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興新式教育

爲了大辦新式教育,袁世凱早在一九零二年,就組建管理教育的行政領導機構——學校司,督辦直隸全省的教育。

下設專門教育,普通教育,編譯三處。

學校司設立研究所,研究學校編制,教學方法等。

爲了籌集辦學資金,在直隸財經很困難的條件下,袁世凱想法設法撥出公款。

同時發動地方和個人出資辦學,他本人捐款二萬元,表率羣僚士紳。

在培養師資方面,袁世凱一方面多方招攬通曉西學的教師;設立師範學堂,解決師資困難;選派學生赴日本學習師範,歸國後充實師資隊伍。

到一九零六年,直隸已經辦起了北洋大學堂、高等學堂、北洋醫學堂、高等工業學堂、高等農業學堂,憂級師範學堂、女師範學堂各一所,初等農工業學堂及工藝總局附設藝徒學堂二十一所,初級師範學堂及傳習所八十九所,中學堂二十七所,小學堂四千三百四十四所,女學堂四十所,吏胥學堂十八所。

註冊入學人數八萬六千多人,連同武備和巡警等學堂,入學人數,在十萬之上。

直隸的教育,不但在當時,走在全國前列。在以後的很長時間裡,也在全國佔據優勢地位,這和袁世凱當直隸總督打下的基礎是分不開的。

人們常說,爲官一任,造福一方。公平的說,無論是做山東巡撫,還是直隸總督,袁世凱應該是做到了。如果把袁世凱在直隸總督任上所做,和戊戌變法中維新人士提出來的主張相比較,在很多方面可以說是走得更遠了。

這一方面得益於慈禧逃難中,在各方壓力下不得不實行的“新政”。

現在,我們應當認識一下庚子國難中的慈禧“新政”,這一頁應當被歷史記得。

清末新政,**稱晚清改革,是清朝末年自上而下的一場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運動。

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談,接受八國聯軍提出的承辦禍首之要求,幾乎把朝廷內部的頑固守舊派一網打盡。

自1901年開始,在慈禧太后的主持下,清政.府平靜地進行改革,實施了1898年戊戌變法提出的大部分改革方案,成爲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緒皇帝的名義頒佈上諭,命督撫以上大臣就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制財政等問題詳細議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慶親王奕劻爲首的“督辦政務處”,作爲籌劃推行“新政”的專門機構,任李鴻章、榮祿、昆岡、王文韶、鹿傳霖爲督辦政務大臣,劉坤一、張之洞(後又增加袁世凱)爲參予政務大臣,總攬一切“新政”事宜。

從1901年到1905年,清**連續頒佈了一系列“新政”上諭,主要內容有:

第一、籌餉練兵。編練“新軍”是清**“新政”的主要內容之一。清**對此投入了巨大財力,花費了很大力氣。

1901年8月29日,清**下諭全國停止武科科舉考試;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兩江籌建武備學堂;9月12日下諭全國各省裁汰舊軍,編練“常備軍”。

編練“新軍”的工作在全國鋪開。

我們前面提到了,爲了在全國推行編練“新軍”計劃,清**於1903年12月4日設立練兵處,任慶親王奕劻總.理練兵事務,袁世凱爲會辦練兵大臣,鐵良襄同辦理。清**還令各省設立督練公所,爲各省領導編練“新軍”的機構。

1904年9月,練兵處、兵部奏準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頒佈了《陸軍學堂辦法》。1906年11月7日,清政.府改兵部爲陸軍部,將練兵處併入其中,鐵良爲尚書,統一指揮全國“新軍”。1907年8月,陸軍部制定了全國編練“新軍”36鎮的龐大計劃,擬於2—5年內,除近畿4鎮、四川3鎮外,其他各省各編練1—2鎮。

但直至清朝覆亡,只編成14鎮和18個混成協又4標及禁衛軍1鎮,約16萬人。

第二、振興商務,獎勵實業。1903年9月7日,清**設立商部,倡導官商創辦工商企業。

接着,頒佈了一系列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如:欽定大清商法、商會章程、鐵路簡明章程、獎勵華商公司章程、礦務章程、公司註冊章程、試辦銀行章程等。

這些章程規定,允許自由發展實業,獎勵興辦工商企業,鼓勵組織商會團體。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於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繁榮。

第三、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辦學堂,派留學。

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書院改成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改設中學堂,各縣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12月5日,頒佈學堂科舉獎勵章程,規定學堂畢業生考試後可得進士、舉人、貢生等出身。

1902年2月13日公佈推廣學堂辦法。8月15日頒佈《欽定學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又頒佈《重訂學堂章程》,詳細規定了各級學堂章程及管理體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國推行。與普通學堂並行的還有專業教育,包括師範學堂及各類實業學堂,在學制上自成系統,一套完整的學校制度隨之建立。

清政.府在推行“新政”過程中,把“獎遊學”與“改學堂,停科舉”並提,要求各省籌集經費選派學生出洋學習,講求專門學業。對畢業留學生,分別賞給進士、舉人等出身。對自備旅費出洋留學的,與派出學生同等對待。爲統一管理留學生工作,清政.府分別在1902年10月31日和1906年10月2日派出總監督赴東洋和歐洲。

第四、改革官制,整頓吏治。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納”,對統治機構作了一些改變。1901年7月24日,清政.府撤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設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2年2月24日裁河東河道總督,其事務改歸河南巡撫兼辦。

3月6日裁詹事府及通司。1903年9月7日設商部。

1904年12月12日裁雲南、湖北兩省巡撫,由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兼管。1905年9月4日裁奉天府尹,由巡撫兼管;裁奉天府丞,改爲東三省學政。10月8日設巡警部。12月6日設學部,裁國子監。

除裁併增設行政機構外,清政.府還下令“停捐納”、“裁陋規”、“定公費”。

1901年9月19日,清政.府宣佈停止報捐實官。

1905年7月18日宣佈停止捐納武職。

“新政”在政治上增設了一些適應近代化的機構,修改了《大清刑律》,廢除酷刑峻法,注入了一些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原則。

在經濟上,允許和獎勵私人資本主義的自由發展,承擔保護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責任,提高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社會地位。

在文化教育上,給西學以合法地位,允許學習和傳播資本主義的自然科學和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在軍事上,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建軍理論和原則,使古老的封建專制制度發生了一些變革,促進了中國社會近代化的進程。

總的來看,清末“新政”屬於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當時民主革命的**已經到來, 而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觀上有利於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傳播(如興學堂),或客觀上有利於民族資本的發展(如獎勵工商),因而也有利於辛亥革命的到來,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終覆滅。

慈禧怎麼會突然想起搞新政?史學有研究,她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守舊的人。比如,戊戌變法沒有她的默許能搞起來嗎?如果維新派維護好和慈禧的關係,事情可能就是另一個結果了。但是維新派要她的命,慈禧能幹嗎?

爲什麼要實行“新政”?戊戌政變後,給中外的感覺是守舊派扼殺了革新派。或許,慈禧想用“新政”正視聽。告訴世界,她慈禧不是守舊派。

爲什麼要實行“新政”?庚子國難,國家被搞得一團糟,國內外一片譴責之聲;或許慈禧要轉移國內國外的視線。

爲什麼要實行“新政”?或許慈禧也想尋求新路……

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441章 美育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482章 離開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94章 僵局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139章 慶典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411章 點翰林第261章 張作霖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13章 志得意滿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28章 大學令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34章 自保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73章 在家上任第27章 如願以償第84章 海軍起義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49章 君主立憲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196章 陸榮廷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30章 朋友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13章 志得意滿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405章 八股文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89章 出師未捷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5章 去買官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166章 實情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479章 新人物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439章 進德會第45章 積重難返第31章 戊戌變法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
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441章 美育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482章 離開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94章 僵局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139章 慶典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411章 點翰林第261章 張作霖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13章 志得意滿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28章 大學令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34章 自保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73章 在家上任第27章 如願以償第84章 海軍起義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49章 君主立憲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196章 陸榮廷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30章 朋友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13章 志得意滿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405章 八股文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89章 出師未捷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5章 去買官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166章 實情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479章 新人物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439章 進德會第45章 積重難返第31章 戊戌變法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