

“算是吧。”韓岡漫不經心地應道。

王旖興致高了起來:“對句好可得,結句好難得。官人的那一句既出,當再無人敢借用李長吉的‘天若有情’……氣象不同!”

一句詩的好壞只有放在全篇中才能得到正確的評價。一點墨跡,只有正正點在眼眶中,纔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換做是石灰粉過的牆壁上的黑點,那是拿筆時打噴嚏,不小心將筆尖摁在牆上——家裡給孩子就讀的書房牆壁上,都是這樣的黑團團。

不過韓岡湊上的一句,不是對聯的下聯,也不是需要對仗工整的頸聯、頷聯,看着像是一首律詩的尾聯。好壞且不論,倒是硬把“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意境拔高了一層。正如王旖所說,氣象不同。原詩和一干借用的都是自憐感慨爲重,而現在的一句卻是厚而大。詩言志,至於此,無餘事矣。

“娘子太高看爲夫了。”韓岡搖搖頭,差得太遠,而且是全方位的,“沒全篇。就這一句,應時應景。聽仲元提到,突然想起來的。”

王旖又盯着韓岡半天,發覺他真心不想說,便長長地嘆了一聲,回到了正題上:“爹爹就是倔脾氣。官人你若是不去說那一句,說不定真的一切都放下了。”

“哦,看來爲夫也算是做了件好事了。”韓岡笑說道:“岳父跟爲夫一樣,是勞碌命,閒不下來的。”

王旖變得不高興起來:“官人既然自稱勞碌,不知是爲何勞碌?”

“教化萬民啊。爲夫最大的願望就是人人讀書識字。一百人中出不了一個人才,那就一千人,一千人中出不了一個,那就一萬人。就學的人越多,人才就越多。而能讓弟子青出於藍者,方可稱良師。如夫子者,更可謂之至聖先師。”

“‘吾與女【汝】弗如也’?可顏子只有一個。”王旖一下就抓住問題。論語中,孔子自承不如顏回,但復聖也就這麼一個。何況焉知不是聖人自謙?只有一個弟子超越自己,按韓岡的說法,怎麼能爲至聖先師?

“娘子家學淵源。”

“《論語》都沒讀過,怎麼能算上過學?”

“那‘三人行,必有我師’呢。夫子三千門徒,其中倒有一千個能做夫子師,這算不算青出於藍?”韓岡是半開玩笑了,“先人不過通往大道的一級臺階。讓後人借力走上去,能夠更近大道。”

他比韓愈更進一步了。師不必賢於弟子,韓岡則是乾脆說師長是弟子的踏腳石,能讓後人更貼近大道。

王旖搖搖頭,她實在是很難理解韓岡的想法,也不該說什麼好。

韓岡也不想再說了。

他甚至連呂惠卿都不放在心上。朝堂之上,自有蔡確和曾子宣跟他打擂臺,不要想有清靜的時候。

而他本人的態度,這個樞密副使不做也罷,將掛在身上的靶子丟到一邊吸引箭矢,自己也就能夠輕鬆上陣。

真正的爭奪是在太子那邊。誰都想要一個傳習大道的皇帝學生。但資善堂處,還有這些天幾乎被人忘掉的程顥。

韓岡的半個老師,現在似乎比王安石更得人心。王安石還要分心政事,而程顥的心力就全在教學上。如沐春風般的授課,不僅僅在京中士林漸漸受到尊敬,也讓太子趙傭和伴讀的王益——王詵與蜀國公主的獨子——都樂於上程顥的課。

這纔是大問題。

……

韓岡、王旖帶着孩子到家不久,馮從義就跑過來了。

韓岡昨天才抵京,沒有來得及跟馮從義深談。這段時間,京城錢幣波動極大,馮從義主持銀號,免不了被牽連進去。

直到韓岡從河東送了一篇文章,在報上發表了。

馮從義將韓岡的《錢源》看了一遍又一遍,簡直五體投地。

按韓岡的說法貨幣只要維持住信用,就能通行於市。可是現在京城百姓對大錢的信心一落千丈,除非韓岡能繼續得到重用,否則折五大錢就很難繼續發行。

“現在的折五大錢都快趕上陝西當年發的交子了。”在韓岡面前,馮從義嘆着氣,錢幣貶值對他的生意影響很大,想想也不免抱怨。本來以爲韓岡回來後會有所改變,孰料。朝堂上的變化直接讓他的希望落空。

“交子現在不能發。陝西、蜀中倒也罷了,都是有緣故的。可京師腹心地,哪裡能隨便發紙錢?”

“可惜不是陝西、蜀中。否則就沒那麼多麻煩了。”

“因爲朝廷的信用撐不住。”

韓岡很清楚,執政最忌諱的就是挑戰民衆的底限。百姓對朝廷的信心向來不足,至少現在還不是使用紙幣的時候,必須是硬通貨才行。韓岡之所以不動交子的心思,就怕朝廷興起時,在中原、江南開始發行紙幣。

畢竟蜀中、關西是特殊的貨幣區,早就習慣了,但中原腹地不能這麼玩,至少現在不行。拿張紙出來,信用無論如何都很難維持,一旦貶值就會沒有底限。

其實這個時代已經有了很明顯的信用制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交子。

慶曆年間,爲了應付西北邊境上日益膨脹的後勤需要,困於糧草輸送的朝廷,便擴大了入中的制度。併爲此發了六十萬貫交子,送糧到前線,便能收到交子作爲憑證。而交子抵代的金錢,則是讓轉運使轄下諸軍州撥還。雖說按朝廷的要求是“止當據官所有現錢之數印造”,有準備金就印多少交子,僅僅起到兌換的用途,免去運輸錢幣到前線的耗費。可實際上,交子的印製數量都遠在準備金之上。

之後西北戰亂不斷,入中納粟的政策不得不繼續推行,陝西交子也跟着發行,至今爲止已經發行了二十多界【通屆】。陝西的交子以兩年爲一界,每界到期,便讓民衆將手中舊交子兌換成新交子,由於兌換有名爲貫頭錢的手續費,還有因故無法來兌換被強行作廢的交子,朝廷每年都能有二三十萬貫的額外收入,這還不算超發的部分。而蜀中一直在發行的交子不論從時間還是規模,都遠大於陝西,所以朝廷從中牟取的好處就更大了。

朝廷在交子發行的過程中,所得到的好處讓幾任天子都難以割捨,對朝廷財計有着巨大的補益。故而相對的也會維持交子的信譽。當交子貶值,當地衙門都會出錢購回一部分交子銷燬——縱然不知道貨幣信用的本質,可行動卻是合乎道理的。

除了交子之外,還有鹽鈔。同樣也可以算是錢。交子以現錢爲儲備金,而鹽鈔那是以鹽爲儲備金來發行的貨幣,商人拿鹽鈔可以去兌換相應數量的解鹽。有有現錢公據,類似鹽鈔,不過是改成在在京師兌換錢幣,類似後市的支票,朝廷直接拿來在陝西購買糧草。

但這些都擁有着貨幣屬性的紙張,都不能得到人們的信任,陝西的商人一拿到手,往往就在當地給賣出去了,換成現錢落袋爲安。而收購這些票據的,卻是宗室和戚里,回到京師的交引鋪來足額兌換。

“如果朝廷的信用能維持住就好了。帶上一摞鈔引,比隨身帶着兩輛裝滿錢的大車都安心。”

遠程商貿中,聰明的商人都採取往返販運的形式。並不直接運回貨幣,而是在當地採購特產,稱爲“回貨”。在過去茶葉不由官賣的時候,川鹽陝茶常互爲回貨。

再比如成都府路將蜀錦運往中原,兌換成白銀回川。陝西四川雖然鐵錢可通用,但運輸相當困難,所以常常藉助銀絹。

蜀中徵收的賦稅泰半是銀絹,有半輸銀絹的規定,上供也以絲帛居多。同樣價值的白銀和絹帛遠比銅鐵錢要輕,易於輸送,這就彌補了蜀地鐵錢價值太小,運輸不便的缺點。

如今的陝西,情況也類似。尤其是秦鳳轉運使路,繳納的稅賦是由棉布代替了絹帛,一半是現錢,剩下的一半是白銀和布匹。

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七)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四)第七十二章 塵囂(三)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八)第一百四十六章 梳理(十六)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一)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一)第一十二章 大廈將頹急遣行(中)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五)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九)第二百八十六章 旅話(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後顧(上)第一百四十章 梳理(十)第三十九章 銅戈斑斑足堪用(中)第一百四十九章 梳理(十九)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一)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第四十一章 南北(一)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二)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鴉啄且嚎(下)第九十九章 微雨(六)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九)第一百七十四章 變遷(一)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二)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八)第四十三章 親屈天人九重問(下)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七)第三百二十六章 反擊(下)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風期全盛(中)第五章 月滿完舊諾(上)第二百六十七章 長風(四)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三)第三十六章 驟風(三)第二百七十五章 長風(十二)第三十六章 不意吳越竟同舟(下)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十)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八)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五)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九)第一十三章 赳赳鐵騎寒賊膽(中)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七)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八)第一百二十九章 後顧(中)第二百三十九章 新議(五)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願博軒冕(下)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十一)第一百一十二章 密雲(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四)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九)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八)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六)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上)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七)第三百一十五章 反撲(上)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七)第三百零五章 不悖(九)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六)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下)第二十五章 晚來蕭蕭雨兼風(下)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四)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六)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五)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上)第八十六章 塵囂(十七)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四)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一)第一百章 微雨(七)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四)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二)第一十五章 三箭出奇絕後患(下)第二百七十三章 長風(十)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二十一)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四)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二)第一十八章 霽月虛明自知寒(中)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中)第三百一十八章 無妄(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六)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三)第二百八十四章 興波(下)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三)第二百一十章 變故(七)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五)第三章 豈得聖手扶炎宋(上)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下)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二)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中)
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七)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四)第七十二章 塵囂(三)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八)第一百四十六章 梳理(十六)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一)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一)第一十二章 大廈將頹急遣行(中)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五)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九)第二百八十六章 旅話(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後顧(上)第一百四十章 梳理(十)第三十九章 銅戈斑斑足堪用(中)第一百四十九章 梳理(十九)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一)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第四十一章 南北(一)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二)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鴉啄且嚎(下)第九十九章 微雨(六)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九)第一百七十四章 變遷(一)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二)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八)第四十三章 親屈天人九重問(下)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七)第三百二十六章 反擊(下)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風期全盛(中)第五章 月滿完舊諾(上)第二百六十七章 長風(四)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三)第三十六章 驟風(三)第二百七十五章 長風(十二)第三十六章 不意吳越竟同舟(下)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十)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八)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五)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九)第一十三章 赳赳鐵騎寒賊膽(中)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七)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八)第一百二十九章 後顧(中)第二百三十九章 新議(五)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願博軒冕(下)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十一)第一百一十二章 密雲(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四)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九)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八)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六)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上)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七)第三百一十五章 反撲(上)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七)第三百零五章 不悖(九)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六)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下)第二十五章 晚來蕭蕭雨兼風(下)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四)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六)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五)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上)第八十六章 塵囂(十七)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四)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一)第一百章 微雨(七)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四)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二)第一十五章 三箭出奇絕後患(下)第二百七十三章 長風(十)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二十一)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四)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二)第一十八章 霽月虛明自知寒(中)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中)第三百一十八章 無妄(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六)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三)第二百八十四章 興波(下)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三)第二百一十章 變故(七)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五)第三章 豈得聖手扶炎宋(上)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下)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二)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