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自治”運動

在民國初年,有一個歷史事件是必須提及的,就是“自治”運動。

“自治”運動是南北戰爭和直皖戰爭後的一個新興主張,首倡自治的是湖南省。

身處南北戰爭中兵家必爭之地的湖南,受戰火洗劫最爲慘烈,因此而逐漸地產生一種“保境息民”的強烈願望,試圖置身於國內政爭之外。

“自治”的性質和先前各省時常提出的“獨立”或“自主”完全不同。

湖南首倡的自治,主旨是提倡制定省憲法,不受外力干涉,反對中央集權,反對客軍侵入湖南。

這個運動從誕生開始便對北洋時代產生重大影響。在以後的很多年中,中央集權和聯省自治一直在爭論不休之中。兩種說法都有根據,也各有利弊,誰都很難說服誰。

自治運動的創始人之一的趙恆惕,後來在回憶當時倡議自治的經過時言道:“湖南主張聯省自治,譚公組庵實首倡斯議,日後餘等之積極推行,實以完成譚公未竟之意旨而已。緣護法戰爭,湘省首當其衝,受禍最烈。張敬堯之荼毒三湘,尤令省民身受其痛。故九年夏湘省光復,譚公即於七月十七日以湘軍總司令名義發佈筱電,宣告湖南省自治宗旨,冀超出南北政爭之外,予省民休養生息之機會。當時上海北京各界名流多表同情。至於省治之初步展開,則在是年冬季翦除反側,安定全省之後。

“首先成立省憲籌備會,分湘中、湘西、湘南三路,挽省議會議長彭兆璜、國會議員吳景鴻、鍾才宏分任三路籌備委員。復敦聘名流專家王正廷,蔣方震、彭允彝、李劍農、湯漪等十一人爲省憲起草委員。假嶽麓書院開會草擬憲法,自民國十年三月中旬,迄四月中旬,前後凡一月,謝絕訪客,悉心起草。以後復召集審查委員會,詳細審訂修正。審查會由大縣推舉代表二人,小縣推舉一人組成。惜因種種關係,憲草之審查遲遲不能完成,而援鄂戰事又告發生。省憲之正式訂定與聯治運動之具體進展,乃在援鄂失敗之後。然而聯治之說已風行全國。國民苦於南北兵事有年,聯治運動有時雨之望。名賢紛紛撰論闡揚,川、滇、浙諸省相繼仿效,而鄂人且乞湘援手,助成其省治之實現也。”

或許,自治迎合了稱霸一方的督軍們諸侯割據,也迎合了各地民衆反對外來干涉和禍害保境安民的希求,所謂上下齊心,一時間自治運動可謂聲勢浩大。

到了一九二零年的冬天,幾乎各省都先後提出了爭取自治的要求,各省的團體爭取自治的通電和各省代表到北京請願實施自治的新聞,佔滿了當時的各類報紙。

在北京,自治運動有兩個大的組織,一是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甘肅、廣東、四川、福建、湖北、廣西、山西十二省和北京市代表組成的各省區自治聯合會。一個是直隸、山東、河南、山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十四省代表組成的自治運動同志會。

在北京以外,天津成立了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熱河五省一區自治運動的聯合辦事處。上海成立了旅滬各省區自治聯合會。

自治是需要條件的,與民主政治的發育狀況相關。現代國家,很多地方都實行自治制度,大多都運轉的不錯。在那時的中國,若想真正實行自治,先決條件是必須廢除督軍。如果督軍制不能廢除,即使本省人做了省長,這個省長也只是一個傀儡,不可能發生什麼作用。即使督軍是本省人,也不過是本省軍人的專制。

自治運動在發展的過程中,很快觸及到軍人政權這一塊,於是廢除督軍和主張民選省長成了自治運動的主要取向。

前邊提到過,江蘇省議會在李純自殺後,決議廢除督軍。與此同時,江西省議會彈劾省長戚揚並通過民選省長案;安徽和湖北兩省也有同樣的呼聲。

甘肅各團體和旅京同鄉,在北京政.府任命蔡成勳爲甘肅督軍後,於民國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發起拒蔡、廢督、和“甘人治甘”運動,嚇得蔡成勳不敢到任。

在北方,直隸省議會建議各省省議會派代表到上海,於民國十年年一月十七日舉行聯省會議,討論制定省自治法的問題。

這個時候的北京政.府,本就沒什麼作爲和行爲能力。一方面,對“自治”運動雖然不贊成,但無力反對。另一方面,不敢得罪握有兵權的各省督軍,更不能隨便調動他們。只好退而求其次,儘量派本省人爲本省省長,以迴應各省自治的訴求。

督軍們有的想自兼省長,有的想用自己人爲省長,便又常發生北京政.府任命的省長,因事先未徵求各該省督軍的同意而遭拒絕。例如,北京政.府任命的湖北省長夏壽康,因爲受到督軍王佔元的反對,開始在漢口設立省長行署,很快就被驅逐下臺。

風行全國的“自治”運動自然也波及到了廣東,與別地不同的是,廣東人“自治”運動的要求是把桂系趕走。

而另一方面,直皖戰爭中直系大勝後,一直以來和直系一唱一和的桂系,也擬借這機會混水摸魚。具體計劃是派兵入閩,想法是一石二鳥,表面上是伐閩,進軍時順道先滅粵軍。

得知桂系計劃,爲了迴應廣東人粵人治粵的要求,陳炯明下決心率軍回粵。

一九二零年八月十二日,陳炯明在漳州公園誓師,分左右中三路回粵。

以第二軍全部任右翼,由永定、上杭、武平進攻大埔、鬆口、蕉嶺、平遠;由許崇智指揮,負責進攻韓江上游,佔領梅易、興寧爲目的。

以第一軍之一部任中路,由小溪、平和進攻鐃平、平原,由葉舉指揮。

以第一軍之一部任左翼,由鄧鏗指揮,與中路軍會合,共同進攻韓江下游,以佔領豐順、潮安、汕頭爲目標。

三路人馬以攻佔惠州爲第一階段的總目標。

與此同時,部署鄒魯、姚雨平等以義勇軍名義在潮汕應援,運動劉志陸的親信軍隊鐃光、羅兼柔爲內應。

粵軍遠戍福建已經兩年,平素飽受桂系的欺凌壓迫,凡有血氣的人,早已不甘忍受。因此回師命令頒下,全軍振奮,都抱破釜沉舟之志,以光復故鄉驅逐客軍爲目的。

面對粵軍的凌厲攻勢,粵督莫榮新急調桂軍精銳莫正聰,盧炎山、江永隆、劉達慶、卓貴廷、林虎、馬濟、沈鴻英及滇軍李根源等部分頭抵禦。桂軍駐粵多年,蒐括自肥,軍紀廢弛,毫無抵抗能力,根本擋不住一心回家鄉的廣東佬。

八月十六日粵軍便攻克大埔、潮州、梅縣。

二十一日陳炯明抵汕頭督師,孫中山特電嘉慰,電雲:“粵軍分路進攻,所向大捷,連得名城險要,使敵聞風而潰。……捷報傳來,欣喜無量,由此綏定百粵,預祝最大之成功。”

粵軍收復潮梅後,乘勝疾進,右冀進佔志隆、龍川、河源。河源之戰,桂軍沈鴻英和林虎的主力慘遭擊潰。中路進佔永安,左翼由海陸軍聯合擊破三多祝,進抵平山,距惠州僅四十里。

自從粵軍攻克河源,平山後,桂軍已沒有抵抗能力。西江、北江革命軍乘勢突起。朱執信奉命偕吳禮和等策動虎門炮臺起義,九月六日虎門炮臺守兵正式宣佈獨立。

粵軍回粵,得天時、地利、人和。在粵軍進展順利的同時,黃明堂、陳繼虞、周之貞、王鳴亞、胡文燦、李天德、梅萼等各地民軍紛紛起兵響應,西江、北江、瓊岸等處都落入起義民軍手中。

粵軍第一主要目標是惠州,桂軍全力固守,粵軍屢攻不下。

孫中山乃致電閩督李厚基,請其迅速派兵支助粵軍,以收夾擊之效。在他看來,閩粵合兵當可收復惠州,惠州得則廣州肇慶各地即不成問題。這時候閩軍旅長王永泉和廈門方面的軍隊已和粵軍合作。

九月二十六日,廣州警察廳長魏邦平、廣惠鎮守使李福林在省城對岸河南宣告獨立。所有內河兵艦及廣三鐵路均爲收復,駐紮江門警衛軍司令陳德春亦和魏李採取一致行動,在綏遠炮臺組織辦事處。這樣一來,桂軍的交通全被扼斷。

十月一日孫中山致電湘督譚延闓,促湘軍出師助攻,直下北江以攻桂軍。

魏邦平和李福林的獨立,動搖了桂系在廣州的根基,此時海軍也採取行動支持粵軍。

十月二十一日,粵軍第二軍進至黃麻陂,粵軍熊略部佔領橫瀝,鄧鏗部進至家公嶺。三路合圍後,粵軍於二十二日一舉攻克惠州城,桂軍向博羅鯉湖退卻。

江門警衛軍和高、雷、欽、廉、瓊各處民軍四起應援,東江桂軍進退失據,廣州桂軍又陷於被圍攻中。

這時候的桂系已成強弩之末,只希望能安全離粵。

十月二十三日陳炯明召集軍事會議於惠州,決定總攻廣州計劃。以左翼軍掃除增城的桂軍,向龍門埔前進,進攻廣州的西北;以中路軍掃除石龍的桂軍,沿廣九路右方前進,集中龍眼洞,擔任東面的攻擊;以右翼軍掃除東莞的桂軍,沿廣九路左方前進,攻擊廣州東南。

二十五日粵軍第一軍攻克石龍,桂軍向增城、東莞退卻。博羅、石龍相繼落入粵軍之手,廣州已無險可守。

二十六日莫榮新率領殘軍退出於廣州,臨行前,發出通電聲稱把廣東交還北京政.府,同時取消西南自主。

二十七日粵軍進入廣州。

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30章 朋友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35章 多事之秋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511章 完婚第344章 北歸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66章 機會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247章 外逃第72章 六字箴言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45章 積重難返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66章 機會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409章 怪八股第93章 南北議和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85章 殿前作答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19章 一心離開第139章 慶典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182章 開張第235章 立法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20章 心機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294章 曹錕第24章 幸運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20章 心機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346章 驅張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41章 東南互保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
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30章 朋友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35章 多事之秋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511章 完婚第344章 北歸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66章 機會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247章 外逃第72章 六字箴言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45章 積重難返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66章 機會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409章 怪八股第93章 南北議和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85章 殿前作答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19章 一心離開第139章 慶典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182章 開張第235章 立法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20章 心機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294章 曹錕第24章 幸運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20章 心機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346章 驅張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41章 東南互保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