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驅張

早在吳佩孚師未撤防前,湖南便有“驅張請願團”,分向南北政.府、上海和會及吳佩孚駐軍的衡陽請願。

驅張請願團先是由學生髮起,各界知名人士爭先參加,不久省議會及各團體也秘密加入。湘省旅京、旅滬同鄉及省外湘籍學生,羣起而響應。張敬堯民憤太大了,湘紳熊希齡、範源濂、郭宗熙等一羣溫和分子也加入其中,最後,“全國和平聯合會”也全力支持湘人的驅張運動。

民國九年一月二十日日,譚延闓發出通電,喻湘人爲“鹿豕”,比非洲的黑奴還不如。

到北京的湘人請願團分爲二組,一爲學生請願團,控拆北兵侵佔學校,停發教育經費,驅逐教育界名人等罪行。一爲各界請願團,陳述張敬堯縱兵殃民及貪污搜刮種種事實。

北.京.當.局答覆請願團說:“易督事的困難關鍵在於湖南是軍事前方,恐怕牽一髮而動全局。政.府不是不瞭解湖南人民心意,原打算先選派一個省長分張敬堯的權,可是這一點也難於辦到,政.府覺得愧對湖南。”

前吉林省長郭宗熙當場反駁說:“現在是責任內閣,責任內閣就談不到慚愧二字。”

這時國務總.理還是靳雲鵬,靳雖想換張,卻有心無力,面對湘人的責難,只能抱歉地作揖打拱。

請願團的領銜人範源濂,控述完張敬堯禍湘五大罪狀後,悲憤地說:“如以湘省爲中華民國之土地,湘人爲中華民國之人民,則請先去禍湘之人,更施福湘之政。”

範源濂曾兩度出任教育總長,是教育界的泰斗級人物,他出來發聲,自然不同凡響。

他自己把呈文遞到徐世昌手裡,聲明所控如有一件不實,願受反坐處分。

這時候的徐世昌和國務總理靳雲鵬一樣,除了無奈的搖頭,也同樣有心無力。

北京政.府既然無法撤換張敬堯,請願驅張也只能是毫無結果。

吳佩孚雖然贏得湘人的好感,可是他卻撤防北歸。

湘人呼天無路,請願無效,最後只好訴諸於湘軍一拼了。

這時的湘軍實在可憐,餉械兩缺,番號也只是正規軍一師和一些雜牌軍。

能用的槍支,合起來也只有三千左右,子彈更爲缺乏,湖南老百姓自嘲地叫他們爲“叫化軍”。

吳佩孚撤防的時候,私下一再表示“湘事湘人自決”。湘軍驅張的戰爭,他實在無法參與。

不過他認爲湘軍是會勝利的,因爲趙恆惕是員驍將,佔天時地利人和。而張敬堯所部個個都打劫致富,軍隊一有了錢,自然不肯打硬仗。湘軍和湘人救鄉,必然不惜一切拼命。他預測槍聲一響,張敬堯所部必定是毫無鬥志,奪路而逃。

吳師撤防之日,湘軍即下總攻擊令,全軍士兵歡聲雷動,磨拳擦掌。爲了節約械彈,趙恆惕下令非待敵人逼近,不許亂放一槍。

民國九年五月二十六日湘軍開始總攻擊。二十七、二十八兩日,湘軍佔領祁陽、耒陽兩縣,前鋒進展到距離衡陽二十餘里的東陽鋪。

湘軍兼程疾進,北軍果然聞風而逃。

湖南槍聲一響,段祺瑞馬上振振有辭地怒斥南軍“背棄信義,甘爲戎首,破壞和平”,要求北京政.府明令討伐。

徐世昌這一次很強硬,在他看來,湖南所發生的問題,是湖南人民反對張敬堯的高壓殘暴統治,幾年來呼號奔走驅張沒有結果所致。這只是一個地方反對一個個人的局部問題,與南北戰爭無關,拒絕發佈討伐令。

由此可見,湖南人民的驅張運動也並非是一無所獲。所謂量變到質變,雖然沒有引起質的變化,但對量的變化是有貢獻的。

段祺瑞說不動北京.府,便指使陝西、甘肅、山東、安徽、浙江五省督軍發出聯名電,不但催促明令討伐湘軍,而且提出:“吳軍甫撤,南軍即進,恐有勾敵情事”,要求北京政.府派員查辦吳佩孚。

徐世昌當然知道是段在幕後操弄,這次是鐵了心,照樣不加理會。

對於湘軍的攻擊,張敬堯怕得要死,他一面把軍眷撤走,一面電促北京政.府下討伐令。他的求救電報,由十萬火急而百萬火急而千萬火急,請款請械的電報如雪片飛向北京。

湖南人民展開了漫山遍野的游擊戰,過去受張敬堯欺壓的善良百姓,如今都變成了包抄北兵後路的戰士。

先前湖南人蔡鍔以三千羸卒打倒了洪憲皇帝,如今湘軍三千支破槍也大顯神威。

張敬堯在催促北京政.府下討伐令的電報中冒簽了張宗昌、範國璋、馮玉祥等人的名字,後在六月三日發電向張宗昌、範國璋、馮玉祥等解釋說:“請下討伐令已列尊銜。知斯舉諸君必表同意,故事前未將電稿送核。”

張宗昌(1881年2月13日-1932年9月3日),字效坤,山東省掖縣(今山東萊州)人。

張宗昌幼時曾接受短暫的私塾教育,但好景不長,家遭變故,少年的他經常衣食無着,飽嘗挨餓受凍之苦。爲了度日餬口,張宗昌放過牛,當過放銃手、酒計等。痛苦不堪的童年生活既讓他過早地飽嘗了人間的苦難。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膠東一帶又遇荒年,民不聊生,張宗昌逃荒關外。在東北流蕩期間,他在東北打過零工,扛過長活,給老財家放過牧。與扒手、鬍匪爲伍。

窮則思變,武昌起義後投奔山東民軍都督胡瑛,不久,即隨軍到上海,在陳其美部下任光復軍團長。

民國二年(1913年),張宗昌升任江蘇陸軍第三師師長。

二次革命時,江蘇是國民黨人討袁的主要省份,張宗昌第三師被派往徐州防禦袁世凱南下的北洋軍。然而,張宗昌卻在前線倒戈,投降北洋將領馮國璋,從此成爲直系之一部。

範國璋,字子瑜,天津人。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先在武衛右軍中任職。

一九一零年由營管帶升任第六鎮十二協二十四標標統,後編入奉天第一混成協。一九一一年升任第二十四鎮四十協協統。一九一二年任第二十師四十旅旅長。一九一四年八月繼吳光新任第二十師師長。一九一七年率部至湖南任援湘軍副總司令。

本來張敬堯號稱北洋驍將,但在湖南戰場上卻完全不經打,他對於他的部下不戰而潰,解釋爲:“爲保全和平起見,我軍節節讓防。……”

五月二十九日,衡陽落入湘軍之手。張敬堯的大將一個個不戰而潰,他只好派遣其四弟“臥龍先生”張敬湯爲援衡總司令,許以自讓第七師師長爲酬。

張四帥慷慨誓師,乘八人綠呢大橋,威威武武地出發。轎後懸了兩個斗大燈籠,朱書“總司令張”四個大字,武裝衛隊前呼後擁,達數百人。

長沙人望着這樣的排場,都替人飢馬瘦的湘軍提心吊膽。

六月三日,這位張總司令跑到湘潭,就不敢前進了。

湘軍一鼓作氣,乘取得衡陽的優勢,再戰而得寶慶,張宗昌也落荒而逃。

六月五日,慣於作威作福外強中乾的援衡軍總司令張四爺,聽說湘軍已殺了過來,便不顧一切,抱頭鼠竄地逃回長沙,其實他連敵人的影子都沒見到。

張敬堯大爲恐慌,手忙腳亂地應付緊急情況。

長沙縣知事奉命招募運輸隊,可是沒有一個應募。北軍就在大街小巷到處拉伕,同時勒令催運局、總商會代籌軍餉。

總商會會長張先贊被扣作爲人質,限於日內籌足八十萬。總商會只得派人在城內外鳴鑼宣示,每戶抽取一個月房租,即日解送督署。

張敬堯一直對外宣稱死守長沙,這一來可嚇壞了長沙人,人們紛紛棄家逃走。張敬堯限制出境者每人攜帶川資不得超過五十元,這時他已不派兵到前線,每天只盡最大努力在長沙勒索。

湘軍勢如破竹,北軍困守株洲、湘潭,長沙形勢日益嚴重。

六月七日,張敬堯突然變成了主和派,發電北京政.府,說他的軍隊“並非用以對內,將士均不願與南軍作戰,以此節節退守。……當此外侮日亟,國家養兵不易,留此軍隊爲堂堂正正之用,何忍犧牲於內戰之中”。

同時把戰敗的責任都推卸到別人身上,忿忿不平地說:“南軍專與第七師爲難,客軍均作壁上觀,不發一彈,遇敵即退。”

六月十二日,北京政.府有電譴責張敬堯:“該督統率七八萬之衆,以當烏合之敵,有何待援之必要!若謂未奉討伐令,該督封守之內,縱無命令,豈能聽人侵越!”

這個電報可惜遲了一步,張敬堯並未收到。

因爲先一天的十一日下午,湘軍已快速向湘潭、寧鄉兩路推進。

長沙各國領事,相約往見張敬堯,請將長沙劃出戰區卅裡之外,以免人民塗炭。

但張敬堯還擺出“戰長沙”的姿態。

當晚十時,第十一師長李奎元跑到督署打聽軍情,張敬堯還神氣十足地說:“我決定死守長沙,與長沙共存亡!”

李奎元退出後,這位宣誓要與長沙共存亡的北洋驍將,就下了一道緊急命令,把新建的“鎮湘樓”和軍火庫焚燬。長沙城很快騰起了一片火光,響起隆隆的爆炸聲。大火燒了幾天幾夜,這位北洋驍將張督軍就在火光和爆炸聲中逃之夭夭。

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48章 開灤礦權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16章 柳暗花明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247章 外逃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62章 垂釣洹上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150章 復古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45章 積重難返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8章 約定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336章 張瑞璣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3章 科舉之路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162章 國恥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50章 過街老鼠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40章 系矯旨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479章 新人物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411章 點翰林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34章 自保第158章 歐戰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85章 殿前作答第511章 完婚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479章 新人物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58章 離開老巢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247章 外逃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
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48章 開灤礦權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16章 柳暗花明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247章 外逃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62章 垂釣洹上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150章 復古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45章 積重難返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8章 約定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336章 張瑞璣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3章 科舉之路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162章 國恥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50章 過街老鼠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40章 系矯旨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479章 新人物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411章 點翰林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34章 自保第158章 歐戰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85章 殿前作答第511章 完婚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479章 新人物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58章 離開老巢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247章 外逃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