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預備開府

戚長生回“通城”後,世子益發沉默了,每天除例行請安外,足不出戶,日以繼夜的讀書練功。

當有名的江南大儒陸修齋拿着世子洋洋灑灑幾千字的策論稿給王爺過目,並讚不絕口時,趙延昌高興之餘,臉上亦有憂色,朝隨侍太監問了一句:“懷安,世子昨夜又通宵未寢?”

張懷安躬身道:“曦照館的燈是亮了一宿,但世子寅時到卯時睡了兩個更次。”

趙延昌便問:“睡了怎麼不熄燈呢?”

張懷安回道:“世子就睡在書房隔壁起坐間的榻上,傳下話說不要滅燈,他稍微眯一會兒就起來。結果因爲太疲累,一覺醒來已是辰時,據說還發了一通脾氣,責怪手下爲什麼沒在五鼓時叫醒他。”

“本來就不該叫醒,一晚上睡兩個更次怎麼夠!”趙延昌着急起來。雖然他也盼着兒子能發奮用功,徹底改變安南王府的尷尬處境,但看兒子這樣拼命,他又心疼了。

他一生縱情酒色,外人看來頗爲荒唐,卻是不得已而爲之。處在安南王這種皇室眼中釘的位置上,要麼索性得過且過,不問世事;要麼臥薪嚐膽,勵精圖治,最忌的就是半吊子。

他自己吃喝玩樂過日子,卻把振興安南王一脈的希望放在兒子身上,心裡怎能不愧疚?他玩歸玩,經手的女人無以計數,可誰都不愛,唯一在意的,就是這個兒子。

陸修齋也是做父親的人,看王爺的神色,就知道王爺心裡極疼世子,也有好好栽培他的打算,便提議說:“世子以往厭棄文人,身邊陪伴的盡是武士,那些人可以保護世子,但勸諫之功就欠缺,像世子現在這樣,若身邊有善言之人勸慰開解,會好很多的。世子馬上就十七歲了,可以單獨開府,按制設置屬官了。”

其實,一般的藩王世子,是沒有單獨開府權限的,除非皇帝特許。

安南王府恰好有這項特權,同樣是開國皇帝樑世釗恩詔特許的。“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樑世釗臨終前的最後幾個月,連發幾道恩詔,極力補償被他無故放逐的嫡長子,許了若干特權,只不許他招兵買馬,擁有軍隊,怕長子和次子兄弟相殘。

但陸修齋的話馬上被趙延昌否決了:“孤王就一個兒子,單獨開什麼府。”

陸修齋笑着拱手道:“開府只是一種說法,可以就在王府中爲世子設立一個參事館,招徠一些年輕士子。比如去年高中榜眼的程珏,老朽曾於一次飯局中跟他聊過幾句,確實是後生可畏。”

趙延昌來了一點興致:“老先生既這般誇獎,想必是有真才實學的了,只是他既高中榜眼,怎麼不在朝中爲官呢?”

陸修齋捋須輕嘆:“還是運氣差了些。他是去年中的,先授了一個翰林編修,隨毛爲闡選編《歷代帝王案牘》,年底書編完了,在家等着新任命。他姑丈就是威遠侯沈鵬,給他活動了一下,眼看就有肥缺到手,忽然先帝駕崩,新帝登位,厭惡沈家腳踩兩隻船,不惟疏遠了沈家,連沈家提攜的親戚故舊也一併疏遠起來。程珏從去年等到今年,估計是無望了,現在已經離開京城,在各地遊歷。”

趙延昌心裡不屑地想:做皇帝的人,氣量這般狹小,疏遠沈家就罷了,關親戚什麼事。可笑那些人還整日贊他在帝位之爭中多麼沉得住氣,以不變應萬變,其實真正的老狐狸是先帝,太子不過是事先知道先帝的計謀,這就是典型的有恃無恐。

那人不只氣量小,還膽小如鼠,刺客來時,只會躲在佛龕下發抖,要不是世子救他一命,早見閻王去了。可恨這個忘恩負義的,竟因此忌憚世子,無非是怕自己躲在佛龕下的醜態傳了出去,損了帝王的威名。比起自己武藝高強的兒子,新帝不過就是一個小丑!

當然這些話不能在外人面前提及,畢竟那個小丑現在還是他名義上的皇帝主子,於是笑着對陸修齋說:“老先生舉薦的人才,孤王這就差人送聘書過去,呃,這個程珏,就是當過樞密使的程昱的後代吧?沈鵬娶的,好像就是程昱的女兒。”

陸修齋點了點頭:“正是程昱的孫子,所以說是沈家的親戚故舊。”

趙延昌卻沉吟起來,原本聽陸修齋說,這位年輕的榜眼是新帝棄用的,敵棄我取,不僅可以收其才,還可以收其忠心。可想到他跟沈家的關係,又有些猶豫,他對沈家人歷來沒什麼好感,若自己是新帝,對關鍵時刻與政敵暗通款曲的手下也照樣棄用的。

因爲不喜沈家,連帶對陸修齋的舉動也起了疑心。這人突然向他推舉程家的人,不會真的只是酒席上遇到,愛才惜才那麼簡單吧?

莫非程家,還有沈家,眼看在新帝的朝中徹底無望了,就想轉而投靠安南王府,特地託陸修齋前來試探問路,所以,開府之議只是個幌子,舉薦程珏纔是目的?

不過,話既然已經說出口,聘書他還是會派人送去的,世子開府一事也會着手進行。反正開府後,也的確需要招徠一些人才進來輔佐。那姓程的榜眼,就先湊個數,以後用不用,還要看他的表現,他相信世子有自己的判斷力,不需要他指手畫腳。

他就索性做個沉迷酒色的無用王爺好了,讓世子儘快在王府立威,在江南立威。上次因爲惱火世子爲一個女人變得消沉,他跑到世子的住處大發雷霆,事後其實後悔得很。世子跟他不同,他濫情,世子專一,人怎麼能用自己的行事標準去要求別人呢?世子過了那陣後,不是就表現得很好了?

他趙延昌一生無所作爲,但總算生了個好兒子,十五歲時就已經是一等一的高手,現在又勤於學業,將來必定是個難得的英才。

安南王爺越想越美,起身到世子的住處和他商量開府事宜,走路果然是輕飄的。

————————說明的分隔線————————————

這一章字數比較少,本來分了兩部分,另有一千多字講別的事。發稿時,覺得連章節名都不好取,索性分拆開,世子開府之議單獨做一章。

第6章 不如歸去第308章 生死瞬間第243章 深夜馳援(二)第152章 行蹤暴露第324章 何事驚惶第273章 心疾與藥第253章 準備撤離第45章 嚴苛師傅第146章 重提婚約第172章 枕上勸諫第67章 宛秋心緒第285章 所見略同第269章 重回南都第60章 一波三折第185章 喜慶新年第248章 見賢思齊第116章 生米熟飯第51章 佈置暗衛第282章 疑點重重第72章 絕處逢生第117章 決不饒恕第169章 再吃一癟第31章 祖孫嫌隙第120章 父子傾談第121章 宛秋入府第49章 只有分離(二)第67章 宛秋心緒第184章 一堆亂事第108章 清瀾心事第209章 留你攪局第159章 朝廷來人第171章 事出有因第211章 誰先下手第328章 處境堪憂第66章 不眠之夜第292章 打開缺口第286章 主動出擊第287章 兩難選擇第63章 裴氏示好第266章 母子分離第260章 恩人姑娘第330章 攜手同歸第155章 書香門第第10章 學堂派系本書人物表添加中第313章 打開心結第272章 帝后情孽第31章 祖孫嫌隙第219章 祖孫嫌隙(一)第313章 打開心結第178章 蘭姨多嘴第221章 誰是兇手第98章 茶樓少東第309章 因愛生怖第194章 祖孫鬥法第105章 世子婚事第82章 懷璧其罪第278章 反間之計第123章 一顧茅廬第246章 冰雪之城第152章 再次分離第183章 刺客風波第6章 不如歸去第159章 朝廷來人第123章 一顧茅廬第273章 心疾與藥樑國官僚機構及行政區劃第320章 超級賭徒第275章 夫妻懇談第276章 樑帝現狀趙延昌番外一第287章 兩難選擇第90章 擦肩而過第2章 婚姻大事第40章 賓主難契第208章 百日宴會pk票投票說明第222章 姐妹雙簧第329章 曇花一瞬pk票投票說明第140章 甜蜜片段第193章 差點氣跑第119章 世子獲救第19章 互相安慰第20章 婆媳鬥法(一)第117章 決不饒恕第218章 缺了門牙第152章 行蹤暴露第143章 惹惱太妃第237章 招募女兵第264章 雪夜圍爐(一)暗戀成傷第294章 俞家兩老第一百九十二章第35章 端午籌謀第138章 婚禮前夕第71章 私情敗露第35章 端午籌謀暗戀成傷第300章 心思如塵
第6章 不如歸去第308章 生死瞬間第243章 深夜馳援(二)第152章 行蹤暴露第324章 何事驚惶第273章 心疾與藥第253章 準備撤離第45章 嚴苛師傅第146章 重提婚約第172章 枕上勸諫第67章 宛秋心緒第285章 所見略同第269章 重回南都第60章 一波三折第185章 喜慶新年第248章 見賢思齊第116章 生米熟飯第51章 佈置暗衛第282章 疑點重重第72章 絕處逢生第117章 決不饒恕第169章 再吃一癟第31章 祖孫嫌隙第120章 父子傾談第121章 宛秋入府第49章 只有分離(二)第67章 宛秋心緒第184章 一堆亂事第108章 清瀾心事第209章 留你攪局第159章 朝廷來人第171章 事出有因第211章 誰先下手第328章 處境堪憂第66章 不眠之夜第292章 打開缺口第286章 主動出擊第287章 兩難選擇第63章 裴氏示好第266章 母子分離第260章 恩人姑娘第330章 攜手同歸第155章 書香門第第10章 學堂派系本書人物表添加中第313章 打開心結第272章 帝后情孽第31章 祖孫嫌隙第219章 祖孫嫌隙(一)第313章 打開心結第178章 蘭姨多嘴第221章 誰是兇手第98章 茶樓少東第309章 因愛生怖第194章 祖孫鬥法第105章 世子婚事第82章 懷璧其罪第278章 反間之計第123章 一顧茅廬第246章 冰雪之城第152章 再次分離第183章 刺客風波第6章 不如歸去第159章 朝廷來人第123章 一顧茅廬第273章 心疾與藥樑國官僚機構及行政區劃第320章 超級賭徒第275章 夫妻懇談第276章 樑帝現狀趙延昌番外一第287章 兩難選擇第90章 擦肩而過第2章 婚姻大事第40章 賓主難契第208章 百日宴會pk票投票說明第222章 姐妹雙簧第329章 曇花一瞬pk票投票說明第140章 甜蜜片段第193章 差點氣跑第119章 世子獲救第19章 互相安慰第20章 婆媳鬥法(一)第117章 決不饒恕第218章 缺了門牙第152章 行蹤暴露第143章 惹惱太妃第237章 招募女兵第264章 雪夜圍爐(一)暗戀成傷第294章 俞家兩老第一百九十二章第35章 端午籌謀第138章 婚禮前夕第71章 私情敗露第35章 端午籌謀暗戀成傷第300章 心思如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